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奈山的火柱
-
2 # 明清筆記
論人生之跌宕起伏,我認為明英宗朱祁鎮當屬一絕,在明代的皇帝當中,這小子可以說:“一直在反轉,從未被超越”。
轉折一:皇帝到俘虜
歷史上淪為俘虜的皇帝不少,比如成為金人階下囚的宋徽宗和宋欽宗,那位“問君能有幾多愁”的南唐後主李煜,不過人家的共性在於國力衰弱,內憂外患,朱祁鎮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大明帝國最強盛的時候,把自己作成了瓦剌的俘虜。他寵愛宦官王振,在王振的攛掇下沒有任何軍事前期準備,就集結了20多萬明軍精銳攻打瓦剌,行軍途中又屢聽王振讒言幾次三番改道,整的軍心渙散,被瓦剌於土木堡全殲。
大明帝國幾十年的積累,多少精銳兵力,文武精英,都在土木堡之戰中毀於一旦!王振固然是千古罪人,但是朱祁鎮作為一個君王,不能明辨是非,對王振一味偏聽偏信,難辭其咎。
轉折二:俘虜——歸國
一般來說當了俘虜的皇帝,一來待遇艱苦,虐待估計跑不了;二來國家也回不去了,運氣差點可能就一命嗚呼了,然而朱祁鎮這俘虜做的也是非比尋常——他憑藉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身邊所有的人(包括瓦剌也先派去監視他的人)。那些一開始對朱祁鎮懷著仇恨,冷言冷語的瓦剌人,被朱祁鎮的謙和有禮,在危難困境中的不凡氣度逐漸感化了,成為了他忠實的朋友,甚至有的人自發為朱祁鎮能夠平安歸國而謀劃。首領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對朱祁鎮更是禮讓有加(把他老哥也先氣的夠嗆),多年後大明使臣接朱祁鎮回國的時候,伯顏帖木兒竟再三要求明使臣保證朱祁鎮回去能繼續當皇帝才行,他擔心朱祁鎮歸國後遭新帝迫害。送歸那天,伯顏帖木兒陪著朱祁鎮走了一天:“此一去不知何年能見,惟願君一切安好”,別罷掩面上馬,友情可見一斑。
轉折三:歸國——再被圈禁
彼時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已經成了新帝,尊他這個被俘虜的哥哥為太上皇。土木堡之變前兩人的確是兄友弟恭,但皇權會讓人上癮,登上帝位後的朱祁鈺覺得朱祁鎮威脅到了他的帝位,其實壓根沒想讓他回來。但是無論想不想朱祁鎮歸國都是既定的事實了,免了一切儀仗,一頂轎子,兩匹馬就把朱祁鎮迎回了皇宮。
你以為從此朱祁鎮苦盡甘來,在某個行宮別苑做個閒散太上皇?東華門外一處破舊房子,便是新帝朱祁鈺給朱祁鎮的歸宿,美其名曰:“南宮”。南宮外是重重把守,朱祁鈺始終無法放下警惕,他始終在尋找機會,尋找讓這個哥哥再也無法威脅到他的機會。
歸國,讓朱祁鎮從俘虜陷入無盡的圈禁。
轉折四:圈禁——重登帝位
原本以為朱祁鎮會一直被圈禁至死,然而朱祁鈺在不斷的猜忌疑心和憂慮中病倒了,朝堂上要求朱祁鎮復位的聲音始終存在。終於在一個夜晚,一群陰謀家與政治投機者: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擁戴被囚禁的朱祁鎮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朱祁鎮的一生有太多戲劇性的轉折,不說他作為皇帝如何,但他是一個純厚的好人,他對身邊的人都傾心相對,無論是對王振,還是伯顏帖木兒還是後來的徐有貞,石亨等人,他始終感念別人對他的好。因為他信王振,土木堡之戰讓他從皇帝變成俘虜,又因為他對伯顏帖木兒的真誠,雖身為俘虜但是依舊身邊有人願意保護他為他奔波,促成他的歸國。成為弟弟的階下囚,依然在困境中從容,復辟了,也不吝嗇對徐有貞這些擁戴他復辟的人的封賞,即使後來這批人行事齷齪,卻因為感懷擁戴的恩情始終包容。
