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望風瑟瑟
-
2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主要成就: 征戰漠南蒙古與李氏北韓,率軍入關、統一全國 在清朝開國史上,攝政王多爾袞無疑是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明清興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決策進關奪權;又在關鍵時刻,指揮關鍵的山海關決戰,一舉擊敗李自成,清朝順利進關;再決策,定鼎北京;國家初成一統!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的歷史意義。
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大權在握,要是硬要稱帝也可以。但稱帝就意味著滿洲內部的自相殘殺,就算以力服敵,一場內訌必將使得滿族元氣大傷,這樣就算當了皇帝也沒多大的意思。再說多爾袞其人政治目光敏銳,志向高遠,早就立志要建立超過父兄的基業,這就需要整合滿族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樣經過內訌的滿族並不能給予多爾袞進軍中原足夠的支援讓他一展報負,更何況讓父兄兩代人辛苦創下的基業毀於一旦也不是他所願意看到。
他推舉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的確是平衡滿族八旗幾派勢力最好的一個方案,並且巧妙的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贏得了兩宮皇太后為代表的兩黃旗的支援,實在是當時錯綜複雜情況下對他最有利的。 無可否認,多爾袞是個內心極其複雜矛盾的人,他的生命裡有著太多的抉擇,非但關係到他和兄弟們的榮辱和身家性命,也關係到滿族整個民族的命運。他對權力帝位有著極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懷大志勇往直前的創業之主,福臨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關後也是他親自派車駕迎幼帝,福臨在北京的稱帝他是總導演,福臨的登基詔書是他領著滿漢群臣逐字逐句反覆推敲而成的。他生前並沒有想廢掉幼主,雖然不能說他沒有當皇帝的想法,但是他畢竟沒有走出這一步,這不能說他太優柔寡斷,也不能說他勢不如人,卻只能說這是他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後所作的明智抉擇,這也與他的一貫行事作風相吻合。
另外孝莊雖然不掌權,可她還是起到了牽制作用,不管是否用情也好,她背後還有蒙古力量的支援,然而總體來說,實力不足以與多爾袞抗衡,如果他當時自行在北京稱帝,滿族內部的分裂也將不可避免,孝莊背後的蒙古集團與豪格的集團聯合起來的可能性也很大,這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整個滿族很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這並不是多爾袞願意看到的。 多爾袞有稱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統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壯志
-
3 # 歷史百貨鋪
多爾袞對於清兵入關的功績有大就不用多說了,他指揮了清軍入關,幫助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權這個功績已經無人匹敵了。
就是這樣的一位功高蓋主的大臣,自己不稱帝是有他的原因的。
一、不坐皇帝位,處皇帝事
雖然多爾袞沒有坐上皇帝的位置,但是他的權利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文武百官需要向他彙報工作,軍權也握在他的手裡,就是滿清的貴族見了多爾袞也要磕頭,禮讓三分,這和皇帝有什麼區別呢?唯一差也就是黃袍加身和名義上的皇帝了。
二、做皇帝的“乾爹”豈不是更好
多爾袞的當時的頭銜是皇父攝政王,加上他的權利配置,完完全全可以算得上是“太上皇”了,而且是名正言順的。在歷朝歷代功高蓋主的權臣都很難全身而退,多爾袞熟知這個道理,既然都被稱為皇父了,比皇帝都高半級,也會讓人打消了他有覬覦皇位的之心的想法,這樣也能儲存自己。都已經名利雙收了,為什麼還要奪皇位敗壞名聲呢?
