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形龍律師

    1.千金買笑 2.先發制人 3.大義滅親 4、多行不義必自斃 5、智過於腹 6、管鮑之交 7、生死之交 8、一鼓作氣 9、衣裳之會 10、奉天子以令諸侯 11、老馬識途 12、孤掌難鳴

    1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14、假途滅虢 15、唇亡齒寒 16、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17、貪天之功據為己有 18、濟河焚舟 19、退避三舍  20、秦晉之好 21、相敬如賓  22、厲兵秣馬 23、乘龍佳婿 24、一鳴驚人 25、董狐直筆 26、問鼎中原 27、恩威並濟  28、先聲奪人 29、百步穿楊 30、蹊田奪牛 31、城下之盟 32、結草銜環 33、坐觀成敗 34、朝秦暮楚 35、逐鹿中原 36、以逸待勞 37三軍之法 38、病入膏肓 39、騎虎難下 40、馬首是瞻41、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42、靡靡之音 43、揮汗如雨 44、摩肩接踵 45、及瓜而代 46、蓬蓽生輝 47、物極必反 48、倒行逆施 49、路不拾遺 50、賓至如歸 51、臥薪嚐膽 52、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53、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54、螳螂捕蠶黃雀在後 55、借刀殺人 56、水火不容 57、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58、士為知己者死 59、名正言順 60、足高氣揚 61、犬馬之勞 62、殺妻求將 63、改弦更張 64、道路以目 65、作法自斃 66、圍魏救趙 67、百戰百勝 68、因勢利導 69、頭懸梁錐刺股 70、胡服騎射 71、斬美謝躄 72、雞鳴狗盜 73、焚券市義 74、狡兔三窟 75、高枕無憂 76、折節下士 77、虛左以待 78、怒髮衝冠 79、完璧歸趙 80、負荊請罪 81、刎頸之交 82、紙上談兵 83、竊符救趙 84、身先士卒 85、奇貨可居 86、毛遂自薦 87、脫穎而出 88、因人成事 89、圖窮匕首見

    經典著作是我們文化的精神,已經深入我們的骨髓!當你信手拈來這些成語請記住出處。

  • 2 # 南陵士子愛讀書

    1.“先發制人”,在書中第三回兵法中提到了,意思是雙方對戰時先動手的一方往往是佔據了有利形勢,能夠主動地把對方制服。

    2.“大義滅親”,是第六回中,說的是衛國大夫石碏為了維護正義,對自己的親屬都不徇私情而選擇懲罰他們。

    3.“不知去向”,第一回就提到了,宣王問紅衣小孩哪兒去了,說不知去向,這個意思比較明顯,就是不知道去了哪兒。

    4.“面不改色”,好像是九十幾回說藺相如的,臉上一點顏色都沒改變。

    5.“見義勇為”,意思是見到符合正義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書中第十四回說“見義勇為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

    6.“妙不可言”,美妙的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書中是“公子側會其意,一吸而盡,覺甘香快嗓,妙不可言”(第五十九回)。

    7.“正中其懷”,意思是正好和自己的心意相符合了。第八十七回,“孝公聞“伯術”二字,正中其懷”。

    8.“滴水不漏”,嚴密的一滴水都漏不出去,必須說話做事很嚴密很周全。書中好像說的是公孫官率領軍士抓人的時候說的。

    9.婦人之仁,意思是和婦女一樣軟心腸,必須碰到事情時不識大體優柔寡斷。書中第八十回,說“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

    其實《東周列國志》中的成語特別多,至少有將近一百個成語我們後世一直在使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東周列國志》融合引用的史料多,時間跨度長,是我們國家第一個文化大繁榮的百家爭鳴時期,後來因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很多的文化統一了,所以就都就流傳下來了。

    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學習。

  • 3 # 業餘讀書者

    《東周列國志》雖然說一部歷史小說,但其中的歷史故事並非完全是作者杜撰的,大多數都是真實發生過的,只不過作者對故事的情節做了一些潤色而已。至少,作者是遵循歷史事實的,並沒有歪曲歷史。所以,我認為一般讀者可以它當作一部史書開看,幫我們瞭解一下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一段段生動有趣的故事。