所以說歷史很多轉折,有它偶然的因素在,也有必然性的因素導向。
-
3 # 網紅涼皮7273
你是研究歷史的,這麼深奧的問題,我還真不知道,你要問歷史上那個女人出過軌,我立馬就能告訴你,大郎媳婦金蓮小姐姐
-
4 # 諫言
鴻門宴 劉邦忍辱 這是楚漢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近代老蔣 轟炸黃泛區 造成自己的機動部隊
動都動不了 正好讓我軍 痛打落水狗
-
5 # 銀煳
在我看來,能夠符合神轉折的事件,需要滿足兩個方面,一個是事情的發展過程需要有一定的偶然性,另一個是事情的結局必須出人意料。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
康熙末年,九子奪嫡。
-
6 # 李沐茗
說到歷史上的神轉折,那簡直太多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都可以稱之為神轉折,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等。但我今天要說的這個神轉折,神的甚至有點玄乎,事件的主人公就是疑似穿越者王莽和位面之子劉秀,事件的名字叫做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朝軍隊和漢朝軍隊爆發於中原的一場大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基本上全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主力部隊,為起義軍攻克洛陽,長安,推翻新朝政權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最終得以讓大漢再續兩百年。
那為什麼說這場戰役是一出神轉折呢?
首先來看一下兵力對比,新朝軍隊總兵力有四十二萬人,而更始起義軍的兵力再加上後來劉秀請來的援軍仍不足兩萬。就兵力對比來說,起義軍僅僅只是對方的零頭,可以說是毫無勝算。
但是誰叫劉秀是位面之子呢,上天註定要讓他當皇帝,來看看過程:
首先是新莽統帥王邑同學不聽勸,非要攻打城池堅固但是戰略意義又不大的小城昆陽;然後是劉秀自告奮勇去搬救兵,率領13騎竟然突圍成功;接著,王邑同學遭到昆陽城內軍民一心的殊死抵抗,久攻不下,據說期間新莽軍隊還遭遇了流星雨,士卒紛紛伏地不起。而此時劉秀正說服援軍向戰場挺進;主人公劉秀同學,霎時間有如神助,帶頭衝鋒,在昆陽外圍把新莽軍隊殺得節節敗退;還是劉秀同學,率領三千敢死隊,竟然萬軍之中去上將首級,斬殺了王尋,失去指揮中樞的新莽部隊被內外夾擊大敗;重點來了,大軍敗退過程中竟然遇到了大風和大雷雨,新莽士兵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一萬多人,滍水被屍體堵的幾乎斷流,真是一點老底兒都沒給王莽留啊。雖然勝利的原因也包含了當時民眾對新莽政權的不滿,起義軍奮力抵抗,新莽軍也出工不出力,但是不得不說,劉秀這場仗贏的真是不可思議。史書記載起初的劉秀可是很膽怯的,遇到小股敵人都會害怕,但是當時面對四十二萬大軍竟然能夠帶頭衝鋒。更甚者,竟然天降風雨幫助劉秀得以消滅新莽主力,我估計王莽穿越之前,一定沒有好好讀歷史,否則他肯定會算好日子的。劉秀的一生可謂是開掛的一生,昆陽之戰更是開了個無敵的掛,又是隕石雨,又是大風大雨,說他是位面之子真是一點也不為過。。。這難道不算最神的轉折嗎?