-
4 # 書法尊古
在歷史中,多爾袞是清朝初年傑出人才,自幼就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天分,天命元年,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抗明朝,後金多次大勝,與此同時內部卻出現了不小的矛盾,作為草原上興起的部落,為了加強統治,努爾哈赤任命“大小貝勒”,分管軍隊,共同議政,年僅8歲的多爾袞開始冒頭。
不過多爾袞年幼,政治地位遠不如幾位兄長,知道努爾哈赤去世以後,16歲的多爾袞開始跟隨皇太極征戰,多次擊敗明軍,每次大戰多爾袞都衝在最前方,攻克錦州時,與祖大壽對峙多日,被大炮擊傷險些喪命,直到後來明將投降,多爾袞才意識到自己傷勢極重。
1635年,多爾袞領兵數萬,進攻河套地區,俘虜林丹汗,將其所儲存的元朝傳國玉璽搶到手,隨後進獻給皇太極,奏請皇太極稱帝,第二年,由多爾袞帶頭,大小貝勒共同尊皇太極為帝,多爾袞因功獲封親王,此時他僅僅24歲。
皇太極任命多爾袞統攝吏部,根據他舉薦選拔了大批官員,同時在多爾袞的主持下,滿清開始改革政府機構,完善官員升降制度,所有的王公大臣要想升遷必須得有多爾袞許可,這段經歷磨練了多爾袞的政治才能,同時也為將來的攝政做好了準備。
皇太極生前未立子嗣,導致死後接班人爭鬥不止,自皇太極繼位以後,滿清社會日益封建化,致使許多人都認為應該立皇太極長子豪格,豪格背後有兩黃旗勢力支援,他們認為豪格能力出色,又有戰功,且長期掌管戶部,是最合適的人選,皇太極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實力最強的正藍旗拉到自己麾下,這方勢力也成了豪格的籌碼。
雖說如此形勢並非一邊倒,另一個有實力稱帝的人則是多爾袞,資歷自然不必多說,也有兩白旗做後盾,許多人都勸說多爾袞稱帝,後來各方勢力聚集到一起商討接班人事宜,多爾袞知道有許多人反對,尤其是原本屬於皇太極的親信大臣,這些阻力無法應對,現在時機還不成熟,因此就決定讓6歲的福臨繼位,既沒有奪權,也沒有讓豪格得逞,或許在多爾袞心中,年幼的福臨更好控制。
於是1644年,順治皇帝登基,封多爾袞為大將軍,統帥滿清所有兵馬,內部事情解決之後,滿清一致對外,多爾袞是實際掌權者,領兵入關,山海關一戰之後,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城,可以說多爾袞為順治打下了大片江山。
多爾袞懂得謀略,入關之後號召全國為崇禎皇帝發喪,以雷霆之勢穩住中原局勢,同年6月,多爾袞決定遷都北京,清朝正式成立,此後立國長達260多年,順治登基大典後,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也就是從此刻開始,多爾袞凌駕於其餘諸侯之上。
江山已定,多爾袞頒佈剃髮令,激起漢人強烈抗爭,對此多爾袞毫不在乎,順治二年多爾袞晉升皇叔父攝政王,文武百官需要“列班跪送”,所有軍國大事都要多爾袞決定,但凡遇到節日,群臣除了要向皇帝請安以外,還要到多爾袞府上朝賀,儼然一副皇帝做派。
後來多爾袞以調派兵馬不便為由,將皇帝玉璽搬到自己府上,各種禮節儀仗都與皇帝相同,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逼迫皇帝下旨:“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免除了一個臣子的義務。
多爾袞的巔峰還不止如此,順治五年,多爾袞晉升為皇父攝政王,“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一切政務不再過問皇帝,私自頒佈聖旨,用人唯親,隨意罷免官員,每天都有大批人排在多爾袞府邸門口候命。
至此多爾袞在朝中在無敵手,很多人都認為此時是稱帝的最佳時機,結果卻最終沒有得逞,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不過天不遂人願,38歲時,多爾袞便英年早逝,不過死後以帝王之禮下葬。這個本該具有皇帝之實的人,卻只得到死後的虛名,令人感慨不已。
這才是最直接原因,並非坊間傳聞的與孝莊之間的關係密切,多爾袞死後,其政敵紛紛站出來,揭發多爾袞大逆不道,多爾袞扶持多年的勢力土崩瓦解,順治帝對其恨之入骨,下令奪回一切封號,毀墓掘屍,不過多爾袞對清朝的貢獻無人能比,乾隆時期為多爾袞重新修築陵墓,這段恩怨最終化解。
-
5 # 滄海一粟7528
這樣說吧,如果不是多爾袞,清朝很有可能能入不了關。就算入了關也很有可能被消滅。
多爾袞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皇太極死後他本有機會登基稱帝,但為了內部團結,不惜放棄機會,但他並沒有把皇太極的成年皇子扶上帝位,而是擁立年僅9歲的福臨,自己與旁支濟而哈朗輔政,然後再逐步擠走濟而哈朗獨立掌權,成了實際的皇帝,可見起政治眼光的確不一般。
明朝滅亡時,吳三桂走頭無路,投靠清廷,起初他的投降是有條件的,而且當時李自成百萬大軍剛剛佔據北京,風頭正盛,而八旗兵滿打滿算也只有十幾萬人;但這時多爾袞依然做出了接受吳三桂投降,率軍入關的決定。
入關後多爾袞並沒有按照吳三桂給他指定的行軍路線進軍,而是一面派人協助吳三桂與李自成軍決戰,一面繞過山海關,乘李自成倉皇逃出北京後先於吳三桂佔據北京城,再命令吳三桂率軍追擊農民軍,吳三桂不得不接受現實,接受清廷的收編。
