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龍久於池

    今天時間有限,簡單回答。看過《三國演義》三遍,每一次都感覺不一樣。

    第一次,完全按作者的筆調站在劉備這一邊,為蜀漢滅亡而嘆息。對很多細節完全忽略,崇拜關羽和諸葛亮,覺得趙雲厲害,希望當初是桃園四結義,讓趙雲排老四。那時候鄙視曹操和周瑜,誰讓他們要陷害劉備和諸葛亮呢。

    第二次讀完三國,關心是的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許褚、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武功排名。

    第三次讀三國,已人到中年。這次讀完,發現甚多。

    首先覺得羅貫中語言簡潔,語言風格完全不同於施耐庵的《水滸》,頗有古意,適合歷史小說,提升小說逼格。我想有些人把《三國演義》當作歷史,與作者語言風格有不小關係。據說羅貫中參與了《水滸》寫作,我想羅貫中與施耐庵有些分岐,用更近於文言文的方式寫三國,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從效果來看,比純白話寫作要好。當然這是我個人認識。

    其次,我覺得:羅貫中表面上是尊劉抑曹,“玄德”、“先主”地在《三國演義》中稱呼劉備,但也不時地抖一些劉備的糗事和壞事。認真看,羅貫中筆下的劉備其實是腹黑偽君子。

    再次,我覺得《三國演義》在情節的邏輯性上、人物言行上都有一些bUg。也就是《三國演義》的漏洞不少。這個問題應該歸集為羅貫中的寫作顧慮,他既要迎合當時民眾心理,也要服從朝庭的文化導向,還想融入他個人認識,又要儘量符合歷史事實,在這些限制下,難免顧此失彼。我個人還有個觀點,我覺得有些漏洞是羅貫中故意為之,也算春秋筆法的創新吧。

  • 2 # 文藝小生羚羊哥

    好無聊三國讀後感

    中國四大名著曰三國,道西遊,說水滸,講紅樓。然三國是中國第一部歷史長篇小說,西遊是中國第一部神魔小說,所以我對這兩部小說喜愛亦最久,對三國較其它小說了解頗多。下面我不的不把精彩看點與大家分享。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此三國開篇之總述也。自中國夏商周以後,五霸稱雄(即: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宋鑲公,越王勾踐〈此君就是臥薪嚐膽之人,西施就是越華人也〉)。百家爭鳴,此時儒家,孔子,〈此人為後世封為文聖人,乃魯華人也〉道家,李耳〈此人後成為道教創始人,著有道德經,成為太上老君的原型。〉墨家,法家等等。而後七雄紛爭(秦,楚,齊,燕,趙,魏,韓)後始皇統六國,臨萬邦,其地四百萬,傳二世而亡〈即:秦二世胡亥〉。後高祖斬蛇起義,經三年平秦,四年滅楚遂有基業(高祖,即劉邦)傳一十二帝至安帝而亡。歷時200(王昭君就是安帝時人也,趙飛燕系成帝時人也)經王莽篡漢改元更始歷13年。後光武帝重新漢室。(史稱光武中興)亦傳一十二帝至獻帝而亡歷時二百年。而後諸侯紛爭長達九十五年,三國鼎立達三十四年。下面我們梳理一下其中的大事紀年是西元。

    184年,黃巾之亂,189董卓亂政,194年李榷劫駕,200年曹操迎駕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生涯。207年曹操南征,孫劉抗曹,208年夏赤壁之戰爆發,在華容道大敗曹操從此曹操無力南征。211年孫權使美人計,使得劉備迎娶其妹。214西涼馬超叛亂。使曹操大敗.215年劉備入川,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同年關羽北伐,大意失荊州。220年曹丕稱帝。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劉備乃漢昭烈帝,223年劉備去世229,吳大帝孫權稱帝.234年秋諸葛亮病死252年孫權病死,263年蜀漢滅亡,265年魏國滅亡。西晉開基 。280年東吳滅亡。至此天下一統。那麼這些看點在哪裡呢?

