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春秋

    匈奴起源於陰山一帶,屬於華夏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淳維是夏朝最後一位君王桀的後代。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大多數都發源於遼東,也就是大興安嶺,黑龍江流域一帶,比如東胡,以及其旁支鮮卑、烏桓,還有建立大遼的契丹等,另外女真、蒙古等均出自遼東。而中國西北一直被視為外來人種的彙集區,比如漢朝時分佈在西域的三十六個城邦小國等,他們大都屬於遷徙於此的古印歐人。所以,有觀點認為匈奴人也是外來人種,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匈奴是黃面板、黑頭髮的黃色人種,而古印歐屬白色人種。

    那麼匈奴人最終都去了哪裡?一部分奴融入漢民族,一部分融入歐洲。

    西漢初年,經歷秦末戰亂,百廢待興,而匈奴已經達到了鼎盛。所以匈奴恃強凌弱,大漢王朝備受屈辱。漢武帝時期,漢朝主動反擊匈奴,經數十年較量,匈奴人的銳氣已經被中原王朝壓制。漢宣帝時期匈奴走向衰落,後五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率領下與漢交好,而北匈奴在郅支單于的統治下與漢為敵。後來,郅支單于率部遷移到中亞的康居,並在當地娶妻生子,準備安度餘生。

    對於郅支單于的選擇,漢朝表示歡迎,因為康居畢竟離漢境很遠,產生不了太大的危險。也正因為距離遙遠,讓郅支單于變得有恃無恐,於是在漢朝遣送匈奴人質的時候,盡然將漢使誅殺。八年後(公元前36年),漢朝的西域都護副使陳湯聯合西域諸國聯軍攻入康居,郅支單于被斬殺。隨後,呼韓邪單于又成為了匈奴人的總單于,在呼韓邪單于有生之年,漢匈和睦相處。而經歷王莽新朝之後,漢匈奴之間又產生了間隙,而且彼此摩擦不斷。不過,很快匈奴又分裂為南北兩部,依舊是南匈奴歸漢,北匈奴不肯就範。隨後,漢朝與南匈奴連續對北匈奴發動攻擊,北匈奴走投無路,只好於公元93之後,向西遷移。

    北匈奴從西遷,到消失在歐洲,共經歷了400餘年的歷史。起初北匈奴一路向西,走走停停,直到四世紀末才到達歐洲東部。首先與匈奴遭遇的是東哥特人,經雙方激戰,東哥特人敗逃。隨後,匈奴騎兵進攻德涅斯特河西岸的西哥特人。同樣,西哥特軍團不堪一擊,在潰敗後依附羅馬帝國。在與東羅馬和平相處十幾年後,匈奴與其兵戎相見。結果是東、西羅馬慘遭蹂躪。

    公元444年,匈奴帝國正式建立,並且在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拉提的統治下達到了鼎盛。但是,僅九年後,阿拉提於新婚之夜暴斃,匈奴帝國急速衰落。阿拉提其中的兩兒子戰死沙場,三個兒子投降西羅馬。公元468年,隨著阿拉提之子鄧格西克在多瑙河與東羅馬軍團交戰中殞命疆場,匈奴帝國徹底滅亡,匈奴殘部則淪為羅馬人的僱傭兵。最終要麼成為炮灰,要麼與當地人融合。總之,在一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歐洲大地上已經找不到了匈奴人的蹤跡。

    與北匈奴相比,南匈奴的命運與前者幾乎類同。南匈奴自東漢時期就開始與漢民族融合,到了西晉時期已經成為半漢化匈奴。不過,歷史很快又給了他們一次登臺亮相的機會。西晉後期,五胡陸續進入中原,展開混戰,匈奴人劉淵繼氐族人李氏兄弟建立成漢政權之後,建立北漢。而僅僅十幾年後,北漢就被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前趙政權吞併。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一個最為混亂的時代,五胡各族之間以殺人為樂,所以匈奴人基本沒有劫後餘生的可能。即便有幸存者,最終的命運也是被其他民族融合。

    綜上所述,無論是西遷的北匈奴,還是歸附中原王朝的南匈奴,他們均在經歷無數的戰火洗禮與歷史變遷後消失了蹤跡。

  • 2 # 揚楊劉

    南匈奴投靠了大漢,然後民族融合。北匈奴向西遷徙走了,然後就沒有記載了。過了幾百年之後,匈人鐵騎入侵歐洲,征服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匈人驅逐日耳曼人等民族進行大遷徙,從而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匈奴是不是匈人,這個尚無定論。

  • 3 # 圖圖老師講數學

    首先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匈奴的起源。

     

    按照《史記》的記載,匈奴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在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Murano、烏孫及其旁二十六國的人,戰國時期開始稱之為匈奴,但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的記載了“匈奴”一名。

     

    然後簡單的說說匈奴的發展史和結局。

     

    從先秦到兩漢,匈奴作為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民風彪悍,優良馬匹不計其數,男子多擅騎射,武裝力量以騎兵為絕對主力,在冷兵器戰場,這就相當於一支龐大的機械化裝甲集團軍,能打能跑,還能順手搶錢搶糧搶女人。那個時候的中原政權是真的頭疼啊,硬剛的時候打又打不贏,就算打贏了想追擊擴大一下戰果,可是追又追不上,因此一直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心腹大患。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派猛將蒙恬出兵30萬,一舉把匈奴趕回蒙古腹地,“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安穩了十幾年,也沒什麼用,匈奴人把傷養好之後捲土重來,西漢初年又把漢高祖劉邦牢牢圍困在白登山,搞得劉邦很是狼狽,又是向匈奴冒頓單于的妻子行賄、又是嫁公主過去和親的,才得以逃出生天,而且從此以後每年都向匈奴進貢大批棉絮、糧食、酒,總之就是持續不斷的一手送公主,一手送物資,雙方約定以長城為界,漢朝才能從容不迫的搞“休養生息”政策,讓國家從秦漢以來連綿不斷的戰爭中喘口氣。

     

    皇位傳到漢武帝劉徹手上的時候,武帝覺得祖宗們已經把家底攢的很殷實了,老這麼委委屈屈的憋著也不是辦法,“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於是開始燒錢瘋狂暴兵,瘋狂養馬,準備以同樣強大的騎兵硬剛匈奴人的騎兵,然後,霍去病和衛青這兩個猛人一路長驅直入,打得匈奴四分五裂,再也無力南下挑釁。公元36年,東漢再敗匈奴,匈奴人這一場大敗之後,一部分向漢政權投降,投降後在關內生活了400多年,後來還在南北朝時期先後建立了“成漢”、“大夏”政權,這兩個政權都沒有堅持多久,大夏滅亡後,這部分匈奴人從此銷聲匿跡,少數倖存者融入了鮮卑等少數民族。而不願意投降的那一撥匈奴人,一路向西逃亡,開啟了另一段殺伐征戰的歷史。

     

    最後回答題主的第二個問題,匈奴人向西逃亡後去了哪裡?呵呵,這個就有意思了,匈奴人被秦始皇和漢武帝打得暈頭轉向的叫爸爸,轉頭就去把歐洲人打得跪在地上叫爺爺。

     

    匈奴人最先達到的地方是中亞,但由於在遷徙過程中不斷與當地人發生衝突,根本沒辦法好好的安頓下來休養,所以不得不繼續西進。匈奴人穿過中亞草原後,最終在歐洲邊緣阿蘭人居住的土地上停留下來。阿蘭人屬突厥系遊牧民族,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建立了強大的王國。4世紀下半葉(約360年),匈奴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殺死阿蘭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在阿蘭國休整後,北匈奴恢復了元氣,暫時居住在頓河草原一帶。在匈奴人西面,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羅馬帝國的領土。當時的日耳曼人住在森林裡,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衣獸皮,食獸肉,住草棚,沒有文字,沒有禮儀。他們從來不洗浴,羅馬人避之惟恐不及。

    匈奴人對頓河以西東哥特人控制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人向東哥特人發動進攻。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自殺,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隨後追擊,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流域。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

    東西哥特人得到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人多得無法計數。但羅馬帝國官吏對這些流民也進行殘酷壓迫,導致哥特人紛紛起義。378年,瓦倫斯調集大軍欲在阿德里亞堡一舉消滅反抗的哥特人。但在哥特人的重灌騎兵面前,羅馬方陣步兵潰不成軍,瓦倫斯和四萬禁衛軍全數戰死。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僅僅幾十年內,一些日耳曼人王國相繼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在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征戰過程中,匈奴人很少參與,他們大部分輾轉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不久,在烏爾丁大單于率領下,匈奴人佔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烏爾丁非常有野心,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都能征服。400年,匈奴在烏爾丁領導下,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並一度攻入了義大利,迫使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向西羅馬腹地轉移。

    到了奧克塔爾大單于時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當時稱潘諾尼亞)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匈奴帝國,都城建於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奧克塔爾死後,他的兄弟盧加繼承了王位。盧加在422年和426年兩次蹂躪東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和馬其頓,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帝國年貢350磅黃金。此後,東羅馬帝國又被迫在邊境向匈奴帝國開放互市,以確保邊境的安寧。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比成吉思汗更早成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

    匈奴人真正強大始自阿提拉成為匈奴帝國國王之後。與他的前輩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於侵略性。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喪膽,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

