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皮爸
-
2 # 趙裔史臣
南宋怎麼做才能抵禦蒙古入侵?從歷史的發展過程看,南宋怎麼做都是無法抵抗蒙古鐵騎的,因為長達半個世紀的對峙,南宋不可能置身事外,無所作為。
但既然滅亡了,說明南宋做的還不夠。本來蒙古滅宋就有一定的偶然性,如同蒙哥死在重慶釣魚城一樣充滿著各種可能。
要說南宋怎麼做才能抵抗蒙古入侵,按照現代的看法,可做的地方多了,因為南宋的硬傷很多,而且只要從某一方面根本扭轉過來,南宋就可能避免覆亡的命運!
但是歷史要實事求是,即回到當時的情境去分析。比如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是長期存在的,且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這是南宋朝廷無法改變的。很簡單的事實:文臣長期處於決策頂層,他們如何又能做出抬高武將地位,有損自己聲威的愚蠢舉動?
所以,只能從南宋的決策失誤等來找補,因為這是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事物發展走向的,例如:
1、歸正人的安置再就業問題。
直到今天也是這種狀況,即能走出國門,或者能在災難中達到自保目的的,一般都是非富即貴,也就是有過人之處的人,在南宋的時代,歸正人應該就屬於超出常人的人。
他們可能是收到排擠的高官武將,可能是走投無路的豪門富商,最次也是見過世面的市井平民,總之他們知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他們也能想辦法從當下的不利環境中轉移到可能的美好世界裡。所以大量金國、西夏等政權的人南下來到南宋。
如果此時的南宋可以有大唐前期的寬廣胸襟,兼收並畜,胡漢並用,勢必可以給當時的朝廷帶來諸多新鮮血液。歸正人的到來絕對不只是抵抗力量的充實,因為長期在敵營生活,他們對敵人的情況一定比對面的南宋要清楚很多,合理利用,這是比數萬精兵更有價值的財富。
試想,如果能留住劉整這樣的漢軍水師將領,那麼忽必烈將在更長的時間內無水師可用,待到蒙古大軍強弩之末,勝負真未可分也。
2、抵抗重點的再規劃問題
南宋的抵抗重點當然在北方,但是是西北的四川盆地?還是中部的襄樊?還是東部的江淮?
都很重要!
因為蒙古大軍一直以來都不是重點進攻,而是大撒網式的全面進攻,所以南宋每個戰場都非常吃緊。
而此時,蒙古開始有條不紊地執行一個巨大的戰略包圍,即從西夏-青藏-再到大理的大迂迴作戰。當蒙古人發現從北方三個點打不下南宋時,他們就想到了迂迴包抄,這對於南宋而言是致命的。
其實早在更早的孟拱時代,就曾預見到蒙古可能的進攻路線,因此他在南宋境內構築了三道防禦線,東西延伸,三條線一直從秦嶺淮河到廣西一線。可謂滴水不漏。
然後蒙古出招,先是消滅西夏,然後是招撫青藏,再消滅大理,從此南宋陸地上的出路被徹底阻斷。
然而就在這麼危險的關口,南宋的主力仍然在北方戰場,尤其是襄樊戰場,忽必烈甚至用了五年的時間和南宋軍隊交戰,最後這裡也成為南宋覆亡的起點。
如果南宋能夠合理分配兵力, 在西部留下足夠的兵力牽制蒙古大軍,北方的壓力就不至於這麼大,而且如果西線能夠依靠地形等優勢擊敗蒙古,南宋的出路也許還能更樂觀一些。
最後,南宋能夠經營臺灣乃至南洋以圖東山再起嗎?答案是可以,但是很難!因為當時的臺灣以及南洋屬於未開化的地帶,先前中原王朝雖有移民,但是以國家形勢的墾殖基本沒有,所以不可能像兩廣雲貴這樣的條件進行遊擊作戰,這種條件就類似於秦始皇開發前的嶺南,其經營難度可想而知!
