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兒子今年2歲半了,剛生的時候老公和婆婆說孩子太小,不適合往外面抱,我默許了,所以我也沒有回孃家坐什麼雙滿月…可是後來孩子越來越大,依然不讓往外面帶,包括過年過節,一直到現在,孩子已經2歲半了,我提出帶孩子去動物園和海洋世界,老公和公婆的反映讓我驚訝,他們認為在小區裡溜達就OK了,才是最安全的,一提出門就跟我講人販子的各種版本故事,各種交通事故,各種搶劫殺人……我實在不理解,是我沒有安全意識?還是他們太敏感?保護孩子我能理解,但怎麼能不出門接觸大千世界呢?如果沒有條件也就算了,可明明有條件來開闊孩子的視野啊……我很想用一種委婉的方式跟他們溝通解決,要怎麼說才好呢?
8
回覆列表
  • 1 # 小葡萄137107782

    可以告訴老公和公婆這樣過度保護的壞處,以下供參考。一是難以獨立:獨生子女時代,父母對子女格外關心也無可厚非,但過度的疼愛,這樣也不許做,那樣也不許做,天長日久,會給子女養成不做家務的習慣,今後走向社會,就難以獨立,做些簡單的家務又未嘗不可。這是很多父母親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

    二是難以合群:從小就嬌生慣養,父母親不許自己的孩子和這個小朋友玩,不許和那個小朋友玩,這樣一來容易對自己的孩子養成孤僻的心理,一旦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就難以合群。其實,從小不能抹殺孩子們的靈氣和童真,更不能把他們的心靈關閉起來。

    三是難以成才:如果父母親,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保護著,這樣也怕,那樣也怕,幹這樣也不行,幹那樣也不許。不允許到外面闖蕩一番,連走出家門半步都要管著看著,如此一來,怎樣才能讓子女長大成人,怎樣才能讓他們脫離父母親的懷抱,怎樣才能成氣候,怎樣才能獨當一面地去成才。

    四是難以發展:如果經常被父母親捆綁著,哪裡都不能去,到哪裡,做任何事,都認為是一種冒險和風險,對自己孩子的前途和前程,確實是不可抵擋的阻礙。就是走向社會,也難以發展。這樣的捆綁式溺愛要不得使不得。

    五是易啃老族:凡是凡事都是父母親一手操辦,很容易養成啃老族,不但自己的生活不能獨立,還要拖累父母親一輩子。

    六是易生性膽小:從小就保護著,很容易使孩子的膽子變小,性格內向,在成長過程中,家長不允許孩子們半點的冒險,如此一來,使孩子們做事更加小心謹慎,不敢出錯,這樣的培養方式要不得。

    七是易自卑:看到其他的小孩在有說有笑,玩的開開心心,而由於父母的管束,無法去和其他孩子們一起交流,該交什麼朋友,該說什麼話,都被家長管著,看他們的臉色行事,這樣就使孩子不敢主動和別人交流,更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

    八是婚戀難:像這樣保護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旦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父母親更是喜歡插手,用自己的觀點和眼光來物色物件,這樣往往適得其反,使自己的兒女不敢踏入婚戀半步,怕被父母親責怪。由此導致婚戀難也不足為怪。

    九是難以斷奶: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是一種天性,他們往往怕孩子吃虧、受人欺負,因此把孩子包裹起來,並不斷滿足孩子的需求。要給孩子一定獨立空間,學會放手。處在父母過度保護下的孩子,往往具有矛盾心理,最終會導致焦慮、敏感等症狀,沒法獨立做出決定,更欠缺人際交往的能力。及時斷奶是孩子成長的必然。

    十是難以經營人生:父母應該更關注自己的中老年生活,展示積極自強的一面給兒女,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他們,而不是那種保護方式。保護是天下父母對兒女的必然,但過度保護,就適得其反。現在你捨不得放手,將來他一生都不會鬆手。要讓自己的子女學會經營人生,這才是最好的保護