    445年,阿提拉掌權後,馬上發動了針對北歐和東歐的大規模戰爭。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投降。鞏固了東北方後,阿提拉在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的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的溫泉關,嚴重威脅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的安全。東羅馬帝國皇帝被迫與匈奴人簽訂和約,除了馬上向匈奴支付賠款6000磅黃金,年貢也由700磅黃金漲到2100磅。至此,匈奴帝國的疆域東到裡海,北到北海,西到萊茵河,南到阿爾卑斯山,盛極一時。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阿提拉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對西羅馬帝國作戰

    450年,阿提拉派使者去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遭到拒絕。阿提拉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他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征服民族的僕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天法國)發動進攻。經過一番攻城略地,最終匈奴軍主力開始圍攻高盧重鎮奧爾良。西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暫時停止爭鬥,組成聯軍來救援奧爾良。面對聯軍,阿提拉放棄了對奧爾良的圍攻,開始機動迂迴,伺機與敵決戰。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軍與西羅馬、西哥特聯軍在今法國香檳省境內馬恩河畔展開決戰。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雙方陣亡將士達16.5萬人(一說30萬)。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匈奴也損失慘重,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452年,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阿提拉率領匈奴軍隊翻過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遭到了匈奴人瘋狂的攻擊,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毀。隨後,匈奴人揮師直搗羅馬城。西羅馬皇帝慌忙請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與匈奴人議和。此時,匈奴軍中突發瘟疫,而東羅馬帝國的援軍也快到達羅馬城,因此,阿提拉答應議和,但在撤軍前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荷諾利亞公主送來,他還會再次前來攻打。羅馬人眼睜睜地看著匈奴人滿載著搶奪來的財物揚長而去。

    453年夏天,阿提拉迎娶了一個日耳曼裔的少女,然後在婚床上暴病而亡。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打起了內戰。趁此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又被迫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後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發動了對東哥特人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死在戰場上,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下去,逐漸被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匈奴人西遷,將日耳曼蠻族趕出叢林,匈奴的鐵騎和日耳曼強悍的入侵引發了歐洲的巨大動盪,並使煊赫一時的羅馬帝國走向分裂、衰弱,直至滅亡,歐洲從落後的奴隸時代進入了封建時代,這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和世界歷史的程序,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濃重的一筆。

  • 4 # 悟非居士

    2018年,西亞小霸王土耳其陸軍在其宣傳片中說明土耳其陸軍已經建立長達2227年之久,這是什麼神仙操作?土耳其這腦洞是不是開的有點太大了,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土耳其認定匈奴人是其祖先,自然,冒頓單于於公元前209年建立匈奴軍隊的時點可以作為土耳其陸軍建軍的始點。那麼被土耳其認定為祖宗的匈奴到底從哪裡來?又最終歸於何處呢?

    太史公在他的傳世之作《史記》中對匈奴人的描述是“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在夏朝滅亡之時,向北遷移成為匈奴,按這種說法,匈奴人居然可以說是華夏族的後裔。

    匈奴由於是遊牧民族,其民眾生來就是馬背上長大,天生就是騎兵,就是戰士,因此匈奴部族雖然在先秦西周、東周時期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形態,是以氏族部落的形態存在,但其軍事能力不容小視,一直是中原最大的威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導致西周滅亡的犬戎就極可能是匈奴的前身。

    戰國時期,以匈奴、林胡、樓煩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一直都是秦國、趙國、燕國最大的邊防壓力,得益於趙國名將李牧及秦朝建立後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征匈奴,並修建漫長的防禦體系——萬里長城,匈奴由此退出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秦王朝暫時解除了北境邊防隱患。

    但在隨後百年內,匈奴再一次成為中原揮之不去的噩夢。

    其一、中原戰亂,秦王朝在農民大起義中滅亡,隨後就是四年的楚漢爭霸,在戰亂時期,北境的邊防自然是沒有什麼保障的,恰在此時,匈奴迎來了一位偉大的王——冒頓單于,他以鐵腕手段鳴鏑弒父後成功成為匈奴新一代單于,組建絕對忠於他的軍隊,並對外擴張,相續吞併樓煩、白羊河南王,並重新佔領河套,形成了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實體,形成國家實體後的匈奴終於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成為大漢朝的強大敵手。

    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直至漢武帝即位初期,迫於匈奴強大的實力,漢朝一直對匈奴採取戰略防守,主要手段就是和親。直至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的漢朝開始主動發起對匈奴的戰略反擊,經過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匈奴在伊稚斜單于時期正式由盛轉衰。

    經過長時間的衰落、自然災害及內鬥,匈奴已無力對中原構成威脅。相反,匈奴開始走向分裂,於公元48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對漢投降,留在河套地區,北匈奴在漢朝及南匈奴的攻擊之下損失慘重,並再次發生內亂。

    北匈奴殘部不僅在中原,及至在塞外都沒有了立足之地,迫不得已走上了西遷的道路,未曾想,走到西域依然遭到漢朝的攻擊,只得繼續西遷至中亞錫爾河流域一帶。

    南遷的匈奴在完成五胡亂華最後一出政治出場之後,逐漸在民族融合中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匈奴作為一個種族的名稱也徹底成為了歷史。

  • 5 # 超凡博弈

    被漢武帝戰勝的匈奴,後來他們到哪裡去了?

    答案是,他們到了西方,到了歐洲。

    當時的羅馬帝國,一直受到周邊蠻族的騷擾遇襲比如,日耳曼部落就常常把羅馬帝國當做進攻的目標。好在,當時羅馬軍團還是相當強悍的,但漸漸的帝國衰落了,軍團開始不強了。而且,更可怕的是出現了極有戰鬥力的,對他們來說有點陌生的匈奴馬隊。

    羅馬帝國對西部各省市區的控制,慢慢能長驅直入,羅馬帝國本來就奄奄一息。終於,在公元476年8月28日,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燦爛輝煌的古典文明時代結束了。

    匈奴這個民族幾乎就是粘在馬背上的人,體格雄壯,相貌奇醜。這就是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他們長期面對的敵人。

    那麼,這些匈奴是怎麼走向西方的?他們走的是一條線路還是幾條路線?

    很遺憾,現在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可信材料。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匈奴人參與了對羅馬帝國的進攻,對羅馬帝中國產生了致命的傷害。

    本來,當時,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帝國,一個是羅馬帝國,一個是秦漢帝國,沒有料掉沒能把秦漢帝國消滅掉的匈奴人,卻把羅馬帝國和當地人一起消滅了,這件事情確實具有很大的歷史幽默感。

    關於匈奴的起源,“據傳匈奴族與華夏族還是同源的,約在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公元前九世紀以前,匈奴王族即夏朝王族後裔的一支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從匈奴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

  • 6 # 凌煙閣論史

    歷史上的民族都是不斷演化形成的。匈奴人一部分融入了漢族,一部分融入了鮮卑族(最終依然融入漢族),還有一部分融入了歐洲。

    簡述一下匈奴的起源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自夏、商以來,古代的中國北方出現過鬼方、葷粥、驗猶、戎、狄等各種部落。匈奴族有自己的主體,隨後在長期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周邊的各個部落,直到戰國後期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綜合《戰國策》、《史記》和《漢書》的相關記載和專業研究結果看,匈奴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戰國的晚期),其氏族社會還沒有解體,此時北方的趙國、燕國分別獨自對抗小股匈奴遊牧隊伍。到了公元前3世紀前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匈奴才開始由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

    秦滅六國後,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領大軍把匈奴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並一路北擊,致使匈奴北遷七百餘里,不敢南下而牧馬,不敢彎弓而報怨。

    匈奴與中原的關係

    匈奴被秦始皇趕走後僅僅幾年,到了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殺其父頭曼自立,統一了蒙古高原,正式建立奴隸制草原遊牧帝國。匈奴此時進入了鼎盛時期。在冒頓單于的統領下,匈奴不斷侵擾漢朝邊境,剛剛統一的西漢高帝劉邦率軍出擊,結果發生了白登之圍。最後不得已只能妥協,採用和親政策,並贈送財物,以換得和平。

    後來經過了近70年的發展,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反擊。從公元前129年開始,共歷時四十四年。

    被漢朝沉重打擊之後的匈奴進入了衰落期。因為生存環境也惡劣,外有軍事打擊,匈奴內部分裂,爭戰不已。五單于之爭後,最後剩下兩位: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率眾歸附漢朝,郅支單于殺漢使之後遠遁西域康居國。後被陳湯在西域斬殺,那句“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陳湯在殺了郅支單于之後說的。之後漢朝讓內附的匈奴民眾回到塞北自己生活去了。這段時間漢匈關係一直和好。

    到了王莽時期,漢匈關係被王莽折騰壞了,雙方關係惡化。

    到了東漢初期,匈奴內部徹底分裂為南北兩部。

    南匈奴單于因為地緣關係,率先主動歸順漢朝,漢朝也把塞內的一些地方給他們了。北匈奴多次向東漢提出修好請求,但卻未得到認可。北匈奴後來受到了東漢、南匈奴、烏桓和鮮卑等幾方的聯合攻伐,接連失敗日漸衰耗。最終,大約四十餘萬匈奴民眾留在草原,融入了鮮卑族;還有一部分跟隨北單于逃往西方。

    入居塞內的南匈奴部眾不斷內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分化出屠各胡、鐵弗匈奴、盧水胡等支系部族,彼此互不相屬,分別活躍在今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和青海各地。屠各胡在山西、陝西建立“漢一前趙”政權;臨松盧水胡居於今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之間,於公元5世紀前期在河西一帶建立“北涼”政權;鐵弗匈奴在今陝北一帶建立“大夏”政權。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也有融入鮮卑的北匈奴人的功勞。

    隨著這些內地匈奴政權的相繼滅亡,“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逐漸從中國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曾經的匈奴人最終徹底融入到漢民族之中。

    西遷的北匈奴人去哪了?