-
3 # 星耀歷史
首先亮清自己的觀點,南宋要擋住空前強大的蒙古,就是維持現行戰略,然後趁蒙古分裂內亂時求個劃江而治。至於這種能對峙局面維持多久,屬於建立在架空上的架空,就不是你我能夠想象的了具體的決策錯誤,例如賈似道應該親自出督襄樊、不應重用呂文德守襄等等,反倒都是其次的。外交上做到忍字頭上一把刀,跟金國拋棄前嫌,結成兄弟一般的盟友。金國就算腦殘手癢打過來,也要一忍再忍,再忍三忍,堅決保留金國的軍事實力,讓他們跟蒙古人死磕。——宋金之間可能“結成兄弟一般的盟友”嗎?這個腦洞的基礎是不瞭解金國滅亡前是怎麼做死的。蒙古西征後,留給金國一個修養的緩衝期。但當時金國上下腦洞大開,決定“取償於宋"——換句話說,知道蒙古打不過,那就靠侵宋延命吧~ 然後金宋之間爆發了七年戰爭,南宋最後擋住了金國的入侵,金國僅有的兵力也損失巨大,史稱“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盡喪”。如果按照答主的第一計行事,會有這樣的情況:金國確實延命了,但是放棄跟蒙古死磕,直接把南宋滅了。一路使者由東南沿海阿拉伯商人組團,跑到埃及,這不是剛剛馬穆魯克軍把蒙古遠征軍打得全軍覆沒麼,趕快利用阿拉伯人兄弟一般的感情,打包僱傭過來。缺錢沒關係,把福建廣東都封給埃及蘇丹作報酬。埃及蘇丹可以完全掌控海上絲綢之路,悶聲發大財,而南宋有了阿拉伯封臣,面子上也風光,也為以後的領土要求打下伏筆,雙方合作共贏。
——這一計的錯誤有兩個 ,一是分不清大元政權與四大汗國的關係,是以為馬穆魯克是蒙古騎兵的天敵。
在埃及戰敗的蒙古人是什麼?——是旭烈兀伊兒汗國勢力的一支偏師,而旭烈兀是四大汗國的一支,四大汗國則是從統一蒙古分裂出來的西征各大王公的勢力。說這個為偏師的偏師,並不過分。馬穆魯克為什麼擊敗了蒙古偏師?——因為開戰前,蒙哥汗死在了釣魚城,旭烈兀率領西征主力回師奪位。雙方總兵力大致相當,1萬多人,但蒙古方只有數千蒙古騎兵,其他絕大多數是當地的偽軍。老實說,這點規模的戰鬥,真不夠宋蒙戰場看的一路使者由刺客組團,跑到波斯,把那裡會製作平衡錘投石機的工匠統統刺殺,把會操作平衡錘投石機的工程師統統刺殺。然後找到阿薩辛總部,遞個帖子,拜個碼頭,表明自己南宋分會的身份,然後大家一起行動,把中東地區所有能製造投石機的工匠都幹掉,延緩回回炮這個大殺器出現在襄陽的時間——波斯工匠冤啊,蒙古人明明是從中亞回回人那裡得到拋石機技術的
一路使者由工匠組團,跑到克羅埃西亞,觀摩一下匈牙利國王躲藏的小堡壘,看看為什麼屁大的小堡壘蒙古大軍就是攻不下。順便到中西歐逛一圈,學習西方先進築城技術,回來趕緊改造襄陽城。——有這功夫還不如跑去北韓學習,為什麼沒有被元寇攻陷?啥?你說宇宙第一大國是鼻屎國家,蒙古根本看不上?代表金將軍將你犬決!一路使者由嘴炮手組團,跑到日本去遊說幕府:如果我們滅亡了你們一定哭死,還要編幾句順口溜擠兌我們子孫,與其這樣嘴賤瞎編排,還不如派點人幫幫老大哥。忽悠點很會守城的武士過來。
——買日本武士有附送神風嗎?沒有?你說個毛啊?一個常識,宋元之際日本的戰爭水準極低,野戰流行的是“一騎討”,壓根沒有面對集團作戰的經驗。北宋時一群有組織的女真海盜登陸九州,日本武士大為驚詫“納尼?打仗還能分成刀兵槍兵盾兵弓箭兵?納尼?打仗不亂糟糟上前衝,還能編成小隊大隊?” -
4 # 葉飄刀