  • 2 # 水凝心1

    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自己所取得的經驗不足,從而感到自卑並害怕挑戰。受過度保護的孩子到了該長大的年齡卻總是讓人覺得他長不大,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有人把這樣的人叫做“30歲兒童”。過度保護在壓制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利於個性的發展。研究證明,過度保護會使孩子依賴性太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膽小,肢體靈活度差等等。看似小事的“不會自己吃飯”、“不參與小朋友的各種活動”,都會使孩子產生心理負擔,覺得自己處處比別人差,不能融入同齡人中,漸漸失去自信心,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過度保護,使孩子缺少了成長過程中的磨礪,容易造成孩子的軟弱閉塞、膽怯無能並逐漸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同時使孩子和社會之間豎起了一道牆,孩子在無形中遠離了社會,長大以後就會難以適應社會。所以,受過度保護成長的孩子,在社會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

  • 3 # 卓越父母大學

    爸爸過度限制孩子的生活範圍,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不利的。 孩子需要和外界交流、接觸, 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才能和世界融洽的相處。

    第一, 媽媽多跟爸爸交流, 如何育兒。 社會是硬幣的兩面, 有陽光有陰暗, 但是不能因為擔心陰暗, 就拒絕陽光。 包裹在溫室裡的花朵更是容易受到傷害,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第二, 請親戚、朋友來聚會,多分享育兒知識、經驗。 事先與朋友溝通好, 多講講老公目前的狀況。 讓親戚朋友多勸說老公。 小孩子可以隔離一年,兩年,終究不可能隔離一輩子, 而且越來越不敢和外界接觸, 會導致性格的缺陷。 走出去, 直面風雨,才是硬道理。

    第三, 多跟書本學, 跟網路學,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只有不斷地突破自己, 不斷學習, 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進而找到問題的答案。

  • 4 # 小王子愛上狐狸

    過度保護孩子,實際上是害了孩子。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孩子的成長是有軌跡的,不是父母親全權代理一切,他就可以長大懂事了。有些事情,總還是要讓他們學著取面對。小時候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過分依賴這種保護。從而不願意成長,總覺得自己還小,反正有爸爸在那兒頂著,沒事兒!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長大以後,事事都缺乏主見和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因為他們沒有養成獨立自主喝獨立思考的能力,習慣被呵護,自己心裡沒有底,當然難以有所決斷。因此,那些喜歡過度保護孩子的父親們,真的應該醒醒了。在你望子成龍的背後,應該正確引導,而不是把孩子變成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 5 # 情關鄉土

    首先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你必須讓你的家人充分意識到這幾點壞處。

    1/過度保護阻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導致自己所取得的經驗不足,從而感到自卑並害怕接受挑戰。

    2/過度保護在壓制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利於個性的發展。研究證明,過度保護會使孩子依賴性太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膽小,肢體靈活度差等等。看似小事的“不會自己吃飯”、“不參與小朋友的各種活動”,都會使孩子產生心理負擔,覺得自己處處比別人差,不能融入同齡人中,漸漸失去自信心,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

    3/過度保護,使孩子缺少了成長過程中的磨礪,容易造成孩子的軟弱閉塞、膽怯無能並逐漸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同時使孩子和社會之間豎起了一道牆,孩子在無形中遠離了社會,長大以後就會難以適應社會。所以,受過度保護成長的孩子,在社會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

    其次,你提到他們擔心你帶孩子出去會被拐賣。那麼你首先要他們對你的出行表示放心,你可以約其他有孩子的父母同遊,或者帶上你的家人共同去遊玩。讓他們知道,讓孩子自多多接觸新鮮的事物是沒必須的,而且外面的世界,只要有父母充分的保護也沒有多麼危險。

  • 6 # 小毛驢兒吃貨

    父親對孩子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過度,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遇事不負責任、自私自利、唯我獨尊、性格尖銳、有事情了會鑽牛角尖、過度的依賴等等。孩子總有一天是需要去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要學會理性的對幫助孩子,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試著與孩子爸爸多交流,需要讓孩子爸爸知道,孩子走出去之後,對孩子有哪些好的方面的收穫,爸爸這樣的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怎麼樣的傷害。在出去開闊視野的同時,可以叫上孩子爸爸一起,感受孩子走出去之後,孩子的變化。讓孩子爸爸知道走出去接觸新鮮事物是必須得,讓孩子爸爸可以放心。

    總之多溝通,多交流,讓孩子爸爸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相信,多溝通一定會解決這樣的情況。

  • 7 # 楊媽的快樂育兒營

    首先我想明確的觀念是過度保護對於任何年齡斷的孩子都是沒有好處的!

