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方鵬
-
2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二桃論功,只是一個引發點,事實上也不可能是自殺,這是大王對外界說的話,應該是三人火拼而死了兩個,說自殺而死,是保住死去的人的面子。這三人是國家力量主流,在平時就因為利益而拔刀相對之勢,如果不除掉二人以上,那麼國家將出現內戰之勢,這就是事實經過,傻逼才相信這人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自殺。人世間發生之事必須符合情理。
-
3 # 陶田福
《二桃殺三士》的典故見於馮夢龍蔡元放的《東周列國志》。時齊國國君(景公)在相國晏嬰的輔佐下,國力強盛。此時齊國有三勇將,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捷,皆國之柱石,鄰國懼之。但此三人自恃功高,目中無人,晏嬰甚憂之,恐其日後亂國。時值魯國國君(昭公)欲結交齊國,於是和相國叔孫婼到齊國訪問,與齊國修好。齊君設宴招待,三將侍席。在宴席上,晏嬰用六個桃子招待齊君。此桃乃世間稀罕之物,食之者以此為幸(榮)。席間,齊君和魯君各食一枚,齊相和魯相各食一枚,尚剩二枚。此時,晏嬰心生一計,何不用此二桃,除去三人,以絕後患。晏嬰便對景公曰,此二桃可叫朝中功高者食之,以示褒獎。景公曰:可。古冶子與公孫捷皆言己功高,取桃食之。田開疆亦言己之功。晏嬰與景公皆曰,卿之功比二將猶高,惜己無桃,可賜酒一杯,以示其功。田開疆認為自己的功勞,比他們都大,反而沒桃子吃,再加又有外國君臣在此,感到沒有面子,受了羞辱,就拔劍自刎了。其他二將見田開疆自刎,也認為自己功勞確實沒他大,倒先把桃子吃了。再者平時三人關係很好,猶如兄弟,現在田開疆死了,感到內疚,就都自殺了。後來晏嬰又向景公舉薦了穰苴,此人乃文武全才。與晏嬰治國安邦,從此,無人敢犯齊國。
-
4 # 大先生的故紙堆
這是一場由於兩個而引發的經典血案。
有人說,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齊之猛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應該算是“雄”,而用兩隻桃子把他們殺掉的矮子國相晏嬰,則可謂“英”。
那何為士呢,竊以為,應該是喜歡裝X的英雄。
似乎,英雄都喜歡裝點什麼。說得高大上點,就是有羞恥感吧,講究點面子,所以說,知恥而後勇吧。
春秋戰國,不論是諸侯國的國君,還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都非常看重丟不丟人這件事情。
城濮之戰時,欒貞子力諫晉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恥”,堅定打敗楚國的決心。
吳越爭霸時,越王勾踐正是不忘“會稽之恥”,終於滅掉吳國。
戰國中期,秦孝公更是深以“諸侯卑秦”為恥,於是廣招賢士,從而有商鞅變法,國力大增。
戰國後期,趙武靈王以“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打動公子成,遂成就胡服騎射之改革。
春秋戰國的這些事例都說明,知恥在決定國家大政方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晏子“二桃殺三士”的事件,說白了,更像是一場心理戰。這樣的例子還有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只不過桃子換成了美酒,但效果是相似的。
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梁甫吟》是不是諸葛亮所作,我們放在一邊,但我們可以想象孔明先生智力值那麼高,絕對是一個像晏子一樣的大陰謀家。
魏劉劭《人物誌·英雄》雲:“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若校其分數,則互相須。”
又云:“夫聰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
又云:“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說白了,曠世英雄必是六邊型的帝國戰士。
又扯得遠了。至於為啥要用兩個桃子呢,我覺得那只是一個道具,一個象徵而已,跟數量關係不大。
-
5 # 歷史有知社
提起“二桃殺三士”這則歷史典故,在民國期間還鬧出了一則趣聞,那時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白話文運動,”當時的著名教育家章士釗看不慣白話文,就寫了一篇小文,說古文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例如“二桃殺三士”,節奏多美,換成“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就不倫不類,寒磣死人。為此,章士釗被魯迅寫了一篇文章,給狠狠地揶揄了一頓,說一代教育大家,竟將“二桃殺三士”理解為“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看來其古文水平也著實一般,就請別再攻擊白話文了!