清軍雖然入關,但面對廣茂的中原大地,兵力十分不足,雖然收服了不少前明和農民軍,但這些人並不可靠,如果清廷內部出現裂痕這些人很有可能立時反叛。所以儘管多爾袞權勢很大,完全可以廢帝自立,但那樣做原本投靠的漢軍很有可能反叛,內部不團結就難以鎮壓,那清廷將立即煙消雲散。
所以多爾袞是一個有寬廣胸懷,務實的政治家。
-
6 # 錦衣乞丐
多爾袞這個人之所以名氣這麼大,主要得益於一部電視劇《孝莊秘史》。這部劇講述了清朝孝莊文皇后在多爾袞,皇太極和福臨之間複雜的心路歷程。
不過多爾袞這個人真的是非常厲害,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在17歲時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 。崇德元年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崇德六年在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在皇太極死後,和濟爾哈朗以攝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此時多爾袞與豪哥競爭皇位激烈,兩人都有希望坐上皇位。而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兩藍六旗不支援的情況下,自立的條件還不太成熟,不得已只能立福臨為帝。
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多爾袞在李自成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雙方實力大損的情況下發兵進入山海關,之後再與農民軍的決戰中,是吳三桂先行上陣,在雙方力竭之時用八旗軍衝擊打敗李自成。後李自成退出北京,清軍佔領北京之後,嚴禁搶掠,停止剃髮為明崇禎帝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之後迎請順治帝赴京,穩定了佔領區內的局勢,之後遷都北京,被順治帝封為叔父攝政王 ,在此時多爾袞在待遇上開始凌駕於諸王之上 。
而之後對統一中國多爾袞的戰略是“對農民軍主要力量堅決消滅,而對南明政權“先禮後兵”。在李自成節節戰敗之後,在十月 開始對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發起了總攻,順治二年李自成滅亡 ,多澤攻克揚州,史可法殉難。接著渡過長江南京不戰而克,南明政權滅亡,之後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此時多爾袞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之後多爾袞利用明末黨爭,透過雙方的鬥爭達到了以漢治漢的目的。順治五年末多爾袞又晉升變成了皇父攝政王,這是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在禮儀上也與皇帝看齊,多爾袞的實力達到頂峰。
可以說多爾袞對清朝統一全國,並且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基礎。
-
7 # 老劉侃講壇
首先說說多爾袞對於清朝入關的功勞
多爾袞為清朝立的功,山海關之戰中運籌帷幄,擊敗了農民軍,佔領了北京城,開啟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歷史一頁。特別是他佔領北京之後,嚴禁搶掠,停止剃髮,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北京士紳的好感,然後迎請順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定了佔領區內的形勢。
這些功績,在順治元年開國大典上均得到表彰,不僅給他樹碑立傳,還賜他大量金銀牲畜和衣物,並封他為叔父攝政王,確立了他不同於其他任何王公貴族的顯赫地位。 多爾袞不稱帝的原因手握重兵而且總管六部的睿親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都是戰功卓著,都是旗主王爺,都是主要的競爭對手。
二者勢均力敵,多爾袞自然不想帝位旁落他人,但豪格的背後,還有原由皇太極親率的兩黃旗的支援,同時代善家族的兩紅旗也不支援多爾袞,而濟爾哈朗支援豪格。
多爾袞只有他的兄弟阿濟格、多鐸表面支援,其實心裡各自打著覬覦帝位的小算盤。 當時,清朝要想徹底推翻明朝,還需八旗子弟精誠團結,同時仰仗明朝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洪承疇等,開啟山海關,進攻北京。
多爾袞,多鐸統領滿清大軍揮師南下,和明朝降將剿滅明朝殘餘力量和李自成的大順軍。 從法理上講,“父死子替,兄終弟及”,都站得住腳。豪格與多爾袞都有繼承權。
因此,已經成年而且軍功累累的豪格,委實比多爾袞更有資格當皇帝。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多爾袞強行稱帝,肯定會遭到反彈,即使能平亂,但是代價不小,最後在皇太極去世的第五天,開始在談論誰上位?