-
7 # 七追風
說個以前聽過的事情,真假未知,但非常精彩。
一位美國律師,專門去買了一盒非常名貴的的雪茄。然後,他鄭重其事的來到了保險公司,為自己的這盒雪茄投保,火災險。
也許人家確實是想收藏呢?只要你願意花錢,保險公司自然讓你投保。
於是,投保完成,律師回到家,一個月之內,就興高采烈的把這盒雪茄抽完了……
對的,這盒已經投了保險,名貴的雪茄,抽完了。
你真是不缺錢啊。
律師下面的操作讓人窒息了:他跑到保險公司,說自己的雪茄遭遇了火災,要索賠。
保險公司蒙圈了!你傻了是吧,明明是自己抽掉了,怎麼是火災呢?——保安,把這個人扔出去!
然後,律師就把保險公司告到了法庭。
律師說,我有火災保單,我的雪茄是在“一連串的小火”中受損的。咱們可以看看保單,並沒有說什麼火不在保險範圍內。
保險公司蒙圈了,法庭蒙圈了……說的也對啊,這貨明顯就是利用漏洞撈錢來了。
官司繼續打下去沒有意義了,於是保險公司支付了賠償金一萬五千美元。律師高高興興的拿著賠償金,回家消遣去了。
轉折來了……保險公司付了錢之後,立刻報警!該律師涉嫌24起縱火罪,是蓄意毀壞已投保財物。
之前的證詞直接拿過來一看,事實清楚。於是,律師被判入獄兩年,罰金兩萬四千美元。
有同學提醒,說這個故事可能是人為編造的。真是編造的話,這人也挺有才的。
-
8 # 閱讀時間博物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歷史的偶然性有時候不僅改變了相關人物、事件的結局,也改變了歷史發展程序。這在古今中外歷史發展上面都是屢見不鮮的事。這裡呢,舉幾個例子
一、歷史上曇花一現的王朝秦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是開天闢地的大事,影響了此後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程序和發展模式。如果從秦的崛起算起,它歷經了140餘年才完成統一;如果從秦王嬴政算起,它也大概經歷近10年的戰爭才得以滅亡六國,實現一統。隨後創立完善的國家管理制度,從“三公九卿”的官職,到郡縣制的完全推行,再到“度量衡”、“書同文”、“修尺道”,建立完備的國家管理體系。
(秦統一示意圖)
(秦統一時間表)
還記得“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壯麗麼,一代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當初是何其的意氣風發,可是他的死亡也是始料未及,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東巡途中突發疾病崩於沙丘宮。正如他的命運的戛然而止,他開創的王朝,歷經二世而亡,好比一個奔跑著的雄獅突然猝死,並未實現秦王嬴政當初這樣的理想:“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這樣的轉折不免讓人遺憾。
(秦王之死)
二、頡利可汗與李世民的生死對決貞觀元年八月(公元626年),頡利可汗率領著十萬大軍侵唐朝邊境,一路南下,達到了距離唐朝都城長安僅剩20公里的地方的渭河橋邊。大唐京師全部戒嚴。頡利可汗這位草原上的雄鷹,曾經無數次幻想著入主中原的夢想,這一次他終於接近了夢想,他開始有些激動,因為他明白他的對手是唐太宗李世民,這位久經沙場的皇帝,其實力不容小覷,於是他在渭河邊停下了。而實際上此刻的李世民,早已心急如焚,因為京師守衛的兵力遠低於頡利可汗率領的鐵騎,加之周圍並沒有支援。但他展現了一代帝王的臨危不懼,率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人,騎戰馬奔至渭水邊上,與頡利隔著渭河而進行談判,他斥責頡利背信棄義,侵犯大唐邊境。頡利看到唐朝的諸軍會集,旌甲蔽野,軍容甚整齊,加之內部諸將意見不合,於是請和。隨後,唐太宗與頡利可汗斬白馬盟於便橋邊,隨後撤軍。
而渭水之盟不僅是頡利可汗與唐太宗個人命運的轉折點,也是大唐與突厥國運走向的轉折,更是中國歷史程序的轉折。因為此後唐太宗勵精圖治,不僅訓練出可以抗衡突厥騎兵的騎兵部隊,而且最後還俘獲了頡利可汗,曾經兩位生死對弈的英雄,頃刻間轉換了身份。而突厥在此後的與唐朝對戰中,均遭失敗,內部分裂為東西突厥,從此再無力與唐對抗。