那要看在宋、蒙戰爭的哪個階段了。當然對內主要是做好備戰,提高武官的地位等等。
初期聯金抗蒙,爭取時間,歷史上的宋是聯蒙滅金的,金滅之後,蒙古馬上攻宋。如果在初期,正確的選擇就是聯金抗蒙,可以給金部分的物資援助,也可以派遣部分兵力參戰,這樣可以延長金國被蒙古滅亡的時間,同時也就為國內的備戰做好了更多的準備。
中期建立成套的防禦體系,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以宋的國力,要想反擊蒙古是不現實的。而且南宋沒有馬,就算有馬,南宋騎兵估計也無法與蒙古騎兵相提並論。那麼南宋需要做好的就是建立完備的防禦體系。
比如四川建立的以釣魚城為代表的堡壘群,實際上如果有機會可以提前修建,爭取能把蒙古擋在四川盆地以外,否則如果歷史上的,雖然釣魚城一代還在,但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幾乎就沒有了。
在襄陽一代,以及東線構建其一整套的防禦體系。主要以水軍為主,陸軍以守城防守為主,以水軍透過水系機動靈活的進行支援,同時甚至可以建立海軍,在山東、遼東,等地登陸,採取類似倭寇的做法,海上游擊戰,騷擾蒙古的後方。
並且歷史上的蒙古是透過吐蕃,攻滅大理,包抄南宋的,所以這一點也不能不防,可以提早與吐蕃、大理取得聯絡,並做好一些防範準備。
並且派出人,在蒙古境內聯絡義軍與漢軍,如果能挑起起義最好,就是不能,能使得蒙古人不再太信任漢軍,那也是成功。
後期至於後期就沒得說了,做好了前邊的之後,就只有咬牙苦撐了。要知道蒙古在歷史上的時間不足百年,這還算上了它後期動盪的時間。只要南宋能比歷史上多支撐個二十多年,那麼事情也許就還有轉機。
-
5 # 淮西一哥
公元1235年開始。蒙古隔幾年來騷擾一次,但是真的打南宋要從1268年開始真正的較量,。歷經六年南宋大敗,蒙古從窩闊臺死後。蒙古就被託雷一系掌管,和黃金家族其他成員,朮赤、與窩闊臺、察合臺後裔宗王間的汗位之爭愈演愈烈。
公元1259年蒙軍再次南征,秋天蒙哥去世,託雷七子阿里不哥在蒙古老家和寧得到了本土貴族的支援稱汗,忽必烈下詔稱阿里不哥反,雙方經過四年之爭忽必烈笑傲群雄,奪得汗位。
南宋在20年時間絕對有希望的,北宋缺將是在靖康之難時候,南宋缺相就是公元1235年以後這段時間,此時南宋有一個好的領路人,我想翻盤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
6 # 歷史認知客
方法: 1,廢除科舉,施行軍功授爵制。科舉是發展經濟之舉,不是戰爭手段,亂世用兵家。 2,施行戰時經濟,全國所有經濟活動圍繞軍事作戰,大搞義務兵役。 3,實行人民戰爭策略,提倡全國依照山勢修建民用堡壘, 4,進行宗教化聖戰思想教育,使得人民不畏死。 5,允許地主鄉紳組建民眾性武裝,鑄造兵器。 6,與北方草原民族作戰主要依靠騎兵。 戰役部署: 1,秦嶺西路,襄樊中路,江蘇東路。分三路不間斷北伐。 2,西路出秦嶺,以收復易守難攻的關中為主要目標,全力進攻關中地區,主要是潼關。 3,中路出襄樊,步步為營,遇到敵人主攻就採取守勢,吸引火力,配合攻取潼關。 4,大別山和合肥地區派出小規模步兵、騎兵進行佯攻,採取守勢吸引火力,配合襄樊行動。 5,東路沿海地區採用海陸並進措施,以騎兵和海軍為主力,對山東地區進行戰略進攻,牽制敵軍主力。 