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村釣叟

    吳用是一介書生,落第秀才,和梁山第一任頭領白衣秀士王倫一樣,雖有滿腹經綸,但是名落孫山,投師無門吶,就像現在沒考上大學的學生一樣,榜上無名,為了生計在中小學裡當個臨時教師,勉強混口飯吃,但他又不甘心,總想找個地方施展報負,而像他這樣沒有功名又沒有人脈的書生,若想出人頭地,必須找個靠山走捷徑啊,所以他先是讓三阮唆使晁蓋劫了生辰綱,一群人落草為寇,但晁蓋是個武夫,不懂他的小心思,後來宋江上山了,一門心思地想著投靠朝庭加官進爵,這下正中他的下懷,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 2 # 泥人161

    吳用雖然滿腹經綸,但此人比較奸滑,在仕途上大概是不通時運仕途的路不通,從而產生對時政官員不滿,以滿腹智謀報復社會,特別是讓當政不得安寧,攪他個浪濤洶湧,不讓其平靜,但吳用想入仕途的心猶在,梁山首腦宋江堅持招安,梁山響噹噹的大軍師吳用並沒有反對,這就說明了招安入仕途不但在吳用的心中求之不得,還給宋江出謀獻策以達到順利招安的願望,可悲的是經過無數次血腥慘烈後,雖被朝庭招安封了官,但朝庭又對梁山重要人物來了個卸磨殺驢,滿腹經綸的吳用這才明白了,吊死在宋江墳前,一些化作雲煙,悲哀呀吳用,真無用之滿腹智謀之人。

  • 3 # 老外二三事

    吳用以前是當教書先生的,這麼一個好腦子去當教書先生他肯定特憋屈,但這宋江一口一個“軍師所言甚是”,吳用聽了肯定是感覺到自己被賞識,所以就對宋江特別的忠義。

    另外,宋江他特擅長濟人之貧賙人之急扶人之困,有落魄的好漢他就要去施以援手。沒啥事兒的人被幫助了也就感謝一下對方,但是落魄的人被幫助的話一定會特別特別感激對方。這是真的 我有親身經歷。雖然吳用在山上不可能談得上落魄 但是他可能也有難言之隱吧?然後宋江就會去幫他吧 這樣一來 吳用就可能真的對他死心塌地了。

    另外我看了一個細節 一個朝廷官員被花榮用箭瞄準了 他旁邊的隨從幫他擋箭 結果隨從被射中 倒在地下 那官員連一句話都沒說。後來吳用自插一刀 那宋江的表情都絕了 第一個上去抱住他 還大聲喊著拿止血藥 還在人家床前天天陪著。古人重視名節的多。有首古詩說“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還有“士為知己者死”。

  • 4 # 文武看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將從兩點來解釋。

    1 吳用的功名之路

    智多星吳用滿腹經綸,經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那麼他為何不去走功名之路,我個人覺得以他的才智若去考取功名也必然是考的上的,但是那時候蔡京,童貫,高俅等人執掌朝堂,而且黨爭嚴重,做上了朝廷的官,做不了自身的主,對於把自己比作諸葛亮的吳用來說,這是自己不可接受的。因此,吳用的功名之路是行不通的。

    2 吳用對於宋江的忠

    吳用與宋江的關係有點像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宋江是梁山泊的一面大旗,可以吸引眾多好漢,但是他需要一個才智超群的軍師來幫助自己做執行人,這個人還必須是自己信得過的,才敢放手讓他去做。吳用的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將梁山泊的事務安排的井井有條,又在軍事上打了很多次勝仗,宋江也確實是真的將大權交給吳用。這像不像諸葛亮與劉備的翻版,因此,對於宋江這樣一個對自己信任,給自己施展抱負舞臺的人,他也是有古代文人的那種氣節“士為知己者死”。

