-
1 # 筷樂寳鋇
-
2 # 柘泉遺風
感覺問的應該是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是老子提出來的一種待人接物的態度,就是說我們要用恩惠來對待別人的仇怨。
孔子的學生問他,我們用恩惠來回報別人的仇怨,怎麼樣呢?孔子說,那麼怎麼對待別人的恩惠呢?要用正直的態度對待仇怨(換言之,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用恩惠來對待恩惠。
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實際上反映了道家儒家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道家老子講究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不起衝突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儒家講究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這就是仁,這就是君子之道。
-
3 # 清華一附院姜大夫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有人說:“用善意回報別人的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讓施惡的人付出適當的代價,用善行回報別人的恩德。”
-
4 # 智悲禪心
【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
-
5 # 小白心理驛站
“以德報怨”我們通常將它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準則:別人欺負你了,要用愛心去感化他,用胸懷去包容他。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這句話的原意。
“以德報怨”的原句出自《論語》:“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後來被人為的曲解了吧。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一向以謙虛和堅忍著稱。關於如何報怨的問題,東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聖經裡就提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點。而在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大鷹要吃釋迦牟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種堅忍已經超越西方人能夠承受的範圍。而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更能讓人接受。
孔子這句話為什麼會被曲解?根源還是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希望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統治。皇帝殘暴,要“以德報怨”,地主剝削,也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打到北京,還是要“以德報怨”,要想盡一切辦法彰顯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這種堅忍和迂腐與佛家的處事態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6 # 流水木然
孔子的話,孔子的意思是做人應該是以德報德,不可以德報怨!如果以德回怨仇,那麼用什麼報答自己接收的德呢?孔子說應該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見解不同!
-
7 # 百花齊放161722955
在現實生活裡大多數的人都是以德報怨的,就是不管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是不去計較太多,以理服人,以德報怨,反而有些人就不是了,你為他付出他認為是理所當然應該做的,就會以怨報德了,世界之大什麼人都有的。
-
8 #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老子曰:報怨以德
孔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應當“以直報怨”
這兩種說法,都沒有錯誤。
這是兩種相反的結論,我為什麼說他們都對?因為,人在不同的境界,感悟是不同的。
有人侮辱你,你把他打趴下了,做的對!
有人侮辱你,你笑笑,唾面自乾,做的對!
第一種情況,你是普通人。你是個普通人,你若是裝模作樣做出我說的第二個情況的反應,就是不對位。那就是錯的。
反之亦然。
你看不透,所以以怨報怨,以直報怨。
你看透了,就懂得慈悲了,也就是以德報怨。
境界不同而已。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二段經文: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這句經文具有世界文明的價值,站在人類心靈的最高處。世人知道“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甚至“以血還血”。這是現實地的真理。弟子原憲問孔子:“或曰‘以德報怨’,如何?”孔子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服德。”(《論語·憲問》)孔子主張是“以怨報怨,以德報德”。
老子主張“以德報怨”,真是天壤之別。孔子是站在現實地回答,老子是站在究竟地回答。孔子站在泰山頂上,老子站在九重天頂上。但要知道,《論語》中的孔子是俗諦的孔子,《繫辭傳》的孔子才是真諦的孔子。真俗二諦不可混淆。
註釋家認為經文“報怨以德”很突然,與上下文不協。其實“報怨以德”不是凡夫的境界,而是聖人的境界。聖人能夠做到“報怨以德”,正是聖人“味無味”的修行所致。愛恨情仇親疏利害是世人的人生之味,天天品嚐。
世人無緣品嚐靜無為的真味,怨恨何時了?怨恨不是“人生之味”嗎?修行到了味無味,怨恨的人生之味就消失於無形之中。後章“為之於未有,制治於未亂”正是同樣的修法,可見前後章一直貫穿無為無事無味的修法。
無論怨是大還是小,無論怨是多還是少,一律報怨以德。世人對於小怨可以放過,不加計較,但對深仇大恨則必須報仇雪恨。佛教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世人應該驚醒,冤冤相報是無窮盡的,如果人人都冤冤相報,這個世界沒有寧日了。
世人到底是要修報怨心還是報德心?站在現實地上說,有怨必報。站在究竟地上說,以無我心應世,怨的本性是空,無怨可報。
《四十二章經》中說有人罵佛,佛默然承受。罵完以後,佛問:別人送禮給你,你不接受,禮物歸誰呢?罵者回答:當然歸送禮的人。佛問:你罵我,我不接受,罵歸誰呢?罵者回答說:那肯定歸罵者了。罵者不好意思再罵了。佛繼續說,仰面唾唾沫,唾沫必還落在唾者面上;逆風揚塵,塵必還落在揚者身上。佛陀的三個比喻可以補充老子經文沒有說完的奧義。