    西遷的北匈奴人,首先進入烏孫之地。公元104年,西遷的北匈奴單于派使者向漢進貢,說願意和親重修呼韓邪故約。漢和帝沒有答應,第二年,北匈奴再次遣使到敦煌進貢,表示要遣子入侍,並請求東漢派遣使者。漢朝仍然沒有理睬他們,雙方由此斷絕聯絡。北匈奴遂採取掠奪襲擾做法,再次給漢朝的邊境帶來威脅。

    漢朝依然進行反擊。此時鮮卑在匈奴故地崛起,也不斷進攻匈奴。北匈奴人繼續向西,大約在公元160年前後西行進入到康居地區(今錫爾河下游及其以北一帶)。

    但是,大月氏人早已在此處建立了強大的貴霜王國。大月氏與匈奴素有積怨,當然不能允許北匈奴遷入此地,北匈奴人當時無法與貴霜王國對抗,因此,匈奴人不得不再度西遷。此後,在中國的史書上,不再有關於匈奴人的記錄。

    到了公元292年前後,西方史籍中出現了匈奴人的身影,中間100多年是空白。

    在西方記載中,亞美尼亞國王泰格蘭納斯的軍隊中,不但有阿蘭那傭軍,還有一隊匈奴士兵。約356年,波斯北境遭受一群匈奴人攻擊。

    到了公元四世紀中葉,匈奴人擊敗了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震動了西方。羅馬帝國著名的一位史學家記載,匈奴人在大肆屠殺以後,就強迫殘餘的阿蘭人加入他們的隊伍,匈奴人的聲勢因此更加浩大。

    阿蘭亦稱阿蘭聊國,又名奄蔡,其地理位置在今南俄草原頓河以東一帶。大抵頓河以東至伏爾加河之間,及南至高加索山脈之地,都是阿蘭人的領土。

    至此,匈奴人到達了歐洲的東部地區,開始了在歐洲活動,匈奴人入侵歐洲開始了。

    匈奴人橫掃歐洲一百年

    匈奴人佔據了阿蘭那之後,繼續向西進入東哥特境內。東哥特人無法抵擋,於公元375年投降。

    匈奴接著向西越過德聶斯特河攻打西哥特,西哥特直接不敢迎戰,不戰而逃。他們匆忙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避難,一部分東哥特人逃入了義大利。

    被匈奴人趕跑的西哥特人,攻入了義大利、進入羅馬城、進入了高盧、佔據了西班牙,又建立了西哥特王國。

    匈奴人還企圖征服北部的日耳曼民族,這迫使他們也紛紛踏上了西遷和渡海北移的征途。

    最終,匈奴人,和被匈奴人驅趕的西哥特人、東哥特人、還有之前的阿蘭人,都湧入了羅馬帝國境內,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羅馬帝國無力驅逐,國王也戰死了,羅馬帝國於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

    公元400年,匈奴人繼續向西挺進,長驅直入歐洲腹地,佔領了匈牙利平原,並以此為中心建立了疆域廣闊、威震歐洲的匈奴帝國。帝國最初由奧克塔和路加兩兄弟共治。到了公元422年和426年,匈奴人曾入侵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無法抵抗,只能被迫答應每年付給匈奴350磅黃金,並允許匈奴在境內的幾個城鎮進行“互市”。約在公元432年,路加向東羅馬帝國提出要求引渡逃入帝國境內的匈奴逃亡者,並宣佈所有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各小部落都要向匈奴稱臣納貢。

    其後,東羅馬帝國對於匈奴提出的各種苛刻條件都只能答應,以求得暫時安寧。匈奴王國這時已經在多瑙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建立起了絕對的權威。

    在阿提拉統治時期,匈奴帝國發展到了頂峰。其統治範圍西起萊茵河以東(也曾到過大西洋),東至鹹海,北至波羅的海,南至阿爾卑斯山,對東、西羅馬帝國構成極大威脅。

    公元435年,東羅馬和匈奴訂立條約,歲幣由350磅黃金增至700磅。公元443年,阿提拉兵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迎戰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被迫又與匈奴訂立和約,歲幣每年增至2100磅,另付6000磅黃金清償舊欠。公元447年,匈奴再次攻入東羅馬,東羅馬的多個城市遭到嚴重破壞。第二年,東羅馬請求和談,阿提拉則提出:要求東羅馬割地,要按期交納歲幣,不得拖欠。東羅馬被匈奴打得經濟蕭條、財政緊縮,國家一片殘破,國力日趨衰退。

    匈奴與西羅馬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關係。公元450年,阿提拉向西羅馬提出和親請求,要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為妻,並要求西羅馬以帝國領土的一半作嫁妝。這一無理要求當然被斷然拒絕。於是阿提拉挑起對西羅馬的戰爭。公元451年,阿提拉率五十萬大軍進攻西羅馬。戰況激烈,雙方均死傷慘重,最終阿提拉軍隊遭挫敗而退兵。公元452年,匈奴軍隊捲土重來,入侵義大利,直搗羅馬城。但匈奴軍中糧食短缺,瘟疫肆虐,東羅馬的援軍也己到達,阿提拉不得不從撤兵。

    公元453年,阿提拉血崩而死,匈奴帝國隨後於468年徹底崩潰,匈奴人也逐漸融入歐洲各民族之中。

    西羅馬帝國在匈奴屢次打擊下,日漸蕭索,終於在公元476年壽終正寢了。

    匈奴人在歐洲活動近百年,以其強大的武力所向披靡,使整個歐洲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它促成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對古代歐洲政治格局的變動和歷史的發展演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匈牙利人與匈奴人的血緣關係最為密切。

    結語:匈奴人像一陣風,影響了中國和歐洲的歷史

    匈奴人在東西方的歷史上均留下了一筆,在東西方也幾乎同一時間消失,融入其他民族。

    考古遺傳的DNA分析結果顯示,拓跋鮮卑和匈奴具有最近的遺傳距離,華人引以為傲的隋唐帝國,有匈奴人的貢獻。

    (完)

  • 7 # 山海經解密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是一個被學術界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首先我們來看《史記》中的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夏商周有淳維、儼薰、嚴粥、儉允,、鬼方戎狄等,《山海經》中有“薰民國”等。目前僅知淳維是天干地支之一,其餘詞語難識其意。而“鬼方”顯然是商朝時的一個方國,在周朝是戎狄的一支。現代一些學者認為是四川豐都,《山海經》中也有“豐都”詞條,因此並非空穴來風。而根據我對《山海經》的研究表明,“鬼方”應該是少昊之後,威姓。(這裡不做詳論,略)。《史記》的記載有些矛盾:既然是夏后氏苗裔,為何在夏時會有那些稱呼?商朝又為什麼稱呼“夏后氏之苗裔”為鬼方?西周建國時夏民族的宗主國是杞國。

    戎狄有許多分枝和稱呼,應該是一個意思,比如,戎有鬼戎,狄有白狄皆胡人也。春秋時“鄭武公伐胡”所伐的應該是白荻,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善射”也指的是白荻。因此,戎狄蠻夷胡等稱呼,應該是中原諸國對周邊遊牧民的不同稱呼,這些遊牧民的來源及關係極為複雜,恐怕連當時的人們也很難說的清了。

    到了公元前三世紀,胡人分為東胡和西胡,其中西胡在首領冒頓的帶領下打敗東胡趕走月氏,空前強大起來,至秦漢之際始被中原稱為匈奴。月氏後遷至中亞建立強大政權,後又被南匈奴驅趕南下,進入印度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貴霜王朝。而東胡在東漢時期被稱為烏桓,後被曹魏所滅。

    漢武帝時對匈奴展開了長期猛烈的進攻,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併入中國,北匈奴偏安於大漠以北,東漢時期再次強大侵漢,被竇、班兵馬徹底打敗,再也無法立足蒙古高原,遂西遷,再也沒有在中華史料中出現過。但在西方,不足百年之後出現了來自東方的匈人,打敗並追趕著日耳曼人長驅直入進入歐洲,催生了歐洲的封建君主制文明。許多人認為,這個匈人很可能就是被強大的中國驅趕過去的匈奴人,尚無定論。

  • 8 # 鹹魚談歷史

    被漢朝打敗後,匈奴的去向大致有這三部分:

    一部人匈奴人留在了匈奴故地,整體加入鮮卑;一部分南下投降歸順了大漢帝國,即南匈奴;另一部分,則開始了漫長的西遷之旅,有的定居在新疆地區,有的定居在鹹海至伏爾加河、頓河一帶,還有的定居在以匈牙利為中心的東歐地區。

    匈奴起源有一種說法是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 9 # 奚譽賢

    與漢朝征戰一百三十餘年的匈奴起源於中國中原地區。匈奴人同屬我古華夏民族。太史公“司馬遷”之著作《匈奴列傳》中就記載了匈奴起源!

    匈奴歷史起源!

