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夠愛001
-
2 # 文化星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拾遺"、“杜少陵”等。漢族,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寫作過程和賞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於是北遊齊魯。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寫泰山的詩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齊魯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數千裡,可謂雄闊。其結句尤其精妙,氣勢不凡,意境遼遠,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含蘊其中。全詩開闊明朗,情調健康。
附:《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3 # 尊重歷史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
4 # 陳輝紀實
詩聖杜甫未到泰山,何來的名詩《望嶽》?
陳 輝
望 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透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挾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細遠望,見群峰雲生,彷彿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
此詩的創作背景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詩聖杜甫究竟到沒到過泰山?《望嶽》居然是如何寫出來的 ?杜甫的《望嶽》是描寫泰山最著名的詩作之一,其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這本來是一首難得的描繪泰山壯麗之景的詩作,但詩中“會當凌絕頂”中的“會”字卻引起了人們的歧義,有人據此推斷杜甫未登泰山。到底杜甫有沒有登上過泰山?
詩聖杜甫描寫泰山的《望嶽》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國古代描繪泰山難得一見的佳作。前文說到有的人根據《望嶽》詩中的句子推斷杜甫並沒有登上過泰山。這件事直到袁愛國先生在《泰山名人文化》一書中才對此作了翔實考證。
杜甫曾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 左右和天寶四年(745年) 左右,兩次遊歷“齊趙”(杜甫有“放蕩齊趙間”詩句) 時到過泰山。
杜甫第一次遊歷泰山大約在唐開元二十九年(740年),寫下了千古名詩《望嶽》。
第二次遊歷山東是在唐天寶四年(745年)到天寶五年(746年),杜甫與李白、高適、李邕等文壇巨擘聚集一堂,高歌長吟,成為文學史上千載難逢的盛會。
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曾認為這是“青天裡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這次遊歷使杜甫與李白、高適等著名詩人,特別是與李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至交,同遊山東各地,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作。
杜甫於唐大曆三年(768年) 曾回顧這段難忘的時光,寫下了《又上後園山腳》詩,詩中有“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的回憶,這條史實充分說明杜甫登上了泰山。因此說杜甫未到過泰山是站不住腳的。
歷史上歌詠描繪泰山的詩作有很多,但是能把泰山之雄渾與本身氣概結合在一起的佳作不是很多。聖人孔子曾經有過一句“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詩句,也遜色於杜甫的《望嶽》。(完)
-
5 # 枕千古
《望嶽》寫於736年,是杜甫25歲時出遊齊趙時所作,正值意風發的時期,又是登臨五嶽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羈。通篇充滿想象。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一生坎坷。他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
6 # 莽原文士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題主的這個問題提得好,因為《望嶽》這首詩在杜甫創作生涯中意義非凡,是討論杜詩時必須探討的。作為現存杜詩中寫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詩,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它的來龍去脈。 一、這首詩寫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表達了詩人科考失利後從頭再來的信心。杜甫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騎驢吟唱做詩人,從不是他的理想。他曾說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期許頗高,可見一斑。從開元十九年(731年)到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杜甫進行了兩次漫遊,分別前往吳越大地和齊趙故土,是在為未來的事業預熱。他飽覽祖國山河,感受大唐的時代脈搏,心中充滿壯志豪情。其間,他在漫遊江南後,參加了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的進士考試。那時候,參加考試的學子有兩三千人,僅錄取到第27名,24歲的杜甫名落孫山了。
