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靜心研磨時光

    人幹嘛要結婚?不知道題主想探討一下哲學問題,還是因為戀愛,婚姻遇到挫折後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人為什麼要結婚,道理可大可小。

    結婚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果。人類之所以生存下來就是因為一代代繁衍生息,物競天擇的結果。有興趣你也可以看看達爾文《物種起源》,也許從中可以找到人為什麼要結婚的理論根據。在這方面可能你的父母比你更清楚這個道理,如果他們當時有你現在的想法,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你了。

    結婚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成年後由於異性相吸的本能,會自然而然的走一起。人,作為一種高階動物,肯定懂得異性相吸的道理,何況老先人留下了很多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等,這些古訓,我們都得傳承。

    結婚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如果人結婚組成了家庭,按照幾何學中“三點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小家穩定了,“大家”也就穩定了。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結婚後就會有新生命的誕生,長大後會變成新的生產力,就會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所以說,結婚也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

    結婚是人們驅利避害的結果。人們為什麼要結婚,肯定經過充分權衡利弊後認為結婚的好處遠遠大於結婚的弊端,才選擇結婚的。比如說,結婚前你孤身一人,冷暖自保,千斤重擔一人扛。結婚後你就多了一副肩膀為你分擔“重量”,有了一個溫暖的家,無論多晚都一扇門為你開著;結婚前你獨燈難眠,結婚後有人與“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少年夫妻老來伴,結婚後會有一個人不離不棄的陪你慢慢變老,他(她)是你渴時的一杯茶,餓時的一碗飯,病時的靈丹妙藥,孤獨寂寞時的知音,是你生命的依靠。

    結婚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不結婚呢?

  • 2 # 青草記

    人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不需要理由。過去的人結婚就象吃飯睡覺一樣,到了年齡自然而然會結婚。現在竟然有人問幹嘛要結婚?不知道到底是時代進步了還是現代人的悲哀。

    我們年青時,不成文的規定提倡晩婚,男女雙方年齡要合計到50歲才可以結婚,少一天也不行。

    當時的學生十幾歲下放,業餘活動少,勞動辛苦,同住一個村,同吃一鍋飯,早戀是普遍現象。我有一同學,18歲偷吃禁果生下一女兒,等到他們結婚,女兒已上小學。工廠有兩同事,相愛多年而不能結婚,競被當作作風問題捉在床頭,當時給了開除團籍的處分。由於受這條規定限制,很多男女都昐著早點結婚,從沒有人問幹麻要結婚,而是問幹嘛不按法定年齡讓他們早點結婚。

    後來結婚法定年齡為男22歲女20歲可以結婚,也得到了貫徹落實,但結婚年齡段卻不斷上移。

    到了改革開放後,人員流動非常大,男女之間的交往多是異地戀,他們為了愛情想結婚,但各種原因讓結婚越來越高齡。我六妹兒子在當兵時談了一個女朋友,兩人感情非常好,女方一滿20歲,兒子就帶回家說要結婚,但六妹說女方是外地農村人還無學歷,扣了戶口和身份證並以死相逼,拖了三四年只到女方懷孕才結婚。

    再到後來,由於社會的開明和性生活的自由,漸漸出現了只談朋友不結婚的現象,併發出了人幹嘛要結婚的聲音。

    我親戚朋友中不願結婚的小孩主要是兩大類,一類是女朋友多如牛毛,只願享受不想承擔家庭責任;一類是由於自身條件不太好找不到另一半。男生A38歲,是電臺主持人,英俊瀟灑,同居女人檔次不低,公務員,老師,醫生和小老闆,走馬燈似的輪換。急壞老爸老媽,一逼婚A就說幹嘛要結婚,這樣不挺好的,奇怪的是女方也不逼婚,非常享受這種不婚的生活。男生B42歲,無固定工作,年青時高不成低不就,至今已無結婚的念想,問急了也是幹嘛要結婚?我一人過的不是蠻好?二者的區別前者有揮霍享受的資本,後者是迫於無奈的哀嘆。

    以前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來的自由戀愛相互扶持,再到現在的不婚不育,都是社會的真實反應。

    我父母輩結婚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的重要任務是讓生命延續,多子多女才有福。我們這一輩結婚是自由戀愛水到渠成才結婚,孩子只能生一個,生男生女沒得選,男女雙方相互扶持,對家庭對子女負責任。而現在由於社會發展和進步,不結婚照樣可以同居解決生理問題,又不用對家庭對子女負責,更不用擔心養老問題,越來越多的年青人過上了不婚不育的生活。

    在當今時代,結婚與否是每個公民的自由選擇,結婚對父母有交代,可以延續香火,可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不結婚對社會對他人都無妨礙,只要自己開心就好,不必傻傻問幹嘛要結婚,隨心好了。

    結婚生個寶貝,生活更美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動畫無限期停播,你認為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