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混元形意掌門人
-
2 # 小蒜苗長
謝小秘書邀,
未來當然是全畫幅無反的天下。
還記得最近剛剛釋出的索尼A9嗎?
這就是訊號。
A9最恐怖的是什麼?
20張/秒連拍?
600+對焦點?
還是1/32000秒的最高快門速度?
都不是。
A9最恐怖的地方在於,其最牛逼的功能是由電子快門完成的!
單反,1DX到1DX2,花了四年的時間,連拍張數也就從14張漲到16張,索尼A9直接幹到20張,什麼概念?再多4張就直接24fps影片了,而這對於索尼,並不會太遙遠,機械快門,可能嗎?
單反,1DX到1DX 2,最高快門速度依然還是1/8000秒,而索尼A9直接幹到1/32000s,什麼概念?就是你在正午大太陽下用F1.2的光圈拍人像都不需要用減光鏡了。
其實電子快門早就有了,在富士和奧林巴斯,甚至索尼自己的微單上。
富士和奧林巴斯最新的旗艦XT2和EM1 mark 2,電子快門也都幹到了1/32000s,但這兩臺相機主打的依然是機械快門,為什麼?
因為果凍效應,所以雖然電子快門已經出來很久了,但在A9之前一直只是玩具!
為什麼會有果凍效應?
因為cmos的讀取速度有限,當拍攝物件在移動的時候,物體會成像過程中會產生變形,這才是電子快門最大的缺陷。
現在,索尼透過在cmos中植入ram,將cmos的讀取速度直接提升了20倍,從而解決了果凍效應。是,你沒看錯,索尼A9不是減緩了果凍效應,是消除了!(沒有完全消除)
沒有了果凍效應的電子快門,如同虎入山林,龍回大海,機械快門再也沒有了與之抗衡的資本!
微單相對單反的改變是什麼?是體積減小嗎?
這只是早期微單帶來的額外贈送福利。
微單,或者說是無反,首先去掉了光學取景系統,其次去掉了獨立的對焦模組,如今,連機械快門也要取代了。
這才是微單取代單反成為必然的根本。
有人說續航,握感之類的。
我把A9 2做得跟1DX 2一樣大小,然後塞個10000mAH的電池進去,可以嗎?
現在一個10000mah的電池才多大?多重?
其實最恐怖的不是索尼取代尼康佳能,恐怖的是你1DX 3或者D6就算保留光學取景器,你工作的時候也得把那塊反光板抬起來,這才是無反取代單反,電子取代機械的根本所在!
A9的釋出,真的開始敲響了單反的喪鐘,如果尼康和佳能依然執著於那塊反光板或者機械快門,那這喪鐘,也許就不只是單反的了!看著吧,如果佳能尼康不想成為大時代的陪葬品,在下一個奧運年到來之前,一定會將重心從單反轉移到無反的。
最終,一切都將會交給那塊小小的CMOS,其他的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和點綴!
至於apsc,這種當年因為成本而妥協的產物,最終必將歸於小眾。
apsc唯一的系統廠商富士都開始玩中畫幅了,你猜apsc還有機會嗎?
