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陳凱歌一部《霸王別姬》封神,而後《無極》玄奧艱澀,勉強拿得出手的《黃土地》,主要還是張藝謀的創作。而張藝謀《歸來》後再無驚豔,《長城》譭譽參半。《滿城盡帶黃金甲》群起而攻之~那麼兩者合作的《黃土地》有什麼驚豔的地方嗎?從陝北文化來說,有何重要意義?
11
回覆列表
  •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說起陳凱歌與張藝謀,一直都被拿來比較長短,張藝謀投身商業大片,有得有失,畢竟為中國商業電影的開拓探索出了一條道路。不過近來的《長城》讓很多人都失望了。而陳凱歌依然沉浸在他知識分子氣質的啟蒙和藝術探索之上,可惜的是,他每一部電影都逃不了被人質疑的命運,好像除了《霸王別姬》之外,再也沒有什麼電影可以超越。這也讓人質疑,陳凱歌是不是早就江郎才盡。畢竟張藝謀在電影的探索之路上披荊斬棘,一直努力推陳出新,推翻自己,超越過去,嘗試各種型別的探索。但是陳凱歌卻無所作為。

    這也讓我想起很多八卦,比如跟兩人都有合作的編劇蘆葦對中國電影的總結,以及對他們兩人的點評很有意思。。編劇蘆葦在電影座談中提到,中國電影界裡沒有天才。像斯坦利·庫布里克、弗朗西斯·科波拉這樣的人,甚至像尼基塔·米哈爾科夫這樣水準的導演,中國一個都沒有,就更別說像黑澤明、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這樣的天才型導演。在他看來,中國所有的導演都屬於經驗型導演,就是“狀態好了,班子組好了,實打實地認真幹,電影可能會拍得不錯。虛妄自大了,得上大頭症了,擺大師譜兒了,立馬就得栽趴下來挨唾罵”。

    用這個標準衡量中國那些導演,就是會不會總結經驗。蘆葦回憶說,當年陳凱歌拍完《霸王別姬》,得了大獎。他反覆給陳凱歌說不要忘記總結經驗,但是陳凱歌雖然嘴上贊同,但是從來沒有坐下來總結過,因為有時間他都去應酬場面去了。

    他後來用這個例子來告誡王全安,但是《圖雅的婚事》自從獲得金熊獎之後,兩三年過去了,王全安也沒坐下來跟他總結經驗。“勝利往往比失敗更能顯露人的本色與氣數,這屢見不鮮了。”這是蘆葦的總結。幾年后王全安執導《白鹿原》就失控成了一場災難。

    在他合作過的這些導演裡,蘆葦說,唯一例外的是張藝謀。當年《大紅燈籠高高掛》被禁了,張藝謀以檢查複製的名義在中影公司放映了一場,看完之後,他拉著蘆葦去麗都飯店跟他住一個屋,徹夜討論這部電影的得失。半夜了,鞏俐還給他們送來點心茶水什麼的。最終,蘆葦提了十幾條意見,張藝謀自己又總結了二十多條。當時《大紅燈籠高高掛》已經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了銀獅獎,在國內外都有著良好的反響和口碑。但是他們兩人加起來,還是總結出了這部電影三十多條的缺點。就是這種胸襟讓蘆葦意識到,這樣的導演才是真正的前途無量。

    這麼多年過去了,張藝謀和陳凱歌,一個努力探索型別電影,失敗和成功兼而有之,一個止步不前,兩人都被質疑江郎才盡。你怎麼看?

  • 2 # 波若金剛咒

    說得好!事實就是如此!徒有虛名,又拿不出高品質,反映深刻崇高人文精神的作品,佔著位置真是惹人討厭!!希望多出一些吳京這樣的有思想,有能力,有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的卓越導演!!多出像周梅森這樣的,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這樣卓越的編劇!!!誰有能力就誰上!!!徹底砸掉“論資排輩”惡劣陋習!!

  • 3 # 自由俠LLJ

    說大廈倒談不上,畢竟陳在電影界所打造的局面,也還稱不上帝國大廈,影響力也還有限,頂多是佔有一席之地。說江郎才盡,卻有那麼一點。要論才氣,張無疑要高於陳。但無論你怎麼才高八斗,輝煌一時,也終有用盡之時,被後起之秀所取代,這是歷史的必然。他們的時代己經成為過去,他們的年齡、經歷、思維模式和觀念,不可能永遠追隨著時代的列車前進,被淘汰是早晚的事。這不完全是創作瓶頸問題,實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沒幾年!其它領域亦然。謝邀!

