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參見赫本大人

    公元前206年,劉邦還軍霸上,等待項羽入關。項羽駐軍鴻門。

    項羽聽說劉邦的志向不在小,妄圖統一天下之後,大怒。說出了那句很著名的話:饗士卒,但日擊沛公軍。劉邦聽了後,大驚。可以想象,當時估計嚇得水杯都拿不住了。於是叫來張良,並且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去拜見項羽。

    於是乎,發生了在鴻門宴上的一幕幕情景,大致有下:

    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范增舉玉示之者三;

    項莊舞劍;項伯亦拔劍舞;

    樊噲闖席;沛公出逃。

    在這場宴席上,范增極力示意殺掉劉邦,劉邦則想盡快逃出宴席。而項羽呢?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作為這場宴席的頭號人物,卻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普通的看客。絲毫沒有介入這場複雜而又緊張的矛盾之中,即使用我們後來人的眼光去看,那時的情形也是劍拔弩張,矛盾一觸即發。

    所以說,題主問道的,項羽沒有殺劉邦,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

    我個人覺得這兩點都不是,項羽頭腦中:殺劉邦這個觀念根本沒出現過!

    項羽在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武斷的人,從他殺卿子冠軍宋義,到殺楚懷王(後面殺的)。可謂是殺人不眨眼,侵害到自己的利益,不順眼就殺,所以說,項羽是不存在有婦人之仁的,在劉邦這件事上也是。至於說君子之度,我覺得對於項羽來說也是很難在他身上找到的。

    鴻門宴時期的項羽,正是人生的巔峰時期,他剛打完著名的鉅鹿之戰,可以說在當時的項羽眼中,真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自己已然成為了天下的霸王。

    所以在劉邦低著頭,彎著腰,從帳篷外叫霸王,一直叫到項羽面前時候,項羽已經完全沉迷在這種虛假的尊貴之中,或許在他心中,劉邦就是一個極度軟弱的存在,時時刻刻都會聽命於自己,相比殺掉一個聽命於自己的奴才,留著他聽話豈不是更好!

    看不起當時的劉邦勢力也是項羽不殺劉邦的重要原因,或者可以說看不起當時所有的存在的勢力,畢竟當時能夠看得清天下形式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所以說,項羽不殺劉邦,不是婦人之仁,也不是君子之度,他不清楚劉邦的野心和勢力,在宴席上被虛假的情緒衝昏了頭腦,錯失良機!

  • 2 # 感情直通車

    鴻門宴中項羽為何不殺劉邦?久經沙場的項羽難道就看不出來劉邦的那些小伎倆嗎?本文作者將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范增作為項羽的軍師和亞父,心裡面對劉邦是既恨又怕,恨的是他口是心非,無恥厚黑。怕的是他狡猾多變,籠絡人心。劉邦一日不除,爭鬥不會停止。所以范增一再堅持此宴必須除掉劉邦。

    項羽經過滅秦之戰後,發現天下無敵,事實也是如此,靠偷雞摸狗,逞口舌之快的劉邦他自然不放到心上,何況劉邦已解釋其中的誤會,再加上樊噲一番熱血沸騰的演講,項羽心中的疑慮才被打消,很快,一場空前的撕逼大戰變成了家庭聚會。估計史上再也找不到像項羽這樣把局勢轉危為安的人才了,如果歷史倒退到這一刻,我敢保證范增會被氣的倆眼發綠。事實證明,項羽不殺劉邦,不是婦人之仁,也不是君子之肚,是"缺心眼",領導一旦缺心眼,整個團隊必死無疑。

  • 3 # 南朝居士

    小時候看《武狀元蘇乞兒》,看到趙無極想殺了咸豐帝,我就有點腦子轉不過來,殺了咸豐有什麼用?或者逼咸豐交出江山有什麼用?

    就像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被抓,明朝滅亡了?殺了明英宗有什麼用?抓了也沒啥用啊,明朝擁立新君,明英宗最後也被放回來了。

    秦國殺了楚懷王,楚國也沒見滅亡啊。

    同理,項羽殺了劉邦,有什麼用?劉邦的集團就瓦解了?

    那些認為項羽殺了劉邦,就能得天下的,跟趙無極有什麼區別?