雖然首次科考失利,但是杜甫非但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倒開始了第二次漫遊——東遊齊趙。青春年少,來日方長,杜甫有信心在未來的政治生涯中捷足先登,佔得先機。次年,他抵達泰山腳下,仰望巍巍泰嶽,心潮起伏,激情滿懷,脫口而出一首壯美的詩篇《望嶽》。他哪裡是在觀賞景色,分明是言志書情。因為他的志向豈知是考上一個進士,而是要成為王佐之才,登上仕途最高峰。此時,他信心滿滿,蓄勢待發,準備迎接人生新的高潮。
二、盛唐的氣象感染了青年杜甫。與仗劍遠遊的李白一樣,杜甫也歆享著大唐盛世的時代氣息,心中充滿著喜悅與樂觀,非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合適的物件來宣示自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泰山無疑託付了他的豪情、他的熱愛、他的希望。大唐繼文景之治後,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唐傲然屹立在東亞地區,成為四鄰嚮往的地方。杜甫漫遊所到之處,風調雨順,物阜民豐,人們安居樂業,喜氣洋洋。所有這些都讓他欣喜,讓他感動,讓他情不自禁地要為盛世放歌——許多年後,他還深情地回憶開元盛世的美好時光,無比地嚮往,無比地眷戀。藉著這份喜氣與信心,杜甫也希望自己的未來如同登上泰山絕頂,鯉魚跳龍門,一躍而進入大唐政壇的最高層。
三、泰山的氣勢應和了杜甫澎湃的心靈。《望嶽》肯定不是杜甫宿構之作,定是他出於一種難以抑制的創作衝動而一氣呵成的。在杜甫心中,泰山早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巒了,而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精神圖騰。在他的記憶裡,有著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那個故事展示了孔夫子志在天下的偉大抱負,令年輕的杜甫心中嚮往之,努力踐行之。在他的精神世界裡,有著司馬遷伴隨漢武帝封禪泰山的歷史記憶,令布衣的杜甫渴望輔佐明君,建功立業。但是,此前泰山在杜甫的心目中一直是個神聖的符號,只有親臨其境,他才能將它化為生動的畫面,才會感受到它的雄偉壯麗的形象,才會真正領略古代聖賢博大的胸懷。終於有一天,杜甫站到了泰山腳下,遠眺崇山峻嶺,心潮起伏,澎湃出從未有過的激情來。泰山山石巖巖,山勢挺拔,大氣磅礴,給人以力量與激情。泰山白雲繚繞,青松翠柏,鬱鬱蔥蔥,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泰山居高臨下,俯瞰齊魯大地,給人以博大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所有這些感受,都是杜甫從未有過的,都令他產生了急切的願望,託物言志,寄託理想,於是,他創作出偉大的詩篇——《望嶽》。
-
7 # 遊逛歷史村
在杜甫的一生中,總共有三首《望嶽》詩流傳於世。這三首《望嶽》詩,雖然題目相同,但卻描寫分別了三座山。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和南嶽衡山。寫作時間間隔很長,大約分別為:開元二十四年(736)、乾元元年(758)和大曆四年(769),正好是他青年、中年和暮年三個時期。這三首詩,都是借景抒情之作,非常形象地展現了杜甫一生的三種心境。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閱讀,細加體會,可以看出杜甫寫作這三首望嶽詩的心理動機。
他到過的五嶽中的三嶽,寫這三首望嶽詩都是用同樣的題目,這應該可以說明他是有意“湊”成“望嶽三部曲”。三首《望嶽》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著某種統一的宗旨。
先請看三首《望嶽》詩:
杜甫的詩越到晚年越精粹。這三首《望嶽》詩,從時間先後順序上看,也是越來越好。但流傳最廣的,卻是青年時代所寫的第一首。主要讓文學史專家讚歎的就是那句“齊魯青未了”。筆力之強大,胸襟之開闊,真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宋人範溫稱讚其“高妙而有力”;劉辰翁稱讚曰:“只五字,雄蓋一世”;清人施補華言:“‘齊魯青未了’五字,囊括千里,可謂雄闊”。我們小時候上學,語文老師把這詩尤其是最後兩句,當作勵志的千古名句,讓我們朗讀,背誦。的確,無論是寫景的雄闊有力,還是詩中的勵志名句,整首詩的內容是積極向上的,的確很適合青少年閱讀。
青年時期的杜甫,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失敗了。但是,二十多歲的杜甫的挫折感並不明顯,他依然無比自信,對實現遠大的政治理想,滿懷希望,充滿信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他這一時期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杜甫寫望西嶽詩,寫作背景是上疏營救房琯得罪了肅宗,被貶為華州掾。當時華州那個姓郭的長官,似乎是個粗魯人。名滿天下的詩聖杜甫,在他眼裡只是一個尋常下屬。他絲毫沒有一點憐惜敬重的意思。漂泊半生年高位卑的杜甫對於年輕時期的政治理想已經心灰意冷。這時的他已經萌生了退隱山林學道終生的念頭。像“諸峰羅立如兒孫”,“拄到玉女洗頭盆”,語言雖然通俗易懂,但憤懣怨恨的內心展露無遺。
寫作第三首時,他在衡山經過了十餘年的漂泊,加上年老體衰,政治理想徹底幻滅,中年時期那種憤懣怨恨的心緒已平靜下來。安史之亂結束,李唐皇朝元氣大傷,亟需重新建立穩定的政治秩序。因此,當時的杜甫最關心的事情,已經由年輕時期那些氣魄雄偉的政治抱負轉變為一種比較務實的制度建設。修祀典,這是這首詩的一個主題。但也可以從中看出來他早年的政治理想中的“再使風俗淳”的一個影子。
杜甫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思想,終其一生都沒有放棄的追慕明君的仁者之心,和他一生鬱郁不得志的辛苦命運,都包含在這三首詩裡。這樣的詩,李白寫不出來,白居易寫不出來,蘇東波也寫不出來。
回覆列表
二十歲後,杜甫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
《望嶽》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望嶽》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