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Hi8605

    你可以向你父親講述關於“曾國藩”的一些作為,對後世的影響,改變你父親以往對“曾國藩”看法或認知;或不瞭解(透過你的講述)從而達到你所預期的效果。

    雖然“曾國藩”也有負面影響,“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嗎,畢竟看人要看長處,幫人要幫難處啊。看我是否能幫到你:

    首先,向你父親介紹一下曾國藩。

    曾國藩出生於:1811年11月26日,卒於: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治家之道:

    曾國藩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員中“人人孝悌”的原則。

    曾國藩有段著名的評論,說家庭興旺的規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傳一代就蕭條了,因為大多是紈絝子弟;商賈之家,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的家庭,一般可傳三代;耕讀之家,也就是以治農與讀書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興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講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還特別強調“勤以持家”。

    這個勤以持家在曾國藩那有兩層意思,一是家庭成員要克勤克儉,一是做家長的要勤以言傳身教。

    政治方面:

    他認為: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

    農業方面:

    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軍事方面:

    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

    然後就是他的作品《冰鑑》,《家書》,這兩部對後世影響比較大,引用的也比較廣泛。

  • 2 # 像晚風吶

    看到曾國藩這個名字,答主不請自來。

    1.《曾國藩傳》是我看過的第一本人物傳記,也是我對曾國藩這個人的初步瞭解,隨後我又多次找了史書中關於曾文公的記載和事蹟,越深入瞭解這個人,你就會越敬佩他,後世尊稱他為“半個聖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2.首先是他的天資和起點:他的天資和起點比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來的低:普通家庭,天資尋常,六次考取秀才都名落孫山,中間有一次作品還被改卷官員拿出來做典型批評。換做其他人早就放棄了,但是他執著,回去了依然捧起書本,第七次考試終於考上秀才,最終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升官速度堪稱史無前例。

    3.當我們以為他官升這麼快人一定很完美,並不是!初到京城做官的他,開始飄飄然,喜歡看美女看街市砍頭行刑,書都不讀了。不過他還有一優點是善於反省,友人看不下去罵了他幾句,他也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在他30歲那年開始堅持寫日記寫家書來監督自己的行為,幾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都還在堅持這個習慣。

    4.軍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湘軍也是他成立的,一開始他帶兵打仗不行,在抗擊太平天國的反軍時,屢戰屢敗,幾次他都打算以死謝罪了,還好身邊的人拉住了他,最終他重鎮旗鼓,屢敗屢戰,把湘軍帶領成一隻戰無不勝的軍隊。

    5.曾國藩此人不會嫉賢妒能,因為自己的天資低就嫉妒比他聰明有才幹的人,晚清包括像左宗棠、李鴻章等重臣都是他一手提攜上來的,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曾文公去世的時候弔唁他的人數不勝數,無不扼腕嘆息。

    6.我在之前有寫過一篇《從落第書生到晚清“第一名臣”,我們來聊聊曾國藩的開掛人生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共同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學護理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哪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