  • 4 # 島嶼3861347454

    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群’崛起始於陳凱歌的《黃土地》,攝影是張藝謀。巔峰之作是《霸王別姬》,其它作都影響不大。陳凱歌作品很少,很難立傳作系去研究,但是陳凱歌對電影的認識考慮形成的思想得到中國電影人的認同,並被尊為電影‘大家’!凱歌適合去當教授,在電影創作上不可能再有大的突破。∥張藝謀對中囯電影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及!一是張藝謀開拓性將中國電影打入國際主流電影市場,在中國電影走向世界,促使文化交流上立了第一功。二是‘點石成金’的造‘星’能力,我們常說仔‘謀女朗’,讓中國電影星光燦爛,提高了電影作品的質量。三是開闢了中國‘’商業電影‘’時代,有人也稱之為‘大片’時代。∥多年以前,有一位中國電影人去美國好萊塢瞭解美國電影同行對中國電影的看法,人家都不知道中國電影,只知道‘張藝謀’!

  • 5 # 王小魚嘴有毒

    多年以來,陳凱歌張藝謀作為中國電影的兩杆旗幟,時常被放在一起品評比較。

    一度,兩人的影響力和藝術水準在伯仲之間,有點孟不離焦的感覺。

    但漸漸的,因為兩人個性、關注角度、發展方向、創作勤勉等諸多原因,其實在藝術上已經漸行漸遠。放在一起做比較,雖仍是一種媒體習慣,但確實有點勉為其難,而且,怎麼描述其實都不準確。

    從世俗意義上講,現在張藝謀的影響,已經遠遠的大過陳凱歌。

    這跟張藝謀的勤奮分不開,而他身上這種勤奮,也是生活給予的。

    最開始,張藝謀就屬於特批進入高等學府的大齡藝術男青年,揹著媳婦給煮的雞蛋赴京深造,這種機會,對於下鄉,回城,在紡織廠當工人的張藝謀來說,太難得了。他沒有機會也不敢停下來,只能一路往前衝,衝了幾十年,已經成了融入骨髓的習慣,改不了了。

    而陳凱歌,是屬於帶著點學院氣質的“導二代”,骨子裡對自己的身份有著藏不住的優越感,貴族、騎士是他一直以來無意識模仿和靠近的族群。動堪考慮的都是文化傳承,民族走向,家國天下的大事……讓他像張藝謀這樣,到現在還時不常貓家裡吃著泡麵尋思著幹活拍片,難。

    這也是從作品數量上,陳凱歌遠低於張藝謀的原因。

    至於作品質量,見仁見智吧。

    兩位跟電影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近些年……咳!確實沒有一部真正匹配兩人地位的作品問世,真是奇了怪了。

    反倒是初來乍到,吃糠咽菜時,兩人合作的《黃土地》,確實壓抑不住兩個年輕人激越的才華。大家有機會可以找來在溫習一下,放在那個年代看,《黃土地》其實不僅是對陝北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就電影本身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大面積藍天,黃土高原,畫面正中間,一頭驢加一個面容滄桑的農民……

    作為攝影師的張藝謀,那種圖片質感的大膽構圖,在當時確實很贊。

    可不能憑藉這種老花樣,玩一輩子是吧?哈哈。

    至於什麼大廈將傾,江郎才盡,言重了。

    這老哥倆混到這歲數,這地位,高樓不好垮塌,才華也不用證明了。

    只是,越是數一數二的好學生,分數想再大幅度提高,確實難了。

    隨他們吧,讓旗幟繼續獵獵作響。

  • 6 # 娛樂獨角獸

    這樣的觀點未免有點太偏薄,是如今的陳凱凱和張藝謀的確處於藝術創作的“冬天”,口碑遭遇了集體的滑坡,最開始是觀眾的不信任,但長期下去勢必連資本也會產生不信任,甚至自己不信任自己。