    《東周列國志》中的故事甚至還能幫助我們佐證對歷史的認識。比如成語“唇亡齒寒”、“假虞滅虢”,說的就是公元前655年,晉國設計說服虞國借道去攻打虢國,等滅掉虢國班師回朝途中又順便把虞國滅掉了。這段歷史故事在很長的時間裡被歷史學家們所懷疑,因為正史中對虢國和虞國這兩個小國的文字記載很少。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市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東周時期的文物,並證明此處正是史書中所說的虢國的都城所在地,人們才相信“假虞滅虢”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

  • 4 # 伯爵1857

    我知道里面有退避三舍,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還有奇貨可居…很多成語故事,最吸引人的就是楚莊王的故事:當年輕的莊王剛繼位時,國家面臨內憂外患,國內是反對派勢力暗流湧動,國外是北方強鄰晉國的虎視眈眈…楚莊王開始成天吃喝玩樂鬼混,也聽不進忠臣們的逆耳忠言,甚至威脅:若再有人給他提建議必殺之!大臣蘇護進宮,楚莊王就問他是不是來進言,結果蘇護就說不是,是來讓他猜謎:楚國山上,有隻怪鳥,身披五彩,一停三年,三年不飛,三年不鳴,請問大王是什麼鳥?莊王回答: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你等著!第二天,楚莊王早早起床親自帶兵操練,他的眼光早就看出來哪些人是忠臣良將和賢臣。沒幾年,楚國國內穩定下來,楚莊王又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楚國國力迅速發展強大起來。楚國強盛後,楚莊王又與北方強國晉國大戰一場取勝,洗刷了前朝總是與晉國交戰失敗的恥辱。乘勝利餘威,楚莊王又率兵至東周國都附近搞大演兵,又故意問東周王室大臣王孫滿:代表荊州的青銅鼎有多沉?王孫滿知道楚莊王是在炫耀武力威脅王室,他回答:周王室能坐鎮天下在德不在鼎,充滿智慧的回答,讓楚莊王退了兵,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和問鼎中原的故事

  • 5 # 冬月的書影小屋

    曾經有一段時間瘋狂迷戀《權力的遊戲》,但新的一季遲遲不更新。偶然間想起來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歷史和《權力的遊戲》相似,那就是《東周列國志》了。

    這部一百零八回的小說鉅著,是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繼“三言”之後的又一小說佳作。這本小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據史實錄,人物故事極其豐富。

    如果與《權力的遊戲》相比的話,《東周列國志》有兩個更突出的特點:

    第一、更暴力、更真實。《權力的遊戲》中有蘭尼斯特兄妹相姦,《東周列國志》中的文姜兄妹也不相上下。

    第二、人物更多,劇情更復雜。《權力的遊戲》僅僅包含7國的事情,而《東周列國志》則是: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除此之外,《東周列國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教小孩子學習成語。

    《東周列國志》

    1、敗興而歸

    成語出處:《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各軍士未及領賞,草草而散。正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在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情的時候,情緒會很低落然後掃興地回去了。

    據說,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一次想去拜訪朋友戴逵,但因為路太遠,夜晚出發,早上才到。

    等他到了戴逵家之後,卻沒有進去,而是掉頭走了。

    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的回答就是:

    我本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一定要見到戴逵呢?

    2、不知去向

    成語出處:《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後,不知去向。’”

    這裡的“不知去向”指的是,“紅衣小兒”教完歌之後,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同樣的,在錢鍾書的《圍城》中,也有用到這個詞語:

    承那王主任筆下吹噓,自己也被吹成一個大肥皂泡,未破時五光十色,經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3、不拘小節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虞延傳》:“(延)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

    《東周列國志》的第十八回也用到了這個成語:此人廓達之才,不拘小節。

    這裡就是在形容這個人的豁達,不拘泥於生活中的瑣事。

    在《鴻門宴》中提到的樊噲也是不拘小節的人,原文是這樣形容他的: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4、面不改色

    成語出處: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是這樣說的:(秦王)叱左右前縛(藺)相如,相如面不改色。

    這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喻指遇到危險時從容鎮靜、毫不畏懼的神態。這裡形容的是藺相如在面對秦王叱責時從容的姿態。

    5、見義勇為

    成語出處:孔子《論語 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提到了這個成語:見義勇為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

    簡單來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見到正義的事情要勇於去做。這也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道理,但也要注意方法哦。

    有人把《東周列國志》成為是真正的歷史教科書,以真實的歷史事件,向我們講述塵封的往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學圍棋還是學象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