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嚴

    這句話的意思是:諸葛亮雖然得到了一個好的主公,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的時機啊。

    隆中對中就說明了情況,曹操已經佔領了中原大地,大半的天下呢,孫權有佔領了江東,小半的天下。一盤算,還剩下小半的天下,就是荊州和益州。

    這就意味著施展的空間基本被限制住了,曹操如果有天時,孫權有地利,蜀國複雜的政權格局,劉備顯然沒有人和。

    天下諸侯,不止有劉備一個梟雄。正因為有曹操和孫權這樣的人在,他們的地盤是動不得的,劉備才被限制住了。

    擴充套件資料水鏡先生舉薦諸葛亮:

    劉備,是原來漢室的後裔,他先前參加過鎮壓黃巾起義,後來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但是此時劉備手下人才匱乏,只有武將,沒有謀士和治華人才,所以此時的劉備的力量的非常弱小的。

    劉備只好屈身於劉表的麾下,尋求庇佑。但是受到蔡夫人的記恨,派蔡瑁殺備,劉備的的盧馬月檀溪之後,逃脫追殺。

    而且很幸運地遇到了當時的隱居的名士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其實在此之前,劉備就聽徐庶說過諸葛亮這個人,只是一隻未得機會去請。

    這次遇見司馬徽,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儒生俗士,怎麼看得懂天下大勢呢?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劉備問他:“那誰是俊傑呢?”司馬徽答道:“臥龍、鳳雛也。”意思就是說是臥龍和鳳雛兩個人。

  • 2 # 紫命玄宮

    劉備諸葛屬陰陽天地相合,如同商鞅遇秦孝公。人物相似一樣,但是時代不一樣,不得其時是因為漢朝劉家氣數以盡,不得天時,雖然諸葛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扭轉漢王朝八百年的歷史程序。

    而戰國初期商鞅遇秦孝公不一樣,普天之下都沒有開秦國這樣徹底變法的先例,而且東西周幾百年戰亂,人們已經疲憊了戰爭,想過更安定的生活,可謂得天運。秦國變法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和根基。

  • 3 # 洛崖子

    得其主是指諸葛亮遇到劉備這樣的明主,能讓諸葛亮充分展現才華,施展抱負的明主。從諸葛亮出山後,確實如司馬徽所說,諸葛亮遇到明主,劉備事事都問諸葛亮,用劉備的話說他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其實反過來也一樣,諸葛亮也得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未得其時,我認為有兩點:一、指的是時機。諸葛亮出山時,當時天下大亂,曹操控制著北方,孫權控制著南方,曹操勢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王朗說了: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爾等乃腐草之螢火,怎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孫權之東吳已立三世,深得民心。而劉備將不過關,張,趙雲兵不過三千,還尚無立足之地。面對當時的社會形態,就是水鏡先生說的時,也是人們常說的生不蓬時啊!最終辛辛苦苦,操勞一生,壯志難酬空悲切!

    二、指的是形勢。王朗說到:天數有變,神器易更,此乃自然之理也。為何強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時代變遷,朝代更替是自然法則,漢室衰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被取代是歷史的發展,大勢所趨,任何人都是無法逆轉的,任何人試圖阻礙歷史的程序都將是徒勞無功。諸葛亮最終未能匡扶漢室就是這道理。諸葛亮一生忠於漢朝,恢復漢室是他一生的心願!確實令人敬佩。但他的思想沒能與時俱進,準確把握時代特徵,一味想著恢復已經腐朽的漢室江山,其觀念與行動未能與時代一起變化,一起進步,未能去認識,把握和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循守舊的思想與時代對立,在歷史程序面前,你就是有著匡扶宇宙之能也必然是被淘汰的。

    司馬徽就是洞悉事物的本質,才道出諸葛亮:“得其主,未得其時”最終操勞一生。

  • 4 # 周朝文DMU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初,是司馬徽最終說服他去輔佐劉備的,為的是不讓他真的成了一個“村夫”。他們也知道恢復漢室江山是不可能的。

    但是,老師也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打心眼裡不希望這樣一個曠世奇才就這樣的埋沒,雖然談不上是伯樂,但也是做為老師對學生的最大心願吧!這樣,他“得其主”了。而劉備的所謂的恢復“漢統”,只不過是“借殼上市”罷了,根本也就談不上“得其時”,或者說是這個“時”已經不是“漢天下”了,這可能也是諸葛他個人的心態吧!在說,不能完成統一原因也根本不是“時”決定的。諸葛,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翻上一個浪花,足矣!何必“惜哉”!

