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雲中漫步笑紅塵
80後的童年,應說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雨露成長,比較幸福的。比70後好,比90後差。生活開始富足,沒有70後一些兄弟姐妹,沒有90後獨生子女的嬌寵,有兄弟或姐妹,但不多,有伴不孤獨。
-
3 # 香烤滷蛋
我出生於1984年,生在東北的一個小村莊裡,感嘆時光流逝的好快,轉眼我們已經步入中年,父母的容顏已經不在年輕,一路成長過來,伴隨的是滿滿的酸甜苦辣,我們已為人父,或為人妻,回想起童年的往事,忍不住淚奔,我們的純真,歡笑,最美好的時光,已經漸行漸遠,啥也別說了,準備好紙巾吧!
小時候最發達的交通工具,只有大人可以騎,我們都是偷偷推出來騎,摔的那叫一個慘啊!
彈溜溜,每次都感覺沒玩兒盡興,都忘記了吃飯,到最後被媽媽連踢帶罵的拽著棉襖拽家去的。
泡子槍,記得爸爸給我買回來,我激動的摟著它睡了好幾個晚上。
我曾經被嚇哭過
跳皮筋,女孩子最喜歡玩的,有誰和我一樣看人家玩不帶自己,心裡不爽,上去搗亂,然後被人追著跑的
小時候很奢侈的玩具
我可以玩一個晚上,不帶吵吵困的,只是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都是玩別人的,小時候這可是土豪的玩具。
小時候電視機上獨有的畫面
小時候最喜歡得一部動畫片,看完之後哭著讓爺爺給做槍。
射一次門能演一集的動畫片,因為大空翼,我愛上了足球。
那個時候青春偶像是這樣的
米花糖,每次屯子裡一來,都回家管媽媽要大碴子。
無花果,小時候經常吃的零食
小淘氣,二分錢一塊兒,都捨不得吃,留幾塊兒等妹妹沒有的時候好饞她
小時候最喜歡喝的飲料
小時候特別喜歡書的味道,我最喜歡得一篇文章叫小英雄雨來,讀了無數遍
週末都時候去朋友家玩,在他書桌上看到一個“泥咕咕”。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這種泥巴做出來的藝術品,不要小看這種泥巴藝術,現在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了。我拿起來,看到尾巴和屁股上都有洞,就知道這個“泥咕咕”確實是我們小時候的那種玩具,對著尾巴吹了一下,發出了壎一樣單調的聲音。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很多玩具中的其中之一。
八零後,出生在農村的孩子,並沒有多少玩具。至少在我成長的環境中,是沒什麼玩具的。所以,我們把能玩的一切都玩個遍。比如泥咕咕,現在看是藝術品,其實小時候是個孩子都會做,家家都有燒煤用的膠泥,用水和勻了,捏出小鳥的形狀,肚子裡掏空,然後用個樹枝把屁股和尾巴上掏個洞,在太陽底下曬乾了,就可以當哨子吹了。我們小時候只不過做出來的都比較粗糙,有個小鳥的樣子,能發出聲音就能玩一整天。不像現在還能塗上各種彩繪,變成書桌上的藝術品。而且現在的孩子都生在蜜罐裡,家長不可能讓玩各種泥巴,更別說往嘴裡吹了。不過小時候就是我們的玩具。
窮孩子的玩具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現在想起來都不可思議,也沒人教,好像無師自通一樣,身邊什麼東西都可以變成玩具。春天的時候,柳樹發芽,嫩綠嫩綠的枝,掰下來,折斷了。細細的枝上有嫩嫩的外皮,輕輕地揉捏外皮,小心別搓壞了。等把整個搓了一遍,就可以輕輕你把裡面的硬芯抽出來,剩下一個嫩皮的外殼,然後把一頭用刀截齊,把批外面再輕輕你削一層皮,捏成扁平的形狀,放到嘴裡就可以吹響——好像《讓子彈飛》裡,張麻子跟他們的兄弟們聯絡就用這種哨子,不過我們叫“吹mi”,放眼裡也不知道是什麼字。
更不用滾鐵環,沙包,跳繩,跳房子,玩彈珠,甩元寶——這個元寶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兩個字。現在好像還有小學生這樣玩,用很多廢紙,尤其是煙盒子最好,因為五彩斑斕的顏色會很好看,沒有廢紙和煙盒子,就會用小學生寫完作業不用的作業本的紙,摺疊成四方形的元寶,放學後,人人褲兜裡都有揣著元寶,在放學路上邊甩邊走。我把小夥伴的元寶甩個四腳朝天,他的元寶就是我的了。靠這個可以四處贏很多元寶,當然也會輸。輸了就四處撿香菸盒子,然後可以再疊元寶,再去贏回來。看起來完全跟現在小孩子玩的玩具沒法比啊,但是就是樂此不彼。現在想來,小孩子的遊戲,絕不是看玩具的貴重與否,而是看小孩子會不會玩。貧窮絕不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反而想法,貧窮只會激發孩子們更多的想象力,更多的玩法,更多的玩具。
對了,比如,夏天經常吃雪糕,雪糕吃完剩下的棍,可以積攢很多,然後堆在一起,挑冰棒。我從架在一起的冰棒架上挑一個,沒有驚動其他棍子就算我贏,然後可以繼續挑,直到挑的時候,不小心驚動了其他棍子,就換小夥伴來挑。這種遊戲好像很無聊,其實最有趣了,不但鍛鍊我們整體觀察局勢,還能鍛鍊我們的巧手是不是穩。總之,我們身邊看似沒有玩具,但是幾乎所有的不起眼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玩具,一塊泥巴,一根繩子,一片土地,幾個石子,幾張紙,一個樹枝……
還有什麼是不能玩?不需要買現成的玩具,如果你有想象力,一切皆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