    但現在陳凱歌和張藝謀站出來拍電影,仍然有很多人選擇看。因為招牌,縱然有人從一開始就帶著罵的態度。他們成功過,票房大買過,大獎到手過,相信他們目前仍然有許多的創意和想法,仍然處於藝術創作最為活躍的一個階段。只是如今他們的創作可能不太適合目前的中國市場,經不住資本和新鮮誘惑的他們努力的嘗試大製作商業片,但這種型別和他們一開始接受的電影教育完全是兩個世界,他們可以去拍,但未必能駕馭。即便可以駕馭,因為世界觀的不同,未必會讓觀眾所接受,這是最尷尬的地方。他們再也不是剛出道的時候,兩個人通力合作為了共同的理想去拍《黃土地》的陳凱歌和張藝謀,現在的他們是夾著數億投資渴望去撬動10億以上票房的大導演。

    他們嚐到了資本的苦,但如果說他們現在去拍一部《黃土地》,不是觀眾接不接受,而是資本不敢嘗試,他們處於這個階段身不由己是最大的悲哀。這和海外導演有著很大的差別,即便是他們的後起之秀賈樟柯甚至都比他倆要自由。論創意、中國仍然沒有五個導演比他們倆強,但論電影票房,他們可能連前五都進不去。這不是他們不好,是市場不好,是觀眾不好,你永遠無法要求一部拍過《活著》、拍過《霸王別姬》的去執導一部比《戰狼2》還《戰狼2》的電影,那不是他們的天空。然而可悲的是,他們可能以為是。

  • 7 # 此處省略五千字

    本來也沒啥啥才華!電影這東西是抽象的,不能憑藉一部片子來評定水平,張藝謀的水平還是不錯的!但是被捧的太高!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只能拍一部作品寫一本書,你非要把他捧上高堂,那結果就是再也沒有東西了!有的人靈光不斷,卻總徘徊巔峰之下,但是好在總有創意!香港的王晶就是最好的例子!真正的才華是黃霑顧家輝直流,引領一個時代,並一直持續下去!看林子祥七十歲還能唱!鄭少秋七十歲還能演!

  • 8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導演都是一代代往下傳的,老是這倆個大紅的話,中國影視也永遠是老口味,不鹹不淡的。

    換個新題材換個導演會噴發出靈感。

  • 9 # 崑崙之南

    說實話吧我感覺張藝謀這幾年的電影在中國產片裡還是不錯的了(除了三槍),至少要高於一般水平。只能說沒有滿足觀眾期待。

    陳凱歌的電影我就有點看不懂了

  • 10 # 述娛

    呵呵,大廈將傾和江郎才盡這兩個詞用得挺觸目驚心的。難道兩位華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大導演,今天真的淪落到了江郎才盡,甚至大廈將傾的地步了嗎?絕非如此!

    張藝謀和陳凱歌同屬中國“第五代導演”,作為代表人物,這兩位大導演堪稱導演界的兩塊豐碑,迄今為止,能與其比肩而立的導演鳳毛麟角。不可否認近些年來,這兩位大導演鮮有佳作問世,因此有人質疑陳凱歌大廈將傾,張藝謀江郎才盡。

    這種質疑,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盡然。因為畢竟每個人都有巔峰時期,不可能永遠向上,在事業上或作品上有所起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事物總是波浪式前進的,作為導演,他們的作品也違背不了這個規律。他們不可能像個永動機一樣,永遠保持澎湃不竭的動力,去源源不斷地為公眾提供精品佳作的。這樣去要求他們的話,未免過於苛刻了吧?!

    而且導演這個職業,是創造力十分強的,陳凱歌和張藝謀畢竟都是奔六的人了,老是以過去的標準要求他們,也未免太過苛刻。畢竟,他們的經典作品就擺在那裡,想超越那些經典何其難也。既然新一代無法超越過去大導演的經典,又怎麼能夠再去苛求兩位導演在花甲之年再去超越自我?畢竟他們是人不是神啊!

    說他們倆大廈將傾、江郎才盡,這樣帶有貶義性質的詞語未免太過苛刻了吧?不管怎樣,陳凱歌和張藝謀兩位大牌導演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已經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曾經輝煌過。

    不管怎樣,陳凱歌和張藝謀都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起到的推動作用可以載入電影史冊了,說他們“大廈將傾”未免失之於偏頗了。

  • 11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本來張就是學攝影的。有點才氣吧,如果去央視工作,會替代池小寧成為總攝像。可是此人並沒有成為里程碑式的導演的潛質。世無英雄罷了。竭盡全力想捧個美國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獎。有錢沒有好的幕僚。題材總是拿民族過去愚鈍.木納.呆滯的一面做文章!投人所好都不懂。【拍個巫家壩的飛虎早就得償所願了】。洋人偏偏不給面子,奈何?用【江郎才盡】來形容?太抬舉他了!

