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冬月的書影小屋
-
2 # 狼群之首
一門三才子,都是大文豪
三蘇,蘇洵(父親)、蘇轍、蘇軾
提到蘇洵,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蘇洵的一大家子了。蘇洵的子女有三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蘇軾,蘇轍與蘇小妹。這一家人,可以說是當時文人們的偶像,因為一家出了三個才子,一個才女,怎麼能叫人不羨慕呢?下面就一次來介紹蘇洵子女吧。
蘇軾,蘇洵的大兒子。在我們的教科書裡,經常能看到蘇軾的文章,他號稱是東坡居士,人送外號蘇東坡。蘇軾不僅在詩詞上有所造詣,在書法界,繪畫界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在嘉佑元年,蘇軾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第二年,他又參加了禮部的考試,當時他的文章深受主考官的喜歡,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只獲得了進士第二名。進京為官,蘇軾的忠心得不到皇帝的賞識,最終被流放。
蘇澈,蘇軾的弟弟。在嘉佑二年,與哥哥蘇軾一同考中進士,但是在那不久之後,其母去世,兄弟二人不得不回家為母親守孝,嘉佑六年,蘇轍又與哥哥蘇軾一同考中科舉,但是,沒有得到一官半職,後來才擔任大名府推官。因蘇軾入獄,自己為哥哥求情收到牽連,降職到均州。後又重新得勢,重返京城。
再說蘇洵的小女兒蘇小妹,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蘇小妹沒有像其他女子一樣,在家相夫教子,不識幾個大字,而是跟著父親與哥哥學習,其實,蘇小妹也是個富有天賦的人才,只是身為女兒身,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所以,在現有資料上的記載很少,有些人就認為此人不存在。在野史中記載,蘇小妹是蘇洵的長女,蘇軾的姐姐,也是個極具才華之人。
其實,除了上面介紹的三位蘇洵子女之外,蘇洵還有一個女兒,但是不長命,在一歲多的時候便夭折了,所以,實際上,蘇洵是有兩兒兩女的。
蘇軾是什麼派詞人
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雖然蘇軾不是“豪放派”的創始人,不過“豪放”這個詞是蘇軾第一個用來評價詩詞文章的,而且,蘇軾創造了宋詞“豪放”的一個巔峰。可以說宋詞的豪放就是從蘇軾開始的。
在蘇軾的詞中不難看出那一份別人學習不來的豪放不羈,他不僅在是寫一篇短短的詞,他是在詞中構建了一份宏偉的藍圖,讓人不得不為這份氣勢所傾倒。說起來,豪放派的特點可以總結為創作的視野是比較廣闊的,氣象是比較恢弘雄放的,還喜歡用一些詩文的手法和句法來寫詞,所以這就使得詞中的語詞宏博,而且不不拘守於音律這些東西,所以在有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奇怪,一些比價守舊的人就會覺得這些東西就是一些亂七八糟不能稱之為詞。不過這才是“豪放”啊。從蘇軾的詞中,我們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個特點的,所以說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以“老夫聊發少年狂”作為開頭,這就是豪放啊。有一種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就這麼出來了。就是是表達思念也是帶著豪放的。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在表達思念,可是還是帶著一份不一樣的氣勢在的。試問,有多少人敢去“把酒問青天”呢?
所以說,蘇軾是豪放派的詞人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蘇轍簡介
蘇轍,字子由,晚自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散文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兄合稱“三蘇”。
蘇轍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現在政治、文學、儒學、書法等不同的方面。
先說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雖然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主要是以維護地主利益為目的,然而農民的困境卻沒有得到改變,他們的負擔還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聽到蘇轍的意見後覺得挺有道理的。司馬光的變法也遭到了蘇轍的反對,蘇轍認為這個變法也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因此極力反對。蘇轍的政治主張跟他的哥哥蘇軾基本相同,論事精闢獨到,言簡意賅。
接著說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蘇轍擅長政治方面和歷史方面的論述,在縱觀天下之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非常中肯。在蘇轍的代表作《歷代論》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點,如《六國論》就是借古諷今,表面上是評論六國的過錯,實際上是暗喻北宋的腐敗的現實。蘇轍寫的最自由隨意的文章應該是書信雜文了,比較自然平淡,也有自己獨有的特色,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除了在古文、詩文的創作方面有才華外,蘇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筆法跟蘇軾非常相近,書法瀟灑自如,但又工整有序。
蘇轍號什麼
蘇轍,北宋散文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合稱“三蘇”,是宋代非常有名的人物。晚年因在潁州定居,把自己所住的居室稱為“遺老齋”,因此自號為“潁濱遺老”。
