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週立東秀

    不會。因為同時期的清王朝已經是內憂外患!同治皇帝不管從政治手段還是性格上面都不如他的母親慈禧。同治掌權說不定還會加速清王朝的滅亡。

    縱觀整個清王朝有能力的皇帝也就康熙,雍正,和乾隆前期。後面的幾位皇帝也就是看誰敗家敗的少而已。要說後期有點思想想從新開發新政的皇帝也就光緒了。同治都不如光緒,怎麼有能力延續清王朝的統治呢?

  • 2 # 曹老師xixi

    我覺得應該不會。慈禧如果沒有發動政變,那兩宮太后就不會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就坐不到首席軍機大臣,掌握中央大權的那就是肅順八大臣。只要對比對比慈禧和奕訢與肅順八大臣就知道大致的結局了。

    慈禧的權謀和恭親王奕訢的能力有目共睹,剿滅太平天國和捻軍,開展洋務,收復新疆,稍微不足的,就是對歐美列強主張妥協,但至少還有個相對穩定的同治中興。

    但是如果肅順等八大臣輔政,同治年幼,肅順專權、打壓異己那是正常行為,按照肅順的性格,他不會重用滿族元老,比如文祥、僧格林沁等,對於奕訢奕譞這樣有能力的王公貴族,那肯定也是排擠打壓的,所以肅順只能重用他周圍的勢力,比如載垣、端華、景壽、穆蔭等等,而這幾個人是典型的草包飯袋,沒有什麼能力和作為,而肅順本人,雖然在咸豐朝幹了幾次反貪大案,那也不過是狐假虎威,其少年時,是眾人皆知的地痞無賴,小聰明有,視野就比較狹窄了,他若輔政,也許搞搞貪腐還行,在國家大事面前那就比見過大世面的恭親王差太多了。再加上在辛酉政變中,肅順八大臣是不受當時最大的封疆大吏曾國藩支援的,可想而知其要輔佐同治,只會幹了越來越爛。最後再看肅順這八個政治“老手”居然玩不過一個26歲的慈禧,可想而知其能力如何了。

    再看同治親政,在真實歷史中,同治親政只有一年,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不切實際,重建圓明園,雖然目的是打算逼涼宮太后去養老,但卻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國家實際財力和內外交困的局面;第二件是撤換一班軍機大臣,一朝天子一朝臣,撤換軍機大臣那也是歷代皇帝的必備命令,但是同治換的目的就比較任性了,就是因為奕訢他們反對同治重建圓明園,就被撤了,關鍵撤了,同治也沒有安排人上,真當自己是雍正?加上按照翁同龢日記的回憶,同治皇帝的學習很差,甚至連奏書都念不全來看,同治的學習是不太好的。如果就算肅順讓同治皇帝單幹了,那也只能幹成一鍋粥,可況肅順還不一定讓同治單幹。

    因此史學界有一種說法,就是慈禧延續了清王朝的統治,那不無道理。所以我認為如果,慈禧不發動政變,那清朝會越來越亂,或者更早的滅亡。

  • 3 # 資治通鑑學習讀書會

    不會。

    慈禧發動政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但是如果他不發動政變,任由同治皇帝掌權,清朝會滅亡的更快。

    從大環境上看,清朝當時也屬於一個內憂外患的地步,清朝已經屬於一個國力衰弱的邊緣,外國勢力虎視眈眈,內部各種反動勢力蠢蠢欲動。慈禧太后力挽狂瀾,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下面的臣子才沒有起來造反,外國的勢力才不敢直接攻打清廷,才使得清朝生命又延續了很多年。

    從倆人的政治實力上來看,慈禧太后是透過各種政治鬥爭上位的,她的政治鬥爭經驗非常豐富,對一系列權力招法十分了解,而同治皇帝,作為一個新手,啥都不瞭解,這樣的皇帝也就不可能牢牢的把局勢穩定住。

  • 4 # 春風解語

    導讀清政府的衰亡原因,其實是積弊已久,和乾隆後期的閉關鎖國,文字獄,以及嚴重的人口壓力是不無關係的。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掌握實權,兩宮太后,慈安、慈禧垂簾聽政,在慈安暴病之後,慈禧獨攬清政府的最高權力四十七年之久。

    假如“辛酉政變”失敗,掌握實際權利的將是八個顧命大臣,同治年幼,根本支撐不起那麼大的局面

    那麼假如慈禧不發動“辛酉政變”,掌握實權的就應該是顧命八大臣,而同治帝尚且年幼,根本支援不起那麼大的局面,實際權利也不在自己手裡。“辛酉政變”是君權與相權的一次極大矛盾衝突,之所以慈禧能在這次爭奪戰裡取得勝利,奠定往後的地位,也和她的殺伐果斷有莫大的關係,八個大臣在一個女人的手下都玩成這樣,面對以後的風雨飄搖,更不會有穩固江山政權的能力。

    在“辛酉政變”中,慈禧是怎樣脫穎而出,打敗政敵的呢?