“二桃殺三士”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齊景公在位期間的故事,說齊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分別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三人,人人武藝高強、勇力蓋世,也都為齊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有一次,國相晏子(晏嬰,春秋時期齊國名相,著有《晏子春秋》)經過他們三人面前,這三人沒有一個人起身搭理晏子,很不夠禮貌。晏子就對齊景公說:“這三人都驕橫無禮,長此下次,必致禍患,不如將他們除去”。齊景公很寵信晏子,就對晏子說:“既然如此,那你就看著辦吧!”。於是,在一次齊景公宴請魯昭公的筵席上,晏子就對齊景公進言,席上還餘剩兩枚桃子,國君何不賞賜給三位勇士,讓他們三人根據自己的功勞大小來分食呢?齊景公就批准了。
公孫接仰天長嘆說:“晏子,是位智人呀,讓國君依據我們的功勞大小來分食桃子。然而,桃子不夠分,沒分到桃子的人就會被證明沒有功勞。”於是就說:“我跟隨國君打獵的時候,曾搏殺過野豬與老虎,以我的功勞,沒人能比得上的。”說完,就上前接過一枚桃子。田開疆接著說:“我曾兩次帶兵擊退過敵軍,以我的功勞,更是沒人能比得上的。”說完,也上前接過了一枚桃子。
古冶子說:“我曾經跟隨國君一起渡黃河,半途中從河水裡突然冒出一隻大黿,一口就咬住了國君馬車的左邊那匹馬,將馬匹拖入到了滾滾黃河中,是我跳進波濤洶湧的黃河裡,拼命殺死了大黿,才使得國君的性命轉危為安。以我的功勞,才該分食桃子,你們兩位又怎麼能比得了?何不退還桃子呢?”說完,就抽出了利劍。
公孫接與田開疆說:“我們兩位都沒你勇敢,功勞也比不上你,拿了桃子不讓,就是貪婪,讓了還不自殺的話,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於是,這兩位都把桃子退還了,而拔劍自刎了。古冶子見狀就說:“你們兩位都死了,只有我一個人獨活,這就是不仁;我出言羞辱了你們,而自我誇耀,這就是不義;我痛恨自己的言行,不自殺的話,就是不勇;如此,我還有什麼顏面苟活於世呢?”說完,也拔劍自刎了,這便是“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千百年以來,雖有很多人都為此而佩服晏子的智謀之高深;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晏子手段之毒辣而為三位勇士叫屈。諸葛亮平生最愛吟的一首詩(史載其“好為梁甫吟”)《梁甫吟》便是依此而作。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這首詩據說是諸葛亮所作,也有人認為不是諸葛亮所作,但是諸葛亮平生是最愛吟這首詩,卻是無疑的,由詩中的“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一句,可見諸葛亮也是對這三位勇士之死而極為感慨的。李白在《懼讒》一詩中也有:“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
如果說這三位勇士自恃戰功、有些倨傲,那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如此知“仁”、知“義”、知“恥”的三位勇士,晏子說他們將不利於國君、為禍於齊國,是很難讓人信服的。至於有些人說這三位勇士是“權臣”,那更是無稽之談;這三位只是作為齊景公的私人保鏢、全無根基,又不操持國政,還談什麼權臣呢?真正的權臣,是那些有深厚家族根基的卿大夫,是可以替代齊國的“田氏”那些家族。
所以,這三位勇士其實就是得罪了晏子、著了晏子的“道”了。諸葛亮與李白等也都認為這三位勇士是中了讒言而死的。三人分食兩桃,必有勇士分不到桃,而分不到桃的勇士必視之為恥辱。而“士”是可以殺不可以“辱”的,所以其必將會憤而自殺。一旦,三人中有一人自殺,其餘的兩位也就都必然感到羞愧,而基於義氣,也都會自殺。這就是“二桃能殺三士”的原因所在。我每讀至此,都為這三位勇士的高貴精神所觸動。今人或許會笑之愚蠢,但這鮮血塗抹的絢麗正是“士”之精神所在。
