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研史社
-
2 # 熱點下的八卦
三國,具體時間為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是東漢王朝與西晉王朝之間的一段歷史,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公開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大魏”,史稱曹魏,獻帝被封為山陽公,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就此結束了傀儡的一生,東漢正式結束。
在同年,劉備在西川釋出獻帝遇害,並封諡號為孝憨皇帝,在下一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也稱季漢。
公元229年,孫權也稱帝,定都建業,國號“吳”,史稱孫吳。
東漢末年,群雄涿鹿,以張角起義為分界點,漢室根基動搖,先後出現了宦官之亂,何進平反不力,被宦官殺死,之後進一步引發了董卓之亂,他先霸京師,又廢少帝,立獻帝,漢室進一步衰頹,各路諸侯為討董卓,成立了十八路諸侯聯軍,進攻董卓,其中以孫堅最為厲害,斬殺華雄,攻破洛陽,但最終因為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很快便不歡而散,各據州郡,正式進入分裂的局面。
曹操據兗州,陶謙據徐州,袁紹據冀州,公孫瓚據幽州,袁術據淮南,壽春,天下大亂,北方陷入了一片爭鬥,在時間的推進下,弱小的諸侯慢慢被吞併,北方只剩下了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坐擁冀,幽,青,並四州的袁紹,以及率先稱帝的袁術。
一番爭鬥過後,北方只剩下了曹,袁雙方,為了統一天下,官渡之戰爆發了,曹操以少勝多,正史大概是以兩萬軍隊,戰勝了袁紹的十萬精兵,正式統一北方。
北方大定,曹操想要一統天下,他迅速擴充軍隊,準備先破荊襄,再滅東吳,進而一統天下。劉琮得知之後,投降了曹操,劉備無奈,只好退往江夏,與東吳聯合,抵禦曹操。一場赤壁大火,再加上軍隊難以接受南方氣候,瘟疫盛行,曹操無奈只好撤回北方。
孫劉聯軍獲勝,天下局勢初步定格,三足鼎立基本形成,劉備佔據荊州五郡,孫權據江東。
曹操幾乎佔據整個北方,由於曹操採取了屯田制,所以曹操方暫時沒有戰事,劉備趁機進攻西川,逐漸坐大,孫權逐漸不爽,聯盟逐漸破裂。
曹操恢復國力時,平定了馬超,又與劉備展開漢中之戰,雖然劉備獲勝,但是曹操遷走了漢中全部軍民,雙方暫時守衛疆界。
此時的荊州矛盾越發激化,劉備孫權湘水劃界。
但是在關羽北伐的時候,孫權還是偷襲了荊州,劉備無奈在登基之後,進攻孫權,夷陵之戰後,劉備去世,三國局勢穩定,變化不大。
此後的數十年內,漢丞相諸葛亮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反而耗費了漢的國力,諸葛亮很快身死,戰爭又一次陷入停滯,但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
此後,姜維,諸葛恪,先後北伐,曹魏殘餘勢力也反對司馬掌權,先後進行了戰爭,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發動魏滅蜀之戰,鍾會破漢中,鄧艾偷渡陰平,攻破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魏國相國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三國格局已經被打破,中國歷史正式進入西晉時代。
公元280年,晉滅東吳,統一天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終歸於一統!
-
3 # 江湖名號百曉生
三國是指哪三國?
歷史上的三國指哪三國?