    1、兩宮太后的利益是合拍的,在對付顧命大臣的問題上,兩個女人的步調是一致的,他們一起聯合恭親王奕訢,擊敗了以肅順為首的熱河集團,把八國聯軍入侵的罪名全都歸咎於顧命大臣的身上,從而在政治上贏得了支援與同情。

    2、慈禧利用顧命大臣對“孤兒寡母”的輕視,她表面柔弱,其實無比堅忍,他沒有等顧命大臣對她下手,她已經聯合恭親王奕訢對他們實行了打擊,“兵貴神速”,“先下手為強”的先機,都被慈禧佔全。

    3、準備充足,利用咸豐皇帝逝世的時間,掌握先機,拿到主動權。從咸豐皇帝靈柩運到皇宮,其間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時間,她發動了政變。原來定的時間,由於天氣原因,被擱置在路上,比原來的計劃晚了四天,這四天裡,足以完成很多事情,所以在時間上,她又佔得了準備的空閒。

    利用這些天時地利人和,慈禧打了一場漂亮的戰役,順利的拿到了權利的入場劵。

    如果慈禧沒有打贏這場權利爭鬥戰,那麼最大的贏家肅順進入權利中心,但是他得罪的人過多,在掌握權利的過程中,政敵過多,並不是好事情,再加上滿清的紈絝之風,積弊已久,他一人也難以迴天。

    如果慈禧沒有打贏這場戰爭,那麼大權就會旁落,首先是幾位顧命大臣掌握權利。咸豐臨終不放心,託付兩宮(慈安、慈禧)、八大滿洲貴族,一起輔佐幼帝,其目的是為了權利制衡。

    從八國聯軍入侵這件事來看,每一個人都想著逃跑,並沒有想到抵抗,這一點上來說,八個老爺們也沒有比慈禧強到哪裡去,別說他們掌握權利,大清就會有所長進,骨子裡的東西改不掉,慈禧對外妥協不假,這幾位大權在握,難道還會強硬得起來?

    那麼如果八位顧命大臣為首的肅順奪得了權利,大清又會好嗎?當然我們只能想當然的猜測一下,他奪得大權後的情況,畢竟這種情況是沒有發生的。

    肅順說起來還是頗有一些才幹的,他是極看得透八旗子弟的紈絝之風,所以在提拔漢人這方面,也是極有些胸懷坦蕩的,他重用漢官,在人才利用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這也引起了當時的滿族貴族的不滿意,他也很看不慣滿人的懶散作風,開始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減少了八旗子弟的俸祿,以緩解國庫的財政支出壓力。

    說起來肅順是對的,但是架不住恨他的人多,再加上清朝積弊已久,他一人也無力迴天,如果他真奪得了權利,大清朝這爛攤子也多維持不了幾天。恨他的滿族貴族太多,慈禧不下手,也有別人動手,恭親王奕訢能聯合兩宮太后動手誅滅他,後面一定還有別人。

    清滿那些熱衷於權利鬥爭的大臣們,才是加速清朝亡國的罪魁禍首

    慈禧雖然奢侈無度,但是也不能說她一無是處,這裡不是為她翻案,她接手的大清朝,其實就是一個爛攤子,她不專權,這個王朝也必然滅亡。

    從八國聯軍入侵,到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再到各個國家的崛起,大清朝可以說是強敵環視,就算漢武帝再世,也未必把這個病入膏肓的國家挽救得起來。

    對於八國聯軍的入侵,他們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是互相推諉責任,並沒有把力量用在建立國家上面來,甚至對於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也沒有重視起來,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權,怎麼能挽回其衰亡。

    慈禧是一個典型的皇權統治者,就算沒有她,任何一個顧命大臣掌握權利都是一樣,對於慈禧來說,保住權利才是最大的贏家,在她眼裡權利才是最重要的。她也支援奕訢為首的洋務派搞洋務運動,但是卻有所保留,證明她還不是完全相信身邊的人,所以也不完全放任權利外流。她利用洋務派制衡權利,把擁戴者與反對者放在一個池子裡,讓他們爭鬥,而自己坐收漁利。