6,若敵人主力採取不顧山東,只顧陝西,則以山東方向為主力,收復潼關以西,黃河以南地區。 如果能達到這種地步,就繼續大力發展騎兵,步兵進軍山西,騎兵進攻河北,進行長期消耗作戰。 作戰關鍵是: 1,南宋處處民眾自發修築的城池和預警系統,進行堅壁清野,不給越過據點進攻的元軍物資補給,並可以發動各地的地主武裝,將小規模入侵的軍隊包圍殲滅,大規模入侵進行牽制、消耗。 2,南宋專注訓練並保有幾隻強大的騎兵隊伍。在淮河以北地區進行戰略牽制。 3,南宋方面要有強大的重灌步兵出襄樊。步步為營,進行戰略壓制,逼元軍步兵與其在西部平原與山地交界地區進行攻堅戰,消耗其步兵與騎兵力量。 4,建造強大的海軍,用以登陸北方各地沿海,進行騷擾。 5,蒙元入侵時封閉邊關,禁絕貿易,使對方意識到作戰就沒有貿易;戰時間歇進行互市,除了戰略物資外,均可買賣腐蝕蒙元士兵作戰意志;不斷派出商隊攜帶大量物資對蒙元貴族進行收買,收集情報。 6,對新開拓的中原以外地區封藩王,拱衛中原。 7,貴州、兩廣對四川進行戰略支援。 草原民族佔據農耕地區,遲早會被分化瓦解,只要守得住,訓練的出騎兵,遲早可以返攻回去。
-
7 # 朗月揚帆
其實,看待這個問題,必須要從大歷史的縱向視角,去看待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這是一個此消彼長,螺旋上升的一個過程。毫不誇張的講,我們並不總是比長城那邊的鄰居先進,下面我給大家呢嘮叨嘮叨(不準噴)。
第一局,農民驅逐畜民。如果我們把視角放到西周剛剛建立的時期。我們可以發現,我們不會把遊牧民族當成一個主要的威脅。這是因為,我們農耕民族在此之前和遊牧民族是混居的。後來我們透過種地的方式,逐漸將畜牧為主的民族,趕到了草原上。因為我只要中一塊地,你就要少一塊地放牧。
第二局,畜民上馬升級成牧民,找農民算賬。當畜牧為主的蓄民到了草原,發現這裡的天地更廣闊。他們學會了上馬,在馬上縱橫馳騁,打怪升級成了牧民。不得了,他們四條腿跑得快,農民只會種地,不好跑啊。更關鍵的是,他跑過來射,射了就跑,而且不負責任。想想齊桓公當年,真不容易,安家孔大爺說,華夏命懸一線啊。
第三局,農民急,騎上了馬,也沒用。當農民看見牧民騎馬之後,自己也學著上馬。結果,發現,一個上馬了,10個人伺候。那個趙蠻子,連衣服都學者穿。也沒用,因為沒草吃。。。。。。。
第四局,農民不光騎了馬,還學會在馬上跑著射(馬振的賤人)。其實,牧民當時在馬上也不好受,因為他們是跑得快,但是兩隻腳空牢牢的,射箭只能停下來射,射了再跑。科雞賊的農民,發明了弩(biubiubiu)。騎在馬上,跑著射。關鍵是,農民騎著馬追牧民,牧民不能停下來,可追上的時候,還沒等牧民停下來射,農民們跑著就射了(離近了射,可準了,百發百中)。尤其是那個姓霍的,都跑人家裡,射老婆閨女。(無恥)
第五局,嘿嘿嘿,牧民給馬按了鐙子,我也振,振到你家。牧民看見老婆孩子都給射了,學者給馬安了鐙子。而且,也學會了葵花寶典之馬振。也能跑著射,射得快(可快了),而且還找了5個同夥,一下子把農民打到了長江邊上,一雪(老婆孩子被射)前恥。農民據說在自己的日記裡寫了,叫永嘉質變,或者叫五胡亂華(打人家的時候,你咋不說啦)。