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很多人都有想稱帝,但是都口是心非,有皇長子豪格、親王代善等人,多爾袞見形勢不明朗直接說既然豪格不願意繼位,那就改立九皇子福臨吧,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於是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
皇位的爭奪的各方都是手握重兵的實力派,最後都互相的包容,達成了妥協。從這方面我們可以說:他們的團結,是戰勝明朝的基礎。 -
8 # 尋真探秘
滿清自皇太極死後,政權由多爾袞把持,多爾袞攝政期間,倚重漢臣、滿漢分任、輕徭薄賦、革除積弊,並聽從范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接受吳三桂的請兵要求,山海關大敗李自成,統率滿清成功入主中原,並最終統一全國。近代史學家孟森評價多爾袞“清入關創業,為多爾袞一手所為。世祖沖齡,政由攝政王出。當順洽七年以前,事皆攝政專斷,其不為帝者,攝政自守臣節耳。屢飭廷臣致敬於帝,且自雲太宗深信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以翼戴沖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幹帝位,為自古史冊所僅見。”
多爾袞的功績應當是滿清歷史上除了開國之君努爾哈赤以外功勞最大的人,但要說他恪守臣節,無意稱帝恐怕也不盡然。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他生前未立嗣子,繼承人的問題就成了滿清的重中之重。而這時候最有實力爭奪皇位的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豪格的後面站著兩黃旗和正藍旗,以及皇太極一系的索尼、鰲拜等人;但多爾袞的輩分高、功勞大,後面有正白、鑲白兩旗和很多宗室成員。雙方水火不容,無奈最後選擇了折中的方法,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位,以團結滿清各方勢力。事實上多爾袞的不臣之心早已昭然若揭,只不過是勢力不足,不敢貿然篡位。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攝國政,但濟爾哈朗為人較為軟弱,隨後滿清政權落入多爾袞一人之手,多爾袞先是攝政王,然後是皇叔攝政王,再然後是皇叔父攝政王,最後是皇父攝政王。(就跟曹操的司空主政,然後是丞相開府治事,再封魏公建魏國,然後封魏王加九錫差不多,只不過缺少最後一道程式三請三辭)
實際上多爾袞的待遇已經和皇帝差不多了,而且京城防衛與紫禁城防衛也全在掌握,這時候的小皇帝,命令能不能出的了自己屋子都是問題,況且此時死對頭豪格和礙事的濟爾哈朗都已經被幹掉了,兩黃旗的勢力被進一步壓制,恐怕下一步就是群臣上表,皇帝禪讓了。
而且多爾袞是皇太極的親弟弟,皇帝福臨的叔叔,正兒八經的皇族子弟,以滿族的習性,草原上的子篡父、弟弒兄那些亂七八糟的事作參照,多爾袞繼位在合法性上其實無可挑剔,無非就是能力夠不夠強、勢力夠不夠大而已。可惜三十多歲的多爾袞這兩樣都有了卻突然病逝了,沒來得及部署下一步行動,不然以小皇帝福臨和孝莊太后孤兒寡母怎麼可能會是多爾袞的對手。
所以說多爾袞沒能稱帝歸根到底還是時運不濟,活的太短,老天爺不允許啊。但不得不說這是多爾袞的不幸,卻是漢族的大幸,假使多爾袞稱帝,天知道除了剃髮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外,他還能折騰出什麼來。
-
9 # 青鑑
【多爾袞在清軍入關過程中居功至偉,他死時才39歲,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被孝莊破壞了。】下面詳細分析——
一、多爾袞對於清朝入關的功績1644年5月2日(陰曆),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幫助下,攝政王多爾袞在一片石打敗李自成。之後清軍進入北京。
進入北京城當天,多爾袞即嚴禁軍隊搶掠。至9月19日順治帝把都城從瀋陽遷到北京,這段時間,多爾袞為穩定局勢,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為清政權一統全國奠定了基礎。
①留任明朝的官員,並維護他們的利益。
李自成進北京後沒有站穩腳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沒有得到明朝官員的支援,李自成進北京後大肆拷掠,搜刮官員的錢財,據說有7000多萬兩白銀。沒有這些官員的支援是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之一。
多爾袞吸取李自成在北京失敗的教訓,明朝的官員全部留任,原來是什麼官現在還是什麼官,多爾袞則儘可能地透過維護原有統治階層的權益以獲取支援。
多爾袞的做法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不少明朝舊官都強調清軍是替明朝復仇的仁義之師。
②禮葬崇禎,達到收買明朝的官員百姓的人心的目的。
多爾袞在入京的第三天就宣佈,李自成作為明朝的百姓,攻陷北京,殺了崇禎,嚴刑逼供、掠奪官民的財物,做法實在是人神共憤。我們進京是來幫助你們恢復秩序的。現在我們要按照禮節安葬崇禎帝。多爾袞的這個調調是不是有些熟悉的味道?
