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政府為什麼要派李鴻章去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不是派別人?或者說日本方面為什麼一定要讓李鴻章去日本談判?難道日本方面有意找一個清廷最有能力的外交家、政治家來談判,以示“公平”武士道精神(或者”宋襄公精神“)?
15
回覆列表
  • 1 # 依風而立1

    與友茶敘,依風淺析。

    梁啟超曾言: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簽訂過三十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兩個最大的不平等條約。

    至於清政府為何派李鴻章去而不是別人,這卻是日本方面的要求。

    時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剛開始拒絕談判,“清政府為什麼不派恭親王奕訢或者我的老朋友李鴻章來呢?”

    恭親王奕訢是皇族貴胄,自然不能受戰敗議和之辱。於是,清政府只有派李鴻章出馬了。而李鴻章是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態度“能爭一分算一分”和心情出面的。落後捱打受辱,談判實為不易。

    當談判陷入僵局,李鴻章遇刺,子彈擊中左頰骨“入骨兩寸有餘”,而李鴻章卻興奮大喊“此血可報國”。日本迫於國際壓力,將三億兩白銀賠償款減少為兩億兩,遼東半島也得以儲存。

    李鴻章則雲:“要不再打我兩槍?”

    嬉笑之餘讓人莫名悲傷。此乃百年之辱,後人豈可忘懷。

  • 2 # 飛哥說史

    之所以說馬關條約需要李鴻章自己一個人去簽約,主要有三個原因。當時其實這並不是李鴻章自己的意願,是跟當時的整個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的。

    第1個原因就是日本人的選擇。當時所進行的甲午中日戰爭無論戰場是在陸地上還是在海洋上,淮軍都佔這些清朝軍隊的大部分。所以由於李鴻章是淮軍的領導人,所以無論是戰爭獲得勝利還是獲得失敗,這個責任主要全都在李鴻章身上。當時日本人派來的談判官以及所有西方國家的代表,全都指明需要李鴻章去與他們進行談判。在一開始其實清朝派的代表並不是李鴻章,但是那些西方國家代表的態度非常堅決指名要叫李鴻章去,所以清朝才派李鴻章去簽訂這個條約的。

    第2個原因就是清政府的用心。對於當時清政府而言派出李鴻章去簽訂這個條約,既打擊了淮軍同時又壓制了漢臣。並且當時李鴻章這個人,深知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並且並不在乎世人如何看待他。當時他也知道自己如果簽訂這個條約之後就會被世人所辱罵,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的去了。在李鴻章簽訂條約的時候名字用的是肅,這個字也足以表明當時清朝的態度,同時也可以反映出李鴻章當時簽訂條約時內心非常複雜的情感。其實當時李鴻章也認為自己簽訂這個條約只是表面功夫。因為在本質上來說,清朝當時已經徹底沒落了,並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回得了這種落後就要捱打的局面的。

    第3個原因就是當時時代的選擇。當時李鴻章不僅會在外交方面與其他國家的代表談論,透過他的才華還會對當時的大臣進行壓制。當時他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想要讓整個清朝進行大範圍的改革,所以就是因為他受到這些先進影響的思想派他去與西方列強進行談判才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說當時雖然李鴻章簽訂了賣國條約,但是在其他方面同樣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也是一位偉人。

  • 3 # 金甲戰象

    首先,這是他的職責。李鴻章什麼職務?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是清朝裡專門處理與洋人事務的人;另外,他實際上把北洋艦隊等國家重器辦成了他自己的地盤,甲午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他的私人勢利與日本的戰爭,去談判就是為他自己的這一大灘子善後。於公於私,首當其衝。

    對於清帝國來說,把李鴻章派出去也是一個慣例。因為李曾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定了三十多個不平等條約,蝨子多了不愁咬,讓這個簽約專業戶過去,爛也就爛他一個人。左中宲、曾國藩死後,他就是漢臣中最大的力量,打擊非滿族貴族勢利也是清廷的考慮。

    而日本人為什麼執意要找李呢?因為在清帝國,只有他才能說得通。怎麼叫說得通?因為只有他懂。只有他知道這裡面的厲害關係。日本人什麼盤算?簽約割肉啊!後來情況明瞭了,當時日本已經因此戰險些破產(後來的日俄戰爭,俄雖敗但拒不賠款,日本財政緩了好些年才回過氣來),即使佔著山東做威脅,清政府如果來個死豬不怕開水燙,他又能怎麼樣呢?打?再打底褲就露給人家了。一個是清廷裡真的沒什麼可替代的人了,另一個是李對這趟路倍熟,上來就談,切入主題。如果來一個不懂外事的人,抖抖轉轉幾個月下來還不明就裡,再甚者來個既不懂又“認死理”的傢伙,那心碎!

    所以,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講,他都是簽約的“最佳”人選。梁啟超曾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句評價倒很中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歷山大大帝為什麼33歲就死了?他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