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曉世務

    個人感覺曹操不會稱帝,曹操舉孝廉出身,選為郎官。本著誅殺篡漢之人董卓,匡夫漢室參加起義。

    對內在消滅了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中國北方後,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而曹操沒有這麼做,其實可以看出沒有篡位之心。

    曹操之所以上下一心,良將千員,人才源源不斷。必有讓手下人可信賴之處。絕不會典韋以死相救,郭嘉為助曹操平呂布、定河北,滅烏桓定遼東,而身陷力竭。想來劉備如果一統天下會改國號為漢嗎?可想而知。

  • 2 # 豫北老崔

    曹操被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如果曹操在世時統一天下依然會留著漢獻帝,斷然不會篡位稱帝。

    名不正言不順

    東漢末年,自董卓禍亂朝綱以來,十八路諸侯共伐之,起初諸侯們討伐董卓人心不齊,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而曹操帶天子詔書之後,各路諸侯才表面上齊心協力共伐董卓。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名正言順,當時諸侯也好,百姓也罷還是心存漢室。

    如果曹操統一天下後,誅殺漢獻帝並篡位,則比董卓有過之而不及。三國時期梟雄輩出,肯定會舉兵伐曹,到是曹操會再次面對各地叛亂,統一的局面還是會打破,曹操必會身敗名裂。

    怕留下惡名

    曹操雖然是當時梟雄其也是漢人,漢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愛國已經在潛意識裡根深蒂固。

    在東漢末年雖然漢室已經名存實亡,但是綱常倫理,忠義仁孝依然建在,曹操深知如果自己篡漢自立必定受天下人唾罵,留下千古罵名,人年紀越大更加註重自己的名聲,不然也不會有奉天子以令不臣之說。所以在曹操統一天下之後,在名聲與帝位之間選擇,斷然不會做出篡位之舉。

    看中實權並非虛名

    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罷,曹操看中的是實權。在當時幾乎所有漢室的天子詔令,政策調整以及官員任免等都是曹操口述由天子頒發。如果曹操統一天下,篡位之後得帝位跟奉天子以令不臣毫無區別,就多一個皇帝的虛名而已還要揹負各種意想不到的後果,加之三國時期有袁術稱帝的前車之鑑,考慮得失的情況下曹操也不會稱帝。

    對於世家大族的忌憚

    在整個漢朝體系中,有一種勢力影響極大,那就是門閥大族。我們熟知荀彧也出自世家大族,在曹操奉魏王之時荀彧這些世家大族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不滿。起初劉邦以異性不能為王白馬盟約已經在世家大族裡面根深蒂固,曹操奉魏王已經觸及到了世家大族的底線。

    梟雄曹操對世家大族也是相當忌憚,不然也不會在把持朝政期間,大力提拔寒門子弟,冷落世族。而在曹操死後的曹丕則是與世家大族達成協議才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援,順利即位,曹操如果篡立畢定受到世家大族的反對。

    在荀彧這些世家大族心中依然心存漢室,就算不怕世家大族的反對,斷然稱帝必定讓世家大族脫離支援曹操,到時曹操的帝位沒有任何價值。曹操能做為梟雄肯定不會逆勢而為,就算平定天下也不會誅殺漢獻帝,篡位稱帝。

    綜合幾點曹操就算提前平定天下也不會冒然稱帝,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讓曹操是奸是忠存在爭議,更何況誅殺漢獻帝,篡位之舉。所以曹操不篡漢自立完全可以稱之為明智之舉,梟雄二字當之不愧。

  • 3 # 新城鎮居民

    如果曹操有生之年統一天下,我覺得會篡位稱帝。

    首先,漢王朝名存實亡。從少帝開始,皇帝完全大權旁落,皇帝的性命尚且難以保證,更談不上掌權了。諸侯爭霸,各自佔了土地做土皇帝,不受中央節制。“匡扶漢室”這四個字已然成為諸侯發動戰爭冠冕堂堂的口號。