  • 12 # 漁樂鴻晨

    張藝謀和陳凱歌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傑出代表,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天底下那有不倒的大廈也沒有用不完的才能,更何況“人非聖賢”哪能沒有缺點呢。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張藝謀在電影方面的成就也不僅僅侷限於《歸來》。1987年張藝謀拍攝的《紅高粱》開創了中國商業電影的先河,獲獎無數。重新把華人閃爍的目光拉回到中國的電影市場。1992年拍攝的《秋菊打官司》、2002年拍攝的英雄、2010年拍攝的《山楂樹之戀》等等,這些優秀作品哪一部拿出來掂量掂量,藝術含量都不次於《歸來》。至於說到《長城》不管是人物形象塑造還是場景的刻畫或是劇情的渲染只能說是被電影市場錯殺的“冤魂”。而對《滿城盡帶黃金甲》所引發的爭議也只能說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恰恰是這部電影的價值所在。

    陳凱歌一個用思想拍電影的人:

    在陳凱歌自己看來,能夠真正代表自己水平的電影作品是《無極》,而非《霸王別姬》。雖然對於陳凱歌這樣的心境大家一時半會不能認同和理解,但這絲毫不妨礙陳凱歌是國內乃至國際知名導演的結果。雖然陳凱歌沒有其他導演那麼多產,但是他確實在用自己的思想和內心展現和演繹電影藝術。不說《黃土地》這部電影,像《梅蘭芳》、《趙氏孤兒》、《和你在一起》等電影作品,都能很好的體現了陳凱歌的技術水準。

    欣賞成功也應接受不足:

    張藝謀和陳凱歌一個69歲一個67歲,可以說都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時至今日他們仍然為了中國的電影事業在堅守著,這種執著的精神已經是很難能可貴的了。毫不否認的是每個人的能力、水平不同,思想和藝術修養也不同,不可能拍攝的電影都是精品,都能獲獎並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和讚賞。這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五個手指頭還有長有短呢,更何況是拍電影這種事情,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想“爆款”談何容易。辯證的說,只要人家盡其所能就好了,對於所謂“大廈將傾”、“江郎才盡”之類對老一輩導演的說法,只能感到非常的遺憾。

  • 13 # 嘮點磕

    碼字不易,大家記得給個贊,耶!

    之前提到的都是明星演員的事情,現在我們來說說有著"內地四大名導"之稱的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和姜文這幾個大導演的婚姻,對於這幾個大導演應該沒有不認識的吧,畢竟他們的作品都是叫的上座的,票房也是隻高不下的。

    但是他們四個好像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離婚又再婚,不過在現在看來挺常見的,沒有什麼可意外的,除了我們標題上提到的張藝謀和陳凱歌他們都是離異之後再婚的,包括馮小剛和姜文他們兩個也是離婚之後再婚的。

    只要關注過他們幾個人的電影基本上都知道他們婚姻的情況吧,張藝謀和陳凱歌不用多說大家應該也都知道,張藝謀的前妻是肖華,現任妻子是陳婷,陳凱歌的前妻是洪晃,現任妻子是演員陳紅,不過最近陳凱歌家的小兒子挺受歡迎的,長得酷似吳亦凡,和歐陽娜娜拍了一部電影叫《秘果》,還是男主角,以後發展估計也挺好的,剛出道就是大熒幕,這星途以後也會走的很順啊,畢竟還有自己的老爸在後面撐腰。

