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醫生楊白勞

    選擇困難症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1. 追求完美主義

    有一部分選擇困難症的人,都極度追求完美,習慣於逼自己做一個最大限度理想化的選擇。

    用“最好”做幌子,很容易在糾結中消耗著創意靈感,浪費了時間,更消耗了積極性。

    2. 潛意識害怕承擔責任

    一些重大的選擇可能會影響人生軌跡,因為害怕承擔選擇後導致的後果。

    3. 可提供的選擇過多

    過多的選擇使個體資訊超載,超出了自身資訊加工能力的上限,對決策產生負面影響。

    如何擺脫選擇困難症?

    1. 停止資訊收集,給自己加以時間限制

    不停地收集越來越多的資訊,會消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使我們更難做出選擇。

    改善資訊超載的情況,限制可做的選擇數量,把關注點放在質量上,並用時間限制約束自己快速做出決定。

    2. 在小事上依靠習慣的力量

    比如午飯吃什麼,衣服買什麼顏色,這種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可以利用習慣的力量,可以遵循自己已經習慣的選擇結果,減少不必要的糾結,把時間和精力成本花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3. 利用決策矩陣

    英國著名管理學家斯圖爾特·普提出過輔助決策理論(Decision Matrix, Selection Matrix),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決策輔助方法。

    具體操作如下:

    ①建立一個表格,縱向列出所有選項

    按照你內心最傾向的選擇程度進行打分排序

    ②橫向列出做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並評判其權重

    針對各種影響的重要性可以用0-5分的數字來表示,數字越大,權重越大,代表這個因素是你最先考慮的因素。

    透過多次的練習,可以不斷提高自己做決定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建樹,對已經做了的選擇不要後悔。

    只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做決定的時候就可以果斷很多。

    其實選擇本身並不難,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代價,永遠沒有百分之百正確的選擇,承擔選擇背後的代價,是擺脫糾結的最直接方法。

  • 2 # 山東大海

    選擇困難症,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做事情比較猶豫,思想比較複雜。優柔寡斷不知道怎樣去做的感覺。

    從星座上來講,巨蟹座,處女座,天平座這三種星座做事情比較前仰後顧,優柔寡斷。一個問題總是重複的想考慮很長時間,不知道如何下決定。

    還有一種感覺,選擇困難,好像不太自信的樣子。有一種怕選錯,或者做錯的思想,擔心選錯或做錯所帶來的後果。內心有一種不安全感,這樣如果在工作中,會對工作產生影響。

    在選擇事物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放鬆心態,不要考慮太多的顧慮,應從實際的方面去選擇。要明確自己的思想,告訴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然後作出選擇。

  • 3 # 祈福惜金

    選擇困難症的真正原因就是沒主見,優柔寡斷,可能因從小就有比較懦弱的性格所產生,當事情擺在你的面前需要選擇的時候,不能夠當機立斷,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而感到非常的困難迷惑。這恐怕就是所謂的選擇困難症的真正原因吧?

  • 4 # 992舒暢

    選擇困難症實際上就是無錢煩惱症,這也是我個人隨便所說的名詞。

    市場很大,無數選項任憑你去選擇……

    然而,要考慮自己的資金,還有擔憂自己萬一選錯了,全盤皆輸;所以一切擔憂就開始在心裡累積起來了。

    開啟天窗說亮話,選擇是在考察成熟、目標準確的前提下進行的,不是隨便投資落款的。

    選擇在於自己的超強和超前意識、還要根據市場需求去進行綜合分析。從小做大,步步為贏,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大經營、轉向經營、綜合經營。

    當然,這一切的選項都是根據資金運作、性格變化、目標準確、把握大小、調研情況、執行速度、心腦結合……而定,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夠成功。

