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生一介
-
2 # 風吟者
周瑜是個橫空出世的一個軍事奇人、他有與生俱來的敏銳的洞察力、他是個文武宏才、還是個英勇善戰的武將、是個遭天妒的英才。
聰明秀出為之英,膽略過人為之雄
現在提起周瑜,人們就會與“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這些的典故聯絡起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變成了一個心胸狹窄,雖有些才幹,但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大都督。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於諸葛亮,最後被活活氣死的人。然而作為東吳的四英將之首的周瑜果真如此嗎?
三國陳普傳裡曾寫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由此看來真正周瑜其實與《三國演義》裡的周瑜並不完全相同。其實我認為真正的周瑜有三點是最讓人折服的:
一是愛情。人人都知道周瑜與小喬的愛情故事,俗話說“江南有二橋,河北甄宓俏”,周瑜抱得美人歸,故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引得後來多少豪傑對其羨慕不已。推測算起來小喬和周瑜做了12年夫妻,小喬與周郎實為三國裡第一佳配。所以孔明也曾在赤壁之戰前用計激周瑜時把銅雀臺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以此激怒周瑜,堅定他作戰的決心。
二是高超的智謀。赤壁之戰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周瑜一生中光鮮無比的一筆。在赤壁之戰中,朝中大臣們都人為吳國不能以卵擊石,應該投降曹操,周瑜對此力排眾議,分析敵我利弊,勸孫權與蜀國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又和諸葛亮不約而同地想出用火攻之計,充分體現了他的計智無窮,他步步為營,隨機應變,使用黃蓋的苦肉計和假投降一事令曹操中計,借東風火燒赤壁,從而大獲全勝。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詩中曾評價道“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描繪了赤壁之戰,頌揚了周瑜的計謀高超。
三是忠於友情。周瑜與孫策是摯友。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志,統率部卒。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援。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
自古英雄氣短,周瑜英年早逝,《三國志》記載:“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周瑜,儒雅中透出剛勇之氣,沉毅裡暗藏機警之心,不可否認,他是歷史上一個了不起的英雄人物!確實也配的上那句”聰明秀出為之英,膽略過人為之雄。”
由以上看來,三國的風雲當中若不是公瑾英年早逝,那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
3 # 榆木菌
我是野談雜論,都別搶答,我來回答!
別被演義迷失了雙眼,歷史上真實的周瑜遠沒有被諸葛亮氣死的那般狹小器量,相反的,歷史上的周瑜性格寬容,文略膽識皆不亞於諸葛亮。
根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周瑜長相俊美,文韜武略,膽識過人,不僅是個大帥哥,性格極好,而且非常有才。
周瑜是個官二代周瑜,字公瑾,東漢名將,一生致力於東吳崛起,是奠定東漢末年三分天下的主要人物。
周瑜出身宦官世家,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朝太尉之職,他的父親是洛陽令,比起官二代諸葛亮,家庭背景深厚的多了,如果把周瑜放到現代,絕對是當代女性的理想物件。
《三國志·周瑜傳》: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瑜長壯有姿貌。程普曾經說過,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連程普這個老油條都能自醉,由此可以看出周瑜的人格魅力有多大。
一生致力於江東基業可以說周瑜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孫策的江東事業,在知己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又按照孫策的遺囑輔佐年齡尚小的孫權,在當時,可以說如果沒有周瑜,就沒有孫權的成就。
周瑜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幫助孫策開拓江東基業和幫助孫權聯劉抗曹,三分天下,但是在《三國演義》中,聯劉抗曹則成了周瑜一生最大的恥辱,可憐周公瑾一生為人寬厚,待人如誠,竟然被演義黑成如此模樣。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最大功臣是諸葛亮,已經近似於妖了,什麼舌戰群儒,什麼設壇借風等等,其實這些大部分都是周瑜的功勞,周瑜也壓根沒有被諸葛亮氣死,根據《三國志》記載,火燒赤壁的計策實際上是周瑜的部下黃蓋出的。
《三國志·周瑜傳》: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在聯劉抗曹成功後,周瑜曾勸說孫權軟禁劉備,以解後顧之憂,可惜孫權沒有同意。從此三分天下已成定局,這其中的功勞周瑜功不可沒。周瑜畫像(圖片來源:網路)
英年早逝公元210年,周瑜病逝於行旅途中,年僅三十六歲,至於是得什麼病去世的,史料上面沒有記載。在周瑜去世後,孫權親自為周瑜披麻,後來孫權稱帝后曾說過,如果沒有周公瑾,他是不會有今天的成就的,由此可以看出周瑜為東吳所做出的貢獻。
周瑜在正史中的描述與《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完全相反,正確看待歷史,切勿被小說矇蔽了雙眼,隨著《三國演義》的家喻戶曉和深入人心,周瑜的形象似乎也被板上釘釘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狹小器量讓周瑜從此蒙冤至現代。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我覺得有必要提醒大家,正確看待歷史!正確看待歷史!正確看待歷史!重要的事說三遍!
