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球快資訊
-
2 # 一念燦若煙華
首先,日俄戰爭時,連發武器還沒有大規模使用經驗,馬克沁機槍使用不多,而日軍脫胎於一戰以前的法國陸軍(當時法國陸軍因為拿破崙橫掃歐洲被認為是世界最強),而一戰之前受限於武器射速所以陸軍廣泛採用的是線性戰術,即排成密集的隊形在炮兵的猛烈的炮火支援下發起衝鋒,一鼓作氣衝上對方陣地與敵刺刀見紅,擊垮敵方士氣和抵抗信心。這種戰術被日軍證明很有效,曾經在甲午戰爭中正面打敗過清朝的淮軍。
其次,日俄戰爭時期,塹壕防禦體系已經很完善,而當時沒有坦克組成步坦協同戰術突破,只能靠大炮轟步兵衝,炮火掩護步兵佔領對方防禦工事的步炮協同進攻戰術為主,世界各國也沒有意識到出現了一種改變這種戰術的武器。
最後,日本兵因為武士道精神影響悍不畏死,再加上打敗了清朝變得目空一切,而且日軍的指揮官大多都是決死衝鋒的擁護者,所以死傷再多計程車兵也要堅持衝鋒,給俄軍陣地的馬克沁送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頭仍然不退縮。
也是日俄戰爭之後,日軍的老師法國就被德國陸軍好好上了一課。
-
3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一、射速快、水冷、穩定、笨重是馬克沁機槍的特點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中國稱賽電槍,這是李鴻章在1884年見證了它的威力後專門給它起的名字,當時這款槍剛剛研製成功。馬克沁機槍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水冷槍管;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可接續帆布彈帶供彈,容彈量為333發,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透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
馬克沁機槍有許多特點,最顯著的就是“水冷”、“笨重”兩個。馬克沁重機槍是水冷式機槍,只要冷卻水筒中有水,槍管的溫度就不會超過100℃,這樣有利於機槍的連續射擊,我們知道槍管的溫度是制約射速和精度的關鍵因素,“水冷”機槍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馬克沁機槍27公斤重,行軍時要分拆開了給好幾個人攜帶,不便於部隊機動,但是如果用於要塞保衛、固定火力點,這個缺點就沒有了,全是優點。
機槍沒有出現之前,戰場上開槍是打一槍裝一次彈,出現火力空白時間長,效率低下,很多戰士剛開一起就被打死。行進中步槍射擊,精度也不高,所以戰術上就有士兵成排面行進射擊,用射擊的密度彌補精度。馬克沁機槍的出現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連續的設計,彈著點是一個面,壓制的對方沒法還擊,可以說一挺馬克沁機槍抵得上幾百人的戰鬥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中,德軍用裝備的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早已不算先進,但仍然還在二線部隊中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馬克沁機槍還在中國民兵中廣泛使用。
二、日軍在日俄戰爭時笨拙的戰術讓他吃盡苦頭
我承認二戰時日軍許多戰打得不錯,很有水平,尤其是他們的海軍,儘管失敗了,但一些經典戰役還是有研究價值和意義的。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有一股精日風氣,把日本吹得跟個神似的,你還不能反駁,不能跟他們有不同意見,不然你就是愚蠢、粉紅、玻璃心。今天我還是要實事求是的說一下日俄戰爭,儘管他們最後勝利了,其實這戰打得愚蠢無比。當年的日俄戰爭是一場海陸一體的兵種聯合戰爭,大致的程序是:海軍突襲旅順、陸軍在遼東登陸、旅順爭奪戰、遼陽大會戰。