-
6 # 歷史很好玩
“兩桃殺三士”這個典故出自於《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後來演變為用計謀殺人的成語。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的三名猛將田開疆、公孫接和古冶子接連立下了赫赫戰功(史稱“齊國三傑”),因此,他們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了對齊景公居功自傲和不敬的傾向,大有尾大不掉的苗頭。當時,田家勢力很大,齊景公非常擔心這三個勇士與其聯結起來對付自己,於是逐漸產生了“除之而後快”的想法。但是,使用武力難免傷及自己,國相晏子便設計了一個智取的計謀。公元前528年,適逢魯昭公對齊國進行國事訪問,齊景公大擺筵席予以招待,當時在場的有叔孫蠟和晏子,賬下則有“三傑”站立。這“三傑”還是像以往一樣目中無人,態度傲慢。兩位君王酒過中旬時,晏子提出不妨到園子裡摘幾個熟透的金桃嚐鮮,並自告奮勇地去摘桃了。稍候,晏子端上了一盤6個金桃,魯昭公和齊景公各分吃了一個桃子,然後叔孫和晏子又接受賞賜各吃了一個。眼見剩下2個桃子,晏子向齊景公建議道,何不比比群臣的功勞,誰的大就吃一個金桃?注意當時的群臣只有田開疆、公孫接和古冶子三人。於是,三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傢伙就中招了。公孫接首先以打虎救主的功績得一金桃,接著古冶子以斬大黿就齊王又得到了一隻桃子。這時,田開疆急紅了眼,因為他討伐徐國並大獲全勝的功績無論如何都有大大地高於前兩位。一番言語之下,田開疆鏡揮劍自刎了。公孫接和古冶子見狀,情緒激憤,竟也一一做了同樣的事情。於是,“兩桃殺三士”的計成。至於是用一個桃子還是二個桃子,也許是六這個數字比較吉利,又或許只是歷史的一種偶然吧。
-
7 # 元元的天下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的猛將田開疆、公孫接和古冶子居功自傲,對大王不敬恐為後患。於是相國晏子呢,決定用功大食桃的激將法除掉三人。
在宴請魯昭公的宴席上,將兩個桃子分給三人食用,明擺著居心不良啊,但三人好大喜功,一時以為論功行賞,沒什麼不對啊。於是晏子得意地笑看了: 公孫接先下手為強,吃了個,古冶子一看他動了手,機會只有一次,也不扭捏吃了剩下一個。
剩下反應慢的田開疆,一來以為自己功勞蓋穩操勝券,二來三人平日裡兄情義氣相投,自己大哥要有點態度,跟兄弟們爭桃有失體面;三呢還在想什麼時候拿桃,結果就失掉機會了。
勇冠三軍的功臣,見此情此景,氣不打一處來,皆言士可殺不可辱,一時悲憤自刎。兩位吃桃者方才覺得自己吃相難看,古人講忠義禮信,無比羞愧,為了小小一個桃兒竟害死大哥,情激之下也拔劍自盡,黃泉路上作伴行吧!
晏子為什麼用桃子呢,其實用梨子更應"離間之策"。可能當年時節就只有桃且有"挑”之意,其實用什麼水果不重要(當然如果用李子太小,不好意思擺兩個,魯昭公外華人在場顯得忒小氣,而西瓜太大用劍劈而分食,也甭爭了),總之三員大將因為兩桃,爭搶名譽被除掉了。
齊國因之元氣大傷,三將成了有勇無謀的腦殘入史,而始作庸者晏子呢,也沒了出使楚國時,智對楚王時機智形象,因為諸葛亮在《梁父吟》中狠批他為奸侫小人,殘害忠良,想來開心的只有隔壁楚王了,今晚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其實世無完人,未免有"貪痴嗔”之戀,繞不過"酒色財氣“四關落下馬來。兩個桃子不過作為利益象徵,往往戀上什麼,就死在什麼上面。不信請看《人民名義》中那些貪官,栽在了金錢,美女,名譽,人情等所好上面,人性的弱點,莫不如此。
-
8 # 深度思考方能悟道
充分說明:只要運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挑撥策略,就可以輕易的鼓動人心!