-
4 # 時間中的歷史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東吳名將,長相俊美,精通音律,江東曾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年少時便於孫策交好,21歲便隨孫策上戰場平定東吳,後孫策被剌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
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年僅36歲。
正史中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子才”,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佐風流美丈夫。
宋微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以下三華人物對他的評價:
孫策: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王郎: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
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之間。
南宋名臣范成大曾為周瑜做詩如下
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週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佐風流美丈夫。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籲。
-
5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熟讀《三國演義》的讀者,對周瑜一定不陌生,這是一位有背景、有能力、有地位、有容貌但嫉妒心極強的人物,《三國演義》為了捧諸葛孔明,而對周瑜極為不友好,我們朗朗上口的一些詞彙也來自於此書,比如“既生瑜何生亮”、“智激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等,那麼,實際上的周瑜真如《三國演義》所描述那樣嗎,正史裡記載的周瑜又是怎樣的人物呢?
講到三國正史記載,不得不提《三國志》,《三國志·周瑜傳》是已知較早記錄的周瑜事蹟的紀傳體文學著作,作者乃西晉時期的陳壽,四川南充人,《三國志》成書時間三家歸晉時間僅過5年(即公元285年),間隔時間短。同時,陳壽又是治學極為嚴謹的人,但凡不可靠的訊息,一一不採用,以致《三國志》成書相對簡略。正因《三國志》的簡略,亦有南朝時期文人裴松之為本書做注,補充了大量較為可靠的材料。陳壽的《三國志》加上裴松之的注,使得此書較為豐滿。我們今天所說正史周瑜內容,均出於此二書。先將史書中有關周瑜的介紹與生平事蹟做個彙總:
周瑜,子公瑾,官宦之家。身材高大健壯,容貌俊美(長壯有姿貌、吳中呼為周郎)。與孫策關係甚好,“登堂拜母”;
興平二年(195年),丹陽率兵迎策助孫策平定江東之戰,時孫策為袁術部下,周瑜伺其不才,欲曲線回江東。同年交識魯肅;建安三年(198年),與肅東歸,授建威中郎將;建安四年(199年),隨孫策要攻打荊州,升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破宛城,納小橋為妻。同年進攻尋陽、劉勳,次年討江夏,平定豫章、廬陵等郡。而後周瑜留下鎮守巴丘;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託孤於周瑜。對孫權率先行君臣禮以支援孫權。並向孫權推薦魯肅;建安七年(202年),力勸孫權不要送人質給曹操;建安十一年(206年),討伐麻、保二屯。俘虜了鄧龍。向孫權推薦降將甘寧;建安十三年(208年),隨孫權征討江夏的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抓獲黃祖;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劉破曹,作為孫劉聯軍前線總指揮,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復又征討曹仁,大勝。戰後建議孫權軟禁劉備,孫權未採納;建安十五年(210年),對孫權提出討伐益州的戰略—— 奪蜀(劉璋)、並張(張魯)、聯馬(馬 超),孫權許之,周瑜返回駐地江陵進行準備工作,行至巴丘,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通篇,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少年得志、平步青雲的青年將領,盡其一生輔佐孫氏家族,亦是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策平江東之戰,周瑜親率大軍迎策,給予極大支援。孫策遇襲身亡,周瑜帶兵前往奔喪,率先與孫權行君臣禮以支援孫權。赤壁之戰一片投降論調,周瑜堅持“抗戰到底”以保江東基業。南郡之戰帶傷上陣擊潰曹仁。看出劉備的威脅,上書孫權出狠招,可惜病故於回江陵的路上。如此之能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我們實在難以想象這樣的一位人物,居然會被人給氣死,被他氣死還差不多,至少小編極其羨慕。完全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個“小心眼”的周瑜。
周瑜 三國演義劇照