第六局,農民依然雞賊,牧民震死在了馬上。這次,農民學聰明瞭,想起來老祖宗留下來的絕招,當王八,我就是不出門,有本事你來,你來啊。牧民禁不住挑釁,結果牧民的頭頭(據說叫高歡),到了一個叫玉璧城的地方,結果耗了兩個月,沒給啃下來。城裡一個叫韋孝寬的(估計是韋小寶太太太太太爺爺),據說是黃埔軍校土木系專業(別噴啊)畢業的,土工作業相當出色。愣是把牧民給堵在了外頭。更關鍵的是,老天爺還亂砸石頭(隕石雨)。結果高歡給砸傷了,後來就死了(很像努爾哈赤)。
第七局,農民學大王八,牧民就學小王八。牧民們急了,好小子,躲家裡不出來。行,有本事你一輩子別出來。牧民成天在野地裡來回跑搶東西,結果農民學會了“三搶”工作不給鬼子留下一粒糧食。牧民,這時候學會了穿鋼甲。好你個土裡食兒的,我這次給我的馬都穿上鋼甲,讓你來。據說,後來一個叫李克用的麻匪頭,有一次被射成了刺蝟(這幫壞男人)都沒事兒。臉厚農民和牧民兩夥人就一個南一個北,和平相處了。
第八局,有一種悲哀,叫土匪用大炮。牧民憋了好久,終於知道一個砸壞農民院牆的東西,據說是大炮,好像也是射著用的。結果,農民的院牆,被牧民給射壞了,大面積的壞,農民拔腿就跑,結果發現,跑不過四條腿的土匪。。。。。。。(媽的,這是趕盡殺絕的節奏啊),成我認慫,據說有一個特有骨氣的農民,抱著東家跳海了,有一個特有骨氣的,在北京城住了好長時間,也給砍了。。。。。。
第九局,農民讓牧民知道了,什麼叫“白天不懂夜的黑”。有一個要飯的,實在活不下去了,找了一夥兒說,躲在窩裡看來是不行了,咱們這麼辦,這麼辦,這麼辦。。。。;然後,這個要飯的首先把兩個同夥給幹了,然後對外說自己在家裡“修院牆(高築牆);藏好糧(廣積糧);當老王(緩稱王)”,呸,你個老傢伙,我信你個鬼。這個要飯的手下有一個姓李的,據說以前家裡是跑運輸的,成天在家裡挖溝,修河,掙了一堆交通網(漕運網)。然後,跟那個要飯的說,你也學著牧民,搞騎兵,順著我門家的河跑,記住,可千萬別跑遠嘍,要不然吃不上飯我可不管啊;還有,人家蒙古男人騎上馬就震,你可別白天跟他們互相射;晚上摸黑兒,打悶棍,這叫白天不懂夜的黑。然後,一個叫鐵鍋的政府首腦,就回草原了,據說第二年還得了痢疾,沒多久就懂了夜的黑。據說他還有個寶寶,也懂了夜的黑。。。。。。。。
(未完待續,勿噴)
-
8 # 頭其所號
如果問驍勇善戰的蒙古帝國遇到的最強大的敵人是誰,毫無疑問,是南宋!南宋頑強的抵抗蒙古長達44年的侵略,最後南宋以失敗告終,但是這精彩的44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後人我們一直在思考,雖然蒙古帝國無比強悍,但是南宋是否可以在這場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中脫穎而出呢?或許也是有可能的。
對於南宋來說有兩大天然的防線優勢:
一是秦嶺也即蜀口的山脈,二是淮河一些的河道網。二者都可以有效的遲滯騎兵部隊的推進,尤其在江淮之間的地域構成了南宋彈性防禦戰略下的伸縮空間。在這一大背景下,南宋攻防體系大致以三個相對獨立的“攻防區”為基礎,對應西線秦嶺蜀口、中線襄樊漢水、東線淮南江北三個主戰場。駐軍大體集中在各個防區的北部,而防區中南的州軍則提供財政支援。我們以其中功能最完善的西線防區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北線的興州、興元、金州都統司集中西線的主要兵力,其數量在滿員的情況下有七萬人左右的正規軍,加上弓手,在蜀口的駐軍超過了十萬。