  • 5 # 調理身體的老道士

    吳用人品差,不擇手段,殺人放火在所不惜,這是不假,可他再兇殘能兇殘得過李逵嗎?李逵都能有真情實感,吳用為什麼就不能有呢?評價一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用自己的價值觀,也要考慮歷史的程序(不許苟),考慮這個人物的立場。按照水滸世界的主流價值觀,或者說,按照明朝的主流價值觀,對於梁山好漢賣人肉包子,賣板刀面、隨便砍圍觀群眾這些行為的評價和現代人的觀點一樣,肯定是不對的,晁蓋也曾經制止過李逵,不讓他濫殺無辜,然後被無視。但是有一些問題上,明朝人的價值觀和現代人是不同的。熱衷功名更算不上黑點,古往今來的文臣武將有幾個不熱衷功名的?比如說武松殺的人裡,潘金蓮和西門慶因為有武大郎的血債,無論按照明朝還是現在的主流價值觀都是該殺的,張團練、張都監、蔣門神合謀要殺武松,被武松反殺了,這也是現代人能接受的。而武松又殺死僕人,這個就無法被現代人接受了,所以好多水滸的評書等改編作品都讓丫鬟、馬伕他們參加到陷害武松的陰謀中,使武松殺人這件事能被現代人接受。但是按照明朝的價值觀,殺人全家這件事真不算什麼。《三國演義》裡,關羽斬車胄之後,張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車胄全家。在某些藝術作品裡,還有關羽和張飛為了“幹大事”“避免累贅”,互相殺對方全家這種能直接拍恐怖片的劇情。還有比較有名的吳起殺妻、劉安殺妻、劉宗敏殺妻,殺自己全家都不算什麼,何況殺別人全家?當然了,殺自己全家這種事在明朝也是駭人聽聞的,只有兇殘的悍匪才幹得出來。而不問男女老幼把敵人全家斬盡殺絕,這在明朝是很平常的事,軍閥爭霸時是這麼做的,匪徒打劫時是這麼做的,官兵剿匪時也是這麼做的,老百姓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並不會覺得這是多麼駭人聽聞的事。我們現在說某某地鬧土匪殺死多少人,復仇殺人全家十幾口,是極為恐怖的新聞,明朝人對於這種訊息卻是司空見慣。我們現代華人對於饑荒、瘟疫、匪患、戰爭和家破人亡都缺乏直接的認識,可是在明朝這些都是經常發生的,甚至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發現一具路倒屍,在現代算大案,在明朝就是個衛生問題。相比之下,古人的心腸比我們現代人硬得多。

  • 6 # 奈何橋上走仙道

    水滸軍師吳用誓死孝忠宋江,只因為他二人意氣相投,目標一直,也是吳用一生忠的貴人。沒有宋江,他的一生才智無人嘗試,有了宋江,他才放光盡顯奇能,朝庭對於他視如草芥,朝中文武皆出身豪門貴族,像他這種山野草莽之人哪入貴族眼目?

  • 7 # 驍勇34

    名不正則言不順!

    看起那名字,“無用”,這倆字就代表了他的一生……

    遇大事一點兒用都沒有,所以,一輩子只能舔別人的屁股。

  • 8 # 春日之虎

    吳用,人稱智多星,可謂滿腹經綸,在宋代以“官本位”的體制下,為何不去考取功名,而去與晁蓋等人,劫得生辰綱,上得了梁山呢?這自有其原因。

    在劫生辰綱之前,吳用是教書先生,是位秀才,如此看來,吳用肯定也參加過舉人考試的,只是未得考上,只能做個學究,做個教書先生。

    那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吳用,為何考不上一個舉人,進而考個進士呢?這有內因與外因兩方面的原因。

    (一)先看內因。吳用未上梁山之前,就喜愛結交江湖人士,可見吳用是有大志的,但這種大志,並不是想透過讀書做官這個渠道來實現。在吳用心中,如果只是透過讀書而做官,這只是做了朝庭的奴才,吳用是想尋得能成就一番大業的有雄才偉略的人,然後用自己的滿腹經綸輔佐其成就偉岸的夢想。(二)再看外因。當時的宋王朝,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科舉考試舞弊嚴重,再加上吳用正直,不願與其同流合汙,在考試場上,會針弊時政,又不願去買通考官,這樣的情形,即便吳用再有才學,又怎能考取所謂的功名呢。