周瑜能力高、背景好,而其亦有寬廣的胸襟,我們來看看史書上週瑜的性情是怎麼樣的:
陳壽的三國志對其的評價是:“性度恢廓”而同時期與周瑜接觸過人又是如何評說的呢?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程普“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蔣幹“公瑾雄烈,膽略兼人”——孫權“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劉備……
性情開朗、氣度寬宏,這就是史書記載的周公瑾,真實一位漂亮至極的英雄(易中天語)。
-
6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周瑜,東漢末軍事家,兼資文武、風流倜儻、儒雅多才。赤壁之戰孫劉結盟,大敗曹操,周瑜一戰成名,他是孫吳當之無愧的開國元勳。
一、生平簡介
周瑜(175~210年),東漢末孫權部將。字公瑾,人稱周郎。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瑜長壯有姿貌”(《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以下簡稱《三國志》)少與孫策友善,後在丹楊(今安徽宜城)起兵從孫策。建安三年(198)被任為建威中郎將。旋任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孫策死,與長史張昭同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三國志》
其年九月,曹操佔領荊州後,統帥水軍、步兵二十餘萬,沿長江東下,試圖一舉消滅東吳。周瑜和魯肅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堅決主戰,指出曹操用兵有‘’四患‘’,率精兵三萬進住夏口與劉備合軍,用火攻大破曹軍於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磯山,一說今蒲圻西北赤壁山),後任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今屬湖北)。三十六歲病死。臨危時舉魯肅自代。
二、開國元勳
(1)周瑜少時與孫策交好,情同手足。21歲起隨孫策拼殺戰場,“從攻皖,復進潯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三國志》。與孫策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攻城掠地,一舉平定江東。
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得孫策所託,一心鋪佐少主孫權 。他將兵赴喪,穩定了江東局勢,確立了孫權領導地位。
(2)孫權上任初,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就是說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
周瑜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
(2)曹操看中周瑜有勇有謀 ,曾不惜挖牆腳,想據為己有,派人前來遊說,被周瑜嚴詞拒絕。
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深謀遠慮,勸阻孫權送質,為舉棋不定的孫權堅定了信念。
(3)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率孫劉聯軍,大敗曹軍,讓江東擺脫一次嚴重的危機,保全了孫吳基業。
周瑜參與指揮的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著名的經典戰例,此戰直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格局。
其後周瑜又成功的攻克了戰略要地南郡。
(4)周瑜的大智謀還體現在曾策劃軟禁劉備,分散關張二將的政治權謀,“瑜上書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他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滅張魯,吞劉璋,要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家的遠見卓識之才能。
周瑜一生戎馬倥傯,驍勇善戰,為打拼江東基業立下了赫赫戰功。如若周瑜沒過早病逝,他圖謀四川的大計很有可能實現,劉備之蜀國就不可能建立。再加上週瑜軟禁劉備的謀略能夠有效實施,東漢末年的歷史,將很可能被改寫。
(5)周瑜風流倜儻,英俊瀟灑,儒雅多才,《三國志》稱周瑜‘’有姿貌‘’,‘’通音律‘’,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蘇東坡這首詞,多少年來引起人們無限遐想。
小喬國色天香,是三國時期出了名的大美女,自古美女愛英雄,兩人郎才女貌,琴瑟和鳴,情深恩愛。小喬甚至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可惜天妒英才,周瑜宏圖大志未及實現,就英年早逝。周瑜去世後,小喬為其守墓14載,似乎從這方面來說小喬確實是一個紅顏薄命、對愛情忠貞不二之烈女,然周郎雖然是‘’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但他短命早逝,拋妻棄兒,撒手人寰,亦並非是一個好丈夫?