具體的就不說了,今天回顧,日軍當時開戰的海軍突襲旅順就不成功,把好好的海上夜襲打成了港口爭奪的攻堅戰,搞得自己進退兩難,一會炮擊、一會封鎖;日本人很相信權威,當時的參謀叫秋山真之,美國留學回來的,馬漢的學生,許多餿主意就是他出的,結果證明是沒有什麼用。旅順軍港久攻不下,日軍只能陸上猛攻,才有了殘酷的旅順爭奪戰。
1904年3月21日,日第1軍(約3萬人,100餘門炮,由黑木為楨大將指揮)首先在朝鮮鎮南浦登陸北進,4月中旬,日軍未遇抵抗就抵達鴨綠江左岸,5月1日在九連城與俄軍展開激戰;同時,同時,日第2軍(4個師,約4萬人,216門炮,由奧保鞏大將指揮)於5月初在遼東半島東南貔子窩登陸,日軍各路登陸得手後,於1904年6月20日建立“滿洲軍總司令部”,以大山岩元帥任總司令,統一指揮各部日軍開始了旅順爭奪。包圍旅順的日軍兵力達6萬人,火炮400門(其中攻城炮198門),機槍72挺。
由於東鄉平八郎的海上進攻受阻,陸軍開始猛攻,本無可厚非,但日軍沒有注意到攻堅戰的難點,他們還以為和以前在朝鮮和中國大陸一樣所向披靡,也沒有對俄軍的固定火力點的馬克沁機槍的殺傷力做出充分估計,只是延續就日軍戰鬥時的猛打猛衝。密集的衝鋒隊形恰好是著重面殺傷武器最理想的情況,日軍給了馬克沁機槍大發神威的機會。
日軍集團衝鋒死傷最多的203高地爭奪戰於1904年8月19日打響,第3集團軍司令乃木希典率領第1、7師團對203高地發起總攻,他們戰術簡單,一味憑藉所謂“武士道”精神死衝蠻打,俄軍依託堅固工事,發揮固定火力點上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大腿日軍70多次衝鋒,戰場上屍橫遍野。203高地本來海拔206米,這場大戰把它削平了3米,可見戰鬥的激烈,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的小兒子乃木保典也死在向高地衝鋒的戰鬥中。
三、馬克沁神威大發是日軍給創造的條件
在有固定工事的防守戰中,速射武器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日軍卻在這種情況下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肉彈衝鋒”、“決死攻擊”,為著它的“武士榮光”和“皇國榮華”,用血肉之軀驗證工業化進步的鋼鐵產品的效能,還是最大限度發揮這種產品的所有有利使用條件。
其實,任何武器都有他的使用條件和特點功能的,武器的神威就是最大限度發揮了這方面的特點,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再好的武器也是白瞎。以美國現在最牛X的“戰斧”導彈為例,它在對城市、戰場的精確點打擊發明神威無比,打一個建築物說打窗戶絕不打門,但是在阿富汗他就沒有什麼作用,打個帳篷什麼的,基本沒什麼用。
國與國之間關係最笨的處理方式是“戰爭”,戰爭中最笨的方法是“攻城”,攻城最笨的是“攻堅”,攻堅最忌諱的是“肉彈決死”;馬克沁機槍最適合的是戰場上面殺傷,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對方集團目標,使用環境最好是堅固的工事內居高臨下。你說,日俄戰爭時,面對如此的日軍,馬克沁能不大發神威嗎。
-
4 # 老威觀史
馬克沁機槍,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的一款大殺器,是人類史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機槍,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武器。其特點就是火力猛,威力大,其裝彈、發射、退殼等一系列動作能夠在沒有人為操作的情況下一瞬間完成,在日俄戰爭期間,一挺馬克沁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600多發子彈,因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在一個山頭安放哪怕是一挺馬克沁機槍,山下的人往山上發動衝鋒,要死傷多少人才能衝上山頭呢?恐怕在路上屍體就已經堆成山了。