指:魏國由曹丕建立;蜀國劉備建立;吳國孫權建立。魏被司馬氏篡權但未改國號,蜀被由司馬家掌權的魏滅之後,司馬炎篡權稱帝改為晉之後由滅吳,所以說是晉統一天下。
1、魏國:三國時期的魏朝(220年-265年),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曹魏始建。
2、蜀國:蜀國(221年-263年),即蜀漢、又稱季漢。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在四川(蜀地)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
3、吳國:東吳(229年—280年)即三國時代的吳國,亦稱孫吳。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是為吳大帝,則東吳也應始於此年。
三分歸晉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后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在264年孫皓即位後,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
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
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
4 # 少年郎的一頓
三國,指的是東漢滅亡後,三個軍閥各自稱帝之後,建立的魏、蜀、吳三國。
一、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魏國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同時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至於其國號的來歷,就是來自於後來稱帝,一手建立魏國的曹丕父親,曹操。其實,曹丕稱帝的奠基者,正是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不定,群雄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利用自己的謀略以及聽從自己手下人才的建議,以少勝多,打敗了當時不可一世的四世三公的袁紹集團,正式成為一方霸主。
後來,更是透過各自戰役,不斷增強自己的軍隊實力,廣納人才,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軍政集團,這個軍政集團,給後來的魏國保證了廣大的疆域條件。
後來,曹操受封魏公時,表面封地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即影視劇中的鄴城。曹丕稱帝后,便延用曹操的封號,稱自己的國家為魏國,也算是對於先人的一種緬懷。
二、蜀國(221年5月15日[1]—263年)。蜀國的建立者是劉備,因為其祖上是漢王室,所以其國家又稱蜀漢。蜀國,便是自東漢滅亡之後,第一個以漢朝的名義建立起來的政權,在當時,算是正統。只可惜,曹操先得天下,曹丕坐享天下,而劉備的蜀國,也只能建立在山區裡,便是現在的四川一代。其當時的國都,便是現在的成都。蜀國的名字,也因此而來,四川,古稱便是蜀。
但是,蜀國也不是一無是處。尤其是鼎盛時期,兵強馬壯,在丞相諸葛亮的帶領下,數次北伐,大有一統中原,光復漢室之勢。只可惜造化弄人,最後諸葛亮被折騰病亡,否則,最後三國的結局被誰統一,還是個未知數。
三、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創立者便是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孫權孫仲謀。因此,吳國又號稱孫吳政權,在如今的江漢一帶。吳國,可以說地理位置要比蜀國好一點,又有長江天險,能夠阻擋曹魏的強勢進攻,因此,才得以在當時兵荒馬亂的環境中自成一國,與魏蜀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當年,曹操曾經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由此可見,其開國君主孫權,是很等的雄才大略。
我自幼就喜歡讀三國相關題材的文學作品,最喜歡的當然還是蜀國了。當然,我並不是因為感覺蜀國是正統,而是比較喜歡蜀國當年的那些人物。比如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比如義薄雲天的關羽,比如粗中有細的猛漢張飛,再比如英勇頑強的趙雲,比如老當益壯的黃忠,比如帥氣的錦馬超。我覺得蜀國的那些大人物,個個都是人中龍鳳,放在當時任何一個國家,甚至讓他們自己創業,也都能有一番作為。
不過,正如《三國演義》開篇的詩詞所云: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史的潮流總是向前的,那些人物再優秀,也抵擋不了歷史的程序。我們這些後人,能做的,就是借鑑歷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去建設我們的國家。
-
5 # 臥龍吟古今
三國一般指的是魏、蜀、吳三國。
東漢末年,皇室衰微,諸侯紛爭,群雄割據。在經過長時間的軍閥混戰之後,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其中以北方的曹操勢力最為強大,江東的孫權次之,川蜀的劉備最弱。