    既然三國尊劉貶曹,那麼我覺得看點前期在劉關張,中期在劉備,後期在一諸葛亮,最後在一姜維。

    三國演義中,數字應用十分精妙,一個天子,乃劉協,三,三結義,三顧茅廬,五,諸葛五丈元原六出祈山,七擒孟獲。九伐中原。

    三國演義中,一嘆劉協軟弱,二嘆劉璋昏庸,三嘆諸葛之失,四嘆劉禪無能,五嘆曹爽有謀士不用。六嘆姜維愚忠。三國演義中,一讚曹操多能,二贊劉備善哭。三贊孫權善任。三國演義中老將有黃忠,嚴顏,天廖化,趙雲,黃蓋,程普,丁奉,王朗,辛毗,陳群,張頜。三國演義中,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五美貂蟬(此人為杜篡出來的,有閉月之稱),甄氏,蔡文姬,大喬,小喬,四帥哥,周瑜,劉備,孫策,諸葛亮。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蜀吳四軍師,孔明,蔣琬,費儀,董允,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兩戰神呂布,趙雲,被浪費的軍事人才,魏延,趙雲,姜維,被冤殺的大謀士馬謖

    讀完一部三國發現劉禪不是弱智,馬謖並非空談,諸葛並非神人,魏延是被逼反的。姜維是真正累得死的。司馬氏厲害的。觀得失論三國。這真是一部三國千樣解……如有雷同,

    (注:文中少寫了官渡,夷陵之戰)

  • 3 # 曉佳加

    大江東去,浪淘盡。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正在前進,他並沒有流逝,而是塵封在這亂世間。

    重回三國那段歷史。

    狂沙漫天,湮沒古道荒關。

    青梅煮酒,縱論天下敵手。

    赤壁鏖戰,東風破甲百萬。

    喜歡蜀國,或許是演義裡以蜀國為主要描寫,或許是劉關張那感人的兄弟之情,亦或許喜歡諸葛亮羽扇綸巾笑談間。

    那一年,兵起四海黃巾亂,桃園鄉,留下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豪言壯語動天地。

    隨著白馬,汜水關下,一杯溫酒威天下。虎牢關上,三英飛沙走石,鬼神(呂布)也難擋。徐州城上,陶公慧眼識劉備,來把徐州讓。關雲長,軍前神威殺顏良,斬文丑,威震四方。過五關,斬六將,血染成河。

    那一年,兄弟聚。淚水浸滿衣衫。還記得劉備三顧茅廬,誠意感動天,更感動了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唯有孔明。曾經孔明躬耕隴畝,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一代智慧化身看透了塵世,凡人的冷漠,嘲笑只是過往的煙雲。

    赤壁大戰,草船借箭,借東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場戰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奠定了又一個亂世。

    曾幾何時,看到關羽水淹七軍的英勇。曾幾何時,看見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一代武聖。威震華夏。陳元靚曾經評價關羽:“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後絕倫。

    看到這裡,內心頗有感觸。人在最輝煌的時候要想起那些曾經奮鬥的日子。

    關羽倒下後,蜀漢開始走向沒落。

    曾記否,那一年。白帝城劉備託孤,一位即將死去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緊緊握住了諸葛亮的手。目光裡有著數不盡的內容。他這一生,都是為了匡扶蜀漢。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句話,何等的信任,何等的發自內心!可是諸葛亮比沒有取而代之劉備的子嗣。他哭泣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而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與老對手司馬懿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較量。第六次出祁山,由於東吳此時也從東南進軍魏國的合肥等地,司馬懿經過和諸葛亮的數次交鋒深知他的厲害而且魏主也下旨命司馬懿堅守不戰。於是兩軍便在渭南相持很久,由於蜀軍遠道而來不可久戰。於是諸葛亮想用計策把司馬懿引入上方谷,然後用事先準備好的易燃物質把司馬懿人馬活燒在上方谷。待魏延把司馬懿等人引入上方谷,上方谷便被蜀軍準備的易燃物質燃得火光沖天,眼看司馬懿等人將葬身火海,誰料此時不期大雨卻從天而降,將大火撲滅。司馬懿等人也就僥倖的逃脫了。在上方谷上的諸葛亮看到此情此景不由的深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那一場雨改變了歷史,上方谷上的諸葛亮是何等的孤單!這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吧。

