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歷史上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那就非杜牧的《清明》莫屬!
每到清明節,都有一首洗腦神詩不斷單曲迴圈,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儀式感,那就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短短28個字,幾乎包含了劇本所必須的各項要素。試想:假如歷史上也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的話,小金人的得主可能就是杜牧的代表作《清明》了。
杜牧是誰?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是晚唐詩壇的“扛把子”。
杜牧還是一位妥妥的“官三代”,正宗的名門望族,他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家庭: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杜牧冬日寄小侄阿宜詩》
在京城內環有豪宅,在市郊還有樊川別墅,家裡的藏書數不勝數,在這種文化薰陶下,杜牧格外熟識歷史,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寫得一手好文章。
《清明》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
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有一個通病,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借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讓大家自行領會其中的內涵。
和其他唐代名篇一樣,《清明》也同樣採用了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但它更高階的一點在於,杜牧將它塑造為一個短劇本,一部微電影。
時間:清明時節;
地點/舞臺:路上;
背景/佈景:雨紛紛;
人物:行人和牧童;
表情:欲斷魂;
臺詞:酒家何處有;
動作:借問和遙指杏花村。
這一首28個字的小詩,就像一個電影的長鏡頭一樣,有美景、有動作、有臺詞、有留白,不愧是經典之作!
而這個長鏡頭是帶有象徵意義的。這裡的“行人”刻意忽略了具體姓名,既可以指詩人自己,也可以指其他的任何一個人,暗示著所有人共通的某種命運。
在《列子·天瑞》中,孔子曾提出“生無所息”的含義,即人生沒有什麼休息的。只要一個人還活著,他就註定要為一個目標奮鬥不止。
這也就是說,只有死亡才是歸宿,活著的都是行人,也是懷有鄉愁尋找家園的人。
這就跟開頭的“清明時節”聯絡起來了,詩中人在經歷與親人永別之後,只剩下自己孤獨地趕路。本來心裡已經很難受了,還不湊巧地遇上了紛紛的細雨,詩中人心中的苦悶與抑鬱更加重了。
由此我們可以構建出詩中人的形象:一個人在荒郊野外行走,冷冷的雨拍打在臉上,回頭是永遠失去的家園,前方是無盡的遠方,不知何處是歸宿。
其中的惆悵與悲痛可想而知,大概只能用“欲斷魂”來形容那種肝腸寸斷的感覺。
這種愁苦情緒又該如何排解呢?
詩中人想到了酒,既可以暖一暖自己冰涼的身子,又可以借酒消愁,藉此排解心中無法言表的哀愁。
所以他像牧童打聽:酒家何處有,這是他排遣自我感情的一種方式。
於是,詩中人得到了一個準確的回覆:杏花村。在前方不遠處,有一個杏花村,那裡有美酒,有美景,有詩中人美好的期望。
這是詩中人在面對苦難之後,心間湧起的新的希望,也是詩人杜牧心間存有的美好期盼,他相信:遠方有美酒,有燦爛的未來。
總之,杜牧的《清明》像是一部微電影,長鏡頭的拉伸讓整個故事具體而生動;短鏡頭的靠近讓人物形象豐富而飽滿,既有象徵意義,又能喚起普遍的共通感。
假如歷史上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那就非杜牧的《清明》莫屬!
每到清明節,都有一首洗腦神詩不斷單曲迴圈,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儀式感,那就是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短短28個字,幾乎包含了劇本所必須的各項要素。試想:假如歷史上也有奧斯卡最短劇本獎的話,小金人的得主可能就是杜牧的代表作《清明》了。
杜牧是誰?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是晚唐詩壇的“扛把子”。
杜牧還是一位妥妥的“官三代”,正宗的名門望族,他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家庭: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杜牧冬日寄小侄阿宜詩》
在京城內環有豪宅,在市郊還有樊川別墅,家裡的藏書數不勝數,在這種文化薰陶下,杜牧格外熟識歷史,積攢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寫得一手好文章。
《清明》這首詩到底好在哪裡?
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有一個通病,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借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讓大家自行領會其中的內涵。
和其他唐代名篇一樣,《清明》也同樣採用了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但它更高階的一點在於,杜牧將它塑造為一個短劇本,一部微電影。
時間:清明時節;
地點/舞臺:路上;
背景/佈景:雨紛紛;
人物:行人和牧童;
表情:欲斷魂;
臺詞:酒家何處有;
動作:借問和遙指杏花村。
這一首28個字的小詩,就像一個電影的長鏡頭一樣,有美景、有動作、有臺詞、有留白,不愧是經典之作!
而這個長鏡頭是帶有象徵意義的。這裡的“行人”刻意忽略了具體姓名,既可以指詩人自己,也可以指其他的任何一個人,暗示著所有人共通的某種命運。
在《列子·天瑞》中,孔子曾提出“生無所息”的含義,即人生沒有什麼休息的。只要一個人還活著,他就註定要為一個目標奮鬥不止。
這也就是說,只有死亡才是歸宿,活著的都是行人,也是懷有鄉愁尋找家園的人。
這就跟開頭的“清明時節”聯絡起來了,詩中人在經歷與親人永別之後,只剩下自己孤獨地趕路。本來心裡已經很難受了,還不湊巧地遇上了紛紛的細雨,詩中人心中的苦悶與抑鬱更加重了。
由此我們可以構建出詩中人的形象:一個人在荒郊野外行走,冷冷的雨拍打在臉上,回頭是永遠失去的家園,前方是無盡的遠方,不知何處是歸宿。
其中的惆悵與悲痛可想而知,大概只能用“欲斷魂”來形容那種肝腸寸斷的感覺。
這種愁苦情緒又該如何排解呢?
詩中人想到了酒,既可以暖一暖自己冰涼的身子,又可以借酒消愁,藉此排解心中無法言表的哀愁。
所以他像牧童打聽:酒家何處有,這是他排遣自我感情的一種方式。
於是,詩中人得到了一個準確的回覆:杏花村。在前方不遠處,有一個杏花村,那裡有美酒,有美景,有詩中人美好的期望。
這是詩中人在面對苦難之後,心間湧起的新的希望,也是詩人杜牧心間存有的美好期盼,他相信:遠方有美酒,有燦爛的未來。
總之,杜牧的《清明》像是一部微電影,長鏡頭的拉伸讓整個故事具體而生動;短鏡頭的靠近讓人物形象豐富而飽滿,既有象徵意義,又能喚起普遍的共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