公元220年,曹操死後,其子曹丕代漢自立,國號為魏,後世稱之為曹魏或者前魏。曹魏一共傳五帝,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共46年。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後世稱之為蜀漢或者季漢。蜀漢一共傳兩帝,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共42年。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為吳,後世稱之為孫吳或者東吳。東吳一共傳四帝,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共52年。
三國紛爭的結果,是曹魏的臣子司馬氏坐收了漁利。史稱三分歸晉。
有趣的是,春秋末年,晉國被三個國家瓜分了,而今三分天下又歸於晉,難道是歷史之間的巧合?當然了,此晉國非彼晉國。
-
6 # 就愛看大劇
三國分別為魏國,吳國和蜀漢,之所以稱為蜀漢,是因為劉備一直以大漢之臣自居,正式立國之時,也沿用大漢國號。所謂蜀國,實際上是它國稱謂,同時也是後人將劉邦之漢與劉備之漢加以區分,史家是以曹丕建立的魏國為正統,所以劉備建立的漢,多數以蜀國(四川地區)稱之。
回覆列表
三國是指魏、漢、吳三國。結束東漢末年相對混亂的戰爭割據局面,形成相對統一的三方割據局面的歷史時期。
魏
公元220年魏國建立。曹魏是個什麼樣的政權呢,相比其他兩國來說很大、很大。天下十三州曹魏獨佔九州。佔有當時天下最富有的中原一帶。統治中國北方。完整繼承了漢王朝的統治核心地帶。與南方漢、吳兩國割據相對。
曹魏最大的功績是改革了官制和農制及文制。
官制:曹操釋出唯才是舉令。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每郡設小中正,每州設大中正,小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定品第高下,上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上報司徒;司徒再加稽核然後交尚書選用。另規定,各郡人口十萬以上,歲察一人,特別優異的不受戶口限制。
農制:曹操時期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解決屢次征戰軍糧不足和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推行了屯田制,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並且大力興修水利工程,發展手工業,開展對外經濟貿易。
文制:曹丕重視文教。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在短期內復興封建正統文化。
歷代皇帝:
曹丕220—226
曹叡226—239
曹芳239—254
曹髦254—260
曹奐260—265
公元265年被司馬氏建立的晉取代,魏滅亡。
漢
三國時期佔據益州為主體的割據政權。
公元221年由劉備建立,漢作為漢王朝正統的延續所以建國號為漢,後人為了方便記載改稱蜀漢。漢的立國之本就是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先後兩代軍事統治者諸葛亮、姜維都選擇了不斷的北伐曹魏。
蜀漢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工商業發達蜀錦經濟有優勢。
歷代皇帝:
劉備221年-223年
劉禪223年-263年
公元263年向曹魏投降,漢滅亡。
吳
公元229年孫權建立,割據江東、荊州、交州的政權。
孫氏集團到江東後一直在理順,孫氏和江東士族的關係,因為孫吳政權去到江東前的主要政治組成是淮泗武將集團,孫權到了江東後一直致力於融合和本地士族和流亡北士的關係,也就是本土化的問題。後來孫吳政權內部權力鬥爭又很激烈,到吳國滅亡內部鬥爭基本沒停過。
吳與北方政權戰爭
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
公元213年(漢建安十八年)濡須之戰
公元215年(漢建安二十年)逍遙津之戰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曹丕第一次伐吳
公元224年(黃武三年),曹丕第二次伐吳
公元225年(黃武四年),曹丕第三次伐吳
公元226年(黃武五年),孫權攻江夏
公元228年(黃武七年),石亭之戰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吳將全琮攻六安
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孫權徵合肥
公元241年(赤烏四年),吳將全琮、諸葛恪、朱然等攻淮南
公元246年(赤烏九年),吳將朱然攻柤中
公元250年(赤烏十三年),魏將王昶、王基攻打南郡、西陵
公元252年(建興元年)東興之戰
公元253年(建興二年),諸葛恪伐魏
公元255年(五鳳二年),魏將毌丘儉、文欽率軍西入
公元257年(太平二年),魏將諸葛誕叛魏降吳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吳將丁奉攻壽春
公元268年(寶鼎三年),孫皓命丁奉、諸葛靚攻合肥
公元269年(建衡元年),吳將丁奉進攻西晉谷陽
公元270年(建衡二年),吳將丁奉進攻渦口
公元271年(建衡三年),吳將虞汜、陶璜、薛珝成功攻克交趾
公元272年(鳳凰元年)西陵之戰
公元273年(鳳凰二年),吳將薛瑩、魯淑,攻弋陽、新息
公元274年(鳳凰三年),吳將孫遵、李承攻擊江夏
公元277年(天紀元年),吳將孫慎進入江夏、汝南
公元280年(太康五年),晉將杜預、王睿攻吳
歷代皇帝:
孫權229年—252年
孫亮252年—258年
孫休258年—264年
孫皓264年—280年
公元280年向晉投降,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