歷史在626年的轉折,還為大唐帝國的誕生奠定了條件,如果頡利可汗繼續攻打長安,或許他個人與李世民的命運會發生反轉,突厥與唐帝國的命運也將改寫,整個歷史程序也將會是另一個面貌。
-
9 # 川夫85622538
歷史上發生神轉折之事是1976年1O月6日以華國鋒,葉劍英為首的黨中央兵不血刃地粉碎江張王姚四人幫,結束罄竹難書的十年文革,華人民迊來第二次解放,從此走上繁榮富強的正軌。
-
10 # 知一國學
在歷史和現實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和看到一些靈異事件,這究竟是幻覺,還是真實的存在,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我們對生命以及我們生存的世界還了解太少。
本人覺得,對這些問題,還是孔子的態度最客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人世間的事還搞不明白,對人世間之外的事,還是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先放一放再說。
清華大學的教授楊絳先生,即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在99歲的時候寫過一本書《走在人生的邊緣上》,這是一個百歲老人即將到達生命盡頭時的一些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書裡面就說了很多這種事情。
我相信老人家說得一定是真實的,因為作為一個大學者,她沒有辦法解釋這些問題,才寫出來供我們後人思考,也為了增加我們對生命的敬畏感,對未知世界的敬畏感。
事實上,我研究歷史,也發現過一些類似的問題。
我們常講,吉人自有天相,天相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發生一些非常偶然的東西,這些事件儘管很具體,不像前面講的靈異事件那麼玄,但是,也確實匪夷所思。
比如,想當年,劉邦趁著項羽北伐齊國之際,偷襲了項羽的都成彭城,也即今天的徐州,結果被項羽殺了一個“回馬槍”,將劉邦打了措手不及,兵敗如山。
項羽追劉邦跑,急得劉邦幾次把兒子和女兒從車上扔下來,眼看就要追上了。
結果,好好天突然颳起了一陣颶風,飛沙走石,白天成了晚上,什麼都看不見,將項羽的部隊和劉邦的部隊同時吹散了,風過之後,劉邦跑得沒有影蹤,項羽只抓了劉邦的老婆呂后和他爹劉太公。
《史記》記載如下:“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得以數騎遁去。”
其實,這種事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
如果說這是歷史,我們不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啊。
比如,當年有一部電影叫《巍巍崑崙》,是寫毛主席轉戰陝北這段歷史。
這可是回憶錄啊,不是故事,因為當年親歷這些事件人都還在世,又是嚴肅的歷史,誰也不敢瞎編。
其中就有這樣一件事,胡宗南帶著23萬大軍進攻延安,意在抓住毛主席,胡宗南追,毛主席跑。
有一次,胡宗南都看到前面毛主席的部隊了,結果,拐過一道山樑之後,毛主席便不見了。
胡宗南站在山樑上,用望眼鏡看了半天,也沒有看到毛主席的蹤影。
於是,胡宗南命令手下,用大炮向遠處轟。結果呢,毛主席的部隊就在胡宗南所站山樑的正下方,因為那是一個斷崖,非常直,胡宗南根本看不到。
但是,大家想一想,毛主席當時的部隊中有很多馬匹,炮聲那麼大,人可以忍著不出聲,那個馬可不是人啊,你們說這奇怪吧,好像這些馬冥冥之中被控制了一樣,沒有一個叫得。
如果馬一叫,胡宗南一定會發現,這也夠靈異的吧。
還有一次,胡宗南追,毛主席跑,距離也很近了,眼看就要追上了。
正好,前面有一條河,河裡基本上沒有水,毛主席的部隊順利過河,而胡宗的部剛到河邊,上游突然下來了一場大洪水,可以說是翻波湧浪,基本上沒有通行的可能。
胡宗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毛主席大搖大擺地向遠處走去。