    匈奴列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漢書音義曰“匈奴始祖名。”張晏曰“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又樂產括地譜雲“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謂之匈奴”。其言夏後苗裔,或當然也。故應劭風俗通雲“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雲“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韋昭雲“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則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也。

    唐虞以上有山戎、左傳莊三十年“齊人伐山戎”,杜預雲“山戎、北戎、無終三名也”。括地誌雲“幽州漁陽縣,本北戎無終子國”。

    『“山戎”春秋 時分佈在今 山西省太原市 東,後遷至 河北省玉田縣 西北 無終山 ,因山而得名。《左傳·襄公四年》:“ 無終子嘉父 使 孟樂 如 晉 ,因 魏莊子 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 戎 。” 杜預 注:“ 無終 , 山戎 國名。”』

    獫狁、葷粥,晉灼雲:“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橐他。韋昭曰:“背肉似橐,故云橐也。”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扆、包愷音託。他,或作“扆”。正義畜,許又反。駃騠、徐廣曰:“北狄駿馬。”說文雲“駃騠,馬父→子也”。廣異志音決蹄也。發矇記“刳其母腹而生”。列女傳雲“生七日超其母”。騊駼、徐廣曰:“似馬而青。”郭璞注爾雅雲“騊駼馬,青色,音淘塗”。又字林雲Mustang。山海經雲“北海有獸,其狀如馬,其名騊駼”也。驒騱。徐廣曰:“音顛。巨虛之屬。”驒奚。韋昭驒音顛。說文“Mustang屬”。徐廣雲“巨虛之類”。一雲青驪白鱗,文如鼉魚。鄒誕生本“奚”字作“騱”。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

    匈奴又稱胡。公元前三世紀前後興起於大漠南北。冒頓單于時最為強盛,“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先後並東胡、月氏、樓煩、白羊、丁零諸鄰部族,控地東盡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西伯利亞,南達長城。由單于庭直轄中部,左賢王等左方王將管轄東部,右賢王等右方王將管轄西部。單于之下,左右賢王等王將各有份地。漢初常南下侵擾,漢朝只得遣送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饋贈財物、開放關市與其締結和親。

    漢武帝時期,屢為漢軍所敗,其勢漸衰。宣帝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內訌,五單于分立。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韓邪單于附漢。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再次分裂。北匈奴蒲奴單于留居漠北,並控制西域等地,與東漢和南匈奴對抗。其後因天災,又遭南匈奴、烏桓、鮮卑及西域各國攻擊,社會經濟萎縮,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力量大為削弱。

    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三年東漢數次發兵出擊,大破北匈奴於漠北及西域各地,北單于西逃烏孫,後轉康居東部地,逐漸西去。(今歐洲匈牙利同屬匈奴後裔)

    留居漠北的匈奴餘眾併入鮮卑。另一部分餘眾由北單于弟於除鞬率領,退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又一部分餘眾留居鄂爾渾河流域,公元五世紀初為柔然吞併。

    南匈奴附漢,入居塞內,進而內遷。北匈奴於永元三年(公元91年)兵敗西遷,殘留漠北十餘萬落(戶)加入鮮卑,後逐漸鮮卑化。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南匈奴呼廚泉單于朝魏,部眾分為五部,散居各郡縣。兩晉時,其分支屠各胡、盧水胡、鐵弗匈奴曾建立前趙、北涼、夏等國。

    匈奴人以畜牧業為主,逐水草遷徙,住穹廬,食畜肉,飲湩酪,衣皮革,被旃裘,其次為狩獵業。

    手工業有冶鐵、鑄銅和陶器製造,有陶缶,稱“服匿”。少數城鎮略有農業。每年正月,諸王將小會單于庭,舉行春祭;五月,大會龍庭,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秋季馬肥,復大會,稽查人口、牲畜數。

  • 10 # 風光藝境

    匈奴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匈奴始祖淳維是夏后氏之苗裔,可見其族由來已久。匈奴族源,與殷周以來的鬼方、獯鬻、葷粥、獫狁、胡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她是由戎、狄、胡多種民族成分組成的“民族共同體”。戰國末年,匈奴日益成為北疆最強大的部落集團。前209年,冒頓單于弒父上位,將匈奴引領至鼎盛,征服東胡,建立北疆歷史上第一個遊牧國家政權,成為西漢北境的勁敵。

    漢武帝時,開始了對匈奴的強力打擊,經過幾次出塞重擊,匈奴遭受重創,遠遁漠北,漠南再無王庭。東漢初,匈奴內訌加劇,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兩部。

    南匈奴內附漢朝,先後被安置於塞內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境和準格爾旗西北。自此南匈奴政權穩定,社會經濟逐漸發展。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內遷匈奴人再次迎來了輝煌,先後建立劉氏漢(前趙)、沮渠氏北涼、赫連氏大夏、宇文氏北周四個匈奴族政權。匈奴四國陸續滅亡後,“匈奴”這一民族共同體自此便從華夏政治舞臺上消失;但作為個體的上層人物,至隋唐時期,仍活躍於政治舞臺上。

    匈奴分裂為南、北,北匈奴蒲奴單于留居漠北,控制西域等地,與東漢和南匈奴對抗。其後因天災及人禍——連遭南匈奴、烏桓、鮮卑及西域各國攻擊——社會經濟萎縮,統治集團內訌,力量大為削弱。89—91年,北匈奴連遭漢軍重創,北單于西逃烏孫,後轉康居東部地,逐漸西去。留居漠北的匈奴餘眾併入鮮卑;另一部分餘眾由北單于弟弟於除鞬率領,退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不久被消滅;又一部分餘眾留居鄂爾渾河流域,五世紀為柔然吞併。

    西遷的北匈奴逃到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立足後,復出沒於天山南北進行掠奪;不久復統治西域諸國。124年正月,西域長史班勇(班超少子)發兵擊破北匈奴伊蠡王於車師前王庭,重新打通西域。126年,班勇出擊北匈奴呼衍王,降其眾二萬人;北單于親自率軍馳援,被班勇派兵逐走。137年,漢軍擊殺北匈奴呼衍王;151年,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繼任呼衍王。呼衍王率眾又進一步向西退卻,開始二次西遷。

    160年前後,部分北匈奴西徙至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最終征服了歐洲邊緣的阿蘭國。有了根據地,北匈奴人很快恢復了元氣。374年,匈奴人渡過頓河,侵入日耳曼人的東哥特國境;東哥特國王哈曼裡克率領華人與阿拉曼尼人竭力抵抗,兵敗自殺。轉年,匈奴人入侵另一支日耳曼人的西哥特;西哥特國王阿山那裡克率軍禦敵於德尼斯脫河,兵潰而遁。匈奴人兩次重擊日耳曼人的東、西哥特,是直接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導火索。426年,匈奴侵略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都城,故亦稱拜占庭帝國),被逐出於多瑙河之外;拜占庭帝國花錢買太平,向匈奴國王盧阿納年貢黃金三百五十磅,條件是不要侵擾其邊境。

    434年,拜占庭帝國遣使至匈奴王庭(在馬格城),拜見其新王阿提拉與布里達(時二王合治)。阿提拉要求將年貢增加一倍,拜占庭帝國應允。445年,匈奴二王之布里達去世,阿提拉遂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國王。阿提拉雄武有才略,其統治期間(445—453),勢力所及,東起裡海,西至萊茵河,為匈奴帝國在歐洲的鼎盛時期。阿提拉率領匈奴鐵騎橫掃歐洲直達萊茵河,給沒落的羅馬帝國以沉重打擊,他和他的匈奴鐵騎被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稱為“上帝之鞭”。

    447年,阿提拉率領匈奴人大掠拜占庭帝國,進入希臘中部,焚燬七十餘城。拜占庭被迫將納給匈奴的年貢增至二千一百磅黃金,又付現金黃金六千兩,東羅馬帝國經濟瀕於破產。

    450年,西羅馬皇帝瓦泰那斯之妹荷諾里阿陰謀奪取其兄皇權,遂私下以密書召請匈奴國王阿提拉入羅馬助力,並寄戒指為信物以身相許。阿提拉欣然同意,遂率領號稱五十萬的匈奴及日耳曼人組成的軍隊西行。451年,阿提拉率軍越過萊茵河侵入高盧北部,一路勢如破竹。西羅馬糾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阿蘭人在特爾瓦(在巴黎東南;舊說戰於沙隆,在巴黎東北)迎擊匈奴軍。雙方展開殊死搏殺,戰況甚為慘烈,兩敗俱傷。西羅馬盟友西哥特王戰死,匈奴亦損失慘重,阿提拉遂退回東歐,勢力轉衰。

    452年,阿提拉又率軍入侵義大利,陷阿奎雷亞、米蘭、未羅那諸城,西羅馬皇帝無力抵抗而乞和,賂以重金,阿提拉率軍返回匈牙利。

    453年夏,匈奴帝國國王阿提拉暴病而死;他的幾個兒子爭權奪位,引起內戰。東哥特人、哲彼提人乘匈奴內亂之機,爭謀恢復獨立,同匈奴人大戰於匈牙利之尼德河畔,阿提拉長子伊拉克戰死。原先被匈奴征服諸部族紛紛獨立,匈奴各首領亦彼此爭戰不休,匈奴帝國遂告瓦解,大部分匈奴人退至喀爾巴阡山以東。此後,匈奴人逐漸銷聲匿跡,漸與其他民族融合,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後世有人猜測匈牙利人和奧地利人有匈奴血統,但至今未有定論)。

  • 11 # 實說歷史

    古代匈奴的身影一直伴隨著中華歷史的發展,從戰國開持續到漢朝,匈奴都被統治者視為心腹大患。許多抗擊匈奴的將領這時也應運而生,有千里長驅不可擋的衛青,年紀輕輕就被封為冠軍侯的霍去病,投筆從戎、鎮守邊關的班超,他們都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歷史上漢朝初年的時候,因剛剛建國的緣故,所以沒有太多的力量去抗衡北方的匈奴,漢初的整個時期基本都在和北方匈奴作鬥爭。

    到了漢朝之後,北方的匈奴就很少被人提起了,匈奴最後都到去了哪裡?強大的匈奴是在哪裡起源的呢?

