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粗俗喜靜之輩

    為啥要說敦煌是偏僻的呢?五百年前上海不是更偏僻嗎!我們必須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世界,才能比較容易解答心裡的疑問️

  • 2 # 滿天2020

    莫高窟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經歷了好幾個朝代近千年,也並非官方行為,是民間行為,代表的是民總的一種精神寄託和嚮往。敦煌處於西域和中原文化的交匯處,絲綢之路的上的重鎮,東方文明和西域文化在此交匯碰撞所以才會留下這麼豐富多彩中西合璧的寶貴文化遺產,也因為當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才能完好的儲存至今。

  • 3 # 天下雕客

    為什麼莫高窟這樣浩大的工程,不是建在江南或中原,而在敦煌?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在古時候的“絲綢之路”是,是聯通西域與中原的重要交通渠道,當時的酒泉、敦煌一帶並不像現在如題目所說偏僻地方。

    記得前幾年有在什麼地方看到介紹說:

    “是有一位僧人路經敦煌,忽然見到有金光閃耀,猶如萬佛齊現。後來就找尋工匠在巖壁開鑿了當時第一個洞窟。”

    在此之後又有禪師等開鑿洞窟修禪。歷經多朝代建造,而形成現在看上去的龐大規模。

    感謝閱讀。

  • 4 # 單雙文

    敦煌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敦煌莫高窟的形成與發展也幾經波折,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敦煌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敦煌的地形地貌也是適合巖畫創作的,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

  • 5 # 夢蝶也逍遙

    第一

    當時的敦煌並不偏僻

    絲綢之路上有足夠的信眾有足夠客流

    第二

    信仰的力量很超然

    能做到跨越種族和國界的包容

    也能最大程度得到各方面的支援

  • 6 # 十四阿哥郎春濤

    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中西文化交流彙集之樞紐,加之地理環境特殊適合做洞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化藝術的典藏瑰寶聖殿,世界級文化遺產。

  • 7 # 蘇拉木塔格

    眾所周知,敦煌曾是絲綢之路上的繁華大都市。從西漢張騫鑿空西域之後,中原與西域各國的溝通交流日益密切。東來西往的戍卒、商賈、僧侶都會在這裡逗留,敦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西域和中原文化交匯處。

    莫高窟這樣“浩大的工程”之所以誕生在敦煌,有一下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敦煌是佛教從陸路傳入中原的必經之地。

    佛教傳入中國,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由印度和西域諸國沿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玄奘“偷渡”西去取經之前,漢明帝還專門派遣過使者到印度尋求佛經。敦煌是佛教從陸路傳入中原的必經之地,奠定了敦煌的佛教文化基礎。

    第二,西來東往的商賈,有拜佛祈求平安的習慣。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東側是瓜沙大戈壁,西側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東來西往都異常辛苦。在敦煌休整的旅者商賈們,都有拜佛祈求旅途平安的習慣,他們也會捐錢建造佛像石窟,供養神靈佛祖。

    第三,特殊的地理,讓樂僔和尚開啟了千年的“鑿窟朝佛”活動。

    公元366年,雲遊到敦煌的樂僔和尚,在鳴沙山看到了“三危佛光”(估計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現象),虔誠的樂僔認為這裡就是佛教聖地。他停下了自己匆忙的腳步,開啟了千年的“鑿窟朝佛”活動,並帶動敦煌百姓、世家大吏、各路政客等都參與了進來。

    第四,頻繁的戰爭,使人們將希望給予來世。

    敦煌雖然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但也是歷朝歷代的邊境地區。歷史上在此多有戰爭發生,使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眾將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寄託在宗教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敦煌朝佛的活動。

    結論:

    莫高窟這樣“浩大的工程”之所以誕生在敦煌,大致有四個原因:第一,敦煌是佛教從陸路傳入中原的必經之地。第二,西來東往的商賈,有拜佛祈求平安的習慣。第三,特殊的地理,讓樂僔和尚開啟了千年的“鑿窟朝佛”活動。第四,頻繁的戰爭,使人們將希望給予來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敦煌朝佛的活動。

  • 8 # 司馬公說歷史

    你這樣考慮就錯了,唐代甘肅很富裕的。中亞西域都是很富裕的國家,商業發達,敦煌當時是歐亞大陸的經濟、文化、宗教中心,商人聚集,有錢所以在那裡捐錢開鑿佛龕洞窟。後來是絲綢之路衰落了,西夏、突厥人崛起,商道斷了,不能以今非古啊朋友。

    唐代隴右富甲天下!

  • 9 # 棲鴻看紅樓

    中原不是沒有大工程。像河南的龍門石窟之類。你當然會說,龍門石窟的規模遠不如莫高窟。但是,你能證明龍門石窟本來就是這麼大、沒有遭到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嗎?

    大工程,從來不缺少。不管是皇權強迫、民脂民膏也好,還是老百姓自發自覺、歷代積累也好。但是大工程能保留幾百年、上千年而不被損毀的,就比較難得了。

    敦煌,曾經是輝煌的交通樞紐,有豐富的財富與人口,這決定它能支撐起莫高窟畫像與塑像的建造。而後敦煌沒落,人跡罕至,使它避免了人為的破壞。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這裡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又讓這些古蹟減少了自然的破壞。這才形成今天的文化奇觀。

  • 10 # 毛毛蟲讀書觀影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不能用現代常識來分析,要放在歷史、地理、文化等綜合維度裡來看待。

    首先,古代“絲綢之路”開通之後,敦煌因地處河西走廊的西端入口,往西聯接崑崙山北麓、天山南北幹道,往東聯接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門戶和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成為繁華一時的貿易中轉城市。各國商賈在敦煌雲集,加之當時佛教盛行,有錢人紛紛出資開鑿石窟,而來自西域的佛教要想繼續往中原傳播,也必須經過敦煌,因此莫高窟選址在西北戈壁敦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其次,儘管敦煌地處荒漠戈壁腹地,但是莫高窟的選址卻非常巧妙。莫高窟修建在鳴沙山砂礫岩上,坐西朝東,依山面水,與東邊的三危山隔河相望,洞窟的最高處不到四十米。冬天,風沙從洞窟背面的西方吹來,經過窟頂時,呈四十五度角吹下,洞窟剛好處於“死角”,不受風沙影響。夏天,多行東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又成為天然屏障,風沙也無法直接威脅到洞窟。從公元366年開始鑿建起,歷經千餘年的風雨滄桑,莫高窟仍然很好地儲存了十一個朝代的492個洞窟以及裡面的壁畫和雕塑。可以說,科學的地理選址為莫高窟的儲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後,莫高窟的選址與一個傳說有關。據傳,高僧沙門樂尊雲遊經過鳴沙山的時候,突然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整個鳴沙山出現了金色佛光,千萬尊佛像在金光裡若隱若現。他將這種現象視為佛祖的旨意,認為這裡就是佛教聖地,於是就帶領僧人在這裡開鑿了第一個洞穴,並在裡面放置佛像。後來,隨著絲綢之路上來往商人的出錢開鑿,莫高窟的石窟和佛像就越來越多。隨著各個朝代的不斷增加和修繕,最終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壯觀模樣。

    另外,地處荒漠的敦煌,相對中原和江南,更像是一處清淨之地,也更契合佛教與世俗保持距離的意蘊。更何況,歷朝歷代征戰殺伐,王朝更迭,偏遠的莫高窟也逃過了被焚燬的命運,得以相對完好地儲存下來,成為佛教傳承一片難得的淨土。

    由此看來,莫高窟選址敦煌,還是非常有先見之明和科學依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個月的寶寶能用學步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