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陽少年
-
2 # 秦視點
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油條、湯圓、爆米花等美食與小吃,都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醃、滷、蒸、臘、蜜、蔥拔等複雜的烹飪技術,也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
美食
“一日三餐”對今人而言,是尋常事,但在唐宋之前,平民多吃不起三餐,所以那時實行的是二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當然宮廷是有三餐乃至四餐的。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來(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這隻有在農業產量大為提高、食物變得豐富並且有了夜生活之後,才可以實現的。
吃飽之後,人們便會追求吃得精緻。宋人對於飲食是非常講究的。富貴人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增價酬之,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宋)吳自牧:《夢粱錄》]。尋常的飲食攤子,也很注意乾淨、衛生,汴京中,“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盤盒器皿,車簷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臨安也是如此,“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盒器皿新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蓋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苟簡,食味亦不敢草率也”[(宋)吳自牧:《夢粱錄》]。
對飲食的精緻追求,促使宋朝社會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夢粱錄》“分茶酒店”條、“麵食店”條、“葷素從食店”條、《武林舊事》“市食”條,都羅列有一個長長的美食、小吃、點心名單,抄也抄不過來。僅麵食就有罨生軟羊面、桐皮面、鹽煎麵、絲雞面、插肉面、三鮮面、蝴蝶面、筍潑肉面、子料澆蝦面……饅頭類有羊肉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糖肉饅頭、裹蒸饅頭、菠菜果子饅頭、雜色煎花饅頭……燒餅類有千層餅、月餅、炙焦、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糕點則有糖糕、花糕、蜜糕、餈糕、蜂糖糕、雪糕、彩糕、慄糕、麥糕、豆糕、小甑糕、重陽糕……今日的五星級大飯店,菜譜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麼豐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宋朝的開封與杭州,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
我們現在品嚐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油條、湯圓、爆米花等美食與小吃,都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醃、滷、蒸、臘、蜜、蔥拔等複雜的烹飪技術,也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宋人用於給食材調味的調料已有鹽、蜜、酒、醋、糖、奶、芥末、花椒、豆豉、醬油等,也跟今人廚房內的調味品差不多。
“膾”和“鮓”是最具宋朝特色的兩類美食。膾,即生魚片,傳入日本後稱為刺身。“野魚可膾菰可烹”,膾在宋代非常流行,蘇軾、陸游都是魚膾的發燒友。鮓,則是透過醃漬與微生物發酵使食材產生特別風味的宋朝美食,鮮魚、蝦蟹、雞鴨、雀鳥、鵝掌,都可醃製成鮓。將食材洗淨,拭乾,注意不可留有水漬,用鹽、糖、醬油、椒、姜蔥絲等製成調料,然後將食材裝入壇內,裝一層食材,鋪一層調料。裝實,蓋好。候壇中醃出滷水,倒掉滷水,加入米酒,密封貯藏。這時候便可以耐心等待微生物與時間的合作,在黑暗中靜靜地醞釀出鮓的美味了。
難怪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地方鄉紳的興起推動了食物的考究:宮廷御宴奢華如故,但卻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飲食富有創意。”1998年,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一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五十六位。
清人臨摹宋人的《賣漿圖》,幾個賣飲料的小販正在品評湯茶。
飲料
今人在大快朵頤的時候,喜歡喝點飲料。宋人也是這樣。《清明上河圖》中,在“久住王員外家”旅店門前,有一個撐大遮陽傘的小攤,掛著一塊木牌子,上寫“香飲子”。“香飲子”是什麼?就是飲料。
宋代的飲料又稱為“湯”“熟水”“涼水”。“熟水”相當於今日的廣式涼茶,宋末筆記《事林廣記》收錄了幾種“造熟水法”:“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煎滾湯在瓶器內,然後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若以湯泡之,則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蘇之屬,須略向火上炙過,方可用,不爾則不香。”比較常見的有香花熟水、沉香熟水、紫蘇熟水、豆蔻熟水。李清照寫過一首很是傷感的《攤破浣溪沙》詞:“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蘊藉,木犀花。”說的是,她晚年身體多病,不敢喝茶,只喝豆蔻熟水。還有一種竹葉熟水,據說很可口:“新安郡界中,自有一種竹,葉稍大於常竹,枝莖細,高者尺許,土人以作熟水,極香美可喜。”[(宋)朱弁:《曲洧舊聞》]
