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喵影先鋒
-
2 # 狂夢籃球小墨
09年的《蝸居》再到現在的《安家》,觸動了所有為買房安家而省吃儉用辛苦攢錢人的心。
從09年到現在《安家》已經十來年了,從一間只有10平米左右的和鄰居共用廚衛的老房子,再到現在卻擁有一套“無處安放一臺筆記本”的房子。劇中有這麼一段來自夫妻倆扎心的對話:“你知道剛剛路上我一直在想什麼嗎?我覺得我們倆挺可憐的,倆博士畢業,兩個人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連一套像樣的兩居室都買不起,可笑吧”。看到這是不是一樣扎痛著我們的心,也許很多人在海萍、蘇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曾經的自己,狼狽、落魄、走投無路的,甚至現在依然是這個樣子,因太真實了
側面反眏了我國這十年來的快速發展,但也反映瞭如今很現實的問題房價飛速上漲的問題。有多少人從滿懷希望的相信自己,只要省吃儉用辛苦攢錢就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再到被現實打得遍體鱗傷呢。自己辛苦奮鬥的工資卻不及房價的飛速上漲的一小步。又有多少人曾經覺得90平的小溫房可以了,到現在苦惱著因二孩的出現而變成了小窩房呢。
當然《安家》劇中這對老夫妻後來開包子店,攢了一輩子錢,給孩子買了套婚房。看到這不知道你們是否也一樣有著同樣莫名的感動,總之作為年輕貪玩時候的我們,那個時候或多或少會辜負一些父母的愛,直到自己也為人父母。才知道他們的不容易,好好愛護他們吧,因為這一輩子能成為一家人也是緣份。你們覺得呢?
在這我也希望打拼的你們,早日在你們奮鬥的城市的某本房產證上寫上自己名字。一起加油吧!
-
3 # 田螺姑涼
十幾年前一部《蝸居》戳中了多少城市底層買房人的淚點!早出晚歸,省吃儉用,為的就是能在大城市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生活!
當年郭海萍為了省錢天天吃白水煮麵條,為了一塊錢和老公大吵特吵,也是挺著大個肚子,周旋在多少樓盤之間,尋找自己夢想中的家!如今,宮貝貝夫妻雙方博士,夜晚歸來,為了按時完成工作,不得不坐在馬桶上辦公!這是不是你?這是你也是我。房子是可以安心生活的地方,也是可以安心生活的港灣。
房子不只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更多承載的是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它見證了太多東西,也儲存了太多的回憶。
也許我們平凡如郭海萍,外地戶口,沒有高學歷,平凡的工作!也許我們比不上宮貝貝,沒有高學歷,也沒有價值三百二十萬的房子!小時候以為自己是蓋世英雄,長大了才發現自己沒有七十二變,不過是一個普通人。
不管是《蝸居》還是《安家》都戳中了我們這些活在底層普通民眾的心。
身邊多少“郭海萍”你我又能否比得上“宮貝貝”?希望我們都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
4 # 葉偉
十幾年前的《蝸居》和現在的《安家》都戳中了廣大老百姓最最深層的痛點[房子]。房子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房子是我們家庭的財富,房子是我們的安全港,房子更是我們得以財富傳承、延續生命的老本。有了房子,咱老百姓心裡就踏實了、安全了、心歇了。房子承載了太多的希望與未來,光榮與夢想。
《蝸居》和《安家》都是兩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安家》是編劇六六以房子為題材,繼電視劇《蝸居》後十幾年,再寫[房子]的第二部作品。
兩部作品都是以房子為主線,描寫了普通老百姓為了房子,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愁。雖然是劇中人物的故事,卻猶如是自己及身邊事的重現。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牽動著每一個普通老百姓內心脆弱的神經。
-
5 # J音閣
01
孫儷跟羅晉主演的電視劇《安家》開播了,前兩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有海清。看到海清跟郝平飾演的這一對中年夫妻,我想很多觀眾都會跟我一樣,想起十年前的《蝸居》裡的海萍跟蘇淳。
《安家》跟《蝸居》這兩部電視劇都是跟房子有關的,而且也都跟作家六六扯不開關係,其中《蝸居》是根據六六的長篇小說改編的,而《安家》也是由六六擔當的編劇。
2007年,六六的長篇小說《蝸居》出版;2009年,根據其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蝸居》上映,一經開播就成為當下熱播的電視劇,很反應社會現實,戳中了大都市裡很多年輕人的心聲。
我們不講海藻跟宋思明,就單單是海萍跟蘇淳那一對,反映了多少當代青年,我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到曾經的自己,太寫實了。
2020年2月21日,由六六擔當編劇的《安家》開播,海清跟郝平飾演的這一對即將生二胎的中年夫妻,房子是有了,但是有了二胎你得想辦法換更大的房子,因為之前的房子已經不夠住了。我敢說,他們這一對中年夫妻也是能讓很多中年人從中看到自己。
現在很多生二胎的,不少人都考慮從一房換成兩房甚至三房,在別人看來你們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呢,都在為房子而拖累著。
我從這兩部劇中都看到了自己,剛畢業的自己,還有已經結婚生完孩子考慮換房子的自己。
如今,十年過去,我們很多人都成長了,而海清跟郝平這對夫妻所經歷的,很多年輕人都在經歷著。不得不說,六六真的很厲害,她所擔當編劇的電視劇都非常寫實,很接地氣。
今天這篇文,我們著重探討一下:時隔十年,從《蝸居》到《安家》,海清買房戳中多少都市人的心聲?