    有點扯遠了,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大導演姜文吧,其實在這四個導演中,我感覺姜文長的是最帥的一個,姜文和前妻桑德琳的愛情當時在80年代的時候應該在圈子裡挺轟動的吧,畢竟兩個人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異,受的教育也不一樣,愛的時候轟轟烈烈,不愛的時候也就不愛了,兩人離婚也是因為在婚後在文化的差異上導致不和,所以離婚,不過現在姜文和他的現任妻子演員周韻過得也挺幸福的,愛情嘛,不都這樣,愛的時候好好愛,不愛了就放手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馮小剛和徐帆,這一對大家應該是最不陌生的吧,因為徐帆還時不時的出來錄個節目什麼的,也沒有因為嫁給了馮小剛就不拋頭露面了,還保持著自己的工作,不過徐帆最讓我佩服的一點就是她自從和馮小剛在一起到現在都有十幾年了沒有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反而對馮小剛前妻留下的女兒如親生般的對待,在我們看來一個女人是有多愛一個男人才會放棄自己當媽媽的願望啊,提到的這四對裡面也只有馮小剛和徐帆在一起之後沒有要孩子,可見這愛情也是愛到了骨子裡的。

    管在娛樂圈裡還是在我們生活的圈子裡都有類似的事情,愛情美好的樣子都是大家嚮往的,嗯,幸福就好。

  • 14 # 影視潛規則

    張藝謀和陳凱歌竟然一起拍過這樣一部電影

    中國電影的第五代運動植根於文革結束後,掙脫了政治枷鎖的華人民在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掀起了轟轟烈烈、風起雲湧的文藝復興運動。

    因此,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當中出現了一批以西北黃土高原為地理背景的影片,在當時它們被成為中國的“西部片”。

    其中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對於“西部片”的形成乃至中國電影的發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著名“矯情派”詩人海子曾說過:

    “誰的心都是半尺厚的黃土。”

    古老而沉寂的黃土高原上月升日落,幾千年來它歷經滄桑,看盡了世事的變遷卻依然不動聲色。

    大面積的黃土如同一個民族的面板,千溝萬壑好似一個老人的皺紋。

    陳凱歌與1984年拍攝的這部《黃土地》被視為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

    而在第五代運動之前,中國電影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延承著文明戲的傳統,總是要靠講述一個故事來進行道德觀念的宣講,而對自然風景的展示則處於被忽略的地位。

    (這部電影神級的電影人員配置)

    以陳凱歌和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時接受了大量的西方,

    特別是蘇聯的電影理論教育而強調自然空間的文化象徵意味則恰恰是蘇聯蒙太奇學派的主要特徵。

    《黃土地》的導演是陳凱歌,攝影是張藝謀,這兩位最著名的第五代導演合作的這部《黃土地》第一次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了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文化象徵意味的黃土高原。

    八十年代初,經歷了十年浩劫的中國文化已經傷痕累累尋找民族的根源接續幾千年來文明的血管成為華人重新邁動向前進的前提。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尋根熱的興起也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作為一名具有濃郁的知識分子氣質和精英意識的電影導演,陳凱歌的電影作品成為了匯入尋根洪流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獨特力量。

    如今我們談論《黃土地》時往往首先談到的就是它那卓爾不群的影像風格以及它在這種影像風格下對黃土高原進行的革命性的詮釋。

    《黃土地》的畫面構圖始終以大面積的黃土為主,溝壑與土源連綿不絕,山形地貌歷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

    整個高原形成了一片封閉、荒涼、單調、乏味的廣大空間,生活於這個空間中的陝北人民大都少言寡語。

    在歷經生活與歲月的消磨後,他們已經融入了生養他們的這片沉默的黃土,但是影片中的這片廣袤的黃土地在表面的凝滯安詳中卻蘊含著躁動不安。

    在超越常規的構圖方式中,人物和耕牛往往成為高天厚土的畫面中一個頑強蠕動的符號。

    當時的中國電影中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膽超越常規的構圖方式,透過這些具有強烈的寓言性質的面畫,影片一筆筆勾勒出黃土高原代表的我們民族的複雜形象。

    《黃土地》改編自柯藍的散文《幽谷回聲》。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39年初春,一個名叫顧青的八路軍來到陝北高原收集民歌,他的到來喚醒了當地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而影片的最後,她卻用死亡祭奠了那夢想中的自由。

    《黃土地》中的黃土高原就像一個沉默的父親,歷經歲月滄桑顯得凝重而缺乏活力,與之相反的是影片中的黃河,她沒我們想象中的濁浪滔天,更像是一名少女通常會顯得細膩而平靜。

    影片中的翠巧彷彿就是這條平靜的“母親河”的化身,當她來到河邊汲水唱歌時,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更加強烈。

    尋根的主題一直貫穿在《黃土地》整部影片當中,如何在電影中完成尋根這個宏大的命題呢?