三、天妒英才
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赤壁之戰後,周瑜與程普乘勝進攻曹魏曹仁守衛的江陵,“瑜親跨馬擽,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此事大約發生在209年上半年。周瑜中箭傷,曾一度傷勢較重,但不久孫權就“拜(周)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三國志》
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三國志》載: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周瑜乃詣京見權說:‘’今曹操新敗,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我與奮威將軍孫瑜俱進共取蜀,得蜀而並張魯,留孫瑜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我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據曹操,北方可圖也。‘’孫權許之。周瑜還江陵,為行裝,在準備發兵時,而道於巴丘(今湖南嶽陽)病卒。
四、歷史評價
正史中對於 周瑜的評價甚高,多次贊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政治上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
孫權評價:“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江左人物,無人能繼”。周瑜去世,孫權痛哭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人?”孫權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對公卿們說:“若不是周瑜,我是不能稱帝的。
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三國志》評價周瑜“性度恢廓”,心胸寬廣,豁達大度。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其計較,最後使程普折服,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
劉備評價周瑜為“氣量頗大”,蔣幹評價周瑜是“雅量高致”。
文人墨客讚美之詩詞更是不可勝數,僅舉詩仙李白《詠赤壁》:魏吳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從這些溢美之詞中,不難看出周瑜是一位集才華、智慧、謀略於一身的大英雄,這才是文韜武略、風流倜儻、英俊瀟灑之周郎耶!
朋友們又來一把”看三國流淚,替古人擔憂”啦!
-
7 # 聊以自娛2
三國正史,對周瑜評價甚高。《三國志》說他:“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兼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晉《江表傳》說他:“年少有美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城(今安徽六安)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東漢末年名將。人稱江東才俊,正史上稱其“性度恢廓”、“實奇才也”! 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南宋詩人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孫堅發起義兵討伐董卓,將家由壽春(今安徽淮南壽縣)搬到舒城。孫堅的兒子孫策和周瑜同年,相互之間關係很好,周瑜推讓道路南邊的大宅來作為孫策家的屋舍,還拜見了孫策的母親,兩家的財物生活用品共用。兩家從此交好、非常親近。直到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死後,孫策才帶家人搬離了廬江。
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陽太守,興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叔叔。正好遇到孫策帶兵東渡,到達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孫策派人告知周瑜,周瑜就帶領人馬迎接接、給予大力支援。孫策非常高興:“我得到你的幫助,事情就能成功了”!這就是孫策丹陽借兵的故事。周瑜率軍隨從孫策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南京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佔湖孰(今南京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當時孫策部眾已發展到幾萬人,對周瑜說:“我目前這支隊伍攻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經足夠了,你回去鎮守丹陽吧”!,周瑜於是率部回到了丹陽鎮守。