為崇禎帝發葬,在順利招撫故明宗室起了積極作用。
多爾袞下令,對京城內鰥寡孤獨的人和無家可歸的的人給予救濟。
為穩住京城局面,多爾袞嚴明軍紀,公平解決旗民衝突。1644年5月6日,正黃旗尼雅翰牛錄下有人要殺一戶人家的狗,狗主人被射傷。多爾袞下令斬殺射箭計程車兵,另外2人鞭打100下。牛錄章京郭紀元因強暴民女被當眾斬首。
清軍進入北京的短短數月的時間裡,多爾袞積極採取措施,籠絡人心,穩定局面,順利的完成了遷都,為統一全國鋪墊了基礎。
二、多爾袞稱帝的計劃被孝莊太后破壞了順帶即位之初,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多爾袞打擊異己,濟爾哈朗、豪格等政敵或被貶或被殺,努爾哈赤建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被閒置,透過一系列排除異己的手段使出,多爾袞大權獨攬,成為掌握實權的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最後成為皇父攝政王。
①多爾袞的言行暴露出他有當皇帝的野心。
多爾袞公然否定順治繼位的合法性。他對外揚言:
“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奪立。”(《清世祖實錄》卷83)
多爾袞的這句話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直接否定了順治繼位的合法性,因為順治的老爹皇太極的皇位都是非法的,是從別人手中奪來的,那麼皇子福臨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
多爾袞進而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若以我為君,今上居儲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同上卷63)
覬覦帝位的意圖昭然若揭。多爾袞的作為儼然是一位帝王,如,他穿皇帝才能穿的衣服,住的地方的比皇帝還豪華,他出行的時候,規格與皇帝相同,連順治帝都說,“我和三國時的阿斗沒有區別,只有祭祀的時候才用得著我,其他的大小事務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當時天下只知有攝政王,不知有皇帝順治。
②孝莊文皇后果斷採取的行動,以保幼年皇帝的帝位。
面對多爾袞咄咄逼人的態勢,順治的的母親博爾吉濟特氏,即歷史上有名的孝莊太后,不得不思考用什麼手段才能掐斷多爾袞覬覦帝位的念頭。
當時滿洲有一個習俗——父親死後,兒子可以娶後母,哥哥死後弟弟可以娶嫂子。
作為多爾袞嫂子的孝莊太后果斷的按照這個習俗嫁給了多爾袞。
這樣一來順治與多爾袞的關係由叔侄變成了父子,於是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順治的地位儼然成為了多爾袞所說“居儲位”的味道。
孝莊太后希望透過聯姻羈縻多爾袞,使其不致公然篡位。顯然她的目的達到了,多爾袞在世時,始終沒有走出最後一步。
1650年11月,多爾袞外出打獵時不幸從馬上摔下來,因為醫治不當,12月9日年僅39歲的他病逝。
他死後僅兩月,其屬下蘇克薩哈、詹岱、穆濟倫首告攝政王生前準備篡位,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首的多人附和。親政不久的順治帝以謀逆罪,挖了多爾袞的陵墓,把他的屍體拿出來鞭打,把攝政王府沒收。依附多爾袞的黃旗大臣如譚泰、鞏阿岱、錫翰、席納庫布、冷僧機、剛林……等等,或貶革,家產籍沒,或被正法。
直到1778年,在多爾袞死後128年,乾隆為他昭雪,由其五世孫淳穎襲爵。乾隆下令重修多爾袞的塋墓,又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襲罔替”,成為清代八家鐵帽子王之一。
-
10 # 晨風曉月趣歷史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二歲的皇太極突然出世,年僅六歲的第九子福臨登基繼位,就是清世祖順治皇帝。多爾袞被尊為攝政王,實際掌握朝廷大權。由於順治皇帝年幼,清廷這一時期的所有大政方略,都出是攝政王多爾袞。
多爾袞在大清最緊要的關頭執掌朝政大權,宏才大略、高瞻遠矚,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乾隆皇帝評價其為“定國開基,成統一之業,闕功最著”,一點也不為過。
多爾袞的歷史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應吳三桂所請,聽取了洪承疇和范文程的建議,當機立斷引兵入關,與吳三桂聯手,大敗李自成的軍隊,定都北京,入主中原,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派出精兵,乘勝剿滅張自忠和李自成的農民軍,討伐江南的南明殘部,在軍事上基本統一了全國;二是打著為明朝百姓“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入關,以天子的禮儀厚葬崇禎皇帝,優待明朝皇室和明朝的各級官員,重用漢臣,贏得了前明官僚和地主階級的擁護;三是嚴整軍隊,做到對百姓秋毫無犯,嚴令各軍“此行除暴救民,滅賊安天下,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違者罪”,贏得了民心;四是安撫民眾,恢復生產,大力減免明朝原來的各種苛捐雜稅,極大地減輕了老百姓的經濟負擔,激發了百姓的生產極積性,快速恢復生產,有效拯救了原來明朝瀕臨崩潰的經濟和財政。
當然也有些弊政,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逃人。但總體來說,多爾袞是清朝的一位偉大政治家,開創了大清二百多年統治中國的基業。
那麼功勳卓著、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什麼又沒有自己登基稱帝呢?