M43如是,這些小機子不會消亡,但成不了主流。
-
3 # 一顆韭菜的自我奮鬥
讓我們回到15年前,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佳能釋出了30D,這款現在略顯老態的機器在當時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第一款低於萬元的單反。正是30D的釋出,打開了單反的平民時代。以後的道路大家都很熟悉,單反佔據高階家用和專業市場,卡片機佔領普通家用市場。索尼原本也是單反玩家,但是另闢蹊徑推出了微單,或者叫無反,在佳能和尼康之間開闢了一片天地。
然而,誰也沒想到,攝影市場卻因為一個完全不搭邊的玩家加入,引起了巨大的變化。這個玩家就是手機。早在03年,手機的拍照還處於玩具狀態,誰也沒想到,十年後它會成長成一個怪獸。畫素不夠,4000萬如何?夜景不行,加防抖如何?虛化不夠,雙攝負責。一時間攝影市場天翻地覆,卡片機近乎絕跡,各大旅遊點再看看不到卡片機的身影,有了美景,大家第一時間掏出來的都是:手機。
為什麼?因為輕便,對於普通人來說,拍照只是為了分享,畫質並不是第一位的,輕便才是。於是手機就這麼一步一步的佔領了大半的攝影市場,一如當初摧枯拉朽的摧毀隨身聽市場。
注意這裡我用的是相機,也就是單反和無反合在一起,說了一大堆,最後回到了提問者的關鍵問題,我更看好誰。我個人覺得還是單反,原因是單反的優勢暫時無反還追不上,而無反的優勢對使用者來說並非不可替代。
那麼無反有沒有機會呢?隨著技術進步,當然是有機會,能解決惡劣條件適應性,鏡頭群質量,續航等問題,無反的有點比如對焦、連拍還是非常強大的。其實有個很容易判斷的現象,如果體育比賽如奧運會世界盃,站在場邊的記者們手裡拿的都是無反了,那說明無反統治市場的時代來臨了。
-
4 # 91拍照聊相機
接下來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100年前奧斯卡.巴納克發明UR-LEICA,世界上第一臺135相機後,一直是被大畫幅派詬病的。因為徠卡的畫幅太小了(相比當時的8X10英寸、4X5英寸、6X6cm的底片來說)。用徠卡甚至不被認為是攝影人。100年後,情勢激變。135(36X24mm感測器)成了全幅。在不懂得相機原理的人眼裡成了大畫幅。在他們眼睛裡,全幅是定義當下高品質相機的唯一標準。
其實相機的學問真的還是很深的。
首先聊聊相機的尺寸問題。當年那些攻擊徠卡的相機,至今沒有幾家生存下來。原因就是他們的相機太大了,或者太小了。
相機必須適合手持。當年流行的120相機,比如祿來、哈蘇、瑪米亞,實在太大了,不適合帶出去拍攝的。而比UR-LEICA徠卡小很多的相機大大的存在,比如美能達110、賓得110、甚至MINOX,都淘汰了。現在賓得有Q系列,仿造當年賓得110的尺寸的;尼康有1系列。但是這些很小巧的相機並不成功。因為,太小的相機並不適合手持。
這麼小的相機您怎麼握持啊!
真正的UR-LEICA的尺寸其實很小,大約和現在的一臺奧林巴斯PEN F的尺寸相差無幾。應該說這類相機一直是非常適合手持的尺寸。(索尼的A7 A9的機身尺寸不比奧林巴斯大,也是適合握持的那一類)
但是任何相機從一開始研發,後續型號就會有大型化趨勢。因為消費者想要更多功能。索尼的從NEX5開始到A9,體積也一直在變大。
M3以後徠卡也越做越大,M系列的數碼相機的厚度已經厚到讓人難以接受。所以最新的M10做了減薄的努力。
接下來我想說說系統化的問題。
無論是索尼A9用的50mm鏡頭,還是尼康的50mm鏡頭、還是哈蘇的75mm鏡頭、還是奧林巴斯的25mm鏡頭,其實它們是類似的基本結構,只是在設計的時候進行了縮放。
我想說的是:感測器的尺寸決定了鏡頭的焦距、體積、重量。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哈蘇最新的微單取消了反光鏡以後,雖然裝了43.8 X 32.9mm的巨大感測器,可是體積依然很小。但是不幸的是:鏡頭還是那麼巨大。等你帶上一隻廣角、一隻標準、一隻中焦三隻鏡頭以後,你的體力會讓你考慮考慮是不是還要帶第四隻鏡頭。
我們常說的全幅感測器的相機也是同樣的問題,雖然我們已經習慣了135鏡頭的重量。應該說大三元中,哪怕就攜帶2只,重量也足夠大的。
索尼全幅機器用的大三元鏡頭也好,G系列大師級定焦鏡頭也好,有哪個是適合攜帶的?
一個也沒有!這是事實!
