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嶺南拾遺
-
2 # 劇有戲曲
雷劇與其他劇種最大的區別在於用雷劇是用雷州話方言表演。雷劇建立了兼具“板式變化體”和“曲牌聯套體”兩種特點的聲腔體制,主要唱腔為雷謳、混合、高臺三體系,有散板、中板、慢板、快板、復板五種,唱白用廣東雷州話,並創造出雷劇的主奏樂器——雷胡。
雷劇,原名大歌班,是中國廣東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雷劇是南方戲劇的其中一個支系,主要以雷州話為戲曲語言。雷劇是雷州的本土文化象徵之一,起源於雷州歌,經過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發展階段,到劇種形成歷時300多年。近年,經過雷劇工作者的不斷探索、改革,雷劇已擁有80多種腔調。2009年雷劇成為公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劇目雷劇《貂蟬》
湛江實驗雷劇團捧出的新編古裝雷劇《貂蟬》是根據《三國演義》中呂布與貂蟬的愛情故事創作而成,在傳統戲曲舞臺上,演繹貂蟬的劇目歷來有之,不是"憂國憂民"的傳唱,就是"色情間諜"的調侃,不是拔高就是貶低貂蟬。新編古裝雷劇《貂蟬》則一改傳統套路,以貂蟬為主線,還原有血有肉的真正女子原貌,突出她在愛情與恩情的兩難中雷劇依計周旋的掙扎。避開早已改編成名的京劇所歌頌呂布的基調,轉而展示戰場上兇狠的呂布可為貂蟬付出一切真情的另一面。整臺戲情節並不是重點,而是重在人物的塑造,把人物真實化。
雷 劇 進 京 發 展 史現代雷劇《抓鬮村長》【1999年】第一次進京表演,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雷劇《梁紅玉掛帥》【2002年】第二次進京表演,主演林奮獲第十九屆戲劇梅花獎。
雷劇《嶺南聖母》【2015年】第三次進京表演。組委會從全國46臺少數民族優秀劇目中遴選出15臺,雷劇《嶺南聖母》成為廣東唯一入選劇目,是雷劇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雷劇演員林奮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林奮,雷劇代表人物,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第十屆人大代表,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湛江市實驗雷劇團團長2001年12月,該團創作的古裝雷劇《梁紅玉掛帥》二晉京城演出,飾演梁紅玉的林奮於2002年獲中國第19屆戲劇梅花獎。
-
3 # 慕城666
雷劇 【簡介】
雷劇是廣東省的一個地方劇種,也是一個僅僅流行於雷州半島雷州話方言區的獨特的劇種,具有濃郁而鮮明的地方特色。湛江,是雷劇的故鄉。
【起源】
雷劇起源於雷州歌。舊時,雷州歌是以自我歌唱,自我抒情的民間歌謠。據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端午節,海康南渡河賽龍舟沉船死人,翌年,麻扶村鄉老改為“賽歌臺”,進行賽歌活動。自此,雷州歌登上舞臺(鄉里人稱踏樓板)。後來,由民間歌手自由組合,逐漸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參加,稱為“姑娘歌”。當年,姑娘歌一般是用兩個石碾(俗稱石牛)並列豎起,中間擱放一塊牛車板即成舞臺。對歌唱詞是口頭文學、天文地理、風土民情無所不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姑娘歌對答如流,接近生活,鄉土氣息濃郁,有的姑娘歌還有歌文,內容大致是《勸世戒菸》、《勸人忠義》等勸世歌。甚至有的姑娘歌還有人物和故事情節,深受群眾歡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斷機教子》就是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海康人陳昌齊寫的。不久,姑娘歌的勸世歌進一步發展成為班本歌(歌班仔)。但班本歌仍沒有固定的板腔,唱歌之時偃鑼息鼓,十分單調。後來,廣東大戲班(粵劇)來到雷州半島演出。班本歌進行改革,模仿粵劇鑼鼓、臉譜、服裝、道具及表演形式,甚至連劇本也移植過來,發展成為雷歌班。清嘉慶末年,第一個雷歌班一一北和雷歌班成立。自此土生土長的雷歌班活躍在雷州大地上。直到建國前夕,由於雷歌班藝術素質低、颱風差,且又多是演“爆肚戲”,甚至連“衝頭”、“地錦”等鑼鼓及“大開”、“小開”等牌子都是照搬粵劇的,沒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所以仍不為人們矚目。