三員猛將都認為自己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他們之間肯定是內心之中互不服氣,互不認同,只是沒有當面說出來而已,所以:
面對榮譽,就必須有自己的一份;因為,我比其他人強啊;
面對利益,就必須也有自己的好處;因為,我比另兩個人功高啊;
恰恰是這種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驕傲;也恰恰是這種唯我獨尊,他人不及的自信,才會在一個小小的挑撥離間計策上全部被滅!
如果大家都沒有受到額外的獎賞,三個人也許反倒會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這種額外的獎賞,瞬間就成為了導火索:“誰的功勞大,誰得到這個桃子”。
對於內心驕傲,目中無人,從而造成智商底下的三人來說,怎麼可能不大打出手來證明自己是最厲害的那個人呢?
-
9 # 奔哥講美食
竟然接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做為一個初中畢業,但博學多才的廚子,接到這個問題,難道是天意?
我看二桃殺三士,是在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話說田開疆打仗立了功,田開疆又舉薦了公孫接,古冶子是齊景公私人保鏢,這三人結為異性兄弟,號稱什麼“齊邦三傑”。
由於三個人都是大老粗,不懂什麼禮數,結果得罪了當時的大紅人晏子,晏子大家都知道吧!個不高,滿肚子主意,晏子心裡想:“連我都不放在眼裡,我不弄死你們還叫相國嗎”
正好魯昭公來找齊景公喝酒,同來的還有叔孫大人,晏子眼睛一轉,計上心頭,上前給齊景公說,園中金桃熟了,不如摘幾個給魯昭公和大家嚐嚐,就這麼著,晏子親自去桃園摘桃子去了
你說這讀書人就是賊,他就摘了六個,給兩位大王吃了一個,自己和叔孫大人吃了一個,剩兩個了,就提了個餿主意:讓在座的說說,誰功勞最大,誰就吃一個。
公孫接這個傻吊,第一個就跑出來:我陪大王打獵,老虎差點吃了大王,我上去幾下就給日死了老虎,我功勞最大,說完自己拿起一個就吃了!
古冶子一看,這還行,上前就說:大王坐船碰到個怪物,是我翻到江裡把怪物殺了的,我功勞最大,緊接著自己也吃了一個。
剩下田開疆這個傻叉,紅著臉對晏子說:我曾經奉命打徐,俘虜美女帶回來一堆,我這功勞難道不大?
晏子小樣的:你功勞很大,可是桃子沒了,明年吧(此時,晏子心裡已經樂開了花)
田開疆義正言辭道:我這麼大功勞,吃不到桃,為萬世所恥,活著還有毛用說完,這貨居然自殺了
公孫接一看:有桃不讓就是不廉,看人死不能從就是不勇,老田那麼大功勞沒桃吃,他死了我有啥臉活著也一刀抹了脖子!
古冶子一看兩人都嗝屁了,說了:兩個人都死了,我自己活著能心安嗎?罷了!我也去了吧,得,齊邦三傑,成了齊邦三鬼!
就這麼滴,晏子這個心胸狹窄的,用兩個桃就把三個有仁有義,知廉恥的勇士給害死了這就是徹徹底底的陰謀,這三人沒什麼權勢,又不是什麼大官,不過是大王身邊的保鏢,能作亂犯上嗎?說晏子為了齊國著想,不如說就是公報私仇!!
他們三個啥身份,說白了就是大王的護衛,也就是“士”,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士可殺不可辱”,結果見了閻王。
找我說啊,是當時的人,有自己的價值觀,現在看著就那麼可能,也不理解,但當時偏偏發生。
就說三家分晉,豫讓的主子失敗了,豫讓想報仇,不惜吞炭漆面,最後還沒殺了趙襄子,結果趙襄子脫了衣服讓豫讓刺了幾刀,象徵著手刃仇人,豫讓最後自殺,你就說說,擱到這會兒,還有這麼忠心的家臣嗎?