所以,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無論是個人經歷,不是聽人家說,這個世界確實有些東西用常理沒有辦法解釋,這裡面究竟隱藏著宇宙間的什麼秘密,還有待未來的科學來解開這些迷。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11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淝水之戰。
淝水地處淮河南岸,長江之北。
淝水是一條界河,今安徽壽縣和肥西縣的界河。
先複習幾個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投鞭斷流、東山再起。請注意,待會這幾個成語都會出現在下面的行文中。當年司馬懿架空了曹操家,一報還一報,曹家禪讓來的政權也被司馬家禪讓去了。
公元266年,司馬懿的兒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史稱“東晉”!這個東晉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
司馬家的人奇葩很多,“八王之亂”的亂打胡鬧就不去說他,那個“何不食肉糜”的皇帝也是司馬家的人,於是毫不奇怪的,司馬家的人守不住基業。
公元316年,西晉被迫南遷,放棄了北方的大片領土,南渡長江建立了東晉,整個的大北方陷入了軍閥割據狀態。
東晉和西晉的政治體制是世族政治,什麼是世族政治呢?就是國家政治生活被大家族們代代相傳,靠公子哥們治理國家,公子哥們的特性是什麼?——高調!
對,公子哥們做什麼事情都是怎麼高調怎麼來,愛裝X的很。
謝安就是這樣的一個公子哥兒,少以清談而知名,東晉朝廷請他去做事,從來也是推辭,那一個富二代願意上班呢?天天和王羲之、許詢等一群官富二代遊山玩水。儘管他號稱他“隱居”在“東山”,但是當時的社會新聞之中每天看得見他的名字,一直到了他四十多歲了,憑藉著家族勢力終於積攢夠了名聲,準備好了人脈,社會上都在說“謝安不出來做官,叫老百姓怎麼辦“?司馬家的皇帝於是隆重請出了謝安,讓從來也沒有政治軍事經驗的謝安他執掌了大權。
因為謝安“隱居"在”東山“嘛!成語“東山再起”就是如此來的。——《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東晉南渡長江後,北方陷入了軍閥割據。其中一個氐族軍閥苻堅很是有能力,親率軍隊,領著自己的親密戰友王猛,一刀一槍,南征北戰,不幾年統一了整個北方。
後來,王猛病逝,臨死之際囑咐苻堅說,先不要南征,要等待時機。
公元383年,苻堅的親密戰友王猛已經死去了七年,苻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決定南征,手下有人勸說:“再等一等吧!長江天塹不易攻下。”
苻堅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翻譯一下,苻堅是說:“我百萬大軍,人人把鞭子投入長江,長江也會斷流,怕什麼長江天塹”!此就是成語“投鞭斷流”的出處。
於是,發兵南征。
按說,一個百戰百勝的苻堅領著百戰之師的勁旅怎麼也打得過官二代謝安吧!並且這時候謝安只有區區八萬人馬,苻堅有八十萬人馬,十倍於敵人。
但是,小轉折來了,這個小轉折的意義,當時敵對雙方都沒有察覺。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佈陣齊整,將士精銳。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撫然有懼色”。——《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翻譯一下:兩軍列陣於八公山,苻堅和他弟弟苻融登高望見東晉大軍(因歷史書是晉朝寫的所以寫成王師),看著晉軍齊整的部隊,忽然害怕了,風吹山上草木,苻堅問苻融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呀!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成語”草木皆兵“由此而來!
這裡加幾句題外話:東晉軍隊沒有什麼齊整之說,真厲害也不會南渡長江了,也不會被軍閥劉裕滅亡了。這裡只是勝利者的胡說八道罷了。總而言之,苻堅的軍隊和東晉的軍隊就對峙於淝水兩岸了,苻堅這邊八十萬大軍,苻堅親自指揮的嫡系也有足足二十五萬精銳。
恩,謝安那邊八萬大軍!