【發展】
雷劇是從雷州半島的民歌雷州歌發展起來的,雷州歌源遠流長。很久以前,本地勞動人民就有用雷州歌互相唱和、逗趣答辯的風習。明末清初,雷州歌對唱盛行,每逢喜慶之期,歌手會聚,即興而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為群眾所喜聞樂見。據記載,雷州市白沙鎮麻扶橋就是當地最早的對歌臺。清順治八年(1651年),此地興建館專供歌手往宿。此後,著名歌手常應邀到各地對唱,成為專業藝人,並雷劇風韻開始組合成立唱班後因有女歌手加入,群眾則稱之為娘歌班所謂娘歌班是以歌姑娘為主、歌童為輔的男女兩歌手在舞臺上對歌,對歌時男執一扇,女執一扇一巾,來往變換位置,邊舞邊唱。歌文內容大都是勸告世人去惡從善,如早期的勸世歌有《勸世戒菸》、《勸世戒賭》等。這些勸世歌開始只是根據當地的真人真事寫成的敘事式的歌文,後來,藝人為了更深刻地表現其思想內容,便虛構情節,使其故事典型化,並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場演唱,這就成為戲劇的雛形。
到了清康熙年間,不僅姑娘歌班出世歌農村業餘愛好者也在農閒之時邀集起來,湊成班子,巡迴演出,群眾稱之為歌班;後來廣東大戲(粵劇)到雷州半島演出,雷州歌班的藝人紛紛向大戲學習,把他們的表演形式、服裝、鑼鼓、音樂都學了過來,使雷州歌劇的表演完全成為戲曲的形式。歌班演出的劇本群眾稱之為本歌最古老的一出本歌《斷機教子》,世傳為清翰林院編修陳昌齊修改定稿。
從姑娘歌班過渡到雷州歌班,是雷州歌在向前發展中跨出的重要一步。雷州歌班到各地演出,逐漸發生了變化: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出現了長年不散的歌班,產生了職業藝人,劇本、表演、音樂等也有所發展。但是,雷州歌班在舊社會發展緩慢,專業劇團也寥寥無幾。據傳第一個專業劇團是雷州市的和雷歌班成立於嘉慶末年(大約1816年至1820年)。劇本、表演以及服裝、道具、臉譜等,與當年粵劇無異。至於唱,還沒有固定的板腔,一到唱歌,鑼鼓息停,十分單調。直到解放前,雷州歌班還是不為人矚目的一種民間小戲。
解放後,班本歌易名為雷州歌劇。50年代未至60年代中,湛江地區設立了改革雷州歌和培養雷劇新人的機構,並把雷州歌劇更名為雷劇。雷劇工作者對雷州歌劇積極進行改革,著重解決唱腔問題,並對舞臺美術、音樂作了全面的革新,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們全部掌握了原娘歌班州歌班群眾頭歌各種唱腔和唱法,抓住特點,加以發揮,整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聲腔、板式;同時,廣泛收集雷州半島民間樂曲,加以整理,作為場間氣氛音樂;鑼鼓也有所創新,使雷州歌劇具有完整的音樂體系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豐富了藝術表現力。
-
4 # 嚴鴻百貨店2
其實戲曲在我們中國流傳多年都有很多,多元化的不同的話劇地方戲,每個地區的唱腔和風俗都是傳統性質,唱腔調各有差異。就說雷劇,雷劇就是廣東省雷州市方言傳統戲劇發源地,現在已經受到國家一級遺產之一。他的戲曲,歌曲,與地方戲多元化的組合。經過傳統不斷的進化而修正,他經過了幾個發展階段不斷的變化演藝,就像他的姑娘姑娘哥歌,勸世哥,大班哥到雷劇,不斷的進化也有300多年了。混合旋律。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復板,他的唱劇都是一種複雜化多元化的。
回覆列表
雷劇是用雷州話方言來表演,僅限於雷州半島,雷劇有它的發展歷史,從姑娘歌演變而來,姑娘歌多為男女對唱,供奉神靈時所唱,後經過發展,有了雷劇,它是雷州半島人神共娛的表現形式,它跟其他劇種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方言及唱腔上。雷劇一旦離開雷州半島,極少人能聽得明白了。它的侷限性也大大阻礙了它的發展。雷劇所唱之詞曰:雷州歌。雷州歌的格律很嚴謹,基本上是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每句句首可加二、三個字,這叫“歌墊”,“歌墊”字數多少不影響正文韻律);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雷州方言韻,第二句的第四字和第四句的第四字、末尾字都是用陽平聲的字,第二句的尾字則用陰平聲的字。這幾個地方的平仄聲字若用得不妥,就不是雷州歌。雷州歌可以說是雷州半島人的唐詩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