    另外,選擇困難是一種恐懼窘迫,他的害怕、擔憂、擔心使之自己下決心受阻,定方向猶豫、信心軟綿不堅,恐怕自己做不來或做不成,讓家人跟著受屈。

    總之,拿不準、幹不成、前怕狼後怕虎、擔心不斷升級、擾亂了自己的心跡,也就猶豫寡斷亂了方寸,產生了各種精神障礙……無法選擇,也看不清道路。

  • 5 # 窈窕拂曉話城南

    作為一個成年人,首先必須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這一點不僅僅是從思維的導向上去從小培養。還要從孩提時期的獨立人格上去朔造。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從他每天穿仕麼衣服,到選擇仕麼樣的興趣班直至長大要報考的院校與專業是仕麼都是按父母的意願去做取捨,顯然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對自我的把控能力明顯要弱於常人,當離開父母家人之後面臨獨立的人生選擇之後,肯定就會變得無所適從,我們常說的媽寶男也算一種吧。沒有主見,從不知道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自然會有了選擇困難症。

    還有一類情況是,他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仕麼,但是這個需求的獲得是需要自己付出艱苦的努力,前途漫漫,異常艱辛,那麼他也會面臨要還是不要這樣的一種畏難畏懼心理帶來的選擇困難。這其實是一種意志力,自信心缺失之後的選擇困難症。

    前一種,需要家人的幫助,讓他在獨立社會之後不再做一個巨嬰,後一種是要個人磨鍊,摔打,真正的明白任何成功的獲得都必須付出辛勞的汗水。一顆春天的種子,到秋天去收穫季節的碩果必定要經歷夏天的酷熱,這個時間的跨度以及過程的經歷是一場必須付出的辛勞。

  • 6 # 孟珍

    謝謝邀請,選擇困難症,其實就是事到臨頭,猶豫不決,怕這怕那。不敢輕易拍板。其原因有三。第一,不自信,對自己的判斷總是持懷疑態度。不相信自己的選擇。總是給自己的選擇找一些相反的理由,否定自己。第二,太聰明,思慮太多,多謀少斷。以至於怕字當頭,既怕利益受損,又怕名譽受汙,既怕吃虧上當,又怕無知受騙。思前想後不敢決斷。第三,太在乎別人的議論。太在乎自己的名譽,太愛惜羽毛。既想顯示自己有,讓人說自己大氣,又要顯示自己聰明,讓人說自己佔了便宜。

  • 7 # 人民郵電出版社

    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透過實驗和觀察,研究了“選擇困難症”產生的原因並提出瞭解決方案:

    過多的選項導致認知負擔

    法國哲學家讓·布里丹認為,看似隨心所欲的選擇,有時反而會讓人陷入無所作為——不確定性以及無數潛在的選擇,讓人無法做出決策。

    曾經有研究發現,給一部分消費者提供6種果醬試吃,而給另一批消費者提供24種果醬試吃,結果前一批消費者中有30%選出了一種果醬購買,而後一批消費者幾乎無人購買果醬。美國心理學家阿摩司·特沃斯基認為,更多的“選擇”有時會帶來削弱動機的負面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認為,過多的選項需要佔用很多的認知資源(可以把認知資源想象成網路的頻寬),使我們感受到認知的負擔,從而降低了做出選擇的能力。

    另外一個很反直覺的事情是:手裡有好選擇的人,會比沒有好選擇的人更焦慮。研究者讓學生在一系列物品中做出選擇,這些物品的價值迥異,包括瓶裝水、T恤、iPad以及相機等。結果發現,如果學生被要求從一個低價物品和一個高價物品中做選擇,他們不會感到焦慮;如果學生被要求從兩個低價物品中做選擇,他們雖然不會特別開心,但也都不怎麼感到焦慮;只有當他們被要求從兩個高價物品中做選擇時,他們才開始感到焦慮。

    過於執著“最好的”

    古典經濟學認為,人做出選擇時,通常是希望根據效用最大化原理,即我們做出的選擇是所有選擇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那個。然而實際情況很難達到這樣的目標。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觀察到,任何試圖使回報最大化的公司,最終都會在無窮無盡地尋找最優解過程中破產。