    國破山河天下浮沉現,孤獨憑欄瀟瀟雨歇。

    須臾百載蒼黃能幾轉,默將昔時君書再展。

    金戈鐵馬拼葬蜀山巔,高城遺夢終已闌珊。

    守護這城至最後一晚,絕不悔成敗俱枉然。

    歷史的車輪緩緩轉動,感動於三國那長坂月,廢墟上溫柔綻放。

  • 4 # 揮弓探賾

    “欲取勝他人,自己先要立於不敗之地!”幹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鬆心情;掙不夠的錢財,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慣的世俗,靜一靜,順其自然;生不完的悶氣,說一說,心境寬廣;接不完的應酬,辭一辭,有利健康;盡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還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前程,緩一緩,漫步人生。

    學習劉備,善於合作。與呂布合作,獲得了一息休整的機會;與劉表合作,得到了一片根據地;與公孫瓚合作,不再是個織蓆販履的;與孫權合作,開創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每天日出東海落西山,愁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心舒坦;每天領取謀生錢,多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細香甜;新舊衣服不挑撿,好賴也禦寒;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今也談談;全家老少互慰勉,貧富也相安。

    用一杯水的單純,面對一輩子的複雜,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都不知道珍惜。學習劉備的捨得放棄,如果他拚命抵抗,也許就沒有後來的蜀國了;如果我放棄了,不是因為我輸了,而是我懂了。

  • 5 # 九州歷史

    《三國演義》真實性確實不高,有明顯的話本性質,很多重點歷史事件沒有濃墨重彩,從街坊酒肆收集資料的痕跡非常明顯。但這並不妨礙名著的精彩,虛構的作品很多,我們不是也喜歡看嗎?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因為中國自古民風淳樸,三國演義讓人變得奸詐。這當玩笑聽聽就算了,三國成書之前,難道就沒有奸詐之人?

    《三國演義》是曠世奇書,也是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正是因為有了這本書,華人才對那段歷史耳熟能詳。

    事實上,每個人讀此書,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才是本書扣人心絃之處。

    曾經有不少草莽軍閥,雖然大字不識,卻也利用自己掌握的三國故事帶兵打仗,甚至成了日本一些將軍的兵法秘籍。假如你深通韜略,正苦於無處應用,不妨學習諸葛亮,選對領導,全力以赴,說不定能名利雙收。

    假如你志向遠大、意志堅定,當前又陷入困境,不妨學學劉備先生,從一個織蓆販履的小販,團結了一個創業團隊,一生顛沛流離、四處碰壁,雖“四失妻子五易其主”,終於割據天下。同樣,如果你正創業,不妨看看孫堅、劉備,哪怕是董卓,如何從一個底層草根,團結了一幫兄弟?

    假如你學歷低、出身貧,也可以學學許褚、徐庶、呂蒙,依靠自己的忠心耿耿、踏實努力,也能建功立業、蔭及子孫,萬萬不可學呂布,朝秦暮楚,以至於跳槽都沒有老闆敢要。雖然學歷不高,只要像呂蒙那樣持續學習,也能文武兼備。

    假如你是女性,三國裡照樣有你的影子,在那樣男尊女卑的時代,辛憲英參與政治、出謀劃策,一身正氣,是好女兒、好姐姐、好母親、好嬸子,幾為完人。曹操的卞夫人出身倡家,一身正氣,曹操對其甚是敬畏,一直當曹操的正室。

    在三國的江湖裡,英雄相惜,兄弟情深,草莽之輩登上歷史舞臺,一派生機勃勃。賈詡跳槽五次還能成輔國重臣,張繡殺曹操長子還能與曹操稱為親家,陳琳大罵曹操還被重用,眾多名將雖投降仍然傳為千古美談。

    歸根結底,《三國演義》是弘揚正能量的,忠孝節義是主旨,這也是三國故事經久不衰的原因。在這個江湖裡,即便關羽戰功寥寥,又好色自矜,僅僅一個“忠”字便成聖人。

    每個人眼裡,都有自己的三國。

  • 6 # 小豬呵呵呵

    《三國演義》我讀過很多遍。竊以為:主要是描寫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故事。它以曹操、司馬懿、關羽、周瑜等突出人物的烘托刻畫出了諸葛亮用兵如神及超乎於常人的聰明與智慧。