    爸爸媽媽因為教育理念的差異因孩子而產生的矛盾不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會影響夫妻之間的關係

    我的建議是:首要的任務不是要先和孩子爸爸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家庭教育中最忌諱孩子教育理念的差異,而引起孩子行為表現的不一致,正如“手錶定律”兩塊以上的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對於孩子而言,爸爸和媽媽的教育方式不同,也會給孩子造成困擾。

    找個時間和孩子爸爸好好聊聊關於孩子的成長的思考,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告訴他他的行為對孩子有怎麼樣的影響,讓孩子爸爸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的負面影響。

    孩子爸爸意識到之後,就要學習放手的智慧,1.鼓勵多做旁觀者,少做孩子行為的干預者,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嘗試新的事物,提升經驗;2.佈局大局,忽略細節,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爸爸要讓孩子多動手、多嘗試、學會度獨立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家長永遠做不了孩子一輩子的保護傘。3.鼓勵孩子的爸爸教孩子技能,而不是讓孩子依賴。

  • 8 # 壹父母

    事實上,如何在安全和獨立方面做出平衡,是很多父母都在面臨的一大挑戰,育兒總是充滿了妥協和矛盾。

    家長安全意識是家庭安全教育成敗的關鍵,如果孩子爸爸出現過度焦慮孩子安全問題的情況,建議媽媽從兩個方面嘗試改變。

    根據媽媽的問題描述,爸爸和奶奶在對待這個問題時的觀點一致,這種情況下,媽媽可以對奶奶和爸爸的過往經歷做個瞭解,看看是否是因為經歷過類似的安全問題,導致出現安全問題應急障礙反應,在面對類似問題時出現躲避、放棄的處理方式。

    另一方面,爸爸和奶奶表現出的焦慮與恐慌,也可能是缺乏專業、科學的安全知識導致的,可以帶著爸爸和奶奶學習一些安全課程,加強安全認知,減少焦慮。

    人生的路很長,父母做不到一直保護孩子。小朋友的可塑性也很大,每一次的“跌倒”,都是她學習如何處理問題的好機會,眾所周知,在我們的真實現實世界中,生活處處存在危險——財務的、身體的、情緒情感的、社會的。可以說,經歷合理的危險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家長不用過於焦慮,或過於在意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和傷害。

    過於在意可能會把這種緊張的情緒強化或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因為受到父母擔憂的影響,增加了和外界正常溝通的阻力。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家長的狀態,這是第一位的。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會自己一遍遍的嘗試,會有挫折、也會有退縮,但這是他們自動的開發過程。如果爸爸媽媽自身有比較好的記憶體、容量,擁有觀察力和與孩子正面交流的能力,是能夠陪孩子走過每一個困難的階段,他們的孩子會更有適應力、更清晰、更獨立,這樣的孩子會擁有自動更新換代的能力,會掌握原始碼,擁有免費自動升級的無敵軟體。

  • 9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很感謝樓主提出這個問題。如今每個人的周圍,像擔心孩子爬太髒就抱著用車推著;吃飯太慢就由大人喂;孩子學走路容易摔跤就拿學步帶牽著;擔心在家磕著碰著就極力排除一切直角物品;孩子太小,就不給外出、擔心有車有壞人各種不安全小學畢業還每天接送等等現象司空見慣。包括樓主說自家孩子2歲半了,老公和婆婆依然不讓往外帶,只讓孩子在小區裡溜達才安全。那麼我們先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需要的角度來看看對孩子的影響。

      0~6歲是一個人性格和行為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孩子探索和構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孩子能否成為人格健全的人。如果家長總是擔心孩子不能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就提前幫他把困難都解決,讓他可以無憂無慮的長大,給孩子罩了一個網,它會“網”住孩子成長的空間,無法施展手腳體驗。

    1、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和人格: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驅使兒童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動力。兒童好動,難免會面臨一點危險,如果僅僅為了孩子的安全,處處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動,不僅禁錮了孩子智力的發展,而且束縛了孩子個性的發展,容易讓孩子富於創造的天性過早地夭折。 過度保護的施愛會讓孩子放縱。父母對孩子過度施愛,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便是百依百順,這樣容易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情,並且認為父母的愛是廉價的,是理所應當的,形成啃老一族。孩子若相信父母愛他、尊重他,就比較容易接受自己的價值,形成獨立的人格,成為他自己。