    後來的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有兩種典型的選擇風格。一種是我們剛才提到的“效用最大化”決策者,另一種就是“滿意型”決策者。滿意型決策者並不追求“最好的”,而是隻要眼前的選擇令自己感到滿意,就願意選擇它,並專注於自己的選擇,不為後來出現的更好的選擇感到後悔。

    哪種型別更好?研究發現,第一種型別的人要比第二種賺的錢多一些,但第一種更容易不開心。

    另外,人們有時候做出的選擇,並不是讓自己最幸福的選擇。特沃斯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實驗參與者提供了兩種假想的工資方案。第一種情況下,參與者可以得到3.5萬美元的年薪,但同事們的年薪都是3.8萬美元;第二種情況下,參與者可以得到3.3萬美元的年薪,但同事們的年薪都只有3萬美元。

    結果,62%的人認為選擇第二種他們會感覺更幸福,但是84%的人表示他們會選擇第一種。

    那麼,該如何解決選擇困難症呢?

    嘗試做“滿意型”決策者

    解決選擇困難症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努力從“效用最大化”決策者轉變成“滿意型”決策者。與其在市場上貨比三家,不如看到自己覺得合適的價格就出手。尤其是當你處在一個有很多好選項的情境中時,要告訴自己不管選哪個,結果都不會差,而且也可能都會一定程度地留有遺憾,所以不必過多糾結。

    另一個方法就是壓縮選擇項,這需要做到自我約束。還是舉例說會去超市採購的人,研究者發現,如果一個飢餓的人隨身攜帶了購物清單——這意味著他把自己的購物選擇從整個超市的食品變成了清單上的食品,那麼他就不會買過多的食品。

    施瓦茨認為,好的決策需要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找到自己的目標;評估各個目標的重要性;給選擇項按照它們可以滿足的目標來歸類;評估每個選項能否滿足你的目標;做出選擇;根據選擇來適當修改目標。

    各位選擇困難症患者不妨試試這兩種方法,理清思路,少一些糾結~

    內容選自《妙趣橫生的心理知識 10個困擾生活的心理難題》
  • 8 # 澄愛媽媽發展平臺

    人的意識來源不同,源於本源的意識是真我,真我與宇宙偉大的存在能量相連。源於模仿和接收父母的意識並內化成自己的部分,是內在父母即“超我”,一生都充當著內在的檢察官,對人們的行為和念頭不斷的評判。源於幼時未成長的自己,即內在小孩,在遇到問題和挑戰的時候,人們會退行到內在小孩的無助的意識狀態中。

    因此,在遇到重大事件和挑戰時,很多人不能很快的從真我即心靈的角度堅定和快速的選擇,腦海裡會有很多聲音,雖然有些是人們在顯意識未曾意識到的,那些聲音有些是來源於內在父母的信念,有些是來自內在小孩的恐懼。這些聲音的共響下,人們很難做出抉擇,變的選擇困難。

    王先生近年45歲了,朋友邀他一起創業,創業的方向正是王先生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從心而論,他是很動心的。但是內在又浮現很多想法:不行,如果創業失敗,連現在的工作都難保;都四十多歲了,還創什麼業啊,穩穩當當的就行了;我不喜歡動盪和出差,我喜歡離家近還穩妥。這些聲音都來自於王先生的內在父母和小孩,也就是在其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學習和內化的信念。糾結了一個多月,最後他告訴朋友他不能跟隨一起創業。但這些聲音都不是王先生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卻不知不覺中影響著王先生的生活和決定,也就影響著他的生命走向和是否成功。

    內在父母的聲音越大,內在小孩越虛弱,人們越難與自己的內心相連線,越難真的成就自己。作為成人,需要覺察這些影響著自己的聲音和源頭,作為父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對孩子說的話所攜帶的信念,不控制孩子的選擇,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只有如此,才能走出自己的信念的囚牢,才能不囚禁自己的孩子。生命可以有更多新的可能性,去成就自己真正想要成就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扔紙飛機的時候為什麼要哈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