馬克沁機槍剛出來的時候各國並沒有大量裝備,原因很簡單,價格太昂貴,彈藥消耗太大,一開始各國都覺得這款機槍雖然好,但是恐怕用不起。當年李鴻章李中堂在見識了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後,就曾經問馬克沁:“這機槍一分鐘打出多少發子彈?”馬克沁自豪地說:“600發以上”。李鴻章又問:“剛剛發射的子彈價值多少錢?”馬克沁說:“大約在30英鎊左右”。那麼30英鎊在當時是什麼價格呢?當時定遠艦清政府花了142萬兩白銀,也就是21.3萬英鎊,1英鎊價值大約是6.66兩白銀,30英鎊大約就是200兩白銀,一挺馬克沁機槍一分鐘射出去的子彈相當於200兩白銀,要是連續打上一個小時就是6000兩白銀,難怪李中堂會嫌馬克沁機槍太貴了。
而馬克沁機槍在日俄戰爭中發揮威力最大的地方,就莫過於旅順戰役了,此戰日軍付出了5萬人的傷亡,是日俄戰爭中日本傷亡最慘重的戰役。之所以日軍會出現大面積傷亡,原因無非在於,一是俄軍在旅順附近修建了大量的要塞,且這些要塞多是建在旅順周邊的山頭上,日軍要把這些山頭一個一個地攻下來,攻堅戰本身就是傷亡極大的事情;二是俄軍配備了大量的重武器,如重炮、馬克沁機槍等,都是屬於殺傷力非常大的重武器,當然馬克沁機槍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第三個原因是最為重要的,就是日本人在一開始的時候進攻手段非常有限,以無腦衝鋒也就是“豬突”戰術為主。雖然俄國人的重武器威力很大,但是並不是說進攻的時候也只有密集衝鋒一個手段,其實手段非常多,比如用重炮轟擊俄國人的要塞之後再發動進攻,或是找到俄國人防禦的關鍵點,只集中兵力進攻其關鍵的要塞,其他的要塞則放棄進攻,在拿下關鍵的要塞後,戰局得到扭轉,其他的要塞也就不攻自破了。
▲乃木希典,一個被日軍吹出來的軍神,實際上只會發動無腦衝鋒
在實際的旅順攻防戰中,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一開始使用的就是無腦機密衝鋒的戰術,而俄國人在旅順的要塞中佈置了多少馬克沁機槍呢?大約有62挺。俄國人的機槍不僅佈置在了山頭,還佈置在了山頭的防禦工事裡,這樣一來如果一方發動無腦密集衝鋒,那麼山頭只要哪怕是1挺馬克沁機槍,都足以能壓制住數千人的進攻,這樣的進攻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當時從8月19日到10月底,日軍在2個多月的進攻中不但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還收效甚微,只是佔領了俄國人少數的幾個要塞,僅8月19日到24日的進攻中,日軍就付出了2萬多人的傷亡代價。可以說如果日軍一直照著這個節奏進攻的話,那麼旅順還沒拿下的時候日軍就已經全部傷亡殆盡了。
▲要不是兒玉源太郎,乃木希典也只能提頭去見天皇了
那麼後來的戰局是如何改變的呢?其實到了後來,日軍的實際指揮官換成了善於炮戰的兒玉源太郎,他經過對戰場的分析指出最為關鍵的要塞是203高地,只要拿下了203高地,日軍就能在山頭架起大炮,直接轟擊旅順港內的俄軍艦隊,從這點來說,拿下203高地,就等於是拿下了旅順。所以之前進攻的很多要塞實際上是沒啥意義的。(白白付出了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影片《二百三高地》描述了當時日軍攻堅時的艱難,傷亡太大了
在進攻203高地的時候,兒玉源太郎充分體現了他在炮術上的精湛技術,用重炮準確地轟擊了俄軍的要塞,此舉大大削弱了俄軍的防禦能力,然後再對203高度發動的猛攻。結果日軍從11月26日到12月5日經過連續幾天的猛攻,最終拿下了203高地,此戰日軍傷亡約8000餘人,卻決定了戰役的勝負。
在拿下203高地後,日軍便在203高地架起了大炮直接轟擊旅順,此時的俄軍敗局已定。到了1905年1月2日的時候,實在堅持不下的旅順俄軍最終向日軍投降。
馬克沁機槍雖然威力巨大,但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對對方造成重大的傷亡,主要還是日軍在開始時期的戰術出了很大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由於乃木希典無腦密集衝鋒,才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後來日軍在變更了戰術後,才以非常小的傷亡代價就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所以馬克沁機槍在日俄戰爭中大發神威,完全是拜乃木希典所賜。