02
還記得《蝸居》裡的海萍跟蘇淳嗎?
那部電視劇非常寫實,要不然也不會那麼火,甚至到今日還有很多人去看那部電視劇。光我自己就看過很多遍,我沒有去看六六寫的小說,但是電視劇拍得很好。
海萍跟蘇淳是大學同學,他們倆都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但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他們也沒有辦法能買得起屬於自己的房子,畢竟剛剛畢業參加工作,又都是屬於沒爹媽靠的,都是“窮人”,即便是上了名牌大學,依然是拿著微薄的薪水,買房子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我相信很多普通的年輕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因為不能靠家裡,你得靠自己,但是靠自己在社會上立足是非常難的,
-
6 # 雲播影視
十年前,編劇六六憑藉著一部作品《蝸居》火爆了全中國。
劇中的臺詞“現在的房價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斷得更高,越來越高”成了當時在大城市拼搏的七零後、八零後買房的真實寫照,也是大城市未來十年房價的未雨綢繆。
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房價果真如《蝸居》所說,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幾倍翻翻後,成了大家眼中難以抵達的天價。
如果說,十年前的《蝸居》是六六交出的一份時代報告,那麼最近熱播的《安家》則是她以十年為期的彙報總結。
這部由孫儷和羅晉主演,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安家》是一部以房子為核心的都市劇,講述了兩個中介店長房似錦和徐文昌在幫助客戶安家之餘,也見證了客戶生活喜怒哀樂的故事。
痛點一:結婚買房要不要加對方名字?
結婚買房要不要加對方名字?這個問題相信是當下許多新婚夫妻的心結。因為它,不知造成了多少對情侶的分別。不加名字,你是不是不愛我?加名字,自己心裡又不大舒服,畢竟房子的價值不是幾千幾萬就能衡量的。
在《安家》裡,恰好也有這麼一個關於加名的故事。
經營著一家包子鋪的嚴叔夫婦為了讓孩子在上海紮根,起早貪黑幾十年,操勞了大半輩子,終於湊夠了在上海買套一居室的錢。在房似錦的帶領和遊說下,嚴叔夫婦準備全款購下一套房產。
但就在他們籤購房合同時,兒子發聲了,他要求在房產證上加自家媳婦的名字,並且爆出媳婦懷孕的訊息。
嚴叔夫婦本來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還是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畢竟本來就是為了兒子娶妻生子買房,再說,都有孫子了,那麼加上女方名字也沒什麼。
這集劇情可以說一播完,就立馬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說,不應該加女方名字,買房的錢不是小錢,是老兩口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辛苦錢。也有人說,應該加女方名字,這是給女方的保障,女性在婚姻中要犧牲更多的個人利益去照顧家庭和孩子,房子就是一種保障。
買房加不加名,真可謂是當代婚戀的一道送命題。
痛點二:許多人都夢想著能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現實卻是房價一路高升,我們一路買不起
《安家》中引起大家共鳴的第二個情節估計就是海清演的宮蓓蓓一家的故事。
宮蓓蓓和丈夫一家五口人住在一個六十二平米的擁擠房子中。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迎接她的便是睡在一張床上的兩個老人和孩子,以及躺在地板上打呼的丈夫。而她自己,還得挺著孕肚窩在窄小的衛生間裡辦公。
懷了二寶後,她決定要改善一家人的居住壞境,想要賣掉老房子換一個面積大點的、全向朝陽的學區房,但奈何符合要求的不夠錢,錢夠的環境太差。
在看了許多套房後,宮蓓蓓坐在車裡,不由地向老公感慨道:兩人博士畢業,在上海奮鬥了這麼多年後,竟然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買不起。
感慨背後透露著難以言說的辛酸,更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宮蓓蓓和丈夫作為這個社會的兩個高知分子,奮鬥了這麼多年,尚且如此,又何況在他們背影后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輩子的起早貪黑,都難以換的一套房,換的一份安心。
高價房的背後,不僅僅是個人的辛酸難捱,也是大城市資源競爭激烈的充分體現。
痛點三:為了孩子,中國父母真的很拼!