    從開篇:宴豪傑桃園三結義到董卓弄權群雄並起。從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到劉皇叔馬躍檀溪。都是作為諸葛亮閃亮登場的一次次精彩的鋪墊。

    主角亮相之後作者便不吝筆墨的開始一章章一回回地揮寫其卓越政治手段和軍事才能。

    定三分三顧茅廬……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星禳五丈原。對於他的描寫涵蓋半部著作。其發明的木牛流馬到今天一直是個謎。前、後《出師表》更為後人所稱頌。

    諸葛亮一生忠心報國,體恤將士,愛護百姓。為後人所敬仰。我想:如果每一為官者都如諸葛亮一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真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也!

    每當我讀到“定軍山武侯顯聖”其曰:汗祚已衰,天命難違。然兩川生靈,橫罹兵革,誠可憐憫。汝入境之後,萬勿妄殺生靈。不免心生傷感!

  • 7 # 想做夢的貓

    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附笑談中。

    三國,一個“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年代,一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歲月,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時空。它,忖度於歷史的車輪中,一碾一碾的,留下厚重的腳印,無疑,成為歷史上濃磨重彩的一筆。即使,餓莩遍野,動盪不安,又一個春秋戰國的重現,依舊熠熠生輝,光芒萬丈。

    煮酒論英雄

    曹操,史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確,他,老奸巨滑,假仁假義,居心叵測,同時,寬容大度,英明睿智,善用謀略。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然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曹操能文能武,軍事上更勝一籌,文學上也不遜色。

    他是建安文學的領袖,“雅好詩文慷慨,雖在軍旅,手不釋卷”,鍾嶸評其詩云:“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兒子曹丕,曹植各領風騷,鍾嶸評價:“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氣韻沉雄,曹丕詩便娟婉約,有文士氣,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披文質”,合稱“三曹”,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

    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人間智者

    劉皇叔,胸懷天下,禮賢下士。首章“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英勇威武,忠誠正直的猛將趙雲,等人交織在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

    昔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偉業。而他未出茅廬先知“魏蜀吳三分天下”;“博望坡”設計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舍戰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智激周公瑾;聯吳蜀之同力共謀興漢大業;又以“苦肉計”火燒赤壁使曹操望而生畏。使周瑜區區小計費盡機關,諸葛孔明之謀略,豈是管仲樂毅能及乎!水鏡先生曾言:“南有風雛,北有臥龍,二者得一便可得天下”,劉皇樹笑曰,二者我都有了,天下還用愁嗎?呵呵!但很不幸,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可惜啊!

    孔明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耗盡心血、鞠躬盡瘁,效犬馬之勞,為蜀漢基業奉獻出了多少力量。可還沒來得及享受一下榮華富貴便“大漢丞相歸天”了。正如司馬徽說的;“興周八百年之姜子芽,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多麼難得的一位丞相啊!

    還有一猛將,常山趙子龍,長坂坡一役,趙雲救幼主阿斗,可見他的忠誠,錚錚鐵骨,好男兒當如是也!

    “為將者,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以庸才也……”古人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的情況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看看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時代裡,有先進的儀器和浩瀚的圖書裡,有又什麼理由不刻苦學習呢?

    我願立諸葛武候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8 # Lily94380

    作為四個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無疑是部很好的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一代大英雄曹操,當然歷史上對曹操的褒貶不一,但是論膽識論氣度,同一時代無人能出其右。

  • 9 # 纏關

    我看三國整部電視,很好地演示了中國一句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三國之中,劉備,孫權,曹操,你爭我奪,“爾虞我詐”最後上演了一部:魚蚌相爭,漁人得利.最後讓司馬家族得了天下,留下了一部名著,演示了一遍真人版地三十六計。