宋廷必須相應地調整戰略:
將主力從秦嶺蜀口收縮至川東、重慶一帶。由此,整個富饒的成都、漢中都將成為戰場,成為西線彈性防禦體制的一部分。這是說:宋軍不可能輕易地讓出這些地區,但也無法計較此間的一城一地。這些地區無法繼續作為宋軍的糧食供應基地,僅僅作為遲滯敵軍行動的緩衝區而繼續存在。蒙宋釣魚城之戰標誌著這一格局的形成:從長執行緒看,一旦蒙古完成對大理的征服,構成對四川的包圍之後,南宋新的防線只能以合州、涪州為中心,而不是早先沿秦嶺展開的利州等。
西線的收縮會對全域性造成連鎖反應,如兩廣、湖南南緣也可能成為新的前線,宋廷必須分兵南下。宋廷的核心區已經龜縮了長江中下游緣江的地區,兀良哈臺的南路軍即使不能長驅直入,也會使整個大西南成為戰場。在失去經濟重鎮四川的情況下,又必須新開防線,這就構成了對南宋財政的空前挑戰,所以經濟重鎮四川斷不能失手。
此外,南宋應該保證中央財政方面的充沛,同時發展地方財政。在人才發展方面需要改善任職制度,杜絕出現各種派系。
以上方面南宋如果做到的話,在與蒙古的戰鬥中有可能是最後的勝利者,但這些終究是後人的拙見,或許只是紙上談兵。
實踐出真知,沒有在實踐中證明的理論可能是不成立的。縱然現在我們有千萬種策略,仍然無法讓歷史重演,無法改變南宋滅亡的事實,正因為如此,歷史才有無限魅力,供後人研讀、敬仰。
-
9 # wangyizuog
懲治腐敗。尤其是懲治軍隊的腐敗。從水滸傳裡,我們可以看到宋朝,任何。行業,政府的任何角落。存在著受賄和腐敗。這也是宋朝必然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隨著歷史的警示作用。但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會出現腐敗。腐敗亡國論。這是歷史的鐵律。不管你統治集團有多強大的權力。不管你利益集團抱得多緊。那腐敗就發生你,保護和支援你的力量根基下所發生。無論多麼堅固的大壩。當它的根基完全腐敗的時候。他的任何補救措施都無法阻擋它的滅亡。即使誕生一個偉大的天神。也挽救不了他滅亡的命運。
-
10 # 閱行悅行
南宋末期的蒙古鐵騎,戰力正處於巔峰狀態,整個世界都為之戰慄。在冷兵器時代,要想對付蒙古鐵騎這種騎射無匹,悍不畏死的軍隊,最好的方法是效法漢武帝,組建同樣剽悍的騎兵,以騎對騎。問題在於南宋偏居東南的地理位置,以及危若累卵的局勢,南宋沒有地理條件和時間去組建一支能與蒙古鐵騎抗衡的騎兵。但是南宋的科學技術遠遠甩了蒙古一大截,南宋要想從蒙古鐵騎蹄下逃出生天,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或有希望。
一、改革變法。改變宋朝長期以來重文輕武的傳統,改革吏治,大敵當前,自己的素質也得過硬。
二、組建海軍。蒙古鐵騎的戰力,要想在陸地上與之硬撼,無異於螳臂當車,自取滅亡。不過幸運的是,要說到造船海戰,蒙古人還是個孩子,而此時的南宋已經能造數十丈的海船了,南宋的貿易繁榮跟這個可是分不開的,局勢危急之時,可暫退海外。
三、建立新的根據地。蒙古鐵騎之盛,自有不可直攖其鋒芒之時,但蒙古人不善水戰,不善造船。陸地不敵,可以先暫避其鋒芒,可在澎湖臺灣一線建立新的根據地,大陸有選擇性據守一定區域。
四、全力推進火藥的軍事用途。只有熱兵器能讓強悍的遊牧民族變得熱情好客。