    項羽殺了劉邦,劉邦集團會競爭出一個新的大佬,比如蕭何、周勃,如果他們誰也不讓誰,扶持劉盈做皇帝,也是一樣的。

    不要認為劉盈不行,想想看順治,八歲的孩子,不是一樣入關,統一天下?

    可能最後劉邦集團不能得天下,但也絕不是說殺了劉邦,項羽就可以得天下的。

    像這種一方諸侯,通常不是殺了對方老大就行的,如果你可以安撫好,那自然沒事,如果安撫不好呢?

    比如,董卓讓呂布殺了丁原,呂布帶著丁原的人投靠了董卓,這樣殺了丁原沒事,

    但是,王允讓呂布殺了董卓,安撫不了董卓的舊部,董卓舊部圍攻呂布,呂布當時就只能逃命了。

    項羽殺了劉邦,蕭何能帶著劉邦的舊部投靠項羽?如果不能,那殺了劉邦有什麼用?

    試想一下,如果劉邦去了鴻門赴宴,就有可能被殺,那他就不可能去赴宴了,因為與之一戰還有生的可能吧?還會去送死?

    政治家考慮問題,從來不說殺了對手,因為殺了沒啥用,

    光緒有沒有殺慈禧的機會?漢獻帝有沒有殺曹操的機會?

    鴻門宴真實的發生了,但是,只是項羽跟劉邦談判,讓他交出關中之地,

    就像當年兩個大佬去談判,簡單的會晤,沒有誰認為,校長殺了他就能得天下吧?也沒誰會認為他去了有危險吧?

    但是,到了司馬遷寫史的時候,為了突出皇權的神聖性,就把這件事寫得過於兇險,讓人以為劉邦多次差點被殺,結果一次次化險為夷,

  • 4 # 大山裡的幼稚鬼

    鴻門宴上,項羽居於絕對的強勢地位,但他並未殺了弱勢的劉邦。因此,千百年來,項羽一直承擔著“剛愎自用”“婦人之仁”“優柔寡斷”“目光短淺”“有勇無謀”“沽名釣譽”的罵名,教學參考書中也大都持有這中觀點,但筆者並不統一,以為頗有釐清之必要。

    項羽高度自信的心理

    劉邦進入咸陽之後,他下一步會作何打算呢?《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沛公欲王關中”,這個應該屬實。從沛公的言行中,我們也可窺得一二,“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見王也’。故聽之。”而范增據當時的情勢,因勢利導,激勵項羽,並得到了一個假想的結論:“此其志不在校”“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這是范增審時度勢的結論,這是他高常人一等之處。

    剛剛破釜沉舟,打敗秦軍主力,取得輝煌戰國的項羽,怎能忍受劉邦的囂張氣焰,因此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旦日,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此時本不該吃飯,秦漢時期的人一天只吃兩餐,項羽卻一大清早要將士吃飯。項羽要將士吃飽喝足,目的是早點攻破劉邦的軍隊,把項羽消滅。

    但是,後來項羽卻改變主意不殺劉邦,是因為它對自身勇氣和實力有充分地自信。鉅鹿之戰中,項羽表現出來的唯我獨尊、誰與爭鋒的氣勢,撼三軍,動天地。虎狼之秦他都不放在眼中,何況是區區劉邦?鴻門宴發生時,項羽不僅挾鉅鹿勝利之威勢,而且兵力要勝劉邦數倍。

    由此,鴻門宴上項羽的確麼有必要採取用暗殺。即便後來,如果他在其他方面政策正確,那麼他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域性,清楚劉邦。他的自信心理是由雄厚實力做基礎的,並非妄自尊大,彭城之戰在處於很大劣勢的情況下,項羽都能殺得劉邦丟盔棄甲,可見,項羽本身確實擁有不屑暗殺的資本。

    同時我們不要忘記了,項羽是楚國大貴族出身,而他在烏江自刎時,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之亡我”而非是敗於劉邦。

    或許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還有政治上的考慮,在項羽看來,剛剛成為能夠主宰天下的項羽,如果就這樣毫無理由,用近乎於“騙殺”的方式幹掉劉邦,這不利於其制霸諸侯的政治方針。

    我們可以看看後來項羽的政治考慮就會明白,抗秦的諸路諸侯,在他沒有取得絕對領導權之前,他是一個都沒有殺的 ,直到分封諸侯之後,開始霸權領導,引起諸侯反彈,這才開始征伐諸侯的。