有人說多爾袞沒有稱帝,是因為他沒有當皇帝的野心,只想做周公;還有人認為是多爾袞沒有兒子,即使當了皇帝,最後還是要將皇位傳給順治。
其實,這兩種說都不正確,多爾袞想稱帝當皇帝的野心一直都有,而且一直很強烈。如果不想當想皇帝,就不會有當時與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爭奪皇位時的劍拔弩張、魚死網破,就不會有後來強行讓順治皇帝稱其為皇父攝政王,就不會有一切禮儀和用度都與皇帝看齊。
多爾袞沒有稱帝,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所謀者遠、所慮者深,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可偏偏上帝不給予他等待時機成熟的生命長度,在攝政八年之後的順治七年,年僅三十九歲就匆匆而亡。
政敵實力強大,強行稱帝必然引發內亂多爾袞最大的政敵,自然是肅親王豪格。豪格作為皇太極的皇長子,手握兩黃旗,實力強大。多爾袞如果敢公然稱帝,第一個反對的必然就是豪格,一定會引發內戰。後來,多爾袞雖然暗算了豪格,將其奪爵圈禁,但以鰲拜為首的一幫兩黃旗的將領,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多爾袞如稱帝,仍然不惜血戰。
堅決反對多爾袞稱帝的,還有同為輔政大臣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以及他背後的鑲藍旗,禮親王代善以及代善的幾個兒子和他們背後的兩紅旗,這些勢力都是堅決的保皇派,都是當時大清朝廷不可輕視的實力人物。如果多爾袞貿然稱帝,必然會導致內戰,統一中原的大業就無法完成,父兄兩代人創下的大清基業可能毀於一旦,大清國最美好的前景將會不再,這是多爾袞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不願看到的,也是不可承受的。
漢臣不依附,強行稱帝會失去人心清軍入關的精銳,只有區區的十餘萬軍隊,要想蕩平中原的各種反對勢力,必須大量地依靠明朝投降過來的軍隊,同時要想成功統治中原,開創萬世基業,也必須依靠前明的地主階級和各級官吏。而這些人,投降的物件是大清的皇帝,效忠的人是皇太極和順治皇帝,他們已經背叛了前明皇帝,絕不可能跟隨多爾袞再次背叛清廷的皇帝。這部分人的突出代表人物,就是洪承疇和范文程等人。
還有一部分投降的前明人物,如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這些人,都是手握重兵,他們並非是誠心投降大清,只是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一旦多爾袞強行稱帝,他們一定藉機再次反叛,建立自己的割據政權。
孝莊的智慧,稱帝的強大阻力孝莊太后,又名大玉兒,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的女兒,皇太極的莊妃,順治帝的生母,當朝的孝莊皇太后。孝莊極具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民間傳說的,孝莊為保全兒子順治的帝位,主動以女性的情感來籠絡多爾袞,甚至屈身下嫁。這些傳言都無證可考,不足全信。
但,孝莊憑藉自身傑出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憑藉皇太后的特殊身份,憑藉蒙古公主的出身,足以籠絡一大批各方政治力量和實力人物,以各種手段和形式,來阻止多爾袞稱帝,來延緩多爾袞稱帝的步伐,是多爾袞稱帝的強大阻力。
多爾袞死後,後快就被順治帝清算,但他對大清的功績,卻不容抹殺。
-
11 # 野史也是史
多爾袞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十四歲被封為貝勒,十七歲統領正白旗,二十四歲被封睿親王。
多爾袞戰功卓著,在大清開國征程中,他擁護皇太極,助福臨登上帝位,審時度勢帶領清朝入主中原。三十一歲成為攝政王,後為皇父攝政王,三十九歲遽逝。
多爾袞在清朝入關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決定性作用。他率領清軍成功入關,化解了各種社會矛盾,避免了皇室貴族的分裂,使清朝順利獲取全國政權。