    吳用先是出計於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上了梁山,後晁蓋早亡,又鋪佐宋江振興梁山大業。只是宋江一心想得“招安”,吳用本意並不願去走招安之路,為了梁山的團結,才跟得宋江受了“招安”,這其實已違背了吳用的初心。

  • 9 # 三味翁童

    《水滸傳》中的智多星吳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滿腹經綸,自比諸葛,梁山座次第三,任第一軍師,總參軍機要務。

    這樣一個有文化、有水平的讀書人,為何不去謀求功名反而自甘墮落,落草為寇呢?而且他原本是晁蓋的舊部,為何後來又死忠於宋江呢?其實這裡面都是有因可循的,具體要從他的經歷說起。

    生不逢時,仕途蒙塵

    吳用原本生於書香門第,家境殷實,自幼刻苦讀書,聰明伶俐。長大後,他更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

    以吳用的才學,按說一百個科舉也考上了。可惜,他生在了北宋末年,當時宋徽宗昏庸,四大奸臣把持朝政,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巴結權臣,拜帖納貢。

    但吳用卻是一個正義的讀書人,並不通曉這些。於是他雖然在科舉上高中,但是卻被蔡京忌恨,在徽宗的跟前進了讒言,說吳用乃無用之人,錄取了有損朝廷威儀,從此吳用被朝廷封殺,科舉之路上再無出頭之日。

    所以說,並非吳用不願謀求功名,而是朝廷闇弱,不能量才取用,致使才學之士有志難伸,明珠蒙塵。

    擇木而棲,情非得已

    朝廷既然斷了吳用的科考之路,吳用又不甘心窩在村裡做私塾教師。於是,吳用與晁蓋等人一同密謀策劃了“智劫生辰綱”事件,算是替天行道得同時也向朝廷小小地報復了一把。後來又透過“火併王倫”事件,輔佐晁蓋奠定了梁山的基業,自己也成為了梁山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可是“江州劫法場”事件中,宋江被眾好漢救上梁山,梁山頓時形成了分別以宋江和晁蓋為首的兩派人馬。宋江何許人也,籠絡人心,梟雄之姿,很快便開始逐漸架空晁蓋。起初,吳用依然保持著忠心,幫助晁蓋抵抗宋江。但是一方面,晁蓋空有豪邁氣概,卻無甚心機手段,而且胸無大志,安於現狀;而另一方面,宋江卻是恩威並施,拉攏打壓,手段層出不窮,而且他的志向更高,積極進取。相比之下,晁蓋逐漸式微是在所難免的。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吳用這樣的有才之士自然會逐漸偏向明主。

    何況,後來晁蓋自己也感受到了危機。為重樹威望,強行帶兵出征,終落得戰死沙場的結局。如此一來,吳用更是毫不猶豫地追隨宋江。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吳用這麼厲害,何不自己做老大,何必追隨宋江?真做不了,諸葛亮不也沒做老大嗎?當老大的核心素質是過硬的擔當和明智的決斷力,這些吳用都不夠,他只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躲在宋江身後出謀劃策才是他適合的位置。

  • 10 # 高君孝19511951

    富貴功名誰不欲,

    滿腹經綸也不行。

    官場不公逞私慾,

    英雄豪傑亦難升。

  • 11 # 雲遊者說

    智多星吳用雖然很有學問,滿腹經綸,但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使很多人懷才不遇,抱恨終生,吳用只是一鄉村財主家的教書先生,既無權貴相助,又無金錢鋪路,走仕途去爭取功名根本無望,他在水滸中大展其才能者,是其有文化知識,個人才智過人,善於應變,又接地氣,常年生活於基層,瞭解民間疾苦,知人心所思,因此在梁山泊為軍亊,曾為首領晁蓋智刼生辰綱和宋江主持梁山後,出謀劃策很有建樹,綽號智多星名歸其實,是一個出眾的軍事家!