    同時,即便劉邦從鴻門宴逃走,他在霸上只有十萬軍隊,項羽當時有40萬,筆者完全不相信項羽即便是戰陣之上也能幹掉劉邦,但他並沒有選擇這樣做。

    即便能夠威脅,但對於剛剛滅亡秦朝的項羽來說,急忙幹掉劉邦並不是最優解。對政治而言,剷除敵人,要分情況,要找時機,要在遊戲規則之內進行。如果這麼毫無理由幹掉劉邦,那麼其他諸侯會怎麼想?項羽還能實現他的政治目的麼?

    試想一下,十幾路諸侯大家名義上都是義軍,一起推翻了暴政,現在到了選老大的時候,本來你最有資格做老大,但是,你卻因為憤怒無辜殺掉了一個諸侯,其他人還會對你心悅誠服麼?

    秦末的格局,並不是簡單就能實現新帝國統一的。除了秦自身統治的問題,秦末諸侯的格局也是分封制的一次死灰復燃,項羽難道不想做如秦始皇一樣的皇帝麼?可問題是諸侯那麼多,人心也不齊,強行以秦制,那麼還要同時跟各路諸侯開戰,得不償失,所以項羽選擇了,先成為各路諸侯的霸主,然後再逐一擊破,從他安排劉邦去做漢中王,又讓三秦監視制約就能看出其目的。

    這種策略明顯是高明的,只是,項羽勇武,打仗也厲害,卻缺乏了足夠的人才,或者說並不能駕馭各種人才,團結內部,最終秦末這盤局,項羽成了劉邦成功的墊腳石,替他轉移了絕大多數的分封制殘留問題。