老子說“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十五章)聖人入濁世,不是來與世人對抗的,不是來以怨報怨,以德報德的,而是以清靜心讓世人躁動的心安靜下來,從而使世人沒有怨恨,這就是《金剛經》的“降伏其心”。
世人已經被怨恨纏結,無法擺脫,世人的心流已經被冤冤相報的咒語緊緊捆綁,依靠己力根本無法解脫。如果沒有聖人入濁世拯救世人,人世間只有在冤冤相報的旋渦中歸於滅亡。所以聖人“報怨以德”的偉大教理正是“天降甘露”,把世人救拔出來。這就是究竟地的偉大教理。
如果按照現實地的教理,以怨報怨,以德報德,那世人就永無解脫困苦之日了。老子重申古代聖人的偉大教理:“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七十八章),聖人是來替世人承受苦難的,以德報怨就是在承受苦難和冤屈。
唐朝寒山大士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拾得要修行人對造怨者懷有敬意,這是何等境界!寒山是代替世間人來問拾得,世間人天天陷入無盡怨恨中,想報怨也報不完,恩將仇報,愛盡生恨,比比皆是。寒山提出常見的八怨,世人聽著聽著氣不打一處來,真有血海深仇。
但拾得輕輕的宣說修行人的八讓,最後說“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造怨者對他人怨恨如此深重,看他的結果是什麼?我們可想而知。世人想要造怨者的結果嗎?不想要。這是聖人的胸懷。
寒山問:“還有什麼秘訣可以躲過世人的怨恨呢?”拾得說:“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一遍。”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寒山拾得問答和彌勒菩薩偈是最好的“報怨以德”修法。其中開頭幾句最為關要。“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聖人無怨以應世,可以無敵矣。
河上公注:“修道行善,絕禍於為生也。”聖人修道行善,把禍患怨恨消滅於未生之前。所以後文說“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這是世人無知,結下深仇再來彌補,必定留下心理深深的傷痕。如果碰到聖人,那是他運氣好,聖人會以德報怨,反而因禍得福。但世間的聖人是多麼稀缺。
第三段經文: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修到“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是極難極難的,所以老子進一步開示秘訣,如何修到聖人“見素抱樸”的聖胎。那就從最小最易處開始。老子要弟子們如此修行,最終必定臻於聖境。一開始就誇下海口,要實現“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那是不現實的。
-
9 # 閏成居士
這句話要結合前後文來理解
原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
釋文: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坦率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解讀:
對於“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句話,人們首先應該明白什麼算“直”。“直”乃指人的本心,不是所謂的禮儀、法律,而是指一個人最為天然、最為自然的反映。
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是“以直報怨”。孔子反對以德報怨,因為這樣做的話,對壞人也施以德,對好人也施以德,變成沒有區別。這於理不合。孔子提出的以直報怨包含兩重意思,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對待破壞規則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訴對方,你做錯了什麼事。
舉一個網上看到的例子:
舉個例子有個小偷偷了你的東西,你抓到他後打斷了他的手腳,這叫“以怨報怨”
有個小偷偷了你的東西,你抓到他後看他可憐,直接把他放了,自己的東西也送給了他,這叫“以德報怨”
-
10 # 使用者8399218281997
出自《道德經》,含義如下:如果我用恩德來報答怨恨,那麼你用什麼來回報我的恩德呢?所以我們應該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感激、恩德來報答恩德。對於怨恨,要用真誠的心感動感化對方,對於別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來回報他人。
-
11 # 東門雷晰22
"我以德報怨,你何以報德?"這句話應是由《論語憲問》中演變而來。
佛菩薩說過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就是一種佛家的修行,用慈善之心去普愛眾生,但是從不求任何回報,"諸法空相…五蘊皆空…"無我的心境就不會求回報。
孔孟大儒們常說"君子之修、一視同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說我們自己至少要廣學嚴律,影響不了別人但要管好自己,以德修身、立人處事,對人對事都是發自本身修為所以都會平和以待之。
以怨報怨何時了?以直報怨有何得?以德報怨我之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的規律法則才是真正的大道。
-
12 # 滄海一粟泰山
人是善良和邪惡的矛盾體,所以看人看問題得全方面,多角度,理性看待。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德,以德報德!說實話,現在都在說,以德報怨,蹬鼻子上臉。就是說真要用恩德報答怨恨的話,也要看清楚人性,有的人值得,有的人不值得,何必找沒趣徒增煩惱麻煩呢?就像扶不扶摔倒的老太太的問題,沒攝像頭都不敢扶了,也別像東郭先生和狼。所以對待心地不善良者,一味地寬容大度,根本不值得,更無法感化他,說不定他還在背後笑你人傻呢!當然,有好多以德報德者,因為畢竟好人多,最近看到個新聞,幾年前有一家的孩子燒傷了,當時眾人捐款救了孩子,現在這個家長回報了一車蔬菜。覺得大家都在家裡宅著,缺少青菜吃。人家感恩的心,一直都在更沒忘記眾人的好。我個人覺得,我們要以德報德,不要以怨報怨,願人人都做善良厚道的人,讓我們的生活更和諧美好!
-
13 # 璀璨229
我對你好了,不抱怨你的過錯,你拿什麼回報我。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事與願違,人際交往不要過分苛求對等,對得起自己的良知良心就好了。
回覆列表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對自己惡劣的人,對那些待你好的人們又該用什麼回報呢?矯正那些對你惡劣的人的態度,讓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讓事情迴歸常理的範圍(即可),那對於那些以忠厚帶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報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