A9推出,就是代表著全幅微單已經完成了重型化進化的過程。
第三個問題:鏡頭光學質量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已經在我的文章裡說過無數次。同樣標頭,全幅機是50mm焦距,M43相機是25mm,意味著M43相機的標頭能在單位面積上獲得更多能量(像距近50%的關係),所以解像力也可以自然提高。現在的全幅機的鏡頭解像力大致在30線對/mm這個範圍,如果畫素很高,比如A7RII,鏡頭的能力無法跟上感測器的要求。我不多說了,反正請大家留意感測器和鏡頭之間有匹配度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畫素的問題。
畫素多絕對並非正義。同樣尺寸的感測器,畫素越多,單個像素面積越小,接受光線能力越是下降。
同樣尺寸的感測器,畫素越多,單個像素面積越小。如果有手持振動,振動的幅度相同。意味著小畫素需要位移的距離也越長。
所以高階的相機反而要將畫素迴歸到一個合理的範圍。索尼A9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五個問題,我專門說說富士的APS-C。
富士的APS-C系統是我看到的惟一一個專門針對APS設計的相機系統。APS的感測器尺寸決定了它具有介於全幅和M43之間的效能。只要是專門針對這個系統設計的鏡頭,解像力高過全幅是正常的。所以富士鏡頭的解像力標準是45線對/mm。比索尼的標準高。同樣的焦距,體積也比索尼的小。而和M43相比,同樣的焦距,富士的解像力低,尺寸也大。
說完富士這個中間指標,您應該已經理解我想說的意思。
全幅、APS-C、 M43各有生存之道。甚至比全幅大的,也會有人買。
我也理解大家為什麼都喜歡寶馬5系、奧迪A6L。可是當您停不進車位的時候,才會意識到相機和車是一回事!
補充第六個問題:單反一時還淘汰不掉
索尼A9的連拍是20幅/秒。可您想過沒有鏡頭此時在對焦嗎?
沒有!此時鏡頭是幾乎停滯的(單次AF狀況下)。連續AF狀態下,是依據第一幅的焦點進行對焦或者進行焦點預測。
單反的片子為什麼更加純淨,噪聲少?因為CMOS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工作。
大部分單反沒有在CMOS上特地做幾個CMOS來處理對焦(人為產生幾個壞點)
單反,尤其是專業單反的可靠度在那裡放著。
沒有一個領導敢讓攝記用微單拍攝重要場合。
-
5 # 安德的遊戲
未來攝影既不是單反,也不是無反,跟全畫幅APS-C也毫無關係。
那是一種植入眼球的微型影像採集單元,你看到什麼就可以拍出什麼,意念一動就自己拍攝,想照片就是照片,想影片就是影片。不用修圖,只要你想,畫面就會被改變。想變啥樣就變啥樣。
-
6 # 無定向影相佬
相機在經歷了近兩百的發展,機身由最早的純機械控制,到後來1970年代出現半電子半機械控制,直至1990年代實現全電子控制(精度和操控細分度更高),這是相機電子化的第一步。
2000年後,以膠片為代表的化學成像方式,基本被電子成像(數碼)代替,只有大畫幅和醫學放射領域依然使用膠片。相機完成了第二步電子化程序。
近兩年隨著電子取景技術的提升,大有進行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的電子化:電子取景代替光學取景。電子取景有著許多新優勢和功能,讓人感覺就是相機的未來,是相機電子化的終極目標。
但我個人並不認為,電子取景會完全代替光學取景,就像機背取景相機——相機的最原始形態,今天卻依然有實用價值,在高階商業、建築和風景攝影和裡,仍然是不二之選的終極武器,而且還是使用大畫幅散頁膠片。說到膠片,表面上是被淘汰掉的,老舊的化學成像技術,但今天依然有市場,而且是像黑膠唱片玩家一樣的小眾市場。那未來會是電子取景的天下嗎?無反會代替單反嗎?我個人意見是,共存。光學取景也有其優點,根據物質守恆定律和遞弱代償原理來看,電子取景雖然是新技術,但也帶來了新問題。任何優點的獲得,是伴隨著犧牲其他優點的。所以,光學取景只要還有實用價值,就不會被淘汰,光學取景和電子取景都會在各自擅長的地方生存。
-
7 # G_Slime
未來指多遠的未來?最終一定是會取消反光鏡。但是這個未來不是在三五年可預見的未來。至少在三五年內單反的優勢在專業領域還是非常明顯。
APS-C半幅會跌入家用領域,專業領域肯定是沒戲了,畢竟現在全副單反的價格已經跌到萬元上下了。