  • 12 # 羅賓漢式的人物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吳用並非不願謀取功名。如果他不想謀取功名,怎麼會背叛晁蓋,在得知宋江以後有招安的想法之後,投靠到宋江身邊?導致最後晁蓋被架空,死於曾頭市。

    再說他死忠宋江,恐怕也不見得吧。如果說李逵是死忠宋江,那是可能的。吳用在蓼兒窪宋江墳前上吊,跟李逵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樣的。他上吊是因為,宋江盧俊義都被賜死了,那麼他這個梁山集團的參謀長,即使他不自己死,那麼高俅、蔡京等人也得幫他死,自己死可能還少受點罪。

    說來說去只不過還是利益問題罷了,誰能幫助我成長,誰才是大哥,梁山看上去鐵板一塊,但都是各有各的小算盤。不止是《水滸傳》裡這樣,無論什麼時代,什麼集體,都是這樣的,這就是人性,可以理解的。

    沒人說是對是錯,說對也對,說錯也錯。所以就需要個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13 # 無硯齋

    智多星吳用在粱山上確實足智多謀,讀者多有喜愛。但吳用為何不憑自己滿腹經倫混個出身,偏要為宋江出謀劃策呢?

    我認為,吳用身上表現出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傳統特質。從周朝的姜子牙,到三國的諸葛亮,再到民國的陳布雷,歷朝歷代都能找到知識分子寧為狗頭軍師也不強梁出頭的事例。當然,知識分子出頭的事也不是沒有,比如王倫、此如李後主等等,但其下埸均不好。

    那麼,是什麼使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這種局面呢?我覺得主要是性格使然、學識使然。

    一、性格使然。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他們多系外表謙和內心孤傲之人,他們在社會活動中,或直鉤釣魚讓人莫明所以,或高談闊論使人哭笑不得;他們多憑喜好做事,從不以勢力取人。所以,他們很難應對看風使柁、見人佈菜的官埸局面,自然較少作到、也不能坐到領袖位置。

    二、學識使然。傳統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確有才華。出於"人往高處走"的共同心願,古往今來,"練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應該是知識分子們的共同選擇。可以說,梁山招安前的各項工作,所以搞得有聲有色,除了其他將領的努力外,是與軍師吳用正確的計策分不開的。所以,宋江也願意聽取吳用的計策,使用他的才華。

    結束浯。當今社會,己無知識與非知識分子的區別。但是,因為傳統文化仍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所以,我們在許多確有才華的人們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傳統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幼稚病。這樣,就要求我們,既要採納他們的"計策"、肯定他們貢獻,也要指出、糾正他們的不足;同時,也希望看到本文,存在知識分子傳統幼雅病的人們,加強自我修練,全面發展起來。

  • 14 # 風露中宵2

    吳用之才,乃致用之才,非科舉之才。熟讀經書百卷、深諳六韜三略、平生機巧心靈,卻屈居村學教幾個學生度日,可見其不能或不屑憑科舉聞達。安貧樂教,是不得已的一時之選。他在蛩伏,在等待機會。早在石碣村時,他就與天不怕地不怕的阮氏兄弟交好,到了東溪村,他又與晁保正過從甚密。這些人都是鐵骨錚錚的好漢。吳用知道,他們,才是自己未來的同道中人。表面上看,吳學究白麵長鬚,一付秀才打扮,當是手無縛雞之力。可此君卻暗藏武功。劉唐找雷橫鬥狠,吳用上前制止,手中“掣兩條銅鏈”,往正在廝殺的兩人中間一隔,兩人隨即罷鬥。刀光劍影之下,沒有幾腳真功夫,誰敢如此?

    如此牛人,豈甘平庸?