不久,袁術派遣他的其堂弟袁胤代替周尚當了太守,周瑜和叔叔周尚回到了壽春。袁術想要收周瑜為己用,周瑜發現袁術是個不能成大事的人,便請求做居巢長官,欲藉機返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於是從居巢返回東吳。這一年是建安三年(198年)。孫策親自迎接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馬上給他配置了兩千士兵、五十騎。周瑜這一年才24歲,吳中百姓稱呼他為周郎。周瑜在居巢結識了魯肅,兩人成為了好朋友!同年,周瑜、魯肅一同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聽說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賜給周瑜吹鼓樂隊、修建住所,封賞之厚,無人能及。廬江一帶士紳百姓向來佩服擁護周瑜,孫策便讓他守牛渚、兼任春谷(今安徽蕪湖)長官。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十二月,孫策、周瑜等人率兵攻破皖城(今安徽省安慶潛山縣)。當地有一個富翁叫喬公,又稱橋公(有人認為是東漢時期名臣喬玄。這裡不去討論),他有兩個女兒大喬、小喬,賢淑美麗、文采飛揚。孫策自娶大喬,周瑜納娶小喬,兩人成了連襟。孫策、周瑜年底敗潯陽劉勳,次年初討江夏,後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統領,囑託周瑜輔佐孫權。周瑜帶兵從外地回來奔喪,就留在孫權身邊做了中護軍,與長史張昭一起掌管軍政大事。當時孫權只是個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單,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援。在周瑜影響下,東吳文臣武將慢慢也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建安七年(202年),也就是官渡之戰以後,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要各地割據勢力送子到京都做人質,東吳文武大臣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張昭、秦松不能決斷。周瑜等主戰派堅決不答應。吳國太、孫權的母親認為周瑜說得對!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有給曹操送人質。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天,孫權討伐江夏,周瑜為前部大都督。這年九月,當時劉備被曹操攻破,想要帶領軍隊向南渡江。劉備和魯肅在當陽遇到,於是在一起商量大事,於是就進駐夏口,派諸葛亮去拜訪孫權。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本意與曹操一戰,向群下詢問計策。然而這些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重臣謀士張昭和秦松更是支援投降曹操。周瑜從前線回來力排眾議,支援孫權決戰。東吳上下這才達成一致。西晉高平昌邑人虞溥有一本圖書《江表傳》,上面介紹有曹操派九江人蔣幹拉攏周瑜到曹操部任職一事,沒有“蔣幹盜書”記載。
孫權決心已定,派周瑜、程普等人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相遇。當時,東吳擁兵3萬、劉備擁兵2萬對戰曹操20餘萬(號稱83萬)。曹操軍隊不服水土,生有疾病,一開始交戰,曹操的軍隊便敗退到蒲圻赤壁山一帶。曹操帶領軍隊駐紮在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長江北岸鄔林磯)。周瑜等人在江南蒲圻(今湖北赤壁)赤壁山。劉備軍隊駐紮在江夏(今武漢江夏)劉琦處,周瑜於是準備了數十艘輕快的戰艦,用柴草裝在其中,用油灌在其中,用帷幕把船裹上,上面豎上旗子,翻閱《資治通鑑》沒有發現“龐統巧施連環計”、“周瑜打黃蓋”的記載,但確實有曹操連環戰船、黃蓋假降之說。黃蓋先用書信向曹操報告,用自己想投降來欺騙他。又預備小舟,將它們系在大船後面,曹操的將士們都伸長脖子在看,都指著說這是黃蓋來投降。黃蓋翻開這些船,這些船同時點火。當時風很大,把岸上的駐紮營地都燒了。頃刻間,濃煙烈火鋪天蓋地,被淹死和燒死的人和馬不計其數。曹操軍隊於是戰敗,退回了荊州南郡(今湖北荊州江陵)。曹操死傷大半,留下曹仁、徐晃收江陵,于禁守襄陽北去。
赤壁之戰後,孫權授予周瑜偏將軍之職,兼任南郡太守。劉備以左將軍的身份領荊州牧、劉琦為荊州刺史,治理公安。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到吳京城與孫權見面,周瑜上疏道:“劉備有梟雄的姿態,而且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絕對不是長久屈居人下之人。我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把劉備留在吳地,為他建造宮室,贈送美女古玩;再把關張分開,各置一方,大事就可以定下來了”。孫權因為曹操在北方,自己應該廣泛招賢納士,又害怕劉備很難短期制服,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意見。這時,劉璋是益州牧,境外有張魯侵略,周瑜於是進京又對孫權說:“現在曹操新敗,劉璋害怕,是因為他沒有和將軍您一起舉兵攻曹。我願意和奮威將軍一起攻取蜀地,得蜀之後兼併張魯,再留奮威將軍守衛蜀地,和馬超結盟。我回來和您佔據襄陽來壓制曹操,這樣就可以圖謀北方了”。孫權同意了他的建議。周瑜回到江陵後,整備行裝,行軍途經巴丘(今湖南嶽陽)病亡,年僅36歲。周瑜死後,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其治喪,他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孫權稱帝后,仍然念念不忘周瑜,他對大臣說:“沒有周公瑾,我怎麼能南面稱稱帝呢”?