    陳凱歌找到了一個最有效的手段。

    他在《黃土地》中表現出對民俗進行的深切的關注與思考。

    在廣袤的黃土高原形成的單調壓抑的氣氛中漸漸傳來了迎親的鼓樂,而那迎親的紅色花轎在大面積的黃色中顯得那麼醒目、那麼頑強。

    紅色和黃色形成的強烈的色彩對比證明即使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卻依然是如此澎湃。

    在婚禮這場戲中,陳凱歌繼續深入探討著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結婚的青年夫婦在拜天地時有三次跪拜,在三個鏡頭中圍觀人們逐次移向畫面下方而背景中黃土塑成的窯洞則逐漸充滿了整個畫面。

    如此表現一場民俗婚禮,顯然是在昭示華人在對天地、自然的崇敬中找到那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陳凱歌在《我怎樣拍攝黃土地》這篇文章中寫道:

    陝北人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民歌、腰鼓、窗花、刺繡、畫幅、和數之不盡的傳說。出自黃土地的文化以它沉重而輕盈的力量掀翻了思緒,錘碎了自身,我們一片靈魂化作它了。

    但是陳凱歌並沒有簡單地沉迷於黃土地上那古樸、絢麗的民俗之中,而是在發掘它的美麗的同時又以它為物件對民族文化進行了反思。

    《黃土地》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影片作者複雜而灼熱的情感,

    對聯上圓圈一方面代表著一種矇昧的、迴圈往復的生活狀態,一方面又是一種原始的對於文化圖騰式的崇拜。

    作者的這種複雜情緒,隨著影片講述的那個若有若無的故事平淡地收場卻變得更加炙熱和激昂起來。

    《黃土地》對於民族生命力源泉的探索也從對單個生命的關注轉移到群體生命的關注。

    這段安塞腰鼓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華彩篇章。

    它一掃影片從一開始就營造的沉悶情緒,整個黃土高原在經過長久的壓抑後終於爆發了山崩地裂般的激情。

    但是影片並沒有在激昂的腰鼓和平淡的故事中草草結束,

    而是在最後關頭進入了一場更為震撼人心的祭祀場面。

    成千上萬的陝北人跪在乾涸的大地上祈求蒼天降下甘露,與婚禮一場非常相似的是,經過幾次跪拜後,人群被壓抑到畫面的最底層而蒼天卻顯得空洞而冷漠。

    當人群洶湧著向一個盲目的方向前進時,一個叫憨憨的小男孩卻背離了人群朝向相反的方向。

    陳凱歌在求雨這場戲中表現出對民族未來的深切憂慮和期望。

    在找到了丟失的根源以後,

    這個民族該去向何方是這部影片最終提出的疑問。

    微博搜尋關注:Idlemovie

  • 15 # 令狐伯光

    事情沒有那麼嚴重,搞得張藝謀和陳凱歌好像都十惡不赦,成為歷史的罪人似的。其實看看年齡,張藝謀出生於1950年,今年已經68歲,陳凱歌出生於1952年,今年66歲,兩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早過了創作巔峰期了。

    但張藝謀和陳凱歌的才華,對於中國電影的開拓奠定,功勞是不能抹殺的,客觀看待就行了,那麼大家為什麼對張藝謀和陳凱歌很不待見呢?

    很多人吐槽中國產電影爛,尤其張藝謀,陳凱歌這類第五代導演有作品上映,都會在社會上掀起巨大的話題度,其實就是他們後來商業電影拍得不太好緣故,因為以前的輝煌,中國觀眾對於期望又太高。

    中國第五代導演,青少年時期成長於動亂的年代,巔峰是改革開放過後的80年代,90年代。這個時代中國電影,與莫言等文學界的“反思文學”相同。作品都是反應國家,民族,歷史等民族藝術電影。

    中國第五代導演作品一覽:《紅高粱》《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黃土地》《霸王別姬》《Sunny燦爛的日子》《藍風箏》等等。

    中國內地80年代,90年代沒有商業電影這一套東西,一是第五代導演師承蘇聯體系,擅長拍攝民族藝術電影。另一個原因,是當時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沒有發展起來,當時只有香港電影,將華語商業型別大物發展到了巔峰。

