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飲一曲嘆往事
-
2 # 媯中夢
首先寫明捕魚人不是刻意去尋找仙山洞府,故事就很有可讀性也很容易讓人信以為真。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這兩句就是寫了捕魚人以捕魚為生,有天沿著溪流而行,不知走了多遠。這為下邊做了鋪墊,也讓讀者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他突然看到前方兩岸有很多桃樹,似乎沒有盡頭似的,這景色不僅秀美,也讓人心生疑惑,這桃樹林是怎麼來的,他自然想繼續往前一探究竟。這符合常理,一探究竟也是人的好奇心驅使的。
這樣看,情節雖然簡單,但是引人入勝,看到這裡,誰都想知道,桃花林盡頭有什麼。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林子的盡頭就是水源地,有一座山,山有個小口,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裡邊有光亮透過來。
這就更能吸引人前去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捕魚人進了洞口,見到了一片祥和的景象,更覺詫異,因為這裡的人的衣著等等,他從來沒有見過。有人就告訴他,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來到這個地方繁衍生息,從此就再也沒有出去過,也沒有外人進來過。
這樣講也合情合理,捕魚人聽了自然是信的。
捕魚人住了幾日,也把外邊的情況說了,臨走之前,村裡人叮囑他:“這裡的事不要告訴外邊的人”。他呢,並沒聽村裡人的話,出去就做了記號,還報告了太守,太守帶人來尋,迷了路,也沒有找到這個世外桃源。
前邊還比較合情合理,到這裡就有點讓人迷惑不解了,為什麼它就不見了呢。
因為這樣與世隔絕的地方基本上不存在的。
作者也是嚮往這樣美好的世界,但是又不得不回到現實。
這篇文章的特點就是四個字“循序漸進”,“引人入勝”,一步步讓讀者跟著捕魚人去探尋世外桃源,讀完了,讀者還在回味世外桃源,且相信其真的存在,只是沒人能再找到它。
個人理解,僅做參考。
-
3 # 文字跳動
陶淵明少年時期由於受家庭和儒家思想影響,對統治階級抱有幻想,有“大濟蒼生”的志向。但這時東晉的門閥制度發展到了頂點,門閥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陶淵明雖然是官宦出身,卻不是門閥士族。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家道沒落,自然得不到重視。他生活的主要時期,戰爭連年不斷,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士族高官卻爭權奪利,也無意收復失地。在這樣的背景下,進步的政治理想是無法實現的。陶淵明幾次出仕都是祭酒、參軍之類的小官。在鼓澤令的任上,終因“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辭官歸故里,走上隱居歸田的道路。現實的政治理想破滅,只有把理想寄託到文字中,一個烏托邦的理想社會――桃花源應運而生。“忘”、“忽”兩字太傳神了,由迷茫突然豁然開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啊。
“乃大驚”,一個驚字,說明了從來沒有外人來過。人們的好奇心,從來就沒少過,聽說來了外人,都要看看外人長什麼樣。也為太守和劉子驥尋找桃花源埋下伏筆。從秦到東晉,已有幾百年的時間,古代戰爭頻繁,圖書文獻毀之甚多,在語言上肯定有差異,但漁人卻和村裡人溝通無障礙,並對朝代的更迭能一一道來,可見也是個讀書人。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資訊閉塞,又恰逢亂世,一個打漁人的朋友圈是很小的,怎麼會知道那麼多呢,答案只有一個,至少也上過幾年私熟。
捕漁人很不道德啊,從裡面出來,連家都沒回,直接就報告太守去了,真小人也。但這裡有個問題,一個普通百姓怎麼能輕易見到太守呢,尤其戰亂年代,可以推測式代魚人是個文人,能和太守說上話的,而且功利心也很強。(不知得到賞金了沒有)遂迷之“迷”字與前面第一段之“忘”與“忽”字前後呼應。捕魚人找到桃花源具有偶然的因素,“不復得路”是必然的結果。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是個很有名的隱士,聽說這件事後,興奮不已,世外桃源人人都向往啊,收拾行裝就出發了,封建社會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視勞動的,兩晉南北朝士族尤甚。沒幹過體力活,體質本來就弱,加上長途跋,再又找不到桃花源,心情又不好,一代名士就鬱鬱而終。劉子驥是一代名士,影響也挺大的,所以不管桃花源存在與否,再也沒有人去找了。也許,桃花源是一處密境,捕魚人只是偶然機會闖了進去,在率土之濱,皆是王土的時代,哪裡會有世外桃源呢?