    按照《史記》的記載,匈奴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在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Murano、烏孫及其旁二十六國的人,最簡單的總結就是最初的匈奴人是由當時生活在歐亞草原上的一些遊牧人集合而成。不過直到戰國時期才被稱之為匈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的記載了“匈奴”一名。

    那時的匈奴並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不論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與中原有著天壤之別。其勢力影響只能算作一個部落存在,並未引起中原王朝統治者們的注意,這樣,匈奴得到了良好發展時機,直到後來統治者也無能為力,只能採取緩解、聯姻等政策換取和平。

    匈奴所造成的威脅綿延兩三個世紀之久,一直到漢武帝劉徹繼承皇位之後,派軍士大規模抗擊匈奴,將匈奴驅逐,自此之後,匈奴隱患才算是解決。

    那麼一度對中原造成困擾的匈奴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1、北歸

    許多匈奴人在被漢武帝徹底擊敗之後,回到了自己最初的發源地,也就是如今的阿爾泰山一帶。還有一部分被迫撤退到今天的蒙古地區。甚至有一小部分跨過了如今蒙古,到了今天的俄羅斯境內甚至是更遠更寒冷的北方。

    漢朝時也對當地加強了控制,設立一些官職如立遼東郡,遼東太守等負責管轄遷到大興安嶺一帶的匈奴。

    2、南渡

    民族融合是統治者獲取社會穩定發展的一種手段,從始至終歷史上的主旋律就是民族大融合。

    中國古代歷史上,無論封建王朝政權如何更替,民族大融合是歷史前進的主旋律,一直貫穿著歷史程序。

    一些匈奴選擇向北方遊走,也會有一部分人選擇走向漢族人民,他們透過與漢族人結婚,學習漢語,穿漢服,接受優秀中華文化的洗禮。在這裡,這些匈奴人選擇了繁衍生息或和當地人一樣的生活,逐漸成為了漢族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西遷

    歷史上遊牧的匈奴其實是由各個部落組成的。

    匈奴政權被漢朝瓦解之後,一部分部落南渡,一部分部落北歸,也有一部分匈奴人選擇繼續向西行走。這些人選擇在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繼續他們的遊牧生活,他們中一些毅力堅強的人甚至走到了如今的歐洲。

    他們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當時的土地。有的人甚至到了波斯和印度一帶,在大陸的西側過著安穩生活,再無打擾中原王朝。

    無論是南渡北歸還是西遷等原因,曾經在草原上強大的匈奴人再也沒有對中原政權產生威脅。自秦始皇修萬里長城,再到大漢朝的將軍們浴血奮戰。這一困擾中原百年的民族最終平靜的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中華民族也走向了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 12 # 文史不假

    在中國浩瀚無垠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百多個不同的民族,正是這些民族的融合,才有了今天五十六個民族的中華大家庭。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民族就是匈奴,對於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隨著夏朝的滅亡,夏桀的一部分後裔逃往了北中國避難。不過,由於《史記》對一千多年前的記載非常模糊,更缺乏有力的佐證,導致後世產生了不同的觀點。一些史學家認為,東周之前北方異族的名稱非常旁雜,也非常混亂,不能籠統的稱為匈奴族或者其旁支,更不能認定為華夏一脈。

    到了唐宋時期,越來越多的史學家都趨於認同匈奴族屬於是華夏的一脈。據《史記索隱》記載:

    淳維以殷時奔北邊。

    他們認為,殷商初期夏桀的兒子淳維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和奴僕,一路避居北野並且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山戎、獫狁和鬼方等。

    到了近代,王國維更是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比較系統的概括。他認為,商朝的鬼方、混夷等,周朝的獫狁、戎狄等,都屬於是後世所謂的匈奴族。

    春秋時期,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很多,比如狄、戎、鬼夷等,活動的範圍大致包括了陰山一帶。而到了戰國時期,這些少數民族藉著諸侯內戰之際乘機南下,逐漸與秦國、趙國和燕國接壤,開始在漠南長城一帶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在《戰國策·燕策》中,第一次出現了“匈奴”的稱謂。當時,秦國的叛將樊於期逃至燕國避難,燕國太子丹欲以謀秦,太傅鞠武曰:

    夫秦王之暴,而積怨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於單于,然後乃可圖也。

    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儘管匈奴與東周諸國之間也時有戰爭,但從來都沒有成為被打擊的重點物件。相反,匈奴還從東周諸侯混戰中賺得盆滿缽滿,贏得了長足的發展,生產力水平和軍事實力都不斷提升。於是,跟隨著東周各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匈奴也實現了由原始制向奴隸制的轉變。

    到了戰國末期,秦國的統一之勢已經無可阻擋,匈奴也成為了打擊目標。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叛秦,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渡河南。

    被秦國擊敗後,匈奴只得開始進行戰略收縮,再也不敢與秦為敵。不過,秦始皇的大一統局面非常短暫,僅僅傳承到秦二世胡亥就開始動亂不止。在以劉邦和項羽為首的農民起義中,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在隨後的楚漢爭霸中,北方的匈奴也悄然迎來了自己的一代英主冒頓單于,他趁機擴充實力和疆域。向東,消滅東胡佔據了大興安嶺的廣袤土地;向西,驅逐月氏後征服了Murano、烏孫等西域諸國;向南,吞併了白羊並佔領黃河以南的小部分地區;向北,一直擴張到了貝加爾湖一帶。

    終於,匈奴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奴隸制國家,基本統一了北中國。而與此同時,南中國剛剛結束了戰亂進入到西漢初年,國力非常的凋敝。

    為了提防匈奴的崛起,漢高祖劉邦還是決心舉全國之力征討匈奴。不過,由於太過自信而大舉冒進,漢軍被冒頓單于率領的匈奴大軍圍困長達七天七夜,劉邦幾乎全軍覆沒後鎩羽而歸,史稱“白登之圍”。

    從此以後,西漢徹底改變了對匈奴的攻勢,轉而開始了屈辱的“和親政策”,再也沒有大規模向匈奴用兵。而受此影響,匈奴也終於進入到了全盛時期,無論疆域面積還是軍事實力都非常的恐怖。

    經過了“文景之治”,西漢的國力得到了恢復。到漢武帝劉徹登基時,漢朝已經走過了六十年的積累,軍事實力終於可以與匈奴一較高下了,開始對匈奴採取了主動的攻勢。

    公元前133年,以“馬邑之戰”作為標誌,漢匈之間拉開了數十年的全面戰爭。期間,雖然漢朝損失巨大,漢武帝甚至頒佈了“輪臺罪己詔”,但憑藉綜合國力的優勢,還是將匈奴擊垮,或者說拖垮。

    無奈之下,匈奴只得重新退回到了大漠。而由於連年的敗仗,大單于在匈奴內部的權威也迅速下降,使得暗藏的各種矛盾趨於表面化,上層貴族在圍繞新單于的選擇問題上展開激烈的爭鬥。

    公元前60年,匈奴虛閭權渠單于過世,內部竟然出現了五大單于並立的混亂局面。經過內鬥,郅支單于勉強勝出,但呼韓邪單于卻率領部族歸附了漢朝,造成了匈奴的第一次大分裂。據《漢書·匈奴傳》記載:

    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朝三年正月。朝天子於甘泉宮,漢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

    在漢朝和呼韓邪單于的聯合打擊下,郅支單于只得繼續西遷,在打敗大宛等國後才在西域站穩了腳跟。不過,他依然對於漢朝虎視眈眈,總是在邊境地區不斷挑釁。

    為了徹底消除這個隱患,漢元帝在公元前36年派遣甘延壽和陳湯出使西域各國,希望聯合消滅匈奴,進而真正打通絲綢之路。

    漢朝使團發現,郅支單于太過殘暴不仁,西域各國都對他敢怒不敢言。在強漢的挑頭下,各國都願意聯合出兵剿滅匈奴,豪橫的陳湯竟然只調集了漢軍的屯田部隊並聯絡了車師等國出兵,就一舉擊敗了匈奴並砍下了郅支單于的腦袋。

    又一次遭受了重創,匈奴終於意識到自己不是漢朝的對手,轉而開始主動求和。不過,經歷了王莽篡權和農民起義,西漢也變成了東漢,匈奴的反漢勢力再一次抬頭,直到91年被東漢徹底擊敗。

    此時,匈奴已經無法再立足於漠北,只得選擇繼續向西遷徙,逐漸退出了中國的疆域。就這樣,與兩漢交戰一百多年的匈奴族淡出了中國,據《後漢書》記載:

    匈奴不知所蹤。

    在匈奴主力退出中國疆域後,仍然有一些匈奴部族留了下來臣服於東漢。到了東漢末年,趁著三國分立的局面,這部分匈奴人也想自立稱霸。不過,他們很快被雄居北方的曹操擊敗了,劃分成了分散的五部。

    到了西晉的八王之亂後,匈奴五部的都督劉淵起兵反叛,成功佔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還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也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國”。不過,由於那段時期政權更迭異常頻繁,這部分匈奴人在一次次的戰爭中逐漸被其他民族所融合了。