於是準備開打!神奇的轉折操作來了:東晉這邊派使臣說於苻堅曰:“你我兩軍對峙於這淝水兩岸,誰也奈何不了誰,時間長了不是辦法,不如您這邊先退出一個決戰之陣地,我把軍隊渡過河,咱們來個痛快的,速戰速決吧!”
這不是當人是傻子耍嘛!苻堅的文臣武將多不同意,有本事就打,退什麼退,河面之上也可以做速戰速決的陣地呀!
苻堅否決了手下的建議說:“就後退,怕什麼,等東晉軍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發兵猛擊之豈不是好!”
眾人大喜,深以為然。
於是,退兵!
你們想呀,八十萬大軍,後軍不一定就知道前鋒怎麼樣了,還沒有聽說開打呢,忽然就接到了退軍的命令,有一個叫做“朱序”的人喊了一聲:“前線的軍隊敗了,要命的快跑呀”!
只這一嗓子,炸了營了,八十萬大軍齊潰退,約束不住。
人人爭先恐後的只往北跑,其時,正是深秋初冬,天上鶴多風大,大風吹過的聲音和天上飛鶴的叫聲也被當做了追兵的發出的聲音,不敢聽,聽見了就更加地勁奔逃!此正是成語“風聲鶴唳”的來由。
然後,官二代謝安就打勝了這一仗!神奇不神奇? -
12 # 天涯史館
歷史上發生過的神轉折的事情麼,我先想到的就是戰國時期一則本以為大局以定最後卻被只餘一血的對手絕地反殺的戰例,那就是發生在燕齊之間樂毅合縱破齊之戰和後續的田單火牛陣復國之戰,其波瀾壯闊,迭蕩起伏,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鹿死誰手的曲折劇情令人歎為觀止,充分反映了戰國時代群雄逐鹿,各展奇謀,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風采。
事件背景戰國中期,燕國燕昭王在位,此人是春秋戰國時代燕國不多的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千金市馬骨也是說的他),因上代與齊國有破國之恨,燕昭王懷抱國仇家恨,勵精圖治,招賢納士,發奮圖強,矢志從廢墟中重建燕國。名士樂毅,劇辛等人投效燕昭王,先變法後練兵,十餘年間使燕國煥然一新,國富民強,更在遼東練成精兵二十餘萬,已經做好了跟齊國復仇的各項準備。
五國伐齊當時齊國正是齊湣王在位,此人志大才疏,剛愎自用,自恃齊國國力強大而四處樹敵,不知死之將至。後因齊國興兵吞滅宋國,引發各大戰國不滿,燕國趁機發起合縱,聯合韓,趙,魏,秦四國兵馬,以燕國為合縱盟主,名將樂毅為合縱聯軍統帥,五國合兵四十萬興兵伐齊。齊湣王遣將統兵迎戰,連續兩戰大敗,喪師六十餘萬,合縱聯軍攻入齊國都城臨淄, 齊國幾乎亡國。齊湣王帶親隨家眷逃出臨淄,往南逃跑,後在莒城被楚將淖齒(一說是被逃亡的齊國百姓所殺)殺死。
齊國國都被攻破,國王遇害,按照戰國之世的標準齊國已經滅亡。樂毅遣散其他四國軍隊(當然是付出了一些代價的哈),率燕軍繼續橫掃齊地,半年之內以風捲殘雲之勢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僅餘莒城和即墨兩城未下。
死守即墨即墨城位處東海之濱,地勢易守難攻,當時集中了從齊國各地往海濱逃亡的民眾數十萬,在田單的帶領下死守即墨,力抗十萬燕軍。田單,齊國望族,時為商賈,但此人素有大志,飽讀詩書,頗有才略,當此國破家亡之際,田單挺身而出 ,毀家紓難,連出奇計扛住了燕軍的數次進攻,迅速被即墨軍民視為主心骨。
燕軍統帥樂毅此時來到即墨,在連續幾次進攻沒能奏效後,師老兵疲,放緩了進攻,雙方處於相持狀態並一直持續了將近三年。
這裡插一句,關於樂毅為什麼連下齊國七十餘城事實上滅亡齊國後,面對只餘兩城之地的即墨,莒城軍民時,卻沒有一鼓作氣再下兩城,徹底滅亡齊國一事,歷史上一直有不少說法,沒有定論。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樂毅迂腐,想用仁政和攻心之術滅齊,不想以血腥屠城的方式完成滅國大業。對此我的看法是樂毅身為統兵上將,戰國名將之一,應該不至於這麼迂腐,我認為他是想以相持不下的方式爭取時間讓燕國消化已經佔領的齊國城池,同時也不給其他幾個國家干預的藉口,以最小的風險和代價一口吞下整個齊國。可惜他低估了齊國軍民的反抗決心和意志力,最終導致功敗垂成。
