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又在划水
-
2 # 美中嘉和聊腫瘤
現在醫學中使用影像檢查非常頻繁,從X光片、B超、胸透、CT、PET-CT、MRI、鉬靶、PET-MRI都有。除了MRI以外都存在輻射問題。這就引發患者的關注,尤其在病情不清楚,需要多次使用影像檢查時,少數患者雖然嘴上沒有說,但心裡也再想:醫生你是要治病呢還是要讓我吃(xiang)輻(zhao)射(si)呢?得吃多少射線啊!
類每時每刻都在接受各種輻射。輻射按照來源可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天然輻射遍佈於我們的整個生活環境中,甚至空氣、食物和飲料中都存在著天然放射性;而人工輻射的主要的來源就是醫療照射。醫療照射包括X線、CT、鉬靶、PET-CT等等,超聲以及磁共振檢查。
(這是一臺PET-CT,很高大上哦)
天然輻射的劑量有多少呢?正常人一年中接受到的“天然背景輻射”量大約為3mSv。
接受CT 檢查所承受的醫療輻射劑量較高,可能達到10 mSv 以上的風險劑量,相當於一個人三年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
但是為了確診病情,醫生會權衡下照射的次數,某些情況下不確定就不能做出診斷,那還是先拍個CT吧!或者另外一種情況患者身體較差,無法長時間固定一種體位,MRI沒法使用,那也只能選擇CT了!或者情況比較緊急時,CT看的清楚又比較快……,甚至個別時候醫生還要考慮患者的經濟問題,CT檢查相對便宜一些。
對於CT的使用還是比較謹慎的,如果有可替代的檢查手段,醫生不會輕易給患者開出CT檢查單。在檢查的時候,也會做一些保護措施,比如有鉛服遮擋。
對於患者來說如果短期內接受過有電離輻射的檢查,請務必告訴醫生,以免重複CT攝片累積輻射劑量。
對於人體而言,安全劑量的範圍還是比較寬的,在接受強度更大的放療時,在治療期間(大致一個月左右)腫瘤部位所要接受的照射會達到幾十個Gy,與CT的劑量相差幾萬倍。
CT的好處就不多說了,下面這張片子是治療前後的對比,這樣醫生就知道治療方案是不是有效果了,可以用眼睛直接評估了。
去年9月份,在華西二院做了宮腔鏡手術,當時醫院開了一系列檢查,包括肺部CT,拿到報告後醫生也沒有看過,我想的是肯定是電腦上同步的,所以不需要我手上取的報告,就聽醫生安排做了手術。
手術複查三次後,還是有點問題,說需要再次宮腔鏡手術,我聽了醫生的建議,約好了四月的初的手術。我問了之前的一些檢查可以用,就不要給我開檢查什麼的了,當時電話裡說,能用的就不給你開,我還是很感激的。
但是,今天接到醫生電話,讓我提前去做肺部CT,不然做不了手術,我想的是疫情期間,為了排除危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在網上看到拍CT太頻繁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心裡很著急。
希望專業人士可以指點一二,有什麼辦法可以不做CT嗎?
回覆列表
推測這次做肺部CT有兩個作用,一是常規術前需要評估你的心肺功能;另外疫情期間也需要排除新冠肺炎。輻射劑量不需要擔心,現在CT已經可以把輻射劑量做的很小了,甚至如果你要求做低劑量肺部CT,輻射劑量可以控制到與拍片子相當。另外,做CT的時候你可以留意下提醒檢查醫生做CT檢查時進行輻射防護,以免萬一他們忘了,這樣把性腺甲狀腺等敏感器官用鉛衣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