    2、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

    家庭中的過度保護多表現為生活上的包辦代替、行為上的過度限制、情緒上的過度遷就。孩子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習慣了凡是有人完成,很少有機會自己去探索,去努力發展和表現自己的能力。更糟的是,由於很少有需要自己動腦、動手的機會,這樣的兒童進入社會中常表現得軟弱、退讓和懶惰,不能獨立完成任務,不願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從而影響其自信心及社會適應能力。

    瞭解了過度保護孩子的一些弊端之後,我們回到樓主的問題,如果家庭中有存在過度保護孩子的情況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在此,我們給到家長們一些小建議:

    首先,充分的理解和溝通是統一家庭教養方式的一個重要途徑。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是帶著自己的成長經驗來生活的,丈夫和婆婆對孩子的一些擔憂可能是由於其自身對環境的不安全感而來。作為妻子和媳婦,不妨可以多去溝通和了解他們的故事,先接納他們的保守狀態,當然也需要肯定他們的出發點也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良好願望。

    其次,嘗試組織一些家庭親子活動,透過與孩子的互動,讓他們去觀察孩子在跟他人及環境接觸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強化孩子的一些良性的成長現象。適當地向他們科普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因素,有機會也可以一起參加親子教育的心理沙龍活動。當然,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他們內心的焦慮感也會慢慢降低。

    最後,經營好夫妻關係,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所有的家庭關係和家庭矛盾都可以透過良好的夫妻協調和共同成長來進行最佳化和解決。樓主也可以多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夫妻雙方的價值觀不一致是很正常的,在育兒過程中有不同的想法也是很普遍的,關鍵是在此過程中,彼此能夠充分地表達和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著如何去改變對方。惟有理解和接納後,對方是可以因為你的態度影響而作為積極改變的。

  • 10 # 靜海婷

    我認為存在這個問題,可能真的是自己和家人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所觀念的不同。其實我個人認為孩子應該多去開闊一些視野,從而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拓展孩子的知識面。但是可能不同年齡段有適合的親子戶外場所。比如如果孩子很小,一歲以內的情況下,我認為也不是很適合帶去公眾場所,畢竟那個時候孩子的視力也沒有發展到一定階段,而且公眾場所人很多,有時候節假日期間會排長隊,對小孩子來講,也很無趣。

  • 11 # 錢志亮工作室

    孩子的成長,父母替代不了

    我見過很多大學生開學,全家齊上,父母不管路途多遠,從家開車送孩子到校園,給孩子背重重的行李、整理床鋪、遇到問題四處找人諮詢,忙得大汗淋漓。

    而孩子呢,輕輕鬆鬆,玩著手機,甚至時不時露出不耐煩的申請,好像開學這件事不是自己的一樣。

    很多父母就是無微不至地替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在父母沒做好時總是心生埋怨。

    本來,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人形成獨立意識的過程,在日常大小事中培養自己的辦事能力,積累經驗並建立自信。

    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每一坎、每一個跟頭,都有它的意義,父母無法替代孩子去經歷這一切.。

    可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學習,許多孩子日常生活的事由父母代勞了,孩子生活得很被動,缺少在實踐中發揮成長潛力的機會,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被弱化。一旦需要獨立時,才發現自己根本無力面對生活。

    一些孩子成人以後,只能是父母為他選大學、找工作、替他相親。這樣的孩子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自然很難適應和自立於社會。

    有些事,必須孩子自己去經歷

    很多父母總是想把孩子呵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才覺得安心。擔心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擔心孩子升學壓力大影響心理健康,擔心孩子在外吃不好穿不暖······

    殊不知,正是透過體驗這一切,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子艱難地挪動著步子想要拿桌上的玩具,媽媽看到了,急忙衝上前,把玩具拿給孩子。

    孩子不費勁就能達成自己的願望,也能獲得短暫的快樂。但這和他一步一步,憑著自己的努力拿到玩具獲得的體驗是全然不同的。

    前者的快樂是單純的愉悅,後者自己親身的體驗、努力、最終達到目的的感受,會讓他收穫自信、對自我有良好的認知,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巨大的情感滋養。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充分說明了孩子透過親身體驗、感知、實踐來獲取經驗的重要性。