田單復齊燕軍與齊國軍民在即墨已相持三年,即墨已接近山窮水盡。這時燕國傳來訊息,雄才大略的燕昭王逝世,太子姬樂資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年輕氣盛,對樂毅三年不下即墨一直心懷不滿,田單趁機使人在燕惠王那使離間計,說樂毅想在齊地自立為王,與即墨軍民相持三年不攻城是為收買人心,燕惠王信以為真,陣前換將,以騎劫代樂毅,樂毅接令卸任後逃往趙國。
騎劫代樂毅為帥後連續發動兩次對即墨的進攻,即墨軍民眾志成城,死戰不降。田單想盡方法鼓舞士氣,麻弊對手,趁騎劫不備以火牛陣夜襲燕軍,齊國軍民緊隨其後掩殺,一戰大敗燕軍,殺死騎劫。
燕軍傷亡大半,連夜撤回燕國,田單率軍一路反攻,兩個月之內收復所有失地,迎接在莒城新立的齊湣王之子田法章進入都城臨淄,是為齊襄王,齊國在破國三年之後神奇地迎來了復國。
結語
樂毅伐齊之戰和田單復國之戰是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經典戰例,兩人棋逢對手,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各出奇謀的攻伐大戰,最終的結局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齊國在絕境中背水一戰,上演了戰國之世最為神奇的神轉折大戲,千年來一直傳為佳話。
回覆列表
不知道這裡說的轉折是不是像小說當中那樣表示曲折離奇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歷史上的轉折太多,依靠個人力量或者某一個突發事件導致局勢突然逆轉的,多不勝數,但稱得上驚天轉折的也是不多的。
比如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如果那天天氣很好,他就不會失敗,再比如赤壁之戰,如果沒有東風,劉備和孫權兩方贏的機率就不大,輸的機率反而可能更大。
不過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辯證統一的。拿破崙即使這一次不敗,他也可能另外一次失敗,曹操贏的條件十分充足,國力強盛,兵多將廣,等,都決定了曹操一方的強勢,但劉備孫權合作,依靠長江天險,天時地利人和,贏在可能性也很大。
不過我以為歷史上的驚天轉折更多的還是決定了歷史走向的大事件。比如說歐洲近代以來的歷史,本來上帝之鞭阿提拉打得歐洲抬不起頭,接著又是黑死病肆虐,奧斯曼帝國佔領君士坦丁堡,切斷了歐洲通往東方的商路,歐洲一下子陷入黑暗之中,漫長的中世紀讓歐洲也難以忍受。但是,不斷尋找新商路的海上探險隊,發現了美洲印度等地,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哥倫布等意外的發現,才算得上讓歐洲驚天轉折,發展出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資本主義文明。從一個落後的地區轉而成為世界的主宰。
東方也有,李鴻章說大清帝國遭遇現代西方,是遭遇千年來從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上千年來一直處在世界前列,一下子被西方給打蒙了,這何嘗不是驚人轉折?但是更驚人的還在後面,經歷了百年的苦難之後,中國又回到世界的前列,這又何嘗不是一次驚天轉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