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我想主要還是看太陽的位置,然後插個小棍,用影子的方法,然後結合四季太陽的高度,綜合出來的。

    古代人的智慧並不比我們現在差,以前沒有網路,沒有現代化的東西,在做事情的精度上遠超我們現在!

    日期時間節日節氣這些都是古人編排的,哪一樣不都是很麻煩很準確?到現在一直沿用,從古代繼承到現在還是可以用!

    中國也就清朝後期閉關鎖國導致落後了,在這之前一直是世界上的強國!各個方面都比較領先,就是到了清朝,再閉關鎖國,調校個時間我想不用出使外國,然後再給本國的表對時!

  • 2 # 文化星河

    明朝中葉,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西式鐘錶也隨他們一同踏上了中華大地,慢慢在上層貴族中流行起來。清代皇帝對西式鐘錶的鐘愛,使得無數西式鐘錶紛至沓來。

    機械鐘錶起源於歐洲。自從鐘錶傳入中國,中國的皇帝就對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早收藏鐘錶的是明朝的萬曆皇帝。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上千件華貴的鐘表,這些鐘錶大多製造於十八、十九世紀,其中不少是舶來品,來自英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還有一部分是中國產鐘錶,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以及廣州、蘇州等地的中國鐘錶匠人制造。其實,當年清宮收藏的鐘表遠遠不止這些,那時,皇宮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擺放著鐘錶,滴答、滴答的鐘鳴聲響徹整個紫禁城,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清代只有皇家和王公貴族才有西洋進貢的鐘表,帶在身上,裝飾和顯示身份的成分居多,過的是慢節奏的生活,對時間沒有精確要求。另外,故宮交泰殿內寶座兩側,東次間安放著銅壺滴漏,計時非常準確,可以作為對時的標準。

  • 3 # 西瓜夫斯基

    歷史書上並沒有明確寫明如何校準的時間,不過古代比較準確的記時方法是漏刻。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透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鐘錶上顯示時刻的鐘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託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託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洩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借助水的運動。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後,為何沒有設立太監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