一、多爾袞對清朝入關的功績輔佐福臨登上帝位,避免滿清內部分裂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駕崩,由於他在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一場皇位爭奪戰由此拉開序幕。子承父業與兄終弟及,在當時皇位繼承上都可以。
在諸王兄弟中,最有實力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豪格當時正值英年,有著赫赫戰功,是皇位有力競爭者,受到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援。
而多爾袞的實力也不俗,戰功也絕對輝煌。在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下,多爾袞掌握了兩白旗。剩餘三旗掌握在代善和濟爾哈朗手中,他倆的態度至關重要。
在皇位繼承大會上,索尼率領兩黃旗包圍會場,明確表示支援豪格。而豪格卻以“福小德薄”為由推辭,他本想以退為進,不料被多爾袞借坡下驢,直接忽略。
接著多鐸提議立代善,但代善以年老體衰拒絕。這時兩黃旗將領開始逼宮,代善見形勢不妙趁機開溜。關鍵時刻,多爾袞迅速提出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的主張。
這一提議馬上得到各方的支援,豪格與兩黃旗無話可說,濟爾哈朗也意外的成為輔政大臣,代善也無異議。就這樣,多爾袞巧妙解決了皇位爭奪這一棘手問題。
多爾袞的這一功績,使滿清內部在入關前保持了團結,為清軍入關打下了基礎。
審時度勢擊敗李自成,虛心納諫入主京城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白成攻陷京城,明王朝土崩瓦解。在范文程的建議下,多爾袞放棄皇太極制定的聯合李自成攻明的戰略決策,作出入關奪權的決定。
同年四月,多爾袞決定進軍中原,這是清朝的首次戰略轉變。正當此時,大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發來求援信。多爾袞在洪承疇的建議下,再一次作出戰略抉擇。
他放棄從牆子嶺毀長城入內地的打算,改為直奔山海關增援吳三桂,從而使清軍入關成為正義之舉。這次戰略調整,不僅解除了吳三桂有被李自成消滅的危險。
而且還為清軍剿滅李自成打下了堅實基礎。山海關一戰,清軍擊敗李自成軍後,大舉入關進入北京城。多爾袞使滿清快速融入傳統的漢文化中,最終奪取天下。
多爾袞在緊要關頭權衡利弊,放棄了原先的搶掠傳統,以“為故明臣民報君父仇”為旗號,使得清軍成為仁義之師,為清朝一統天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二、攝政王多爾袞為何不稱帝?關於多爾袞不稱帝的原因有很多說法,這個在不同時間段有著不同的原因。多爾袞真的不想稱帝嗎?顯然不是。多爾袞肯定有稱帝的想法,只是去世的太早。
在清朝入關之前,多爾袞沒有稱帝的原因,就是角逐皇位的各方勢力太過強大。如果強行稱帝,定會導致滿清內部四分五裂,入主中原的願望只能成為空想。
這個情形我們在多爾袞功績中已分析過。清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沒有稱帝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他已經成為皇父攝政王,大權在握,找不到稱帝的適當理由。
這是的多爾袞也沒有那個必要,已經是大清的掌舵人,不必再追求皇帝名份。其次就是多爾袞沒有子嗣,即便他稱帝,也只是一世而亡,這個道理他很清楚。
弄不好還會引起大清皇室的劇烈動盪,導致政權不穩。最後就是傳說的多爾袞與孝莊的一段情誼,但我覺得這個原因可以忽略不計,皇位爭奪上不存在愛情。
多爾袞在生前沒有稱帝,並不是說他不想稱帝,只是上天給他的時間太短了。還沒等到時機成熟,便猝然而逝。命運眷顧了大清,卻拋棄了大清功臣多爾袞。
多爾袞無疑是大清入主中原的頭號功臣,他的地位與功績是匹配的,正如乾隆帝對多爾袞的評價,“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多爾袞名副其實。
回覆列表
多爾袞的對於清朝入關功績有多大?用一句話來概括:沒有多爾袞,恐怕滿清人入主中原只能是奢望。自從努爾哈赤死後,與皇太極爭奪皇位失敗,多爾袞就一直等待時機,覬覦權柄,奈何天不假年,時運不濟,沒有多餘的時間讓他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就是命!