    該讓孩子自己去經歷的事,你替他做了,或是為他掃除一切障礙,把他“圈養”起來,他最終總是會在你手夠不到的地方跌倒、受挫,時間越晚,傷害往往越大。

    失誤也是一種經歷。雖然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幹這幹那,但是,我們代替不了孩子成長。

    父母要減輕焦慮心態,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吃苦,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做。

    開學,試著讓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行李,整理自己的書包;出去旅遊,試著讓孩子規劃路線,準備自己的行囊······

    哪怕孩子做的不好,讓他承受由於自己的粗心和考慮不周帶來的麻煩,孩子會獲得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體驗。

    在這樣的體驗中,孩子學會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不斷反思、調整,學會自我管理,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 12 # 教育秀秀看

    這位媽媽的心裡感受,我非常理解。因為我的孩子在零到兩歲之間的時候,我們家的老人也是這樣要求我的。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家庭教育有強烈不一致的表現,所以這種心情我們很理解。家長的這種過於焦慮的情緒,和過度保護的狀態,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總結起來講,在這個案例當中的溝通難,無非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對風險的過度焦慮,第二個方面是對孩子生長髮育關鍵期的理解不夠深入,第三個問題是溝通方式和方法需要藝術。所以,以我覺得在與他們溝通的要點,就從以上這三方面入手即可。

    那麼在風險方面,我們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與他們來溝通。那推薦大家一本書,叫做一念之差,這也是我前一段時間剛剛看過的。這裡邊呢,他列舉了很多的故事和資料來講述關於風險的問題,她教會我們要怎麼樣去對待風險的態度。上面的案例當中,孩子的爸爸和奶奶擔心外界的各種風險,不讓孩子離家太遠,這種心情我們很理解。但是這種心理的來源呢,更多地是他們自己的感受而已,而沒有資料的支撐,其實從風險評估的角度上來講,我們在家裡承受的風險都遠遠要大於我們外出坐飛機的風險。所以我們在日常與他們交流當中呢,可以透過這種講故事的方法,現在我們全家在一起的時候,可以一起來讀書或者是一起來聽書的方法,一起來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地掌握這種風險防範的知識。讓他們能夠漸漸的打消這種過分焦慮的情緒。

    第二個溝通要點就是孩子在生長髮育方面,要用我們身邊的案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能夠知道,零到三歲左右的寶寶,從他們的生長髮育特點來看,這時候寶寶的感知能力,學習能力,情緒和社會性發展等等,在這個階段都是非常的迅速的。所以這段時間呢,也正是寶寶認知世界,探索世界的最好機會。我們要給孩子創造出更多的機會來接觸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事物,接觸更多的人,給寶寶更多探索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與人交往的機會。這樣在不同場景的變換下,才能夠滿足寶寶的好奇心,讓他在鍛鍊自己的身體,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去積累自己的見聞,積累出更多的詞彙,讓他在實踐當中識別出不同的情緒變化,來增加孩子的社交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也為寶寶今後的成長奠定其良好的基礎。

    第三個溝通要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溝通的方式和方法的問題,像我們這一代人,都是用現代化的育兒方式和孩子相處。提起現代化的育兒理念,那老人呢,就會總是在說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帶上這樣一個帽子。其實呢,老人也是一心為孩子好,我們所有的家人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每個人處事的方式不同而已,在和老人溝通的過程當中,首先我們要學會尊重,要照顧他們的面子,要用心地傾聽他們的觀點,而且對他們提出好的觀點要加以肯定,並且要對他們為孩子的辛苦的付出表示感謝。然後我們再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委婉的方法是要講技巧的。首先我們可以多聊聊身邊的案例,也讓他們表示對這些案例的認可之後,然後再延展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幫助他們來換位思考,慢慢的引導老人改變。其次,我們可以藉助第三方的力量,比如說我們可以找一找身邊的親戚朋友,無意間在和老人聊聊這些事情,聊聊別人家同齡的孩子的情況,讓老人自己有一種對比,也讓他感受到自家孩子不出遠門的差距。這樣呢,也可以在全家一起的這個時間裡面,多聽一聽我們專家的課程。這樣也會慢慢的讓老人有所體會,有時候改變。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13 # 名師網課

    當愛和保護過度的話,對孩子的影響可是相當大的。

    1.首先要讓孩子父親意識到,父親替孩子做事保護,等於反覆傳遞了一個信心:“你是不行的,什麼事還是得我來替你吧”,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內心是缺乏自信看不到光明的,因為孩子錯過太多承受的經驗,這是一種對成長經驗的剝奪。