潁濱是蘇轍所居住的地名,遺老是他對自己的一種稱呼。遺老這個詞有很多種解釋,第一種是指年老歷練的人,《客金陵一月將歸維揚留別周雪客兼懷尊公櫟園先生》中有一句詩為“座客皆遺老,德器比瑚璉”,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紀雖然大但都是國家寶貴的人才。
第二種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晉書·徐廣傳》中有一句話:君為 宋 朝佐命,吾乃 晉室遺老,就是指這個意思了。
第三種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這個意思跟之前第二種意思有點相近,都指前朝的舊臣。
第四種意思是指改朝換代後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在《春在堂隨筆》中有寫:“顧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遺老而卒於清朝“。意思是說,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後死在了清朝。
從這些意思中,我們可以看出,遺老基本都是指那些雖然有才能、有膽識,即使他們所處的朝代改變了但還是效忠於前朝的功臣。蘇轍稱自己為遺老,從中能發現他認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無奈新黨派的執政讓他失去了報效祖國的機會,從而也表達出他對現實不滿的控訴。
蘇洵書法
提起蘇洵,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有名的散文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蘇洵也是很厲害的書法家,現在網上有許多蘇洵散文的手寫圖片,透過字型我們可以看出,蘇洵是個豪情萬丈,對朋友仗義,對家人體貼的才子。
現在流傳下來的蘇洵書法所剩無幾,有很多收藏家想要收藏蘇洵的書法,但是,流傳到現在的書法也就那麼幾張,所以,很多收藏家感到遺憾。蘇洵的書法,蒼勁有力,而且,筆鋒之間還帶有一種灑脫,不受拘束,嚮往自由的感覺,這可能和他的經歷有關。
從小蘇洵就比較貪玩,對於讀書寫字也不能說是一竅不通,反正就是不喜歡學習,以為靠著自己的小聰明,就足夠用了。但是,跟他一起長大的朋友們,個個都是創作高手,只有蘇洵,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儘管這樣,蘇洵並沒有感覺自己比同齡人差,直到有一天,他看過先人的功德之後,便開始了努力學習。
蘇洵書法也是在二十七八歲之後,才開始有長進的。作為孩子的榜樣,他當然要事事做到最好,否則,怎麼去叫自己的孩子努力。在他改變自己,為孩子做了一個好示範之後,他的兒子也變得努力讀書,最後,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蘇家人。
蘇洵名句
蘇洵,出生在北宋時期。在我們初高中的課本里,經常可以看到他的散文詩集等,在我們的印象中,蘇洵是一個富有文采的翩翩公子,但是,事實卻是,蘇洵在少年時期不愛學習,因家裡由父親掌管,所以蘇洵在少年時期並沒有體會到累的感覺,每天都跟朋友們到處閒逛,在此期間,他還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但是沒有考上。
之後蘇洵便跟著陳公美等人遊歷四方,在峨眉山遊玩一圈之後,聽說西北的岷山也是很壯美的,這一去便是半年。回家之後發現妻子面容憔悴,透過妻子的敘述,他在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頑劣的影子。他這才開始考慮家庭跟未來。
在其喪母之後,哥哥叫他整理家譜,從那時起,蘇洵便喜愛學習了。他的努力,加上他的天賦,蘇洵成了家喻戶曉的文人。此後,蘇洵名句老少皆知。在蘇洵的散文名句中,我們可以感覺出他的大氣,他寫的所有散文都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蘇洵對秦始皇為何能統一六國的論述名句,在文章中,蘇洵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看法,有著異於常人的理解能力。在當時人的眼中,六國被統一,是由於秦國的強大,但是,蘇洵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奧妙。秦能統一六國是因為其他國家之間的不團結,各國的皇帝目光不夠長遠,只是顧及自己國家眼前的利益,而不是百姓認為的,秦國的強大,英勇善戰,統一了六國。
直到現在,蘇洵名句還能在各地區的學生嘴裡聽到,可見,蘇洵對整個國家的影響是極其大的,他的名句才能被流傳至今。
蘇洵妻子
蘇洵妻子程氏,是蘇軾和蘇轍的母親,雖然在當時,女性的地位並不高,但毋庸置疑的是,她對“三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毫不誇張的說,蘇洵、蘇軾、蘇轍能佔據“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個名額,程氏的功勞不可磨滅。
程氏是大理寺程文應的女兒,當時的程家是一個名望大戶,程氏從小就生活在富足的環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經文史實也有一定的瞭解。在程氏18歲的時候,嫁給了19歲的蘇洵,成為蘇洵的妻子。當時的蘇洵並不喜歡讀書,整日遊山玩水,不僅不掙錢養家,更不思悔改,不圖上進。程氏多次苦勸終未果。直到有天,蘇洵遊玩回來後,發現程氏在教兒子讀書,這使得蘇洵十分羞愧,也間接促成了蘇洵發奮讀書。
蘇洵妻子程氏看到丈夫幡然醒悟,自然非常高興,她用自己的行動支援著丈夫。不僅把瑣碎的家事治理得僅僅有條,更是經營織物生意,補貼家用。程氏的賢惠使蘇洵可以專心攻讀,終於在散文、論文中取得了極大的造詣。
程氏不僅持家有方,更是能夠教書給自己的孩子,這在古代婦女中是很難得的。蘇洵妻子並不是沒有文化的小家姑娘,而是在富足大家庭中受過教育的人,雖不能說飽讀詩書,但也是能拿得出手的,因此她可以在蘇洵遊山玩水時教孩子識字讀書,在蘇洵發奮讀書時相夫教子。所以,蘇洵、蘇軾、蘇轍的成功,有一部分是來自程氏的功勞啊!