    中國內地商業型別大片真正開始發展,其根本依託當然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民眾的文化消費對於影視產業的推動。但影視界的起頭,應該是2000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在全世界賣得非常好,直到現在都是北美漂亮最高的華語片,票房一億多美元,並且獲得無數大獎。

    真正開啟華語大片時代的,則是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

    然後,中國第五代導演,還有香港導演都在古裝歷史武俠片上耕耘,中國大多數大導演,都在大糾結大分裂。

    陳凱歌的《無極》《妖貓傳》,馮小剛的《夜宴》,徐克的《七劍》《龍門飛甲》,陳可辛的《武俠》,張藝謀的《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豆瓣評分基本全部滑鐵盧。

    這些電影在本人看來,質量思想處於一種非常糾結的程度。

    這些電影的大導演,都為中國古裝武俠歷史型別做出極為努力的嘗試,你說成片質量沒做好,思想內涵表達有爭議,確實如此。但假如只因為有爭議,然後單單以一個好人壞人,是非善惡的“爛片”來定義,確實有些意思。

    陳凱歌的《無極》和《妖貓傳》,觀眾用心能找到大堆的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思想內涵各種隱喻,階級文明暗示,但陳凱歌過於糾結,處理不好。

    《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明顯是東西方經典名著,在今天換用其它故事來闡述理解。

    《七劍》和《武俠》香港兩位大導演為武俠新型別拓展和嘗試,成片質量平衡有相當大的問題。

    《龍門飛甲》是徐克為技術做的嘗試,《十面埋伏》是張藝謀純粹武俠的嘗試。

    中國大導演古裝歷史大片,要麼是超前了當時時代,要麼質量確實有問題,要麼限於糾結分裂程度。但是,有一點是現在的古裝武俠歷史大片,還有魔幻奇幻大片拍馬都追不上的。

    它們都擁有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術美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即使有分裂糾結,也在做著嘗試。

    所以,張藝謀和陳凱歌年近七旬,屬於拍一部少一部的情況。如果拍的電影優秀,能夠一看便是。如果實在不喜歡,不看便是了,心存惡意詆譭的洋洋得意,並不能顯得你多麼高明。

  • 16 # 小野206760400

    《風箏》的播放率太低,許多人沒看過,參加金鷹獎評選很吃虧。柳雲龍這麼好的導演和演員居然拼不過小鮮肉們,是人們的審美觀念變了嗎?不是,而是大多數青少年喜愛追年青漂亮的明星,不看影片的真實含義和對社會深遠的影響力。真遺憾!柳導在《風箏》中將鄭耀先、周志乾、吳煥三個角之間轉換得遊刃有餘,演技高超令人歎服!請用手機下載愛奇藝納逗,點選金鷹獎再點選入圍演員投票入口,找到投票規則框點選男演員選044號柳雲龍並在左下角的圓圈⭕️中點選下,就能為柳導投上您寶貴的一票了。 梁起超先生說:少年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家獨立,少年自由則國家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我黨的責任,是社會的責任,文藝界更因該作出榜樣。

  • 17 # 往事千年ISO900

    張藝謀的電影表現手段要強於思想內容,陳凱歌有思想但綜合表現能力不足,姜文習慣於裝著既有思想又很能表現的樣子,馮小剛屬於二者都不足來混世界的主。

  • 18 # 大悔憶智周

    第五代導演是在認認真真拍攝時代、歷史和社會、人生。

    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悼念雄性基因的遠去,拍攝那些雄性張揚的故事與畫面;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描寫他的主人公怎樣在失去傳統文化、人文的生存環境裡活不下去。

    張藝謀、陳凱歌們成名活躍於開放、反思與尋根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的藝術追求得到國際藝術界的高度認可。

    那時他們的電影像文學界的純文學一樣,有著對於民族對於文化對於藝術甚至對於人性的終極追問與思考。他們迴歸電影,像田壯壯那樣向第二代導演致敬甚至如陳凱歌那樣直接和第二代導演他的父親陳懷皚合作。

    後來是第六代,那些基本上沒有受到過文革影響的一代。

    再後來是娛樂的年代。

    張藝謀、陳凱歌們在上述兩個時期,一則受到限制;二則嚴肅深刻的思考似乎已經失去市場;三則李安的武俠電影居然獲獎奧斯卡;四則第六代導演“抗拒歸納”、關注邊沿人的人生、表現迷茫困惑無所適從,甚至走商業路線,大獲成功,五則美國大片、港臺電影的閃亮登場。