  • 5 # 小馬佩得羅

    找了半天才

    一 楚漢相爭最激烈的時候,兩相厭倦的項羽和劉邦相持於鴻溝。貴族出身的項羽單槍匹馬出陣,對劉邦喊話說,你我相爭天下,導致生靈塗炭,白骨於野。不如我們兩個單桃,一決勝負,免得天下人受苦。躲在暗處的劉邦笑道,這個神經病。從他不名一文去吃老丈人的霸王酒開始,這個流氓無產者的樣子,總是那麼熟悉。 項羽雖然百戰百勝,也終於累了。只好和劉邦在鴻溝締結和約,然後滿心歡喜的帶兵東歸。 劉邦也準備走。但是謀士提醒他說,項羽已經兵窮糧盡,這個協議只不過是歷史性檔案,不具備現實意義啊。劉邦立即撕毀協議,命令韓信追擊項羽。項羽一輩子只輸了垓下一戰,就死在了流氓手裡。 這樣的悲劇在之前、之後真實重複了很多次。如果你不瞭解對手的成色,往往就難以瞭解對決的殘酷。英雄才會惜英雄。流氓是不會惜英雄的。他能夠幹掉英雄依靠的就是卑劣的手段。 二 1897年,積極準備顛覆沙皇政權的列寧被判處去西伯利亞流放三年。 後人很難想象,極權統治的沙皇政府不僅同意了列寧推遲動身、中途停留、更改流放地點等一系列所謂的人道請求,還免除了他的苦役,列寧甚至每月還可以領8個盧布的津貼。1898年列寧的未婚妻來到了他身邊,同行的還有丈母孃,甚至還在流放地舉行了婚禮。列寧寫信回家描繪自己在這裡的生活可以和度假勝地瑞士相媲美。 但當列寧接受了德國人的秘密革命經費,推翻沙皇政府以喪權辱國的條件和德國講和之後,他又是怎麼對待沙皇的呢? 1918年3月,蘇維埃宣佈不再發放沙皇一家的生活費。1918年5月,沙皇一家被囚禁於葉卡捷琳堡,希望每日能吃到黃油的願望,被認為“過於腐化奢侈”遭到拒絕。1918年夏,列寧決意處決沙皇。7月17日沙皇一家被集中到一個地下室槍決,子彈直接射殺了一家老小連同僕人11人,而後又被刺刀貫穿。最後屍體衣服全部被剝光並燒掉,屍體被拋進一個廢舊礦井中。次日,士兵們又奉命把硫酸潑到死者的屍體臉上進行毀容,使人無法辨認。 三 當然不是每個對手都如此。 1865年4月,美國南北內戰接近尾聲,南方最卓越的軍事統帥羅伯特·李將軍,被自己的對手、北方將領格蘭特率軍包圍,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羅伯特·李拒絕了游擊戰爭、全民戰爭等建議,決意結束戰爭,就此投降。 格蘭特為了向這位偉大的對手致敬,避免其遭受難堪,把談判地點設在一個普通的農家,整個談判的過程也是拉家常。在北方軍佔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格蘭特允許了李將軍提出的投降條件,這也使得那些前一刻還在戰場搏命計程車兵,得以放下槍支,帶上自己的財產,轉身變成一個普通的公民,安靜的回家。 這場終結美國內戰的談判平靜得不像樣子,甚至沒有像樣的討價還價,就這麼在兩個偉大對手之間的相互致敬中草草結束。 羅伯特李作為一個失敗者,不僅以一個教育家的身份得以終老,更是在身後享有著極高的聲譽。今天華盛頓的街頭廣場上,依然有這個偉大的失敗者騎著戰馬的銅像。 四 偉大的對手總是包含了兩方面的因素。不能是堂吉歌德和風車,螞蟻和大象,或者絕世高手和市井流氓……價值觀和道德水準差距太大的對決,往往只是雞同鴨講的悲劇。 從這個意義上講,曼德拉是幸運的,因為他的對手是德克勒克,在對手27年的牢獄之災後依然願意與一個囚犯對話;甘地是幸運的,因為他的對手是步入現代文明的殖民政府,所以他能以非暴力的方式贏得尊重,奧西茨基也是幸運的,因為他的對手即便是希特勒這樣的不世而出的瘋子,也依然願意給他一個站上領獎臺的機會。 如果你的對手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匪徒呢。他敢於蔑視一切社會的公義,敢於踐踏一切法律的準則,敢於無視一切人性的追求。他從頭到腳都滴著與生俱來的血和骯髒。你怎麼辦? 五 說到這裡我想起幾年前看到的一個新聞。在利比亞反對派推翻卡扎菲的起義中,記者採訪了一群烏合之眾,其中有個頭髮花白的大叔。一問居然是某大學的教授。記者說你這樣的人為什麼來參加戰鬥,這個大叔說,我拿了一輩子教鞭,是時候該拿槍了。 其實我挺喜歡這個大叔。因為他終於清楚了坐而論道的侷限,終於懂得對牛彈琴的蒼涼,終於明白流氓對手的成色。流血有很多種方式,能夠讓流氓們聽懂的只有這一種。 天黑了。但它終究要亮。

  • 6 # 小生不乖

    婦人之仁,這是韓信送給項羽的說法,願本是說項羽就像婦人一樣心軟,碰到別人有什麼難過的事他也會跟著難過、從不吝嗇關懷與眼淚,但到了需要他大方點封功賞爵的時候,他就捨不得。姑且理解是說項羽不殺劉邦是因一時心軟。

    回答說,或許有,但不是主因,項羽其實是殺人不眨眼、不怎麼猶豫的,看他殺會稽郡守和“卿子冠軍”的宋義就知道了。鴻門宴時殺不殺劉邦這個事,項羽的心理狀態有個階段性變化。

    鴻門宴之前曹無傷告密再加范增的建議,暴怒的項羽是要殺了劉邦的,這跟後期對英布下狠手是一樣的原因,有人背叛了他。

    然而事有轉機,項伯跟張良劉邦接上了頭,為劉邦說了話,背叛項羽這樣的事情劉邦並沒有做,從實際情形看項伯的份量比范增重,項羽答應了項伯不殺劉邦;特別是劉邦隔夜一早又前來服軟,自己矮化自己,給足項羽面子,項羽也朝著輕視劉邦的方向走,關鍵是劉邦的態度特別正確,打消了項羽殺他的念頭,此時老交情可能派上了一點用處。

    到了宴上,范增示意項羽殺人,項羽不發令,范增找項莊來舞劍謀刺,項羽也不阻攔,這說明真要殺了劉邦也行,出現猶豫、或是隨他們自己鬧去好了這樣一個心理狀態。情勢對劉邦來說依然不妙,所以他得在宴席間隙溜之大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歲左右騎踏板摩托什麼顏色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