《事林廣記》也收錄了多種製作果汁飲料、鮮花飲料的湯方,有幹木瓜湯、水芝湯、蓮實湯、無塵湯、荔枝湯、木犀湯、橙湯、香蘇湯、烏梅湯等等。這些湯品的做法,通常是先將花果鹽醃,曬乾,烘焙,碾成細粉,然後裝入器皿密封儲存;招待客人時,再取出若干沖泡成飲料,有點像今日的速溶咖啡。而且“凡四時之內所開之花,嗅之香、嘗之甘者,皆可依法為之”。宋人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飲料,以招待客人。按朱彧《萍洲可談》的說法:“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家中來了客人,要先敬茶;送客時,再端上飲料。
宋人既以喝飲料為時尚,那市場上當然也有各色飲料出售。《東京夢華錄》說,六月時節,汴梁的“巷陌路口、橋門市進”都有人叫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當然,那時候也不必擔心有城管來踢攤、趕人。《武林舊事》也記錄了杭州市肆擺賣的各種涼水:“甘豆湯、椰子酒、豆水兒、鹿梨漿、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雪泡縮脾飲、梅花酒、香薷飲、五苓大順散、紫蘇飲。”《夢粱錄》也記載,杭城茶肆“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類”。
-
3 # 迷樓
說起餐館,最興盛的是在北宋。那時開封是帝都東京,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都市。
就說夜市,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裡記載,當時夜市最有名的是州橋夜市和馬行街夜市。“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熝肉、幹脯、玉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饡凍魚頭、姜豉、鰈子、抹髒、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薑辣蘿蔔、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藥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鹹菜、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旋兒、細料餶飿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離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燴、煎夾子、豬髒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後面一章更是專門記錄各色飲食果子,百十種食品名稱繁多,只可惜現代人已多不知所謂何物。
要說熱鬧,馬行街北邊的夜市比州橋夜市更勝一籌,“車馬闐擁,不可駐足,都人謂之裹頭”,“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 跟如今一樣,飯店遍地,方便得一般稍有進項的家庭都不用自己做飯。
講點排場的,可以去高檔酒樓,東京的酒樓可稱得上是“綵樓相對,繡旆相招,掩翳天日”,大飯店有豐樂樓、宜城樓、班樓、劉樓、八仙樓、戴樓、長慶樓,“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餘都叫“腳店”,專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而且“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盤合器皿,車簷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其賣藥賣卦,皆具冠帶。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衛生質量是有保證的,穿著打扮都有專業要求。
這些情況,是不是不比當今差?
-
4 # 茶邊求
宋朝,那可是吃貨的美好時代啊!
“在北迴歸線溫暖的陽光下,農作物創造出更豐富的食材,並透過發達的市場網路輸送到各地……”此句應該由趙忠祥老師那樣的奇男子,以渾厚磁性的男中音緩緩道出。“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又到了獅子和斑馬......”啊呸,應該是廣袤的中原大地終於迎來了一日三餐的時代——在中國飲食史上,兩宋絕對是最好的朝代之一,這是一個大轉折時期,在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推動下,人們的食材從匱乏走向豐盛,食譜走向多樣化,而且有了夜生活之後,平民的飲食習慣也從之前的二餐制逐漸變成了三餐制。
唐朝雖然風氣逐漸開放,但平常還是實行宵禁,只有元宵節及前後兩天例外,所以大夥攢著勁兒瘋耍,然後太平公主就揭下了薛紹的面具……
“這位美女,你知道安利嗎……
有宋一代,可沒有了這些限制,開封和杭州都是不夜之城。坊市合一,營業時間、地點沒限制,夜市三更未了,早市五更開場,間有鬼市,甚至還有跳蚤市場、快餐店鋪。
“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之。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北宋蔡絛在《鐵圍山叢談》如此形容開封夜市的繁盛,這是整個開封最熱鬧的地方,酒樓林立、燈火通明,蚊子最懼怕這些了,所以在這裡了無蹤跡。
餐飲業高度發達,連帶著武松他哥這樣的小BOSS也能買樓置業抱得女神歸。
“我不是潘金蓮……”
“知道了,下面這位才是……”
“誰在叫我?”