蘇洵名二子說
蘇洵《名二子說》是蘇洵寫給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的文章,教育給他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文章篇幅不長,寄寓了蘇洵對兩個兒子的期盼,也給他們提出了一些意見。
蘇洵《名二子說》分為兩段,第一段分別借兩個兒子的名字對他們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巧妙地將車子和兒子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蘇洵認為大兒子蘇軾生性曠達,有什麼事情都會說出來,因此蘇洵給大兒子區明年為軾,希望他可以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因為性格去無意得罪別人。小兒子蘇轍沉靜內斂,性格平和,蘇洵給小兒子取名為轍是希望他可以更加自由灑脫,不要太多的擔心禍福。
蘇洵《名二子說》不單單是寫給兒子們看的,也抒發了他自己對人生艱難、仕途多磨難的感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蘇洵三十七歲,當時他正處於屢次考試都不中的低谷中,深受打擊,心情也很鬱結,藉著這篇文章,他將自己心中的感慨躍然紙上,結合他一生的遭遇和他獨特的性情,這篇文章也更加意味深長。
都說“知子莫如父”,雖然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蘇軾和蘇轍的年紀都不大,但蘇洵已經從他們平日的表現中看出了兒子們的性格,幫助他們去改正缺點,少走彎路,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縱觀蘇軾《名二子說》全文,雖不足百字,但字字精煉,讀起來雋永有味,讓人情絲婉轉,真是別具一格。
-
3 # 望斷關河尋歸處
一家三才子,最出名的莫過於蘇軾,但是在當時黨政不斷的北宋,蘇軾在一家三人當中是受黨政迫害最嚴重的,而他的弟弟蘇轍受迫害程度則不及蘇軾。甚至在蘇轍去世之後,朝廷還贈蘇轍為大忠大夫,由此可以窺探到蘇轍不同於其兄長的性情。
首先,筆者想談一下他們兄弟二人的名字及其寓意,蘇洵在給兩個兒子取名時頗費了一番苦心,為這取名事他還特地寫過一篇《名二子說》的散文在其《嘉佑集》中,他在文中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軾”車前橫木之謂,作憑靠瞭望用,論重要性,自然不比車輪、車輻、車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輛完整好看的車子。以“軾”為名,就是希望兒子長大後不要只能作外飾要當個有用的人。
“轍”,車輪子在地上碾過的痕跡,久之即成車道論車之功勞,自然不會聯絡到轍,然而發生了車僕馬斃的禍事時,同樣不會牽連到轍。以“轍”為名,就是希望兒子將來既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但又不會惹禍。
蘇軾性情豪爽、外露、外向,晚年的他即使一貶再貶也未曾傷心絕望,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雖然並沒有直言諷刺朝廷,但是也不免被別有用心之人上報朝廷。而蘇轍則不同,他含蓄、內斂、內向,他將更多時間投向著書。被貶後的他們二人關係依舊很好,蘇轍經常寫信勸蘇軾要收斂鋒芒,而蘇軾則是灑脫不羈,在被貶的每個地方都能深入地方,做出政績,不能改變其外露的性格。
縱觀二人晚年的經歷,才華橫溢的蘇軾做到了父親期望的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是並沒有做到不外飾,因此受到黨政殘酷迫害。蘇轍則如同父親期望的,在發生禍事時得以免於危難。
蘇轍晚年被貶後,隱居謝客,開始從事著書工作,宋人孫如聽在《蘇穎濱年表》中記錄: “轍居穎昌十三年。穎昌當往來之衝,轍杜門深居,著書以為樂,謝絕賓客,絕口不談時事,意有所感,一寓於詩,人莫能窺其際。”他共著書94卷,其中,《詩集傳》20卷,《春秋集解》12卷,《老子解》2卷,《古史》60卷。對比他的兄長蘇軾,蘇軾共著書27卷,《易撰》9卷,《書撰》13卷,《論語書》5卷。那麼,為何二人差別如此之大呢,想來大概也是因為二人不同的性情。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曾這樣評價蘇轍: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雖然蘇轍並未受到較大的迫害,但是他的晚年光景也很孤獨淒涼,身邊的至親好友都先他而去。他一生摯愛追隨的兄長蘇軾卒於北歸的第二年,即建中靖國元年( 1101 年) ; 好友兼師生的秦觀卒於元符三年( 1100 年) ; 未曾謀面已成摯交的黃庭堅卒於崇寧四年( 1105 年) ,正如其侄蘇過在《叔父生日》一詩中所云: “造物真有意,俾公以後凋”。
回覆列表
蘇轍大概是史上最“慘”的孩子,套用現代流行詞彙就是:我太難了!