-
5 # 阿里大貓
日俄戰爭從大觀上看就是增援大戰,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通俄國增援困難,欲阻止日本增援先後動用兩個艦隊去堵對馬海峽結果都搭進去了。從最後的輸贏點看,俄國的馬克辛雖然給日本造成巨大傷亡,但日本緊急從德國購入的280臼炮成為最後決勝的關鍵(來的早點日本就死不了那麼多人了)。
-
6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首先旅順要塞是近代第一次對有現代化武器和艦隊支援的永備要塞進行攻堅戰,沒有經驗可循。
旅順要塞是大量步兵工事,70多座炮臺和40多座大型堡壘組成的永備要塞,還有大量鐵絲網、地雷進行保護。俄軍投入了53000人防禦,還有646門大炮和64挺馬克沁重機槍。此外還有7艘裝甲艦,9艘巡洋艦,24艘雷擊艦和4艘炮艦進行火力支援。
日本步兵對於打擊這樣的要塞完全沒有經驗。多道壕溝,第一次出現的帶電鐵絲網,還有馬克沁重機槍讓日本步兵損失慘重,戰鬥開始5天,日軍就損失了16000人,俄軍只損失6000人。
日軍其實也有72挺機槍,但是卻無法壓制住俄軍的火力,因為日本步兵都被阻截在鐵絲網和電網前邊,而俄軍機槍部署在堡壘火力點裡,同時俄軍還有優勢炮兵進行戰場炮擊。
日本機槍完全沒有壓制住俄軍火力,只能看著發動進攻的日本步兵大批被打死在鐵絲網和電網面前。
多道壕溝、地雷陣、鐵絲網、電網還有隱蔽在堅固堡壘裡的馬克沁機槍、迫擊炮以及陸軍和海軍大炮的支援都讓馬克沁機槍發揮出了最大威力。
直到最後日軍改變了戰術,開始進行坑道作業,將戰壕直接挖到俄軍眼皮底下,從超近距離發動衝擊,同時發展了散兵戰術。
此外開始在俄軍陣地下面挖地道,埋設炸藥,同時運來了280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以高地上的觀測手透過電話方式指揮打擊俄軍堅固堡壘等戰術才最終獲得了勝利,導致旅順要塞3萬俄軍在無力抵抗的情況下投降。
-
7 # 使用者5770541302
首先就是日軍的戰術實在是過於原始,幾乎就是拿人命去填的,其次就是俄軍的防守十分嚴密,藉助於完善的防禦工事,再結合鐵絲網等障礙物,機槍很容易發揮巨大戰果。
馬克辛機槍在日俄戰爭前開始裝備各國軍隊使用,可以說是在日俄戰爭中才是第一次登上大規模實戰的舞臺。但是當時日軍本身就沿襲的是此前的作戰策略,因此面對這樣的新作戰樣式,一時無法適應,使用的還是此前的戰術戰略,步兵幾乎就是依靠血肉之軀前進的。直到後來由於部隊傷亡實在過於慘重,日軍才開始改變戰術,這才降低了損失。
不過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俄軍的守備極為完善,俄軍當時在旅順修建了極為堅固的要塞防禦工事,並且建立了由地雷、鐵絲網等構成的障礙物,再加上機槍和大量火炮的強大火力,日軍步兵在沒有猛烈火炮支援下進攻,是一定會付出慘痛的傷亡的,所以馬克辛機槍才能取得輝煌的戰果。
而即使是一戰中,雙方士兵很多時候也要面臨和日軍類似的作戰環境,如果沒有猛烈的炮火支援,大量的傷亡是根本無法避免的,只能依靠步兵拿命去填。
-
8 # 江氏小盜龍
日俄戰爭是發現在我們中國領土上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機槍展示了強大的殺傷力。
機槍威力的發揮主要在旅順攻防戰期間。早在戰爭爆發之前,俄華人就將旅順打造成一座要塞,為了防禦來自港口背後的攻擊,俄華人修建了大量堡壘和炮臺,堡壘炮臺之間由縱橫的壕溝和掩體連線,防禦工事之前佈設了大量的鐵絲網和高壓電網,此外還埋設了大量地雷。守衛旅順的俄軍兵力達到5萬多人,配有600多門火炮和62挺馬克沁機槍。除了要塞守備部隊,俄軍還能夠得到來自港內的太平洋艦隊艦炮的火力支援。
在旅順攻防戰中,特別是著名的203高地之戰中,機槍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日軍為了拿下203高地可謂是屍橫遍野,付出了陣亡數萬人的代價。在進攻中,日軍面對俄軍構建的防禦體系採用的是強攻的戰術,官兵們以密集隊形向位於高點的俄軍發起進攻,而位於俄軍工事前的高壓電網和鐵絲網遲滯了日軍的前進速度,此時俄軍的炮火和機槍火力就能夠發揮最大的殺傷效果。高射速的機槍在掃射沒有防護以密集隊形進攻的日軍時,等於是在收割生命。在巨大的傷亡之下,日軍不得不採用挖掘坑道逼近俄國工事,然後發起衝鋒的方式才最終拿下了203高地。