多爾袞對於清朝入關的功績滿清的入關以及統一中原,既不是順治的功勞,也不是也不是康熙的功勞,而實打實多半是多爾袞的功勞,他對於清朝入關都有哪些功績呢?我們來大概說一下。
一、扶順治帝上位,穩定內政。
崇禎十六年,皇太極猝死於盛京,由於生前未立儲君,豪格、多爾袞、濟爾哈朗等人皆有實力爭奪皇位。大清剛有起色,如此紛爭實屬不智,外有強敵環視,內有隱患滋生,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形勢,多爾袞力主扶福臨上位,平息八旗內部隱患,避免了八旗的分裂,穩定了朝政,為下一步行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二、兵壓山海關,逼降吳三桂。
吳三桂是明朝在遼東唯一的軍事力量了,手中握有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扼住滿清入關要道山海關,對清朝形成嚴重的威脅。如果滿人繞道宣府、大同,從喜峰口等地入關攻擊北京,那麼將會受到來自山海關吳三桂軍事集團背後的威脅,所以要想入關,必先殲滅或者招降吳三桂。多爾袞執政後,他以敏銳的眼光看出明朝將亡,正是滿人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再加上李自成已攻入北京城,正是招降吳三桂的大好機會,於是盡起十二萬滿清精銳,以“合作”方式逼降吳三桂,為入主中原打開了大門,同時也為滿清招降了一位橫掃中原的猛將。
三、遷都北京,承舊朝之制,取天下正統。
遷都北京是一件大事,從政治角度來看,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樞紐,代表意義極其重要。這就相當於滿清取明而代之,正統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確認,而東北盛京偏安一隅,很難對明朝遺留下來的廣袤土地進行管理,站在這個角度上,多爾袞堅持遷都北京,事實證明其決策是正缺的,這對於了安漢族大臣軍民之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多爾袞沿襲明朝制度,使滿人王朝迅速進化為一個封建王朝,具有鮮明的進步意義。
四、革除積弊,輕徭薄賦,安定人心。
之所以清朝可以迅速統治明朝的龐大疆域,與“民心思定”分不開,明朝百姓經歷了明末派餉壓榨,又經歷了農民起義之亂,實在沒有精力再折騰了。多爾袞以其敏銳的眼光觀察出百姓需要什麼,於是頒佈了一系列法令革除積弊,並借用朱元璋之法輕徭薄賦,使得清朝統治範圍內的民眾很快投入到恢復社會生產之中,不得不說多爾袞有極強的政治手段。
五、追擊流寇,撫定邊疆,終成一統大業。
面對複雜形勢,多爾袞對南明政權施以“先撫後剿”的戰術,而對李自成大順軍,則堅決予於剿滅。派多鐸,阿濟格兩路大軍圍剿李自成,順治二年滅李自成於九宮山。同年,清軍渡過長江,滅弘光政權,自此,基本統一全中國,多爾袞立下不世之功。
從以上可以看出,多爾袞此人隱忍、有大局觀、有相當強的政治才能等等,這樣的人豈是甘於人下之人嗎?難道多爾袞自己不想稱帝嗎?答案是否定的!
多爾袞為什麼不自己稱帝,難道他自己不想稱帝嗎?事實上,多爾袞至死都沒有放棄過覬覦權柄之心,從幾個方面可以看出來。
他一直在打擊著競爭對手豪格和濟爾哈朗,豪格最終被整死,濟爾哈朗則被擠出權力中樞。入關後,清朝的兵權由八旗分管逐漸轉化為由親弟弟多鐸把持,兄弟二人軍政一體,已是穩贏之局。放任福臨玩樂,濟爾哈朗多次提出要為福臨選擇老師,都被多爾袞拒絕。他的目的就是不希望福臨成才,將來可以減少對自己的威脅。順治五年,多爾袞進號為“皇父攝政王”,此後他所用儀仗、衛從等,皆同皇帝相同。等等很多諸如此類的細節都能表示出多爾袞對帝位的覬覦之心,是什麼原因讓其不得不委屈求全,一直位居皇帝之下呢?①八旗制度。八旗制度雖然是一種原始的奴隸制度發展而來,但這個制度也很有特色,就是八旗旗主對旗內人員管控能力很強。即便強如多爾袞,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擺脫這個制度,因為他自己就是八旗制度誕生出來的產物,他很清楚八旗制度的威力,在沒有萬全的可能下,他不可能越過八旗議政制度強制當這個皇帝。
②多爾袞有大局觀。上面也講到,多爾袞是滿清不世出的理政人才,他當皇帝必然會引起滿清內亂,以他這樣傑出政治家的眼光,不會看不到這一點,維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目前最大的工作是保證帝國的平穩執行,而不是爭權奪利。
④實用主義。不得不說,多爾袞一直奉行的就是實用主義,他在順治五年已經進為“皇父攝政王”,所擁有的權利就是皇帝都有所不如,說到底也就是一個“有實無名”的皇帝,對於他而言,皇帝這個虛名還重要嗎?
⑤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就在他實力最為強盛之時,居然墜馬而亡,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或許再給他一段時間,等天下大定,將八旗制度改革收為己有,篡位奪權不是不可能,奈何時運不濟,天不假年啊!
結語:儘管多爾袞沒有當皇帝,但在順治前期,多爾袞是以皇帝之身份處理政務的,實與皇帝無異。他為滿人開疆裂土,奠定大清二百七十多年基業,儘管最後被反攻倒算,但這並不代表多爾袞功勞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