微單會繼續在家用領域蠶食單反的份額,但是微單evf和單反ovf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就是CN兩家的鏡頭群非常的完善,微單要在專業領域分一杯羹的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8 # 上海阿木林
未來應該是無反相機的天下,因為單反技術原來是用在純光學相機上的取景技術。在發明單反相機時,適合相機使用的顯示屏還沒發明,而且膠片也無法將感光後的影象送到顯示屏,因此用光學成像取景是唯一途徑。現代相機是光電一體裝置,感光器件將感應到的影象用電訊號傳輸和儲存,很容易將訊號送至顯示屏。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顯示屏的價格變得低廉,而且小得可以裝在像機內,而且影象細膩,顏色接近自然。同樣效能的相比單反,無反相機可以“所見即所得”,按快門前就能看到照片效果,同時體積、重量大大減小,因此無反相機是趨勢,單反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一部分人的使用慣性。
至於相機畫幅,也就是感光器件的大小,這個還真不好說,現在是大畫幅的效能好,但是電子器件日新月異,同樣效能的感光器件會越做越小,說不定將來的小畫幅感光器件的效能會遠遠超越現時的全畫幅、中畫幅。
-
9 # 閒人146090081
照像機發明至今從像機到感光材料、印像儲存及技術應用都不斷髮生變革。目前的像機、畫幅在短期的“未來”必將依據需求而共存。我們現在同時在享受像紙照片、電腦顯示影象和投影影象。但更長的“未來”技術的進步全息影像會成為現今平面影像的遞代,那時也就將完全改變目前影像的狀況。探測技術的發展也會顛覆“鏡頭”的概念。
-
10 # JieKeYiZu
裝置是拿來用的 只是要看是否適合你當前的工作流程(專業與業餘)至於單反單電畫幅大小不必太糾結 如全畫幅單反和無反裝置在拍攝影片時由於影片畫幅比例的因素你恐怕永遠不會用滿感測器上的畫素點 大畫素感測器只會在照片拍攝中給你帶來收益 具有更大的裁剪空間 電影機800萬畫素拍攝的影片輕鬆院線4k標準 m3/4感測器的bmcc可以影片6k標準 所以說裝置是拿來使用的 只要滿足你最終想要的結果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
11 # 網際飛俠
攝影器材的輕量化,一定是方向。
“無反”是相機的一個種類,指的是結構一樣的一種機型;“微單”原是索尼公司在中國為其自己新創機型註冊的名稱。“微單”是“無反”中的一員。
索尼微單 NEX-C3(2011年)
“無反”是由“Mirrorless”翻譯而來,源於與單反相機(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的結構特點區別說的。
無反相機與單反相機相似的地方是機身都可以更換鏡頭,並且取景,拍攝也都使用這同一個鏡頭。
兩者明顯不同的地方是使用哪種型別的取景器。
數碼單反相機使用光學取景器,是反光板(反光鏡)將光線反射到光學取景器中,或者直接將光線投射到相機影像感測器(也就是現在常說的CCD或CMOS)【註解1】上。
下圖為單反相機結構示意圖:
無反相機不使用光學取景器,而是由影像感測器持續捕捉透過鏡頭的光線,並將光線實時轉換為電訊號,然後透過電子取景器(EVF)或機背液晶屏(LCD)進行顯示,拍攝者觀察現實場景,而不是使用光學取景器。
下面圖為無反相機結構示意圖:
因為不再使用光學取景器,無反相機就可以省去反光板機構,還有對焦屏,聚光鏡,五稜鏡等等結構元件,從而使機身結構變得簡單,從而使喚得機身可以做得更輕,更薄,體積更小。
按下快門拍攝時,相機立即進入拍攝模式,快門機構隨即被啟用,將一直開啟的光路關閉,然後按設定曝光時間釋放快門,這個曝光過程與單反相機類似。
無反相機相較單反相機有許多優點
除了相機本身可能較輕的重量和體積外,使用電子取景器可為攝影者帶來單反無法提供的諸多好處。
由於所有內容都直接來自影像感測器處理過的電子訊號,所以直接透過電子取景器或背面液晶屏,就可以直接看到拍攝效果,比如景深大小,照片亮暗,顏色效果等等……
還可以直接看到諸如白平衡,飽和度,對比度等相機設定資料,並且可以在取景器中放置實時直方圖等附加資訊,對拍攝效果操控非常方便。