    而之前被東漢擊敗後遷出中國的匈奴主力,則進入到了中亞地區生存。生性野蠻好戰的匈奴人,竟然在中亞地區混得風生水起,四處欺凌別國,就好像“外來物種入侵”一樣,徹底打亂了中亞原有的“生態格局”。

    惹不起,只得躲!原先的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無奈向西南渡過了多瑙河,遷入到羅馬帝國進行避難。

    但匈奴人顯然沒有停止征伐的腳步,他們一面渡過多瑙河繼續襲擾哥特人,甚至連羅馬人也不放過;一面又分兵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攻佔了愛德沙城,還佔據了南俄羅斯的大片土地和人口。看來,號稱“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也打不過匈奴人。  

    等到大單于阿提拉獨自掌權後,匈奴的對外侵略戰爭達到了最巔峰,攪得整個歐洲都在顫抖。終於,他建立起了東至裡海,西至萊茵河,北至北海,南至阿爾卑斯山的龐大匈奴帝國。

    大單于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大單于之位而產生了嚴重的內訌。乘此良機,被匈奴長期壓迫的各國紛紛出兵反抗,匈奴帝國終於土崩瓦解了。

  • 13 # 分秒必爭鉛筆Q

    華夏族和匈奴族同源,約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後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公元前9世紀以前,匈奴王族即夏王族後裔的一支主要分佈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匈奴是夏王族後裔之一的斯基泰人征服其他黃種遊牧民族以後不斷融合,像滾雪球一樣壯大的。據蒙古諾彥山和額金河匈奴貴族墓葬出土的織錦和壁畫來看,匈奴貴族帶有明顯的斯基泰血統(如身材魁梧、藍目多須)從匈奴單于歷年秋季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的習俗來看,匈奴原型即殷商甲骨文卜辭所記載的龍方,圖騰為黑龍。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建立國家。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後,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後裔,這也是岳飛的詩句中的“胡虜”、“匈奴”的所指。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後姓劉,中國陝北姓劉的很多,其中或許就有匈奴的後裔。匈奴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後裔。

  • 14 # 深藍妖火

    匈奴最後到底去了哪裡?這個問題,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懸案,直到今天也沒有被徹底解釋清楚。不過目前公認的解釋是,一部分匈奴人內遷中原,被中原民族同化融合了。另一部分則轉移到了歐洲那邊,同樣和當地的民族融合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複雜的情況,主要是和匈奴的歷史有關。

    有關匈奴人的記載,最早出自於《史記》。按照《史記》所載,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遺民。夏朝被商朝滅掉後,一部分夏朝人不願意被商朝所統治,於是便向北逃亡,最後逃到了北方草原。到了草原上以後,這些夏朝遺民開始和草原上的一些遊牧民族,相互融合,最後形成了匈奴民族。

    另外,也有人說匈奴人是夏桀王的後裔。夏朝覆滅後,夏桀王被流放北方,最後被流放而死。而夏桀王的子孫後代,和當地的遊牧民族相互通婚,最後形成了匈奴。

    具體到底如何,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史料也比較少,所以至今仍是一個迷。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從很早很早以前開始,匈奴人就已經出現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

    再後來,匈奴人的文明,也開始逐漸發展。不過整體上來說,匈奴人的文明發展,要落後於南方的農耕文明。這其實也很正常,畢竟農耕文明有一個定居的地點,文明傳承要更加容易。而遊牧民族行蹤不定,文明傳承自然也要更難一些。就這樣,上千年漸漸過去,歷史來到了戰國末期。

    戰國末期,中原地區已經被幾個強大的諸侯國所統治。這些強大的諸侯國,無一不是戰力彪悍,不管彼此之間的戰爭很誇張,對於匈奴的影響也很大。

    作為遊牧民族,匈奴人靠放牧為生。這種生活方式,穩定性比農耕文明更差。一旦下了大雪或者天氣乾旱,匈奴人就有被餓死的可能。只要出現這種情況,為了活下去,匈奴人就只能南下,去搶劫農耕文明。但是,隨著幾個諸侯國越來越強大,匈奴人想搶東西也越來越難。

    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匈奴內部也開始同時整合。大部落兼併小部落,然後大家再一起去兼併其他遊牧民族。在中原諸侯國強大起來的同時,北方的匈奴人,也開始越來越強大。

    就在匈奴人逐漸強大的時候,中原這邊,實力最為強大的秦國,開始逐漸統一天下。秦國統一天下後,中原地區已經沒了敵人,唯有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經常來騷擾內地,搶劫百姓。所以當時秦始皇下令,讓蒙恬率領三十萬秦朝大軍北上,痛擊匈奴,將匈奴人趕出了河套地區,趕到了更北方的草原上。

    蒙恬的這次出擊,通常也被認為是中原文明和草原遊牧民族,整體較量的開始。在此之前,中原地區諸侯國林立,草原內部也是四分五裂,戰爭都還僅限於區域性。然而蒙恬的這次出擊,卻是代表了整個中原文明,對草原文明的出擊。

    兩個文明,數百年的戰爭,由此拉開了序幕。

    匈奴被趕出了河套草原之後,生活更加艱難。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匈奴人開始統一起來。而中原這邊,隨著秦始皇的去世,秦朝開始走向了衰亡,中原開始陷入內亂。

    就在秦始皇去世幾個月之後,北方草原上,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匈奴單于之子冒頓,殺父自立,成了匈奴人新的首領。冒頓上位之後,展現出了極為出色的軍事才能,不但統一了整個匈奴,還橫掃整個北方草原,征服了Murano、烏孫、呼揭等20餘個國家。除此之外,冒頓趁著中原內亂之際,還再次拿下了河套地區。

    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如此廣袤的地域,全部被冒頓征服。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遊牧文明,終於出現。當時的匈奴,號稱擁有控弦之士三十萬,戰鬥力極為強悍。

    就在冒頓橫掃北方草原的時候,中原這邊,秦朝滅亡,秦末梟雄紛紛崛起。在經過多年的戰爭後,最終,漢高祖劉邦,再次統一了天下,成為了新的中原之主。

    到了這個時候,中原地區和北方草原,同時存在了一個強大的文明。有倒是一山不容二虎,兩個強大文明同時存在,而且相互接壤,戰爭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

    公元201年,就在劉邦登基七年之後,兩個文明終於產生了第一次碰撞,也由此拉開了匈奴與漢朝數百年的戰爭序幕。當時被劉邦分封到北邊的諸侯王韓王信,背叛的劉邦,投靠了匈奴。在得到韓王信的接應後,冒頓認為時機已到,所以率領匈奴人南下。

    為了抵抗匈奴人,劉邦親自帶兵北上。最後,劉邦大意之下,中了匈奴人的誘敵之計,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還是劉邦麾下的謀士陳平獻計,才使得劉邦脫困。

    這次圍困,歷史上史稱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看似是劉邦被圍,漢軍處於下風。但實際上,雙方並沒有大規模開戰。因為對於匈奴人來說,當年蒙恬的強大,依然歷歷在目,不敢輕易和漢朝全面開戰。而對於漢朝來說,剛剛經歷了秦朝末年的混亂,國力十分有限。這個時候和匈奴全面開戰,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最終,漢朝這邊提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和親。

    漢朝這邊,把宗室公主嫁到草原,和匈奴結為親戚。這樣一來,大家都是親戚,自然不好再大規模開戰。另外,匈奴人南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搶東西,既然如此,乾脆給他們一部分東西。漢朝人以一些財富和幾位公主,免去了戰爭。而匈奴不用打仗,也能拿到一部分生活資源,這也算是雙贏了。

    但是,從漢朝的角度來看,漢朝顯然是很屈辱的。漢朝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卻要白白給人家東西,還得把自己的公主嫁過去,這顯然是很委屈的事情。

    所以,又過了近百年之後,在經過了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後,漢朝的國力積攢得差不過了,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果斷下令,停止和親,對匈奴開戰。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要細說起來的話,會很長很長,這期間發生了很多很多事情。簡單來說的話,就是漢朝最後取得了勝利,但同時國力也損耗嚴重。到了漢武帝晚年的時候,已經很難再組織大規模的征討匈奴的戰爭。而匈奴那邊,則是被漢朝軍隊打得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再不復當年的巔峰。

    隨著匈奴本身力量的衰落,再加上漢武帝派遣張騫前往西域,遊說西域各國。原本臣服於匈奴的國家和民族,也開始紛紛獨立。如此一來,匈奴的力量再次嚴重下滑。偏偏在這個時候,匈奴內部又開始內亂。在經過一番亂戰之後,更是直接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

    此後,南匈奴因為臨近漢朝,害怕被漢朝和北匈奴夾擊,所以南匈奴乾脆直接投降了漢朝。此時已是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在位時期,漢宣帝接受了南匈奴的投降,然後將南匈奴安置在漠南地區。

    至此,南匈奴相當於成了漢朝的附屬國,而北匈奴則依然相當於漢朝的敵國。

    接下來的數十年時間裡,漢朝和匈奴大體上還算安穩。尤其是南匈奴剛剛投降的那段時間,南匈奴的單于,還曾親自前往長安朝貢。後來這位單于,還娶了王昭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至於北匈奴,雖然和漢朝依然處於敵對關係,但因為中間隔著一個南匈奴,所以雙方大體上還算和平。

    再之後,西漢就開始逐漸衰亡,王莽篡位。

    王莽在位時期,為了樹立威信,企圖徹底分裂南匈奴,導致南匈奴不滿,南匈奴一度反叛。等到東漢建立之後,匈奴內部則開始再次出現內亂,一部分匈奴人又投降了東漢,成了新的南匈奴。