    (毫無權力的漢獻帝)

    曹操統一天下以後已經不需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作為他的政治口號。

    其次,如果曹操不稱帝,跟他南征北戰的部下會答應嗎?顯然不會。這點很容易理解,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就用了部下將士貪圖富貴這個藉口。將士出生入死,當然是為了名利,這樣的人多如牛毛,不勝列舉;不圖名利只求報效國家的人如鳳毛麟角。

    如果曹操統一了天下,即使他不願意稱帝手下大臣自然會去漢獻帝那裡逼宮,甚至於會殺了獻帝,沒有實權的獻帝顯然招架不住。然後會擁立曹操為帝。

    (貪圖富貴的大臣逼獻帝退位)

    再次,從陳留起兵到一統天下,如此大功漢獻帝也沒有東西賞他了。曹操本來就封魏公,加九錫了,皇帝有的待遇他都有了,皇帝沒有的他也有。

    對於立下不世之功的臣子,皇帝歷來只有兩種做法,第一殺了他,這顯然不現實,獻帝沒這實力,第二交出皇位,獻帝也只有這條路可走。

    (封禪臺禪讓)

    最後,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時候就有很多大臣勸諫曹操稱帝,曹操處於各種原因沒有稱帝。

    當時曹操不稱帝有他的考慮,自己稱帝后劉備和孫權必然也跟著稱帝,自己揹負篡漢的罪名便宜了這兩小子,此其一也;其二,三方都稱帝以後不再是中央對地方的關係,而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優勢沒了。

    (志在一統的曹操)

    沒統一時有以上兩點原因,因此曹操沒有稱帝。如果曹操已然統一自然不會有這方面顧慮。

    因此,我認為曹操統一天下以後必然會稱帝,就算他自己不想也由不得他。

  • 4 # 西門不帶刀

    人的野心是逐漸長大的。

    曹操在剛舉孝廉出來當官的時候,可能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個州的刺史;

    曹操在率軍平定了黃巾軍起義後,可能他的理想就是當割據一方的諸侯,土皇帝。

    曹操在北征烏桓大勝一統北方後,可能他的理想就是當大漢帝國的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曹操如果統一天下,四方來朝,那他的理想會不會就是登上皇帝寶座,廢了漢獻帝呢。少校個人覺得不會。他依舊會是漢臣,而他的兒子曹丕依舊會篡漢。

    1.曹操的年齡不允許。

    曹操是公元155年出生,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7年。那一年曹操已經52歲了。

    在三國時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幾歲來說,52歲已經算是高壽了。打贏赤壁之戰後還要清剿南方的東吳殘餘勢力以及西南的劉璋政權,我們假設幹這些事兒需要5-8年。

    也就是說曹操在57-60歲的時候才能真正的一統天下。對於60歲耳順之年的曹操來說,榮華富貴君臨天下,並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名垂青史。

    2.為什麼曹操廢掉漢獻帝,自己當皇帝就不能名垂青史了?

    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曹操自己真的做了皇帝,可以修改歷史啊,畢竟做一個新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多麼風光的一件事。

    像後期的劉備,孫權不都是在現實中自己當了皇帝嗎?所以如果曹操自己當皇帝,就不能名垂青史,這個說法似乎又說不過去。

    但請大家不要忘了曹操有一件事,劉備孫權都沒有做,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憑什麼自己就不能當皇帝?