再說要離為了刺殺慶忌,砍了右手,讓闔閭燒死要離老婆,以此奪取了慶忌的信任,最後殺了慶忌,最後要離說:為事君而殺妻,不仁,為新君殺舊君之子,是不義,現在貪生怕死,何以立天地之間,自殺咧!唉
所以說,我們不要以我們現在的處世觀,來看待古人,他們也有他們當時的價值觀,他們――值得尊敬!
喜歡美食,關注奔哥。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二桃殺三士”,講的是齊國名臣晏嬰,用計謀幫助君王除掉三個功高蓋主的功臣的故事。現在咱們來腦洞一個問題,也把上面的問題往前再延伸一下:晏嬰在使用這條計策的時候,為什麼會用兩個桃子,而不是兩坨金子,或者是其它更貴重的東西呢?
(晏嬰)
我們先來把這個故事簡單回顧一下。
齊景公有三名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名大將自恃有功,炫耀武力,不把晏嬰等文臣放在眼裡,甚至也不把齊景公放在眼裡。
晏嬰看出了齊景公的擔憂,便準備幫助齊景公除掉三人,於是設立一個局,通知三位大將前來,說要獎賞他們。三人來後,齊景公讓拿出獎賞之物,原來只是盤子中裝的兩個桃子。晏嬰假裝為難地說,園中成熟的桃子只有兩個,你們自己看看誰的功勞最大,誰就吃桃子吧。
公孫接首先說,我曾搏殺過野豬和老虎,有資格吃個桃子吧。於是拿起桃子。
田開疆接著說。我曾兩次率軍打敗過來犯的敵人,我有資格吃一顆桃子吧。於是又拿起了另外一顆桃子。
盤子中的桃子轉眼就沒了,古冶子非常生氣,說,我曾隨國君過河,一隻大鱉差點就要了國君的命,是我冒著生命危險苦鬥並殺死大鱉,救了國君的命。而我這樣的功勞,居然沒有吃到桃子,太過分了。說著拿出寶劍指著公孫接和田開疆兩人。
(二桃殺三士漫畫)
公孫接和田開疆聽後,慚愧地說,確實,古冶子的功勞比我們大,而我們竟然還先拿桃子,實在慚愧,於是相繼自殺。古冶子看到兩人自殺,後悔不已,說,我們三人原本情同手足,我卻為了爭功,逼得兩人自殺,我還有啥臉活在世上?於是也舉劍自殺。
這樣,晏嬰用兩個桃子殺掉了三個居功自傲的大將。
回到我們的問題,晏嬰使用這個計策的時候,為什麼要用兩個桃子,而不是用兩坨金子,或者是其它更貴重的東西呢?
據考古研究,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已經有桃核出土。先秦的典籍中,《管子》《尚書》《韓非子》《山海經》《呂氏春秋》等,都隨處可見關於桃子的記載。由此可見,桃子在當時是極平常的食品。就算是國君賞賜,因為當時的國君並沒有後世皇帝那樣的威權,因此,也並不覺得就很尊貴。
照理說,應該選用兩個更貴重的東西,才能引起三人的爭鬥,實現差額賞賜的目的嘛,晏嬰為什麼會選及普通的桃子呢?