在日俄戰爭中,機槍這種新式武器發揮了巨大的殺傷力,這是進攻方和防禦方都沒有預料到的。在開闊的地形上,密集步兵的衝鋒變成了一種自殺。從深層次看,機槍大發神威的根源是武器裝備的技術大大領先於戰術思想和步兵戰術,步兵軍隊們依然使用陳舊的方式組織密集隊形進行衝鋒,防禦方已經使用機槍這種速射武器了。
這種武器的先進與戰術陳舊落後的差距將繼續延續到10年之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7月1日,馬恩河戰役打響,當英軍躍出戰壕,排著密集物件向德軍陣地發起進攻的時候,面對他們的是由上百挺機槍組成的密集火網,英軍一天就傷亡57470人 其中陣亡者超過2萬人,現代戰爭巨大的殺傷力震驚了世界。
-
9 # 史論縱橫
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一點是馬克沁機槍技術發展的比較成熟,效能比較穩定了;另一點是戰爭規模大,為馬克沁機槍提供了平臺。
1884年誕生的馬克沁機槍,是一款連清政府都沒有看上的機槍馬克沁重機槍是1883年發明,1884年獲得專利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意義非凡,是一款改變了戰爭格局的機槍。
馬克沁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600發子彈,短時間內的火力壓制能力是超越時代的。
然而這款機槍一直到20年後的日俄戰爭中才發揮出威力,也說明馬克沁機槍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馬克沁重機槍剛剛誕生的時候,別說是西方大國了,就是當時落後的清政府都沒有看上,1888年清政府金陵武器製造局就已經開始引進並且仿製,在生產了30多挺後停止生產。
由此可見,儘管馬克沁機槍是劃時代的機槍,但是也需要沉澱和磨合,任何最開始上線的產品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點是母庸質疑的。
作為一款比較複雜的武器,馬克沁機槍更是如此,馬克沁機槍真正成熟的時候是德國1908年改良後的馬克沁MG08機槍,根據此款機槍,隨後又衍生出蘇聯版本M1910,以及中國版本民24式重機槍。
可以看出,馬克沁重機槍的技術是不斷進步,不斷改良的,並非一蹴而就。
在日俄戰爭中,始終的馬克沁機槍,並不是M1910版本,而是此前的型號,但是相對於20年前最初的版本,應該也是經過不斷改良的。
日俄戰爭的規模到底有多大?當然,再好的槍,再成熟的技術,沒有適合的戰場一樣是廢鐵,馬克沁機槍正是印證了這句話。
清政府瞧不上馬克沁機槍是因為日俄這樣規模的戰爭之前,世界上的戰爭形勢基本上是殖民地戰爭,也就是袖珍戰爭,此前最好的表現就是1893-1894年的英國在非洲對土著的戰鬥,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五千多人的進攻,並且擊斃3000多人。
但是,除了這場戰爭之外,當時幾乎就沒有大型戰爭了。
日俄戰爭號稱第零次世界大戰,規模可見一般,雙方參戰兵力,日本出兵四十多萬,沙俄出兵五十多萬,雙方加一起將近百萬。
在此之前,冷兵器時代結束後,幾乎很少有這樣規模的戰爭。
在戰爭開始的旅順戰役中,沙俄佔據了203高地並且修築了堅固的要塞,要塞中沙俄守軍多達四萬人,機槍有62挺,而包圍旅順的日軍兵力在6萬人,機槍72挺。
可見,當時對機槍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然而,這個高地卻成為檢驗馬克沁重機槍的最佳試驗田,為馬克沁重機槍的發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04年8月19日,日軍開始對旅順要塞發動強攻,晝夜突擊,雙方一直激戰到8月24日。
最終日軍奪佔了一些前沿工事,但是在沙俄馬克沁機槍以及火炮的打擊下,日本士兵就像靶子一樣被馬克沁一頓掃射,付出了2萬人左右的傷亡,而沙俄傷亡3500人左右。
日本無法徹底攻下旅順要塞,因此改強攻為長久圍困,馬克沁機槍算是露臉了。
在日俄戰爭的後續戰爭中,日本開始大量購置機槍,在1905年2月的奉天會戰中,日本湊齊了200挺機槍,相比之下擁有33萬軍隊的沙俄只有56挺機槍,在奉天會戰中,沙俄損失12萬人,日軍損失7萬餘人。