同為“唐宋八大家”的“三蘇”,蘇轍總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個。
爸爸蘇洵27歲才開始認真讀書,寫的文章連歐陽修都讚不絕口。哥哥蘇軾就更不用說了,宋朝頂流人物,寫詩、寫詞、畫畫等都不在話下。
可一到蘇轍,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蘇軾的弟弟”。可蘇轍最想告訴大家的就是,我就是我,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他的《自寫真贊》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轍並不只是蘇軾的弟弟那麼簡單。
《自寫真贊》
心是道士,身是農夫。誤入廊廟,還居里閭。
秋稼登場,社酒盈壺。頹然一醉,終日如愚。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蘇轍到底為自己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
1、蘇轍的道士形象:是聞道者而不是修道者“道士”形象是蘇轍為自己塑造的最主要的自我形象,但他的“道士”不是進行宗教行為的修道者,而是修身養性的聞道者。
在蘇轍心目中,首屈一指的“聞道者”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這也是他的偶像。
顏回的那種安貧樂道、曠達淡泊的處世精神,將蘇轍深深折服了。於是,蘇轍經常在詩歌中描繪出一個孤高超世的聞道者形象。這也成為蘇轍一生的精神追求。
比如,他在《雨後遊大愚》中寫:一飽人生真易足,試營茅屋傍僧居;在《將移績溪令》中寫:他年貧富隨天與,何日身心聽我閒。
他把自己的想法都寫在詩裡,表明自己不貪圖於物質享受,用生活的窘迫來襯托自己的曠達。
2、蘇轍的農夫形象:不是空想是認同“三蘇”雖然在文學上成就出眾,但早期卻是家境貧寒,本來應該是要以種田為生的,但爸爸蘇洵發話了:咱們要走寒門苦讀之路,當大官,幹大事。
於是,“三蘇”就去參加科舉考試了,考得都還不錯,蘇轍甚至還當上了宰相。如果一定要拿蘇軾與蘇轍作比較得話,蘇轍更勝一籌的就是官大!
在蘇轍的詩中,我們總是能夠看到“農夫”形象的存在,看到他為自己構建的理想的隱居生活。
但是在晚年之前,他其實從未實現過歸耕的願望,“歸耕”幾乎成為蘇轍所特有的口號。
直到晚年,蘇轍閒居潁昌,以種田為生,在切身體會過農民生活之後,他的“農夫”心理才逐漸培養起來,“農夫”形象也逐漸豐滿起來。
比如,蘇轍在《久雨》中寫道:願見雲解脫,秋陽破群陰。
他開始以農夫的眼光取看待自然現象,體會到農民的不容易,所以他以自己的願望代表農民盼望雨停的心情,把自己和農民的生活聯絡起來。
這裡的“農夫”身份已經不再是空想,而是蘇轍與農民共情後的同理心,是對“農夫”身份的認同。
3、蘇轍的官吏形象:既是政治家又是失意者蘇轍幾乎一生都在官場“摸爬滾打”,他把自己的“官吏”形象分化為兩種型別:一種是愛國愛民的政治家,另一種是仕途坎坷的失意者。
在《送排保甲陳佑甫》《東方書生行》等刺政詩中,蘇轍塑造了一位耿直的諍臣形象和清官形象。
在晚年詩歌《秋稼》《欲雪》中,蘇轍突出描寫了農民生活的艱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展現出關心民生的形象。
從他的眾多詩歌中,我們看到的都是積極的官吏形象,實際上他的現實狀態依然有些窘迫。
比如:《次韻趙至節推首夏》中寫道:官居寂寞如僧舍,海燕憐貧故入扉。《官居即事》中寫道:此身已分長貧賤,執爨縫裳愧老妻。
貧窮孤寂才是這位滿腹才學的官吏的真實狀態,只是他經常以“道士形象”自居,用聞道者的豁達掩蓋這種窘迫;以“農夫形象”自比,把大家對他官場生活的關注引向歸耕的美好構想。
蘇轍這一生,都在積極向哥哥蘇軾靠攏,也在不斷擺脫蘇軾的束縛,他就在這樣的矛盾心理中,探索著自我形象與自我意識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