    當父親一面還嫌棄著孩子不自信,另一方面又什麼事都替代保護,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打擊孩子自信最大的責任者。

    2.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和孩子有關的任何實踐中,嘗試各種可能的方式,讓自己比孩子更能先平靜下來。因為身為父母,有責任做出管理情緒的榜樣,而不是每當有事情發生,情緒竟比孩子更失控。

    3避免和孩子的互動中情緒升級,當做到了以上第一點,那麼才能夠做到這一點,情緒升級從來都是導致極端行為的元兇,孩子的不穩定首先表現在情緒上,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父母只有比孩子更穩,才能解決這場危機,否則只會讓親子關係惡化,走向一條不歸路。

  • 14 # 聽天石講父母故事

    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看清楚問題形成的根源。我們分兩個層面來看:先看為什麼,再看怎麼溝通。

    第一點,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強烈的情緒反應,往往與原生家庭的養育脫不開關係。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遭受過創傷性事件,他會覺得周圍是不安全的。如果沒有得到心理疏導,這樣的信念會被一直保持。即使成年以後的生活環境已經安全了,但是他內心還會保持童年受傷時同樣的感受。這是一種原因。

    還有另一種原因。如果父母持有某種強烈的內心信念,比如“周圍危機重重”,那麼,孩子也會向父母認同,從而把父母的內心信念繼承下來。

    由於以上兩類原因,當一個人內心持有這樣的認知,“生活是危險的”,他就會表現得處處謹慎。哪怕其實並不危險,他也會非常警惕,因為,他內心的危機感很重。

    講述心理方面的原因,並不是想要讓你去跟老公講道理,相反,是想讓你能夠更理解老公。道理是講給頭腦聽的,而他的危機感,來自內心深處,與理智無關。

    第二點,我們來看看,在這種情況下要怎麼溝通?

    首先,不帶敵意地、堅定又明確地向老公表明自己的想法,“親愛的,我很想帶孩子出去玩”。

    然後,當老公表示反對時,一方面,盡你所能地表達對老公的理解和共情,“這個想法你覺得特別不妥當,是吧。你是個負責任的爸爸,想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另一方面,和老公商量,在雙方可接受的範圍內尋找一個契合點,“我真的很想去,鄰居家的孩子都去過了,他特別喜歡。我想我家孩子也會喜歡的。你覺得怎麼做好一點?星期天你陪我們,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這樣就沒問題了吧?我們一大早去,找個人少的時段,好不好?”

    不要企圖改變老公。沒有人喜歡被改變,除非是他自己想要變。當採用這樣溝通方式,會更容易促成雙方達成共識。一起出行幾次之後,老公慢慢地也會看到,現實的事情和他的感受並不相同。或許,這反而會激起他的反思。

  • 15 # 拆箱狂阿正

    過度的保護,是一種變相的溺愛。

    寵愛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少受傷害,少走彎路,然而當孩子走出溫室,走向社會時,那些沒有經歷過的小小挫折,會嚴重到摧毀孩子的一生。這裡的小小挫折,顯然不是指殘害身心的那些可怕行為,而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跌倒爬起的磨練過程,經歷過完整的克服障礙的過程,才能培養出孩子堅韌不放棄的優秀性格品質。盲目的圈養孩子,會遮蔽孩子的雙眼和心靈,沒法認識世界全貌,也會缺少同齡玩伴,無法成長為健康強壯的人格。

    你應該可以試著去解釋你的想法,告訴家人往外看世界是孩子必須經歷的道路,孩子需要出去闖一闖,需要建設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須知走出家庭的保護傘,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撐起一片天。同時也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問題,為什麼會過度保護,有可能是對社會陰暗面的擔憂,也有可能是對自己能否保護好孩子沒有足夠的信心。這時應該對症下藥,向他們作出保證和約定,孩子出門和回家時間要確定,哪些區域不可去,在哪些地方一定要牢牢牽住大人的手不能亂走;在去景區遊玩的時候,一定要事先做好攻略,瞭解景區的設施是否安全,以及認清景區的服務處或警員聯絡處。做好約法三章,對事情有詳細的安排,心裡也會安定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世界》田丹把兩個進入配電房的人制服了,為什麼不撿起他們的槍去停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