取消了反光鏡也就等於消除了由反光鏡動作引起的機身振動和聲音,讓相機在曝光時更穩定,拍攝更安靜。
對焦方面,可以利用放大拍攝物件以驗證對焦,或使用峰值對焦,臉部檢測等強大的時實對焦功能,以確保每一次拍攝都可以獲得精確的對焦。
無反相機往往都有強大的 WIFI 功能,不僅僅是可以將剛剛拍攝的圖片傳送到手機上,還可以用手機透過軟體連線相機進行取景,對焦,引數選擇,拍攝等等工作。這對於一些特別角度的拍攝就非常的方便。
無反相機也有自身的一些缺點
首先,電子取景器只能在開啟相機併為影象感測器提供電源時啟動,這會導致相機比較費電,嚴重影響相機的連續工作時間。
其次,電子取景器在昏暗場景中使用時,影象顯示粗糙,解析度下降,對觀察細節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在對焦方面,儘管最新的無反相機型號已經非常快速準確,可以與單反相機媲美,但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拍攝快速移動物體時,與單反相機相比,還不夠強大,不過,在一些新型高階型號上,已經與單反無異。
無反相機的最大的問題,目前來說,主要是熱噪點問題,因為無反相機在取景過程中,影像感測器也一直處於工作狀態,會導致感測器溫度過高。
無反相機使用建議
建議在使用過程中,儘可能在不拍攝時就將相機關閉,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冷卻影像感測器以將少熱噪點對畫質的不利影響,同時也可以節省一些電量,增加拍攝時間。
總結
無反相機雖然目前相比單反還有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無反相機的特有的一些特點,超越了單反相機。
無反相機總體來說非常方便拍攝者使用,特別是其獨有的一些特點,相對傳統單反相機很有優勢。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這些不足以抵消它的那些優勢。
對於非專業攝影者來說,中高階微單足夠滿足日常拍攝需要。對於專業攝影者,那些專業級的微單,也是足夠拍攝需要的。
-
12 # 光影的光陰社
個人認為以後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輕量化的,當然是在畫幅不縮水的前提下!所以我認為以後還是會以微單全畫幅機器為主,並且大幅度的智慧化。
其實數碼產品的發展趨勢大家都看到了,大方向肯定是不會變的,那就是高度的智慧化 高整合加小體積,但也會有一個瓶頸、比如手機,目前大部分手機的體積都差不多,4.5-5.5左右的尺寸,拼的就是創新和科技含量了。
單反相機目前還暫時不會有被微單取代的風險。畢竟單反的專業性是微單無法替代的,拿目前微單裡面的王者 索尼a7r2來說吧,雖然它功能強大 成像質量絕對可以比肩單反了,但依然沒有取代佳能和尼康的趨勢吧,只能說佔領了一部分市場而已。
關於微單取代單反、這個過程將會非常漫長、但單反機器加上鏡頭 體積巨大 重量也嚇人、這肯定是在這個科技時代無法容忍的弊端,我也很期待將來有一天、口袋機的素質都能做到目前專業單反的高度!
至於畫幅,肯定是不可能被aps-c翻身的,因為它除了便宜 幾乎沒有任何優勢!但便宜這個概念 只是相對來說而已,當以後全畫幅單反越來越普及、那麼價格肯定也會越來越親民,數碼產品都一樣,以前一部手機多少人買得起?現在人手一部。毫無疑問、以後估計aps-c畫幅的機器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低端廉價全畫幅機型。
不光是單反,咱們生活中追求的東西全都是數字化 輕量化,我們的社會發展趨勢就是這樣。要智慧 要環保 還要空間! 可能多年以後 一部手機 就集成了咱們生活中大部分所需的功能了,也許那時候不叫手機了.....變得就像我們生活的遙控器一樣!
-
13 # 薦薦柔性正骨
產品定位肯定是根據使用者需求來決定的 所以這個沒有絕對的 畢竟低中高也是根據人群來了 而廠商也不可能犧牲市場的
回覆列表
如果無反在各方面效能都趕得上單反,就非常有希望的,例如耗電;
如果全畫幅價格降到APS-C畫幅價格,那麼大家肯定都買全畫幅。
兩者再結合一下,全畫幅的無反,即解決了畫質、操作、耗電等問題,價格又很親民,是有希望成為主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