    於是大家開始娛樂。

    於是《英雄》於是《無極》於是《長城》……

    但中老年人和年輕的人們似乎都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他們要說什麼,甚至覺得他們不知所云。

    他們講輕鬆的和簡單的個人恩怨的故事並不在行,往往大而空,他們那一代人只有民族國家沒有個人。他們那一代是鄙棄享樂追求人生意義的理想主義的一代,於娛樂很不在行。尤其對於周星馳無厘頭後現代,他們不但無法認識甚至可能蔑視。

    可是,事實上資訊時代的人類再已無法形成系統的價值意義主題,全是碎片化認知;一些莊嚴神聖的價值正在被時間脫下戲裝正在被解構……如同周星馳電影所表現和言說的那樣。

    年輕人已經不再《無極》和《英雄》那樣娛樂,而是周星星那樣娛樂那樣認識世界。

    是的,年輕的人們娛樂,但不空洞。

    於是,張藝謀、陳凱歌們漸漸落空。

    直到張藝謀“歸來”——《歸來》,終於發現風光不再。

    但張藝謀、陳凱歌們曾經取得巨大成就並且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的里程碑。

    第五代導演在上世紀90年代獲得了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曾四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他們的成就至今尚未被超越。

  • 19 # 繡鐵的秀

    樹大招風,自古如此。站在高位的人總是會被有意無意的成為眾矢之的,張藝謀是何許人?一個被有意無意冠為“國師”的人,一個引領電影行業發展的人,自然會被360度無死角的打量,而他和他的作品自然會被無限的解讀或者批判。所以很多企業總是願意做老二不做老大,做個跟隨者比做引領者容易,少了摸著石頭過河,少了做老大被過渡爆光,比如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百事當年就是一直遵循做跟隨的老二,悶聲發大財。國內的海爾和美的也如此,當年的海爾風光無限,可是現在卻被跟隨模仿者美的超越。所以,做老大難!那麼做國師呢?我想更難。

    不管張藝謀是否願意,“國師”這頂帽子扣在他頭上很多年了,至今還沒有被摘掉過。

    我覺得,質疑張藝謀的人分幾種,一種是吃瓜群眾,對其要求高,一旦不夠優秀最終換來的就是批評。就好比經常考90分的學生突然只考80分往往最後只有挨批的份,而平時考50分的學生突然考了60分到最後往往受表揚了。同理,普通導演,本來沒抱太大期望,突然出了一部好片後大家給予的都是褒獎,比如王寶強,雖然導了個大爛片,可是大家都選擇了變著法子鼓勵他,下次你出演的片子一樣支持者眾。換成張藝謀怕就沒那麼客氣了,誰叫你是“國師”呢。

    還一類人質疑張藝謀的人往往是圈內人,是想把他拉下神壇的人,或是有利益衝突的人,這類人往往掌握更多的資訊,下手也更狠。當年張藝謀開啟商業大片時代的《英雄》,被多少人說成爛片,若干年後還是被奉為經典。

    還一類人是最近幾年出現的網際網路輿論,那些大V們,往往要的是爆點,是流量,他們怎麼會放過像張藝謀這種人呢?想要爆點歌舞昇平的歌頌有誰關注呢?《長城》就是例子,說白了,他嘗試跨國合作的產物,生產的一個爆米花電影,電影確實有諸多不足,可不至於被鋪天蓋地的謾罵,各種角度找不是,結果票房很不理想。

    時代確實在變,以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以他們的初心去做電影確實難以迎合不斷改變的口味,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現在只是發揮餘熱。代溝多少總是會有的,不是他們沒才華,而是欣賞角度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這代導演的作品再差也總能找到可圈可點之處,相比現在的某些大片總是要高一個檔次的。

    話說回來,張藝謀的這次《影》票房也不會高到哪裡去,這是他的宿命。人們是不會放過他的。

  • 20 # ZL偏鋒

    陳XX何時成了“大廈”?張XX搞搞實景山水錶演還行。你們就不要拍電影了,我都替你們丟人! 看看現在的印度電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高鐵不停站省時的方案,你有什麼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