    真正加速清政府滅亡的,不會是一介女流,是這些內鬥的大臣,是膨脹的權利而已,任何一個人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也難以救亡圖存,歷史沒有重演,猜測也只是猜測,在沒有現實發生的情況下,歷史這個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清朝積弊已久,命數已經不久,後來的“勵精圖治”只不過是為了給他續命而已

    其實從道光年間,清朝已經開始了內憂外患的局面,戰火頻燃,一處未熄,一處又燃。在此時,清朝的命數已經不久亦。到了咸豐帝登基繼位,他已經意識到這種狀況,於是革新除弊,提拔漢族官僚,鎮壓各地叛亂,算是再一次為大清朝喝了“人參湯”,奄奄一息的大清又緩了回來。

    咸豐帝又支撐了幾年,英法聯軍又開始覬覦這塊肥肉,沙俄等強敵更是把大清視為魚肉,任刀宰割。外敵虎視眈眈就算了,偏偏大清從皇族到親貴,都是沒有一點生機,此時的大清已經和剛入關時的勵精圖治不同了,各種積弊已經無可挽回。皇子年幼,親王無權,輔臣無能,生機全無,太平天國和捻軍又趁機作亂,這樣的王朝,誰救得回來,除非穿越到乾隆末期,告訴他子孫的未來,讓他從那會就開始改革。

    慈禧並不是一無是處,發動了辛酉政變,奪了大權,重用奕訢等大臣,發動洋務運動,雖然有其私心,但是對於當時的經濟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經濟居然出現春天,財政收入還超過了道光時期,奇蹟的出現了同治中興。

    晚清,強敵環視,賠款割讓,只是一副自欺欺人的“人參湯”,慈禧當權,不過用屈辱和苟且換來了大清的殼子,實際上誰也真正的挽救不了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

    如果慈禧在這場政變中失敗,第一件事,她會退居幕後,或者被殺。

    八個顧命大臣輔助幼帝同治,那麼這八個人是一條心嗎?恭親王奕訢會放任這八個人專權嗎?顯然不會。恭親王奕訢手掌兵權,他團結了一切有兵權的人,比如僧格林沁,晚清名將。

    就算是恭親王奕訢不出手,以他們善玩權術之心,誰能一力挽救大清的爛攤子,這本來就是無力迴天的事情,換誰來也是滅亡,當時的封建思想已經禁錮了改革,誰來也一樣,加速或者延續,到最後都會滅亡。

    晚清在強敵的環視下,不停的賠款,不停的割讓土地,慈禧的作用,就是透過不斷的斡旋與屈辱,為風雨飄搖的王朝喝下續命的“人參湯”而已。

  • 5 # 遊逛歷史村

    首先要說明的是,當時主動要求變法,從而和慈禧太后產生矛盾的是光緒帝而不是同治皇帝。

    既然是變法,就要觸動很多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需要主持變法的人或者支持者有極大的權威和力量,以應對守舊派的阻撓和破壞。這方面來說,慈禧太后更有這個力量和威望。光緒皇帝雖然是皇帝,但他遠沒有慈禧太后的力量更加強大。其實光緒皇帝在政變中落敗,也是因為他的力量不足,他的威望不夠。我們可以看到,最後慈禧太后也認為不變法是不行了,她也開始支援並且主導變法。但她的變法也沒有推行下去。原因就是第一,變法觸動了統治階層的利益。第二,既有的舊制度好像就是一根蜜糖棒。有許多的螞蟻和蜜蜂他在這跟蜜糖泡上啃食,以儲存他們的生命和發展。如果把這個蜜糖棒換成一根鐵棒,那麼這些蜜蜂和螞蟻就會死亡。他們肯定會瘋狂的反撲和阻撓。

    如果主導變法的光緒皇帝力量和威望不夠強大,而強行推動下去,那麼有可能會激起劇烈的反抗,而使朝野動盪,政權不穩。再加上以康有為為代表的那些新生變法力量,沒有民眾基礎作為根基,沒有自身的官僚辦事體系以保障變法的推行,那變法的失敗將是顯而易見的。

    廢除科舉實行新學,導致數萬熟讀四書五經的學究們齊聲抗議,弄得強硬如慈禧太后這樣的人也是焦頭爛額,更別說基礎薄弱的光緒皇帝了。

    所以說,即便慈禧太后沒有發動政變,戊戌變法依舊由廣西皇帝掌控,局面也不會絲毫改變。清朝不但不會延續更久,反而會由於光緒皇帝的急於求成,導致舊勢力的瘋狂反撲,會促進更快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午中日戰爭,一隻擁有最先進裝備卻輸的最慘的海軍,究竟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