    機會來了。黃泥岡為吳用結束隱居、叱吒江湖提供了契機,從此他的滿腹經綸得以施展,人生抱負得以實現。從黃泥岡的精心策劃到上梁山慫恿林沖火併奪位,從保晁蓋到輔宋江,智多星縱橫捭闔、無往而不利。遍觀《水滸》各役,凡聽吳用謀劃的,勝;未採納吳用方案的,失利。吳學究以超人的智慧贏得了梁山眾弟兄的敬佩和愛戴,從而穩居晁宋之後第一人的地位。

    我以為,對於官場的黑暗腐敗,吳深惡之。對於其在梁山的地位影響,吳很滿意。所以當宋江力主招安,吳是不贊成的。因為吳用的忠是對晁宋的忠,是對水泊梁山的忠;吳用的義是對梁山兄弟的義。忠與義皆和大宋朝廷無關。以吳用的智慧,他不可能看不到招安後鳥盡弓藏的結果。但基於對宋江的忠義,成全宋江的名節,沒有對招安進行堅決抵制。最終無妻無子,孑然一身,同花榮一起自縊於蓼兒窪宋江墓前,成就了一曲感天動地的忠義之歌。

    究吳用一生,雖科舉無名,亦未出將入相,但他以自身獨有的睿智笑傲江湖,活得清醒、灑脫、痛快。他有一百個理由睥睨那些榮登三甲的科舉幸運兒。事實也正是這樣,遍觀歷史,那些名傳千古的良相謀臣,又有幾位是“東華門唱名”之人?徐茂公、魏徵、劉伯溫等又有誰當過狀元郎?得逢亂世、厚積薄發、天縱奇才,方得流芳百世,搏得生前身後名。男子漢如此,足矣!

  • 15 # 孟珍

    做為一個文人,謀取功名哪個能不想呢?但那功名是你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嗎?即使你有滿腹經綸,也是無法隨心所欲的,因為你一個文人根本就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還別說大的社會需求,考舉制度,選擇標準,官場內幕,就算是考場你都左右不了。考試落第是大多數文人的宿命,那些皇榜高中,一舉成名者大多隻是文人們編撰的,那是他們的期望和夢想。

    水滸書中描寫的社會背景是,四大奸臣當道,官場烏煙瘴氣,百姓民不聊生,好人正人倍受排擠和壓制,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少無辜之人被逼成為盜賊強人去佔山為王。一個無權無勢無根無基的吳用,哪裡就能謀得了功名了?所以他根本不是不去謀取功名,而是無法取得功名。

    但是,做為一個有才學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吳用絕對是不甘寂寞的,他不會甘心一輩子都做教書先生。只要有一點機會他都會不遺餘力地去爭取,去努力,去盡力抓在自己手裡。於是他參與並策劃了智劫生辰綱,在洩露之後又火併王倫佔了梁山,又在晁蓋死後轉投宋江,又跟隨宋江建立了整個梁山體系,又同宋江一起策劃招安歸順朝庭,又四方征討建立功勳。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所學跟命運也跟社會抗爭。

    只到最後精疲力盡時才發現自己仍然一事無成,一切努力都成為泡影,不但一身才華無用,一切的抗爭也都是鏡花水月,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時候才知道人力終究是抗不過命運,自己的一己之力根本就改變不了什麼?而此時的他已經是一無所有了,無奈之下只能自盡,讓自己隨宋江而去了。那是一種無奈,根本說不上死忠。

  • 16 # 化外萬民胡少峰

    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吳用寧死忠於宋江,是他認同這一宗旨。否則,他早就考取功名,升官發財去了。

    宋江未料“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喝下了有毒的御酒。招安洗白身世,然後光宗耀祖的理想徹底破滅。宋江一死,吳用再多的計謀,再大的能耐,也是白搭。吳用仰仗宋江成就大業的理想,也隨之破滅,只有跟著宋江去了——自縊在宋江墳前。

    如果吳用一開始就鼓動宋江推翻大宋朝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然後擁戴宋江為王,天下重新洗牌,自己有可能弄個開國宰相當當。

    吳用所出的點子,都夠損的。計賺盧俊義,害得人家家破人亡。他的作為為江湖人所不齒。

    吳用又是個二姓家奴。智取生辰綱,效忠晁天王,如果從一而終,或許還能混出個名堂。晁蓋死後,投靠宋江,兩人沆瀣一氣,臭味相投。丟掉了讀書人起碼的節操。結果一事無成,一無是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望梅止渴中饒子的子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