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電影中,似乎只要蒙馬眼,塞馬耳朵,戰馬就可以規避刺刀和火炮對自己的干擾
77
回覆列表
  • 1 # 171188

    沒用,蒙馬眼、塞馬耳朵會讓馬狂暴,不聽從指揮。

    另外,炮兵轟擊會有衝擊波,大地震動,哪怕矇眼塞耳用處不大。

    真正是讓馬多處於模擬戰場環境,讓馬適應。

  • 2 # 真正鱷魚不哭

    戰馬矇眼衝鋒是很早的事,冷兵器時代就有了。

    主要是避免戰馬受驚失控,因為馬是比較膽小的動物,智商也不低,看到利器會害怕不肯衝鋒。另外戰場上有大量明亮金屬器具,有時反光耀眼也會刺激到馬。現代騎兵基本淘汰,少有例項,但可以從西班牙鬥牛中看到類似情況。

    長矛手的坐騎是有鎧甲保護的,不怕被牛角刺傷,但還是要矇眼,不這樣馬看到氣勢洶洶的公牛會害怕,會逃跑。戰馬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至於塞耳,應該是電影導演想當然了。動物聽覺系統之於平衡很重要,不能聽清聲音很容易造成戰馬狂躁,戰場環境本就嘈雜,各種震動也很劇烈,只要經過訓練習慣了基本可以適應。當然,世事難料,難免有馬會出狀況,這時候就需要騎手當機立斷,直接刺死戰馬,以免人馬俱傷甚至殃及夥伴。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純粹是網路小說的意淫,蒙馬耳和馬眼被傳播得太過於神奇了,但凡翻一下過去的騎兵歷史,就會發現基本上沒誰做什麼給馬矇眼蒙耳的事兒。

    上圖那個裝置經常讓國內許多人當做馭馬工具,產生了相當多的誤解,實際上這種工具叫“Fly Mask ”,即“蒼蠅面罩”,它其實是個防蠅工具,避免馬匹遭受到寄生蟲對眼部的侵擾,造成疾病。

    全面一點的連耳朵都會防住,這東西視當地寄生蠅的情況而定,有厚有薄,除了擋蟲子,還能遮蔽紫外線和強光對馬眼的損壞。

    半透的“Fly Mask ”也有,這只是種商品。

    馬的許多疾病乃至寄生蟲病都可因各種蠅類的傳播而導致,所以為了在麻煩的自然環境下照顧馬匹,蒙個眼罩是最好的辦法,尤其是馬匹被停放時。

    現實生活中還有種給馬上的“眼罩”,它的作用不過是降低馬的視角範圍,以及降低Sunny對馬的阻礙罷了。因為馬的廣域視角,它們很容易被周圍的活動所驚動,也容易在行動時被光線刺激,帶上眼罩有利於控制馬匹。

    古代傳統的馬眼罩形式各種各樣,很容易被人誤認為給馬矇眼睛,其實這不過是馬具的一種罷了。

    從有些角度看起來,這就像是給馬盟主了眼睛一樣。

    但只要換個方向看就會發現,其實只是擋住了兩側的視野而已,馬的前方視線根本沒有給遮蓋。

    至於古代、近代的戰爭,騎兵們並沒有什麼蒙馬眼的情形,訓練有素的軍用馬匹敢於直來直去的衝陣,一匹軍馬的價值可不是民間的馬匹可比的。蒙耳朵也差不多,人的許多指令都需要靠口令傳達給馬,矇住馬耳只能給自己礙事。

    騎士更講究的是“人馬合一”,透過人與馬的相互默契達到更好的作戰能力,因此保護馬匹的視力比遮住它更有效。

    翼騎兵相當喜歡硬性衝陣,但他們的做法是將馬匹聚攏到騎士的膝蓋貼膝蓋,以高密度的方式令馬匹形成群體效應,這樣面對火槍馬都不會恐懼。翼騎兵的戰馬同樣也經過長時間的軍馬訓練,連高度、蹄子大小和關節素質都需要統一,但並不遮眼。翼騎兵自己就有火槍和大炮,馬要是怕這個,那就不用上戰場了,翼騎兵的後人對著德軍坦克衝鋒都沒慫過。

    龍騎兵部隊更不幹這種事兒,他們的本質工作是機動火槍手,騎馬只是將之作為交通工具和一定程度的輕騎戰力而已,蒙馬眼乾啥?歐洲各國龍騎兵縱橫沙場的時候,就沒聽說哪家的軍馬得矇眼堵耳朵。

    胸甲騎兵也不會搞這種名堂,他們裝備的是馬刀、火銃,非常依賴人馬合一的靈活性,軍馬更是經歷了適應性訓練,習慣不在大炮和火銃環境下受驚。其它的驃騎兵、獵騎兵等無不是如此。好的軍馬被當成是好的戰士,因為它們也會積攢經驗,從新兵變老戰士,然後無所畏懼。

    哥薩克騎兵也不是慫蛋,見過哥薩克們給馬矇眼蒙耳嗎?別說對著空心方陣,它們連對著馬克沁和MG42衝鋒的事兒都做過,反正都是幹就完了,奧利給!