    這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三國時期對於權臣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不是手下兵力的多少,也不是擁有地盤的多少,更不是自己有多麼能打,而是名聲。

    劉備擁有仁義的名聲,所以天下百姓紛紛來投奔,陶謙,劉表,劉璋紛紛把自己的地盤主動讓給劉備。他甚至可以不費一兵一卒,不費吹灰之力。

    諸葛亮擁有臥龍的名號,所以劉備不惜拉下面子,三顧茅廬去請他出山。

    孫權擁有正統的名聲,所以能夠以17歲的年紀,穩居江東,並開創一番基業。

    呂布擁有殺父的名聲,所以最後眾叛親離,搞得自己身敗名裂。

    曹操擁有國賊的名聲,所以如果他敢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皇帝,坐實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國賊事實,相信天下,會群起而攻之。

    4.曹操自己並不想當開國皇帝。

    不想當皇帝的權臣,不是好權臣。曹操想當皇帝,但他不想當開國皇帝。

    曹操自己曾把自己比作周文王,而我們知道是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文王為周武王提供幫助的就是掃清他統一道路上的一切阻礙。

    讓自己的後代做真正的開國皇帝,這才是一位英雄和梟雄的雄心與胸襟。這才是曹操。

    所以就算曹操當前一統天下,他依舊不會廢掉漢獻帝,自立為皇帝,依然會將這個最大的榮譽留給他的兒子們。

  • 5 # 赤旗插遍天下

    歷史上曹操對稱帝表態是這樣的。

    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得天下三分之二不反商,是因為商勉強還算鐵板一塊,到了周武王時,紂王殺死比干,商國內亂紂王喪失人心,不是照打不誤?

    事實上曹操稱公到稱王,建天子旌旗,王冕十二旒,駕六馬,乘金根車,出入稱警蹕,與皇帝無非差一個名義距離只差臨門一腳,一層窗戶紙罷了。

    他說想和周文王一樣,根本原因是以什麼姿態稱帝。事實上曹操早有想法。

    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

    曹操篡漢容易,可吳蜀未滅,這才是正事兒,若是掃清寰宇,一統九州,再搞禪讓便是順理應天意。

    這就是所謂的“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真實想法。如此名利雙收豈不美哉?

    所以曹操真是統一天下,稱帝自然是順理成章。 可誰想曹操一統天下不成差點遷都翻車,還不容易挺過來自己大限將至,消滅吳蜀生前無法做到,只能寄希望後人出個掃清六合的周武王。

    奈何周文王沒當成,和王莽公孫述等人成為偏霸,真是萬萬沒想到。

  • 6 # 我是小妖怪

    曹操如果活著肯定不會稱帝。並且也會留著漢獻帝,為啥這麼認為呢,小妖怪給你說說

    1,曹操是個很在乎別人評價的人,也是個以上率下的人,在一次行軍打仗過程中,路過一片麥田,曹操下令三軍不得驚擾百姓,不得破壞農田,違令者斬,話音剛落,馬兒轉了一圈,踩壞了麥子。手下官兵一時呆住了,直勾勾盯著曹操,這下難辦了你說你不斬首吧,以後咋管這些個手下,你殺了自己吧,這不是胡鬧麼,大好河山等我去征服呢,哪能死了呀,這個時候郭嘉就站出來了,說丞相,你可不能啊,刑不上世大夫,引經據典,巴拉巴拉一大堆,真是聽者無不落淚啊,曹操一看有臺階下,那行吧,我也不自殺了,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於是割了點頭髮代替首級,這就說明了曹操是個在乎別人評價的人,我可以當奸臣,梟雄,唯獨不能當篡位之人。

    2,曹操曾經對荀彧說過一句話,永不稱帝,永不叛漢,雖然實際上也跟判了沒啥區別,但是我做的好呀,我沒落下那名聲啊,是不是,我最多算丞相是吧,哪怕最後我成立魏國,我也只算大王,只是諸侯,名義上我還是漢室臣子對吧。

    3,當時形式不允許,名不正言不順,如果你真稱帝了,你想你還能在吳國,蜀國以及大大小小得諸侯那裡得好麼?再說曹操最大的絕招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前提得有個天子對吧,不然就空大了不是。。。

    4,就算曹操沒死統一了天下,也不會那樣幹,為啥,你想呀,剛平定了天下,結束了三國,百姓盼著安居樂業,跟你曹丞相一起光復漢室呢,你突然宣佈漢朝沒了,改戶口了,姓魏了,這不是鬧著玩呢麼,當天下悠悠眾口殺不死人呀!