其實,恰恰是選擇了桃子這種普通食品,才實現了這個目的。可以說,晏嬰對三個大將的心理變化,是掌握得一清二楚的。
當三個大將興沖沖跑來,看見國君賞賜他們的,只是普通的桃子的時候,他們是什麼心理呢?《晏子春秋》是這樣記載的:公孫接仰天而嘆曰:“不受桃,是無勇也……”
也就是說,公孫接當時的想法是,原來賞賜的是普通的桃子,我們要不吃,意味著我們瞧不上國君,意味著我們沒有膽量。所以他就隨便地說了他的功勞,拿起了他的桃子,表明他“有勇”,也並不輕視國君。
公孫接拿了後,田開疆的心理就變了,當時他肯定沒去想古冶子,他只是比較了一下公孫接的功勞,覺得自己的功勞比公孫接大多了。既然公孫接可以拿,那他肯定也可以拿。
(漢磚上的二桃殺三士)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晏嬰肯定十分了解三人的性格,知道公孫接和田開疆是急性子,肯定會先拿。而拿了以後,事情就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現在的桃子已經不是平不平凡的問題,它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成了象徵,成了功勞大小的象徵。古冶子功勞最大,卻因為性格沉穩,沒有拿到桃子,也就是說,被認為功勞比別人都小,他的情緒就非常激動,所以就當場翻臉。於是,作為三個情同手足的好哥們兒,就有了後面的悲劇。
如果當時晏嬰端出來的是金子等貴重的東西,那麼,三人心裡一定會掂量一下,同時把三個人的功勞都想一下。想一下以後,自然就知道誰的功勞最大誰的功勞最小。再加上三人都情同手足,肯定會謙讓。這樣的話,晏嬰的計謀,無論如何都實現不了了。
-
11 # 紫色阿爾法
這是利用了人性當中“不患寡,患不均”的心理,勾起三個人心中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進而挑撥他們之間的關係, 引起三人之間的互鬥、進而自戕。屬於兵不血刃除掉權力隱患的計謀。
據《晏子春秋》中“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第二十四”中記載: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員猛將,這三個人以勇猛著稱,但卻也因此居功自傲。晏子恐三人勢力越來越大,將來不好控制,會威脅到王權,因此,給齊景公出了“二桃殺三士”的計謀,最終在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對朝局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的前提下除掉了三人,解除了王權隱患。
具體的方式就是:晏子讓齊景公設宴請來三勇士,並賞賜三人桃子,但卻只有兩個桃,三人無法平分,這時,晏子就建議讓三人比功勞,將王賞賜的桃子給功勞大的兩個人。
其實,只要具備一定政治敏感度的人,就能看出這裡面的問題,作為王,難道連三個桃子都沒有嗎?這明顯就是故意為之。
可惜,這三人勇猛有餘,政治覺悟幾乎為零。當然,這也跟他們居功自傲的自大心理也有著很大的關係。這就導致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功勞大,互不相讓,最終內訌。
然後,三個人的自尊心又極其敏感,先是公孫接與田開疆覺得古冶子的功勞打過自己而自覺不如人,羞愧自殺;古冶子又因為是自己逼死了另外二人,也感到羞愧,拔劍自刎。
所以,晏子的計謀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基於人性中的“不患寡、患不均”的普遍心理外,更是利用了這三個人的性格特點。如果晏子遇到的是老謀深算的政治達人,是不會為了一個桃子爭來搶去,最後全部羞愧自殺。
回覆列表
二桃殺三士故事源於《晏子春秋》,春秋時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情同兄弟,逐漸恃功生驕,晏子怕他們危害國家,徵得景公同意後,便設計除去他們。
公孫接說:我曾打敗了野豬,又打敗過老虎。像我這樣功勞,可以吃桃子,不用和別人共吃一個。說完拿走了一個桃子。
公孫接、田開疆二人慚愧地說:我們勇敢不如您,功勞也不如您,拿桃子時卻不謙讓,這就是貪婪;貪婪卻不身死明志,連“勇敢”也要失去了。說完二人都交出桃子刎頸自殺。
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說道:我們情同手足,他們兩人都死了,唯獨我自已活著,這是不仁;羞辱他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能以死明志,這是無勇。他感到很羞慚,便放下桃子,也刎頸自殺了。
這件事放現在看來匪夷所思,難以想象。這一計策成功的前提是施用的物件必須是極重仁義愛惜名聲的人,放在春秋那個極重“士人”操守的時代,才可能行得通。晏子用差額賞賜,利用三人居功自傲的特點,挑起他們內訌以達成目的。但後來人們對這件事也議論紛紛,並不認為三人有必死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