    東漢開國之後,面對北面心懷惡意的鄰居,自然要迎頭痛擊。所以接下來,東漢再次開始進攻殘餘的匈奴。

    東漢進攻匈奴的過程,其實一點都不輸西漢時期,甚至比漢武帝時期更加精彩。在這期間,也湧現出了竇憲、耿夔等一批名將。尤其是竇憲,曾率軍出塞北征三千里,勒石燕然便是他的壯舉。

    在西漢和東漢長達數百年的進攻下,匈奴人終於崩潰了。最後,匈奴人做出了兩個選擇。南匈奴徹底投降了漢朝,而北匈奴則開始繼續逃亡。草原既然待不了,那就往西逃。在經過了東漢的戰爭之後,北匈奴逃到了中亞地區的錫爾河流域。

    再後來,就到了三國時期。三國時期,南匈奴依然很老實,居住在河套地區,並且開始和中原民族融合。尤其是後來曹操為了方便管理,直接將北方很多民族內遷,這更是加速了匈奴和中原民族的融合速度,但同時也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

    三國之後,最終司馬家統一了天下。然而司馬家統一天下之後,司馬家的幾個王爺卻為了爭權而開始內鬥,最後導致邊疆空虛。於是很多邊疆民族,紛紛趁勢而起,直接滅掉了西晉。

    這其中,又以匈奴人為最。

    不過,此時的很多匈奴人,已經不再認同自己作為匈奴人的身份了。因為經過上百年的通婚之後,很多匈奴人都流著中原民族的血,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中原民族。比如後來攻破長安的漢趙政權,其開國皇帝劉淵,便是冒頓單于的直系子孫。但同時,他也是冒頓單于和一位劉氏公主所生後代,身上也留著劉家的血。劉淵甚至一度宣稱,自己才是劉家的正統。自己做皇帝,是延續了漢朝的傳承。

    再之後,到了南北朝時期,整個北方大家開始混居,各民族開始更加頻繁地通婚。匈奴這個民族,也就被逐漸同化為中原民族了。

    至於北匈奴,被漢朝打得流亡到西域之後,終於開始站住了腳。到了西域之後,殘存的匈奴人,發現並不是自己太弱,而是漢朝太強。至少在西域這邊,匈奴是很強大的。所以後來,殘存的這些匈奴人,便開始向歐洲那邊進發。在經過長達數百年的遷徙後,一部分匈奴後裔,來到了歐洲,橫掃羅馬帝國,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

    不過後來,這部分匈奴人,也在和當地民族的通婚當中,逐漸被同化了。

  • 15 # 良人執戟2

    其實匈奴部族最早的記載時間並不亞於華夏民族,我們在三皇五帝的時候,匈奴部族就已經存在,那時叫戎狄。起源於黃河流域以北,內蒙一帶。最後的結果是消失了,至今失聯。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匈奴堯時的稱呼叫“獯粥”,周時稱為“獫狁”、“犬夷”、漢唐稱為“戎狄”。僅僅從古人給他們取的名字就曉得這是一夥“職業土匪。”

    他們散漫的居住在黃河流域,地盤大致在陝西、山西、河北的北部,與漢族雜居,但是漢族根本看不起這些部族,所以歷來就受到漢族的排斥。從黃帝、堯開始,就征討獯粥和“北教八狄。”到了周朝的時候,簡直雙方就是征戰不斷。

    從戰國中期開始,匈奴開始頻繁南下打劫,到了戰國後期,頭曼單于統一匈奴各個部落,有了統一就有了組織,就更加兇險!他們的行動方式,簡直就是“馬背上的強盜”!

    但是,由於這些部族的生活方式完全是靠天吃飯,逐水草而居,生產力根本談不上,很落後。當他們逐漸被趕到黃河以北後,秦、趙、燕三國聯合修長城面北而拒。

    這些部族就只能為生存而奔波,看到有水和草的地方就駐紮下來,過一天算一天,所以發展相當緩慢。沒得人畜吃的東西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搶!

    但是,北遷的部族中,有一部份發現了一個好地方,這就是廣闊的河套平原。這裡水草豐美,天高雲淡,於是很多部族聞訊趕來,逐漸壯大,它們就是後來令秦漢兩朝十分頭痛的匈奴。

    不過,這個時候的匈奴人數還是比較少,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令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牧‬馬‬。‬”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冒頓單于時期是匈奴最為輝煌的時候,他驍勇善戰,帶兵還可以,互相桀驁不羈的部落首領都願意聽冒頓單于的統一指揮,從此以後,開始了和漢朝近二百年的征戰。

    漢高祖劉邦稱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步步緊逼的匈奴,加上韓王信投降匈奴,聯合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圍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但是,就在劉邦面臨滅頂之災時,“天‬不‬滅‬漢‬”,‬劉‬邦‬竟然逃‬出‬包‬圍‬圈‬,‬據說陳‬平‬用‬了‬計‬,‬什麼計‬?‬緩‬兵之計?‬美‬人‬計‬?‬金‬蟬脫殼計‬?‬史‬無‬記載,‬據說陳‬平‬獻上一張‬美‬人‬圖‬,‬冒‬頓‬單‬於‬眼‬前‬一亮,‬揮手使‬騎‬兵‬退‬後‬,‬但是口‬說‬無‬憑‬,‬也‬有說‬天‬降‬大‬霧‬,‬劉‬邦‬順利脫‬逃‬。‬

    西漢最為困難的時候是劉邦故去,呂雉又權欲熏天,劉盈仁慈懦弱,只有靠相國蕭何裡外操勞,但是蕭何也追隨劉邦而去,大漢憑藉劉盈的無為而治勉強維持,匈奴冒頓單于趁火打劫,目標竟然是呂雉,看來冒頓單于還是有漢語言文學的知識,他親自給太后呂雉一封和親的情書,赤裸裸、熱辣辣的向己是“天命之年”的呂雉求愛!

    不過,這時的大漢朝已經人才凋零,白登山一戰,劉邦尚且不明不白的狠狽而逃,朝廷密議一陣後決定,只有求和,別人求愛從道理上講,並無不妥,因為雙方都是單身。只是汙辱性極強!

    求和信寫得很委婉、客氣,呂雉裝起受驚若寵的口氣,然後強壓怒火的說,我年老色衰,齒缺發枯,希望你寬宏大量,我另外給你選一些宗室女子,嫁給冒頓單于,賠上一些禮物。

    大漢北疆又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安靜與和平。

    但是到了漢武大帝時候,國力日益強大,大將霍去病和衛青多次力挫匈奴,尤其是年輕將領衛青,深入漠北深處,斬首匈奴幾萬首級。匈奴勢力大為削弱。

    到了漢宣帝劉詢的時候,釆用步步為營的擠壓方式,使匈奴徹底告饒!

    公元46年,匈奴境內天災人禍,又受烏桓的進攻,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匈奴首先投降大漢,與漢朝合力攻擊北匈奴,北匈奴只有向西遷往歐洲,後來在歐洲也在征戰中分化瓦解而不存在了。

    南部匈奴在強人曹操的統治下,匈奴分為五部,由漢人管理,南匈奴逐漸消失被漢族同化。

    結語

    匈奴第二次短暫崛起的時間是“五胡亂華”時期,匈奴人劉淵和其子劉聰在位時滅了西晉王朝,在北方打遍天下無敵手!五胡開始大量殺漢人,民族矛盾加劇,冉魏國君冉閔力挽狂瀾,中原匈奴徹底解決。所剩無幾的遺留者逐漸漢化,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中成為一個匆匆過客。匈奴的消失原因,主要還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歷史文化,甚至沒有文字,統治根基十分薄弱,一個民族靠搶劫為生,只有受到嚴打!

  • 16 # 關東俠客

    匈奴人起源於陰山山麓,分化成南北兩部分後,南匈奴融入漢族,成為漢族的一個源頭之一。

    在古代東北亞大陸上,主要有農耕民族的漢人和遊牧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在創造歷史。

    遊牧民族騎馬放牧,在風俗語言生活習慣上大致相同。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遊牧集團,生活在貝加爾湖和色愣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遊牧集團,生活在陰山南北和訶套一帶的是匈奴遊牧集團。

    各個遊牧集團"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

    匈奴冒頓單于滅東胡,控西域,勢力西至裡海,南至長城腳下,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匈奴稍強,蠶食諸候,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從此,草原上的各個遊牧民族都在匈奴帝國控制之下,有大哥罩著都自號匈奴或匈奴別種。

    漢朝建立後,漢匈兩個民族不可避勉的發生了一糸引碰撞。

    遊牧民族是鬆散的政治聯合體,在內外因素和自然災害的作用下,非常容易走向解體。

    五鳳元年(公元前57)匈奴五單于並立,郅支單于打敗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降漢,被安置到漠南地區。

    東漢初年,匈奴分化成南北兩部,南匈奴歸漢,北匈奴叛復不定。

    匈奴人控制下的鮮卑人和烏桓人興起後,開始和匈奴人爭奪草原控制權。

    在東漢,南匈奴和鮮卑聯軍數次打擊下,北匈奴退出漠北,遠走中亞烏孫和康居,逐漸淡出中原王朝視線,匈奴帝國稱雄草原三百餘年。

    匈奴西遷是其王族核心部分,在有大部分留在草原上生活,鮮卑人成為草原主人後,他們改換門庭,有十萬戶匈奴人自號鮮卑。

    隨著歷史變遷,草原民族也不斷變更自已的稱謂,從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到契丹和蒙古,人還是那部分人,只是稱號不同而矣。