  • 7 # 不會烤冷麵的剛哥

    曹操會稱帝

    曹操真一統的天下,就不叫篡位了,自己做老大,想怎麼編史書就怎麼編。

    曹操之所以留著漢獻帝,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畢竟有漢獻帝的存在,天下終究姓劉,只要自己沒有篡位就還是漢臣。那麼其他地方也沒有藉口攻打自己。自己也可以假借天子之名冊封這一個,賞賜那一個。天下沒有一統是,利用漢獻帝比較自由。

    如果曹操一統天下了,那麼情況就變了,天下沒有自己的對手了,想去哪就去哪,留著一個“劉氏”皇帝還有什麼用呢。逼漢獻帝退位,自己當皇帝,大權在手,又可以載入史冊。

    曹操南征北戰,打這一個打那一個,不就是為了權力嗎。

  • 8 # 滄海拾遺錄

    假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渡過長江天險,收取江東八十一州,降服孫權劉備,進而剿滅益州劉璋等地方割據勢力,在自己有生之年就成功地統一天下,實現自己在黃巾起義之初就立下的願望。那麼,曹操會稱帝嗎?漢獻帝天下名義共主的地位還能保得住嗎?關於這個問題可謂是見仁見智,但是,從曹操一貫的行事作風和言行來看,無論天下是否在自己手中獲得統一,曹操大機率可能不會篡位稱帝,漢獻帝也改變不了被架空的命運。但是,曹操過世後,其子曹丕仍然會迫使漢獻帝劉協禪位,建立曹魏政權。

    不少人都認為,曹操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不敢篡位稱帝,是因為劉備孫權兩大外敵都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如果曹操稱帝,就會使得自己陷於亂臣賊子的尷尬境地,自己也會受到孫劉兩家的聯合進攻,實在是划不來。如果天下已經一統,曹操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心稱帝。應該說,這種看法有其道理,我們也承認曹操的野心隨著地位的變化而不斷膨脹,在東漢末年,曹操舉孝廉剛出任官職的時候,他的仕途目標可能是成為一方郡守。當曹操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時,自己坦陳去世時希望墓碑上刻著徵西將軍的名銜就心滿意足。當曹操平定北方武功卓著,曹操的官職爵位也水漲船高,到了建安二十二年,漢獻帝不得不封曹操為魏王,“天子命王冕十有旒,乘金銀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享受“九錫”的待遇,儼然就是帝王一般的禮儀規格。不少人認為,曹操如果外界條件許可,還會繼續向前邁出最後一步。

    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曹操內心的動力因素。在歷史上,並不是權傾朝野的權臣都會篡位稱帝許多權臣最終邁不過自己內心那道坎,過於在意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這方面,曹操不是孤獨的,強大如東晉權臣桓溫,面對皇帝寶座也是患得患失,最終沒有稱帝。

    事實上,在漢獻帝的朝堂上,曹操只是欠缺一個皇帝的頭銜,其他皇帝應有的政治待遇和物質待遇都已具備,外加上一頂皇帝的帽子,不過是虛名罷了。天下一統之後,曹操可以選擇成為匡扶漢室的名臣名垂青史,也可以選擇篡位稱帝的亂臣賊子,這一虛名帶來的成本卻是巨大的:這將使得自己陷入亂臣賊子的尷尬境地,在歷史上留下千古罵名,這是成長在東漢皇權忠君愛國的氛圍下的曹操一時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

    這無疑是反對“慕虛名而處實禍”的曹操所不願意看到的,從收益成本的角度看,這實在是得不償失的買賣,精明如曹操這樣的梟雄豈不知如何行事。因此,曹操不會稱帝,將繼續享受帝王般的待遇,把真正稱帝的機會留給自己兒子曹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風險小一點,投資小一點的生意,大家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