  • 10 # 煙雨瀟瀟夜

    三國演義中,個人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然而在小說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很明顯,把曹操描繪成了一個愛猜忌、殘忍、容不得賢士的虛偽之徒,其實歷史上曹操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從刺殺董卓到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無不體現了曹操“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本色,也是小說中個人所最喜歡的時刻。

    提到曹魏,不得不說曹操的五大謀士跟五子良將了。曹操的五大謀士:1.郭嘉;2.荀彧;3.荀攸;4.程昱;5.賈詡。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他們都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只可惜最後曹氏的基業都落入了司馬氏之手,只怪司馬懿活的太久,又太能忍,熬過了曹氏三代君主,徒留一聲悲嘆。

  • 11 # 閒壇故事匯

    《三國演義》是小說,所以要跟正史區分開來寫,著重寫它的文學價值。

    《三國演義》創造了多個成語典故,因為它來自民間,又在民間流傳,口口相傳之後,才深得民心。它能夠得到民間一致推崇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圓了傳統華人的許多夢。

    書中塑造的劉備,就是一個仁厚的明主,明主當然就要伐賊,這個“賊”就是曹操,這是圓的人們“匡扶正義”的夢。關羽,被賦予了更多的色彩,最主要的還是忠肝義膽,這是圓的人們“忠義俠客夢”。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深受人民愛戴,這是圓的“清官夢”。諸如此類,數不勝數,你可以就這個角度去寫,去探討。

    希望以上可以幫到你。

  • 12 # 藍天802532

    既然是“心得"就自然要根據自己的“心"之所“悟"和“想"之所“得"來寫。你悟出了什麼道理,得到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就寫什麼,這是內容方面的;至於格式方面的就不用說了,可以套用標準格式,也可以獨樹一幟,關鍵問題是,內容要真實、實在。因為只有這樣才感人。

  • 13 # 鷹爪剪輯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首先三國有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肝義膽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力的劉禪。

    《三國》中的三十六計,每個計策後面有每個不同的人生哲理。這裡我就簡單的說說兩個。

    三國常被人們提到的一個計策__“空城計”表示掩飾自己力量的空虛,以迷惑對方的策略。

    萬事告訴我們(遇事不要看表面,表面看到的事件往往與實際相差甚遠)"假痴不癲"魏國名將司馬懿裝瘋買傻,忍辱負重。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得一代名將諸葛亮無計可施,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

    哲理告訴我們(當遇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 14 # 滏陽之聲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人物眾多,情節曲折,思想複雜。其讀書心得不可面面俱到,要選取自己感受深刻的一兩個角度去寫就行了。

    此書我讀過,電視劇看過,非常喜歡。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諸葛亮。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以致千百年來對他家喻戶曉。與周瑜鬥智,三氣周瑜,致使周瑜慨嘆“既生瑜何生亮?”與曹操鬥智,無數次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從而形成三國鼎立,鞏固了蜀國的地位。與司馬懿鬥智,多次打得司馬懿狼狽不堪,以至司馬懿龜縮著不敢正面交鋒。諸葛亮的很多故事傳為佳話。

    更令人稱道的是他的赤膽忠心,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氏父子。追隨劉備南征北戰,任勞任怨。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臨危受命,輔保幼主更不敢懈怠。為完成統一大業,六出祁山,嘔心瀝血,最後因勞累過度而亡。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忠智雙全,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

  • 15 # 人生如詩14

    我讀《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發現一個問題。

    請看原文:魏延要奪張飛頭功,乘勢趕去,前面一軍擺開,為首乃是馬岱。魏延只道是馬超,舞刀躍馬迎之。與馬岱戰不十合,岱敗走。延趕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延急回馬走。

    原來當初魏延就被馬岱射了一箭,以應了最後魏延死於馬岱之手。

    再一個是本回開始說李嚴武藝:費觀聽知玄德兵來,差李嚴出迎。嚴領三千兵出,各佈陣完。黃忠出馬,與李嚴戰四五十合,不分勝負。

    可見李嚴武藝“不可力取”(諸葛亮對黃忠說的話)所以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李嚴也是受託之人。還有一些地方,讀一遍有一遍的體會和新的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了很久的明星太久不露面是不是就不那麼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