嚴叔夫婦幫兒子在上海買房,為的不過是能夠在上海真正地紮根,而不止是作為異鄉人存在,是為了能夠當上海孩子的爺爺奶奶,讓孩子從一出生就享受好的生活。
而再看看宮蓓蓓夫婦,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什麼非要買學區房,不就是為了肚子裡的二寶和一出生的大寶能夠在上學時,享受好的教育資源嗎?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真的什麼都願意做。他們節衣縮食買學區房,給孩子報無數個興趣班,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用心良苦,難以衡量。
而為子女買房就成了他們最直接的體現。
房,在中國人眼中,自古以來就是重中之重的存在。
它代表著家,代表著安穩,代表著老有所養、中有所局、幼有所學。
一部《安家》,觀時原是看客心,未料已成劇中人。
-
7 # 李家小劇場
十年前,一部《蝸居》火爆全中國,編劇六六憑藉此作品嶄露頭角,成為炙手可熱的實力編劇。劇中圍繞以“房”的情節,直擊當下社會最現實的問題,由此引出一系列的社會熱點話題,《蝸居》裡的海萍跟蘇淳極度渴望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那時上海房價在不斷飆升,為了房子首付四處籌款,其妹海藻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在海萍買房這件事開始發生了變化,從《蝸居》這部電視劇中看到曾經的自己,狼狽、落魄、走投無路的,十年後的我們,可能現在依然是這個樣子。
十年後,一部《安家》,同樣出自編劇六六,同樣圍繞以“房”的情節,反射出當下年輕人對於買房的痛點,如果說,十年前《蝸居》是一份房地產的時代報告,那麼十年後的今天熱播劇《安家》是一份十年的總結報告。
痛點一:
痛點二:
《蝸居》中的郭海萍和蘇淳,《安家》中的宮蓓蓓和斯禮,他們都是漂在上海的高知識收入人群,在上海奮鬥了這麼多年後,竟然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買不起。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在他們背影后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輩子的起早貪黑,都難以換的一套房,換的一份歸屬感,感慨背後透露著難以言說的辛酸,更是當代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痛點三: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真的什麼都願意做。他們節衣縮食買學區房,給孩子報無數個興趣班,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用心良苦,難以衡量,而為子女買房就成了他們最直接的體現。
十年光陰流逝,從《蝸居》到《安家》,歷經十年光陰,故事中的買房的情節敲打在漂在都市男女心頭上,到底有多疼?多疼?
希望漂在喜歡的城市打拼的你和那個TA,能夠在這座城市買下一套房,一起在回家的路上,抵達家庭中,開啟最溫馨的那盞燈,找尋那份“家”的歸屬感。
回覆列表
《安家》不是以前那種透過房市來引入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焦慮,而是以中介人員的主視線和身份,給自己的職業洗白。所以,劇情中間那些刻意說慘的橋段,在身為消費者的觀眾眼裡,可能都帶有一種賣慘博同情的性質。
從這些立意上面來說,它已經棋差一招了!而緊隨其後的人設,她也為了呈現職場里人性面面觀,而犯了角色太有個性,人設失真的問題。
作為職場劇,《安家》其實想呈現的是每個人性格迥異,他們之間性格的衝突自然而然就可以撐起整個劇情氣氛的職場環境。
這部劇是六六編劇繼十年前《蝸居》之後又一次聚焦都市買房問題的思考,劇中涉及到了很多非常現實的問題,如透過假離婚買房最後變成真離婚的徐文昌;以及老兩口辛辛苦苦賣包子掙錢買了一個房子,最後付款的時候兒媳婦突然要求在房產證上加上自己的名字;還有物業經理向房產中介以過節買粽子送禮為由收錢中飽私囊等一系列的現實問題,角度獨特,立意深遠,非常貼近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