    至於《投名狀》裡那個神一般的蒙馬眼動作,反正我是無話可說的。現實中就算要蒙馬眼,那也需要給馬進行相關訓練,否則就這麼跑著跑著突然給馬來個“猜猜我是誰”,不嚇跪了才怪。

    至於西班牙鬥牛裡面為什麼要給馬矇眼,這純粹是角鬥場的習慣,為的是避免馬匹在狂牛面前躲避退縮,影響到騎士的動作,這隻適合於平攤環境的非移動式作戰,但凡馬要跑起來,就不應該進行矇眼。

    倘若真正的軍馬連朝著對面襲來的龐然大物都不敢衝鋒,騎士們的對決也就沒法完成了。事實上也從未有過文字記載騎士會蒙馬眼。

    有人說蒙馬眼會讓馬避免在明晃晃的刀槍前停住,這種說法其實也大多是腦補,不存在多少現實的認知。大部分時候,除了對軍馬進行嚴酷的選拔和訓練外,騎士還會選擇用“馬刺”刺激馬匹,令其瘋狂衝鋒。

    此外中國古代也有不少“用刀刺馬”的記敘,這其實都是透過外力逼迫馬匹突擊的方法,也是一貫的馭馬做法。而“遮住馬眼,堵住馬耳”雖然看似簡單,卻很容易讓馬不知道躲避障礙,更無法接受騎士的命令,可行性相當低。總之,無論是不是對付“空心方陣”,馬匹都不見得需要搞搞感官封鎖這檔子事兒。

  • 4 # 漩渦鳴人yy

    用場嘛,也是有的。只不過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你的這個圓心方正,應該是來自於歐洲列強掐架時期的那個時候。在歐洲列強掐架的時期,也就是拿破崙戰爭時期,當時的歐洲已經完成了長槍加火槍全面轉化成為火槍加刺刀這樣一個組合,但是與此同時,騎兵這個古老的兵種在工業化革命和現代化軍事紀律面前,開始得到了新生。

    拿破崙戰爭期間,拿破崙對於自己騎兵的使用也是得心應手,他的騎兵部隊在面對一些傳統的騎兵豪強的時候,往往能夠奪得先機。

    但是如此強勢的一個軍種當然也會得到相應的照應,不能夠讓你主宰戰場吧,否則其他國家跟你打什麼仗啊?所以應對這種騎兵發明出來的這種空心方陣,怎麼講呢?就是如果說面對騎兵的衝鋒,那麼剩餘的部位會緊緊的抱成一個圓,把刺刀對準外圍,這樣的話如果敵人的騎兵衝過來,那首先面對的就是刺刀的成績,無論他們從哪個方向進攻都是相同的待遇。

    你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不能把騎兵的眼睛給蒙上塞他耳朵裡,然後再去衝對面的步兵嘛,肯定也有這樣的人是過,但是沒有任何用處,為什麼?這個時候的騎兵已經不是古老的騎士階層了,以前的騎士身上可以穿著重甲,然後拿著自己的騎兵往人臉上懟,即便你把他的戰馬給放倒了,人家這個300多斤的鎧甲摔下來都能把你活活給壓死。

    但是這個時候走向了工業化火槍化時代以後,原先那套厚重的鎧甲用不上了,這個時候的騎兵能夠配備一個胸甲,那已經算得上是重甲騎兵了,這個騎兵它的防禦力幾乎降到了冰點,一旦遇到那種訓練有素的步兵組成方陣跟你對磕,那這個時候的騎兵確實沒什麼戰鬥力。

    你把戰馬的眼睛給蒙上了,讓戰馬聽不到任何的東西,然後沿著慣性一路衝過去,但你有沒有想過你衝過去能起什麼作用?啥作用都沒有,除了上去白白送死!

    所以說類似於這樣的處理,那隻不過是藝術加工,再火炮,火槍加入戰場的情況之下,用這樣的方式你去對付自己的戰馬,那你簡直就是白白浪費資源。

  • 5 # 金甲戰象

    蒙馬眼、用棉花塞馬耳朵沒有用,戰馬不是這樣使用和訓練的。

    不管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都曾使用過戰馬,而且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騎兵還是最主要、最有戰鬥力的軍種。騎兵的特點是速度快、武器強適合快速穿插、奇襲、突圍等,輕騎兵還可以用作巡視、偵查。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馬這個載體。

    騎兵的訓練除了讓作戰士兵熟悉技戰術能力外,更主要的還是訓練戰馬。而且對於不同目的的用途、細化兵種,戰馬的訓練也是不同的。

    就拿題中所給的空心方陣加炮兵的這個陣式,可能用到的騎兵有輕騎兵、重騎兵,其中的輕騎兵可配短刀或彎刀近戰,加配複合弓,也可單獨配置。讓弓騎兵包超圍射,短刀輕騎穿插進入直取敵後側炮兵陣地,最後用重騎兵進行收割。所有這些用蒙馬眼、塞馬耳是不行的,真實的戰場鼓聲震天、人喊馬叫,槍炮聲此起彼落,大地都在震撼、到處都是烽火,這些即使眼不能觀、耳不能聞也能被震撼到、觸碰到。而沒有經過訓練的馬匹是不能勝任的。

    怎樣做到在戰場上馬不驚、不怯,還能協助戰士克敵治勝呢?這就得益於平時有針對性的訓練。

    比如弓騎兵戰馬的訓練,先要挑選體態肥碩、耐力強的品種,從小訓練它小步快跑。這樣得到的戰馬既快又穩適合騎射時的要求,而且又有體力進行反覆撓敵迂迴。

    而作戰型輕騎兵戰馬就對速度和衝擊力有很大要求,需要選擇精壯品類進行涉火、涉水,遇刀槍、方陣、戰鼓喊殺噪音等訓練。

    對於重騎兵,那是冷兵器時代的坦克,戰馬的選取優中選精。由於重灌騎兵對速度要求不是很高,所擇馬匹都是高大肥壯、又粗又憨的個體。它們力量大、耐力突出,經過訓練之後協同性好、聽指揮、忠誠度高,有的重灌戰馬可以負重500斤左右一口氣奔襲一百里以外的目標。

    所有這些不同作戰意圖的馬匹都不是矇眼堵耳就能訓練成功並投入實戰的,它們需要長期的對抗訓練和戰爭的磨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腰椎和頸椎不好,有什麼好的鍛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