宋朝夜市的飲食五花八門,價格便宜,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等等,每份十五文(《東京夢華錄》卷二),因此人來客往,買賣興旺。如果花上一文錢,你能買兩隻大閘蟹,在歌舞廳(瓦子)喝一杯茶,不貴(當時普通百姓每天收入約一百文)。
開封最熱鬧的馬行街夜市,街長數十里,燈火明亮,如同白晝,遍佈鋪席商店,還夾雜著官員宿舍。一到晚上,車水馬龍,人頭攢動,不遜色於電氣時代。
從朱雀門到龍津橋,則是開封最有名的州橋夜市,也就是《水滸傳》裡楊志賣刀的地兒。州橋附近店鋪林立,有金銀鋪、彩帛鋪、果子行、魚行、肉行、工藝用品社、酒樓、飯店、香藥鋪、雜貨鋪等等。
再來說說杭州,如果在宋朝時流連此地,必將口水連綿:戈家蜜棗兒、宋五嫂魚羹、官巷口光家羹、壽慈宮前熟肉、中瓦前職家羊飯、錢塘湧金門灌肺、雜賣場前甘豆湯……解饞零食、飲料,果腹的燉肉拌飯,一週七天不遺餘力地吃,都不夠嘴巴忙活的。
在夜市裡還能吃到火鍋。宋朝有個林洪,他在《山家清供》中寫自己和幾個吃貨聚會,把肉切成薄片,用黃酒、醬油、花椒醃上。桌上放只風爐(唐時用之煮茶),風爐裡放半鍋水,等水燒開,吃貨們立馬伸筷,夾住肉片,在熱水裡燙熟,然後蘸著碗碟裡的汁料,大快朵頤。林洪這個妙人,為這場火鍋盛會取名“撥霞供”。和現代火鍋,沒差別吧?
《水滸傳》“李逵元夜鬧東京”中,宋江、燕青、柴進和花魁娘子李師師搞宵夜,侍婢“捧出珍異果子,濟楚菜蔬,希奇按酒,甘美餚饌,盡用錠器,擺一春臺”。
“啊?!有宵夜?啊?!沒叫我?!”
數一數,這四個貨宵夜吃的:第一輪,上各類“果子”點心,開胃;第二輪,上各類菜蔬,順氣;第三輪,上各類下酒菜,勾酒蟲;第四輪,上各類美味佳餚,正餐。餐具是啥?金銀器皿。
菜多不多?滿滿一大桌。
“我說找不到人呢,原來你們在這裡吃獨食啊……”
宋代的蔬菜醃漬加工技術也已相當了得,醋姜、辣蘿蔔、拌生菜、鹽芥,品種之豐富比起今天的鹹菜也不遑多讓。早飯餅配鹹菜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好羊肉的吃貨在宋朝可能有些憋屈,這東西在這個朝代可是金貴的食材。宋仁宗那個半夜裡思食燒羊(烤羊),結果餓著肚子繼續睡的典故流傳了千年——就連皇帝也覺得這是個“奢侈品”。
“腦門上有月亮這位朋友,你來說說這羊肉為什麼那麼貴……”
羊肉究竟貴到什麼程度?到宋高宗時,已是“羊肉一斤,為錢九百”,一般小官一月的俸祿也買不了十斤羊肉。宋朝著名美食鑑賞家和發明家蘇東坡“老蘇”也對羊肉特有感情(別以為他老人家就只吃“東坡肉”),作為宗師級的吃貨,老蘇後來被貶惠州後最大痛苦是沒有羊肉吃,只能買點羊骨頭熬湯喝,就連給弟弟蘇轍寫信也不忘提這茬:脊骨裡多少有點肉,趁熱剔出來,剔一天也就弄幾兩肉,泡點酒,加點鹽,烤到微焦時吃,味道好極了——老蘇果然是老饕。
“羊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總而言之,宋人對於飲食是非常講究的,對飲食的精緻追求,促使宋朝社會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1998年,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一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五十六位。完全可以說,宋朝是古代吃貨的美好時代。
-
5 # 吃貨歷史觀
喜吃羊肉的宋朝