我們都知道蒙古鐵騎雖然驍勇,但是其人口數量太少,征服的龐大區域很難實現有效統治,安逸也是最容易扼殺一隻騎兵部隊的方法。只要南宋集團能在能撐過蒙古鐵騎最初十幾二十年的攻勢,攻守未必不能異位。
-
11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南宋末年,面對蒙古鐵騎,滅亡基本不可避免。
我們從當時的地圖就可以看出,基本南宋三面被圍,尤其是蒙古拿下了大理之後,可以從西南包抄南宋。而襄陽之戰結束以後,蒙古軍可以順長江而下,南宋基本已無險可守。拼水戰,當時已經不及蒙古,陸戰就更不行了。
公元1276年,蒙古丞相伯顏一路順長江而下,不得已出戰的賈似道誤國誤民,將南宋主力精銳基本喪失殆盡。
所以,按照正常的情況,南宋已經不可救了。
但是既然是提出了這個問題,那麼我想,只有一個可能效能救下南宋。
下面我要說一下當時泉州的情況。當時的泉州是全世界的貿易中心,南宋委任了普壽更擔任了泉州的市舶司貿易主管。(蒲安臣是阿拉伯人)實際上,南宋的國際貿易非常發達,南宋政府也透過貿易,解決了財政上的大部分問題。可以說,南宋具備了轉型成為海洋帝國的可能性。
當時張世傑等人攜著小皇帝南下就到了泉州,本來是可以和普壽更合作,比如封他個大官,借用阿拉伯人的艦隊和蒙古人對抗,那麼和蒙古人就還有一拼了,要知道,當時阿拉伯人擁有著世界上最好的航海技術。
和阿拉伯人合作,從而獲得當時最好的艦隊,這樣就可以和蒙古人抗衡。只可惜當時張世傑等人搶了普壽更的船隻和貨物,導致了普壽更的倒戈。
這就是南宋唯一的活路吧。
-
12 # 殺手司令
說真的,沒辦法,當時南宋的軍力只能防禦,根本無法做到漢唐那樣連根拔起。除非與草原周邊的定居區域結盟,否則根本抵擋不住蒙古鐵騎。畢竟打炮與機關槍還沒有發明。
回覆列表
這些不是你應該關心的不是嗎? 現在應該關心的是如何更好的發展現今社會,如果沒有歷史的你爭我奪和八路的抗日,也不知道現在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你是不是可以幻想下這樣的場景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照本宣科哈哈:南宋是一個商業極為發達的朝代,商業繁榮遠遠超過了其他朝代,海外貿易和國內貿易異常發達,在政治上,南宋也是歷朝最開放的社會,南宋的知識分子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還有很大的言論自由,南宋的滅亡並不是註定的,如果策略得當,南宋完全有另一種方法來避免最終的滅亡,北宋定都開封就有很大的爭議,而南宋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就更是錯上加錯了,古代國家選擇首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首都需要位於交通樞紐處,這樣既有利於對全國的政治控制,同時又保證對首都的經濟供應,並且首都的地理位置需要適合防守,要能方便地抵禦外部的侵略行為,最後首都附近要有一塊能生產糧食的平原,以保證首都糧食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