《桃花源記》描寫了美好的世外仙界,這是一個與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寄託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思想,也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美好願景。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
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桃花源記》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桃花源記》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訊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透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
5 # 如羽凌雲
《桃花源記》是由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的偉大詩人和辭賦家陶淵明所作。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桃花源記》採取小說筆法,它的情節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一、真實性,二有吸引力,三結尾有餘味。一、真實性,引人入勝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開篇點出時間地點人物,採用漁夫視角去描寫所見所聞,以確切的口吻增加故事的可信度,拉近讀者的距離,再與漁夫為線索,一步一步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給讀者描繪出一個怡然自得、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結尾處再出現真實的人物南陽劉子驥,進一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二有吸引力,跌宕起伏1、起(開端),從漁人甚異之,開始設下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寥寥數筆,起的乾淨利落。
2加(發展)偶然間發現世外桃源,裡面的人們怡然自得,自食其力,與世無爭,但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在釋懸的同時,又埋下一個懸念,這裡的人們是誰呢?進一步繼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轉(高潮)這裡的人們熱情的招待了漁夫,透過對話得知,原來他們是一群躲避秦朝戰亂的人們,連續招待了漁人幾天,釋懸之後,漁夫想回去,這裡的人們一再叮囑他不要把這裡說出去,再次設下懸念,漁人是否會將這裡說出去。
對(結局)最後釋懸,漁人非但把這說出去了,還再出去的同時沿路做下記號,帶著人前來尋找世外桃源,只是再也找不到了。
三、結尾有餘味尾聲中,透過南陽劉子驥也追尋未果,令人扼腕嘆息的同時,也給結尾留下了餘味,是否真的存在這麼一個世外桃源,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這麼一個世外桃源的世界。就如現在的有的人們十分嚮往烏托邦的世界。
最後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對美好世界的期許,是對現實生活中戰火紛飛現實的一種批判,表達了對理想大同世界的一種憧憬和對黑暗現實的一種不滿。 -
6 # 言詩雨
《桃花源記》具有小說情節的神秘性、起伏性,以及結尾有留白與暗示的特點。
一、桃林裡沒有別的樹,小小的山口,裡面別有洞天一開始,文中寫漁人沿著小溪前行。走著走著,忽然看見了一個桃花林。令人奇怪的是,這個桃花林竟然沒有別的樹,花草卻很鮮豔美麗,很神秘。
接著,漁人繼續往前走,都走到林子的盡頭了,才看見了一座小山。
不進不知道,一進嚇一跳。這裡面竟然是一派和諧美麗的田園風光,有良田、美池,有勞作的男女,有開心的老人和小孩。
遇到這裡的人,漁人和他們聊天,卻發現他們竟然都不知道漢朝、魏晉。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是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才逃到這裡的啊!這一躲,就是好多年,已經與世隔絕了!
這裡的人很好客,每家每戶都宴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吃飯。等到漁人要離開時,這裡的人卻不讓他給外面的人說這裡的情況。
這又是為什麼呢?這麼好的地方,幹嘛不讓人知道呢?太神秘了。
漁人出去後,沒有遵守諾言,把這裡的情況透漏了出去。可當外面的人找尋時,竟然找不到了。
從發現桃源、探索桃源、受到接待、離開桃源,再到重訪桃源。這一切是如此的神秘,跌宕起伏。
二、美麗的桃源消失了,暗示理想的社會其實不存在結尾部分寫桃花源找不到了,這就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
桃花源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人人安居樂業,開心、無憂無慮。這換在古代任何一個時代,其實都不太可能。這個社會太完美了,所以,它怎麼可能真實存在呢?
也就是說,這裡的桃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假想出來的理想社會。那作者為什麼要構想這樣一個理想社會呢?
這其實是和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關的。他處在混亂的晉朝,想做官出人頭地,但無奈朝堂黑暗,自己又不願攀附權貴,同時又渴望實現自己的抱負,在政治上有作為。那你想,除了寫寫文章幻想一下,諷刺一下當下社會,還能有什麼辦法呢?
所以說,這個作品的情節是神秘的,有起伏的。同時,它的結尾是能引發人的思考的,諷刺批判了現實社會,寄託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嚮往,表達了無法實現政治抱負的無奈。
回覆列表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係.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鬆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於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餘,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透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