在宋朝之前的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內遷,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中尤其是養羊業,這也直接導致宋朝時期百姓(當然了,能吃得起肉肯定是有錢的百姓)的主要肉食從豬肉漸變成為了羊肉,尤其是在宋朝宮廷之中,幾乎全都是羊肉。在宋真宗時時期,便有“御廚歲廢羊數萬口”的記載(見註釋1)。
但隨著靖康之難,宋朝南遷,喪失了適合養羊的北方土地,羊產量減少,讓人們不得不用豬肉逐漸替代羊肉。
牛肉可望而不可吃之前的文章提到過,李唐王朝是漢化的鮮卑族,依然留存很多遊牧民族的特色,比如在吃牛肉的問題上。
唐朝就比較寬鬆,但到了宋朝,人口不斷增加,糧食產量成為關係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因此宋朝曾多次下令保護耕牛,不得隨意宰殺。雖然部分達官顯貴依然可以吃到牛肉,但對於大多數宋朝百姓來說,牛肉基本上就是可望而不可吃的存在了。
註釋1:摘自《宋會要輯稿》徐松輯
-
6 # 賀灝
宋代發達的市井文化,大大的提升了華夏文明的飲食文化,華人的餐飲行業發展至宋代已同今天相差無已。我們熟悉的煎炒烹炸等烹飪技藝在宋代已全部齊和。菜品的花樣,和烹飪技巧都超過了之前的唐代。
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宋人喜歡正餐之前吃果品。《水滸》裡就有描述,宴會開宴前都有各色果品撐場面。而雕花蜜煎更是宋人精緻飲食的縮影。所謂的雕花蜜煎就是用蜂蜜漬制過的水果用刀雕刻出各式形態,出了味道甜美,還能供食客們賞玩。連宮廷之中都專設~蜜煎局,為皇宮宴會製做雕花蜜煎。
有在大個的冬瓜木瓜上雕刻的,也有在小巧的金桔青梅上一展刀功的,小的果品多雕刻成動物形狀,大的果品會雕刻上各種神話故事,養眼,養心,入口甜美。說到這,不知大夥的口水是不是要流出來了?反正俺是羨慕嫉妒恨啊,怎就不能搞一次穿越呢!
回覆列表
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到宋代,已經相當興盛。據《夢粱錄》統計,南宋時杭州的餐館,僅名菜就有數百種。
大型酒店內部都建有冰窖,你甚至能點到砂糖冰雪冷丸子、冰雪荔枝膏等消暑的冷飲。多數酒店還允許小商販在店內叫賣零食、水果,全面滿足你的味蕾。而在宋代酒店的選單上,羊肉料理佔據了很大篇幅。
當然,檔次這麼高的酒店,尋常百姓絕對消費不起。多數平民還是會選擇在中低檔酒店或飲食店一飽口福。開封的飲食店,規模較大的叫做“分茶”。店內供應有頭羹、白肉、胡餅、桐皮面等食物。如果客人選擇套餐,還有添頭贈送。又因開封是國家首都,四方的官員客商匯聚於此,為了迎合他們的需求,不少四川、南方等口味的特色飯店也應運而生。
那時的川味菜餚,有插肉面、大燠面等;南方風味的菜餚,則有魚兜子、桐皮熟膾面、煎魚飯等。部分菜名到今天還被人熟知(如插肉面、魚兜子、煎魚飯),但因炊具和調料的進步,多半已和古味不大相同。
宋代還有不少經營專案比較單一的店鋪。譬如包子酒店,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肉包子、魚兜雜合粉、灌大骨之類;肥羊酒店,零賣軟羊、羊雜四軟、羊攛四件;麵食店,顧名思義,專賣豬羊生面、魚桐皮面、子料澆蝦面等各類麵食;葷素從食店,專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芙蓉餅、壽帶龜仙桃等各類葷素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