    歸化中原王朝的南匈奴逐漸漢化,在二百年時間裡,深刻參與了中國古代歷史。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和鮮卑混血鐵弗人建立了夏政權,匈奴和月氏人混血的盧水胡建立了北涼政權。

    南北朝以後,南匈奴己完全融入漢人之中,成為漢民族的一個源流,統萬城是南匈奴留在東亞的唯一歷史遺址。

    北匈奴西遷二百年之後,在其西部邊源裡海地區,活躍著一支遊牧民族,自號匈人。

    四,五世紀,匈人打敗了阿蘭人,日耳曼人進入東歐,同羅馬帝國發生衝突,上帝之鞭阿提拉建立了匈人帝國。

    草原民族靠領袖的勇武增加凝聚力,隨著阿提拉暴亡,匈奴帝國亦四分五裂,消失在萬史煙塵之中。

    十八世紀,法國曆史學習提出了"匈人即匈奴人″的觀點,這一觀點缺泛足夠證據,至今沒有定論。

    匈奴人稱雄草原三百餘年,留下了大量墓葬。在蒙古國匈奴墓地中,檢測匈奴父糸成分有:C3,N1,R1α,O3,R1b,O2,Q1,證明了匈奴人是多民族混合體。

  • 17 # 兵夏333

    匈奴是古代興起於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匈奴帝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大約從西漢建立到漢武帝時期一段時間,匈奴主要分佈於漠南、漠北蒙古高原一帶。

    關於匈奴的起源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苗裔。是不是夏后氏的苗裔現在無從考證,但是匈奴是起源於北方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區別於東胡(鮮卑、烏恆)。匈奴這個部族,經過了長期的鬥爭之後,到秦漢時期,逐漸強大,統一了蒙古高原。

    漢武帝前期,漢朝逐步強大,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匈奴退出了漠南蒙古,僅僅能夠佔領漠北一帶。漢軍有時候突擊漠北,匈奴連漠北都難以掌握。到了漢武帝后期,李廣利、趙破奴被匈奴擊敗,匈奴基本能夠控制漠北。後來匈奴分裂,出現五單于並立的局面,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投降漢朝被安置於漠南。

    東漢時期,匈奴又多次發生分裂,東漢數次擊敗北匈奴,北匈奴主力被迫遠走中亞。

    關於匈奴的去向

    匈奴的去向主要有三個:

    遠走中亞、歐洲。部分匈奴人在漢王朝的打擊下,被迫遠走中亞,後來匈奴人又經中亞細亞抵達歐洲,生活方式也發生了不少的改變。匈奴人遷徙到中亞、歐洲後,也曾經強大過,但慢慢地淹沒於歷史洪流中。

    融入漢民族。部分匈奴人內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兩個匈奴人建立的政權,一個是匈奴人劉元海(劉淵)建立的漢趙,一個是郝連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權。南匈奴漸漸地融入黃河流域的漢族。

    繼續留在蒙古高原。匈奴人西遷和內附,並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全部走掉,許多的匈奴民眾仍然留在北方草原,在匈奴人西遷和內附後,留下的空檔被鮮卑人佔據,匈奴人和鮮卑人慢慢融合,最後都成為北方漢族的一個重要來源。

  • 18 # pingwen789

    一、起源。首先要給匈奴一個定義,是部落名,民族名,還國家名?其實匈奴首先是部落,是草原上這個最先興旺強大起來的部落的名稱,後來它不斷的兼併擴大,最終一統漠南漠北,發展成為一個橫亙大漠南北東西的巨大的軍事政治聯合體(遊牧族國家),人們稱這個國家為匈奴。時間長了,人們稱這個國家所有的人為匈奴人,匈奴才最後成了民族名。這個同漢人得名的道理是一樣的。中國史書上稱匈奴人與漢人同源,未必全是虛妄。遠古時,所有民族的先人都是漁獵遊牧族,地域相近者多有姻親關係。大家逐漸發展,發展得快的成了農耕族,發展的慢的還是遊牧族,二者必然爭奪生存空間,遊牧族成為失敗者,退出適宜農耕的區域,來到草原地帶同原有遊牧族融合成為匈奴;農耕族成為勝利者,留在原地,逐漸發展壯大,相互融合成為漢族。

    二、名稱。匈奴應該另有一個自稱,現在這個名稱很可能是漢人對他們的蔑稱和仇視性稱謂。因為匈奴四處侵略擴張,而南方富庶的漢地又必是侵略擴張的首選地,他們給漢人帶來很大災難。漢人覺得他們殘忍兇暴,謂之為“兇”(匈),仇恨他們蔑視他們,謂之為“奴”,故合稱匈奴。

    三、去向。匈奴四面侵略擴張,樹仇眾多,其中以漢最強,在與漢的長期博弈中,最終的歸宿只有三個:1、一部分南下,作為戰勝者或失敗者融入了漢人;2、一部分西去。這是被打跑的,一路向西,逐漸同中亞、東歐各族人融合,其中極少部分輾轉到了西亞、南亞。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3、一部分留下。成為後來的遊牧族的族源或部分族源。其實,後來叱吒風雲的突厥、柔然、鮮卑、蒙古……等遊牧族就可以理解為是不同時期的匈奴。只是國名改了,族名也跟著改了,大家以為匈奴消失了而已。

  • 19 # 明月婆娑fRKR

    歷史上匈奴曾經濃墨重彩,關心來方去處卻一切成迷,乃過分相信文字記載、將中國史和世界史割裂所導致。3300 年前在兩河流域,玉女和維納斯後人共同建立波斯帝國,圖騰取紅綠兩色為火把形狀,創造共同先祖普羅米修斯即火神,也叫阿契美尼德 = 納尕 + 伏羲 = 伊郎 + 波斯,首屆皇帝叫巨流士,《封神榜》裡叫懼留孫乃土行孫的師付。《舊約》裡說巨流士將猶太人放回耶路撒冷,因為某女能說會道現在才搞明白,猶太人屬於維納斯後人 —— 與波斯人有一半的血緣相同。

    巴比侖原來主人是誰?乃戰力強悍的亞述帝國, 4000 年前從赫梯人手上奪得兩河流域,後者可證擁有鐵器,亞述人必須本領過硬才能成功。原來擁有兩大絕招,即戰車加複合弓使用方法如下:駕馭戰車快速衝向敵陣,車上三名弓箭手在射程內不斷放箭,離敵陣 30 m 便快速掉頭,回去裝箭再週而復始。高速戰車加上覆合弓,當時所有甲冑甚至盾牌都能穿透,擁有數百輛車弓戰鬥力可知。赫梯人被打得閉城不出,卻吉多尼亞的藍洞人賺開城門,招呼亞述人共同拿下巴比侖,這是“木馬計”之真實版。玉女再次算計蚩尤。《舊約》《荷馬史詩》都替玉女遮掩,有興趣可以重讀《舊約》,看看玉女(亞倫)有多重要!

    亞述帝國哪來的?這次《史記》說對了,正是跑到埃及的蘇美爾後人,即伊阿宋黃帝跟大力神宿怨宿仇。研究表明人面獅身像跟金字塔,各自單獨建設同意此觀點:人面獅身像原型叫斯芬克斯,三個摩擦音 = 軒轅 + 蘇美爾 + 伊阿宋,那個“克”字表示科林斯,跟美狄亞有恩怨情仇。人面獅身像是黃帝建的,金字塔是大力神建的,前者 8000 年以上,後者僅 5000 年左右,為什麼在這兒扎堆搞建沒?因為撒哈拉有結構通向地心,跟當初去南美洲的目的相同,地球表面太危險了,地心既少天災也無人禍,還可能沒有病痛 —— 建議讀一下《眾神之車》。

    請留意這時伊阿宋黃帝之圖騰,已變成斯芬克斯,雄獅長翅膀還聰明,跟大耗子相比 …… 圖騰從北非被帶到巴比侖,是由拉美西斯帶去的,亞述帝國都城已找到,到處是斯芬克斯刻像。發掘證實亞述的確不凡,可怕的戰爭機器大搞先軍政治,無怪輕鬆斬落猛者赫梯。聰明大腦可能已猜出匈奴出處,沒錯正是亞述帝國後人!亞述和伊阿宋同讀,是具備天狼星血統的,被波斯取代是因為腐敗。凡窮兵黷武者結局都是如此,古往今來沒有例外,不清楚某國明知死路為什麼剎車失靈!

    亞述帝國又叫西王母國,別有鸞駕城市叫摩梭爾,不久前還戰火連天。亞述孑遺只能東來,河東獅吼美狄亞難搪,在歐州開創絲巴達和邁錫尼文明,摧生希臘雅典文明。周穆王駕八駿到巴比侖時間對不上,2700 年前己被佔領,西王母只能駐蹕青海湖湖心島。乃瑤池會的最好解釋,顯示周朝之懷遠羈靡,側證周人和黃帝祖先是兩碼事。後來西王母遷到瀘沽湖,仍然住在湖心叫西娃娥島,也叫摩梭族保持唯一的女性氏族。亞述之遺民便是匈奴,漢武帝以後不可能來中國,推測可能去了印度:改名剎帝利 = 斯芬克斯 + 絲巴達 + 柯林斯,簡化為 = 索米來 + 美狄亞也成,太能打了像是印度好戰作風!最後西王母和匈奴同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清時期的時鐘是怎麼校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