    司馬徽是作者羅貫中可意安排的一個神仙似的人物.他有大智慧,這在他識破徐庶被騙中顯露無疑,更有縱觀宇宙,預見未來的能力,他早已算定漢歷300餘年,氣數已盡,縱有天縱之才也決不能挽回.所以他才會感嘆,孔明雖遇明主,能施展一生的本領,卻最後也不得不向天低頭而不得天時.同時他也拒絕了劉備邀請他出山的請求。

    在這浩瀚的三國群星中,司馬徽出場很少但是加以回顧和品味,你就會開始對這個人物漸漸產生深刻的印象。三國時期神秘大隱水鏡先生司馬徽在全書一百二十個章回中,是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中才出現的。當時劉備被荊州劉表收留後,駐守於新野,但被荊州本土勢力的代表蔡瑁所猜忌防範。蔡瑁設計招劉備赴會襄陽,卻欲暗中加以陷害。在荊州另一位謀士伊籍的提醒下,劉備及時匆匆離宴衝西門逃去,演出了一段馬躍檀溪的傳奇故事。這位後來蜀漢政權的創立者就是在馬躍檀溪之後,邂逅了給他後半段人生以精彩指點的水鏡先生。

    根據小說的介紹,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穎川人氏。小說對水鏡先生的外貌描寫也非常精煉,就八個字“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對水鏡先生的住處草堂也略加描寫,“架上堆滿書卷,窗外盛栽松竹,橫琴於石床之上,清氣飄然。”關於水鏡先生,整部小說就這麼多描寫,卻活脫脫將一位隱士高人的形象盡顯於讀者面前。劉備於馬躍檀溪脫險之後不期路過水鏡先生的莊上,於是當時歷史上的兩位顯隱代表人物開始了他們之間的第一次人生交集。

    兩位人物的交談重點是圍繞著人才展開的。在此之前,劉備認為自己的集團人才濟濟,“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之所以事業不濟,蓋因於時機不濟。可見,劉備為匡扶漢室的大業顛簸了大半輩子,卻還連門都沒摸到呢。水鏡先生則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指出了劉備所缺的是經綸濟世之才。在分析了一套“天命有歸”、“龍向天飛”等蓋應在將軍身上的所謂傳統天人合一倫理之後,水鏡先生直接向劉備道出了一個人才方案“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甚至告之以行動方案“今天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當劉備欲進一步詳詢時,水鏡先生卻一個勁地說“好!好!”,勸劉備早點休息,因為天色已晚了。但見高人講話一向點到為止,就是不一樣啊!

    水鏡先生對孔明給出了驚人的評價,其本領超乎管仲、樂毅之流,“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無疑更進一步堅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決心。然水鏡先生在辭別劉備出門之後,卻留下了一句令人過目難忘的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簡直就已經將後來的歷史給定格了。事實上也確如此,諸葛孔明先生儘管滿腹經綸,神機妙算,然終其一生鞠躬盡瘁,仍未能實現劉備的復興漢室、匡扶天下之理想,讓後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嗟嘆。身前已知身後天下事,水鏡先生實乃高人!他在評論徐庶離開劉備之前走馬薦諸葛這件事時所說的另一句話“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也充分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後的命運和結局。

    後來又偶爾看到其他朋友更是做深度發揮,居然考證出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竟是八輩子之內的同宗,他們都是西漢司馬遷的後代。整個三國曆史的真正總導演就是這位水鏡先生!所謂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等,皆不過跑龍套的角色而已,真正幕後的設計就是水鏡先生,他的佈局直接促成了司馬家族最終得到了天下。可見真是太玄乎了,這裡權且作一三國迷們的精彩演繹,但也足見水鏡先生的人氣所在了。其實在中國古典歷史文化演繹裡經常出現這樣的高人,比如戰國時期的鬼谷子就是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在世俗社會之外,再去塑造一位洞悉塵世間現在和將來的超人間角色,在歷史關頭於恍惚中指引著世間的一些人和事,恐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固有魅力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字最好的方法是對著字帖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