周瑜和孫權是兒女親家,孫權的兒子孫登娶了周瑜之女,周瑜的兒子周循娶了孫氏宗室之女,雙方親上加親。周瑜年輕時曾精心鑽研音樂,即使在飲酒三爵之後,也能聽得出彈奏者有什麼差錯,如果發現錯誤就會扭頭望一望彈奏錯的人,所以當時有歌謠:“曲有誤,周郎顧”!“周郎顧曲”這個典故由此產生。
三國時,孫權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劉備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曹操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曹魏大臣王朗說:“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除了曹操,同時代的人大都對周瑜讚許有加!江東才俊就是由周瑜而起。
回覆列表
他是周郎,他是美男子,他是上上將,他是王佐之才,他是世間成功男人的典範。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周瑜的名字出自一個非常美的成語:握瑾懷瑜。他就是一塊玉,玉樹臨風,身材高大健壯,容貌俊美。二十四歲當上中郞將,娶天姿國色的小喬為妻,吳郡的人都愛他,喚他“周郎”。他精通音律,即使是喝了很多酒之後,樂曲如有缺誤,他一定回頭看,當時有諺語說: “曲有誤,周郎顧。”唐代李端寫《聽箏》一詩還用了這個典故:“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火燒赤壁在古今戰役中是歎為觀止的,一者作戰的雙方統帥都是蓋世英雄,二者處在兵力懸殊的東吳一方居然在長江上點起一把火。東吳統帥周瑜是何等人物,竟能做出如此有如天機之事?
他是“王佐之才”,“性度恢廊”。曹軍南下,“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一封“今至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的戰書飄至孫權案前,張昭等眾大臣又力主投降,孫權之心何在何安?唯有周瑜力主一戰,並有理有據地分析政治形勢、兩軍實力和地利水土,使之心安,一句“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燃起孫權雄心壯志,堅定抗曹之心。
一個“王佐之才”僅僅“性度恢廊”是不夠的,周瑜是位“上上將”,用兵如神。巜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魯肅說過一段精闢的“將帥之道”:“這兵字大有學問,兵者有可見之兵,荷戟執戈,肉軀之身乃可見之兵。不可見之兵者,日月星辰,風雲水火,山川之靈氣,如此萬物永珍,均可以為兵⋯⋯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而真正做到“萬物永珍,均可以為兵”的神人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他久居江南,熟悉長江一帶的一草一木、水域風向,甚至氣候,故能在長江天險赤壁點起一把火,燒得曹軍落花流水抱頭鼠竄,當時的戰況有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八百年後蘇軾是這樣追慕戰時的周郎: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周瑜死後,孫權曾與陸遜等人談論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陳壽在正史巜三國志》中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等詞相稱。宋徽宗時追尊周瑜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有太多的老奸巨猾老謀深算的文化故事,而周瑜卻是在英姿颯爽的輕輕年紀裡建立蓋世武功,他有點像一些美國總統,很年輕很帥氣,懷攬嬌妻,已是一國之首,這樣的男人怎不讓天下男人妒忌?所以羅貫中想,我要為天下男人出一口氣:讓周瑜因妒忌諸葛亮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