日俄戰爭之後,全世界都開始加大對重機槍的研發,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馬克沁重機槍創造了一天射殺六萬英軍的記錄。
-
10 # 瘋狗的輕武
因為日俄戰爭的時間點(1904年)恰好是自動武器出現之後,兩個工業化國家之間的第一次正經交戰。
馬克沁雖然1884年就出了,但是在日俄戰爭之前,列強之間並沒有拿著玩意打出一場相對當時而言的現代化戰爭。撐死了也就是欺負下祖魯土著之類的,這種有代差的、碾壓性、而且規模較小的戰鬥並沒有代表性。
而日俄戰爭雙方都具備現代化的作戰裝備和能力,規模也足夠大。此時的馬克沁加上塹壕、鐵絲網形成的堅固陣地讓扎堆的步兵成了送人頭的行為,可以說是一戰的形態預演。
簡單的說,馬克沁在日俄戰爭是第一次如此規模的投入一場正經戰役。而且在當時而言又是自動武器對傳統步兵戰術的一次對撞。結果很明顯,每一次武器裝備的技術革新,都會摧殘一次之前的固有戰術。從後膛吊打前裝、從線膛吊打滑膛,包括後來閃電戰吊打塹壕戰。
-
11 # 不沉的經遠
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能大發神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日俄雙方都沒適應戰壕、工事加機槍的戰術。其實不要說日俄戰爭,即使到了一戰初期,德法等強國也還是沒明白戰壕戰中機槍有多大的威力,結果付出了慘重的損失。
在火槍時代的早期,步槍的火力是很有限的,進攻方最習慣的戰術,就是集中足夠多的兵力,以人海壓倒對方的火力,強行突破對方防線。這一戰術在很長時間裡都非常有效,以至於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隨著武器的發展,這一戰術可能會過時。
1884年馬克沁機槍研製成功,它能在一分鐘裡發射600發子彈,其火力密度是非常驚人的。不過此時各國並沒有認識到機槍會給未來的戰爭帶來多大的改變,很多人還認為只要一發子彈就可以打死敵人,接下來發射那麼多子彈純粹是浪費。所以各國都只裝備了少量的馬克沁機槍或者是類似的產品。
即使當英華人在非洲用馬克沁機槍橫掃非洲土著時,很多也不過是認為非洲土著自身的問題。因此到日俄戰爭爆發時,沒有幾個人考慮過馬克沁機槍到底會帶來什麼,不過日本人很快就能體會到了。
日俄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在金州附近登陸,然後以3個師的兵力向金州南山的俄軍發起進攻,以切斷旅順和遼陽之間的聯絡。
然而南山上的俄軍不僅有著戰壕掩護,而且還裝備了馬克沁機槍。日軍按照操典的要求,對俄軍陣地發起密集衝鋒,結果在馬克沁機槍掃射下傷亡慘重。此戰日軍雖然最終攻克南山,但是傷亡高達4千多人,而俄軍傷亡僅有1100人。日軍傷亡之大,以至於上報時上級都認為多寫了一個0。
此戰以後雙方才初步意識到了機槍其可怕的威力,兩國開始大量購置機槍。
其實早在美國內戰時期,集團衝鋒戰術就受到了挑戰。隨著後膛槍的出現,步槍射速大為加快,進攻方的損失往往大的嚇人。在葛底斯堡戰役時,南軍的皮克特師8000人向北軍陣地發起衝鋒,結果僅僅半小時就傷亡殆盡。而當北軍發起反擊時,幾千人被南軍射殺。
然而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美國南北戰爭以後,各國並沒有從中吸取任何教訓,集團衝鋒依然被認為是制勝法寶。日俄戰爭的雙方也沒有意識到馬克沁機槍的出現,導致步兵的火力更為強大,單純依靠步兵的集團衝鋒已經不可能實現突破。
不過即使在日俄戰爭之後,各國照樣沒有吸取教訓。在一戰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對著德軍陣地發起集團衝鋒,僅4小時就有57470人傷。而在凡爾登之戰,德國一個團在發起進攻僅1小時後,就僅存90人,等於是全軍覆沒了。
直到一個個巨大的數字出現在高階指揮官的桌上,他們那麻木的思維才終於出現了一些變化,不過此時已經有幾十萬條生命隨風而逝。
-
12 # 國平軍史
馬克沁重機槍,當年的李鴻章從英國帶回一挺,被中堂大人稱為“賽電槍”,蓋因此槍射速非常高,每分鐘高達600發,在單發栓動步槍大行其道的年代,此槍的誕生震撼了軍界,金陵製造局在全國最先仿製成功第一挺馬克沁重機槍。
沙俄與日本為了爭奪在東北和北韓半島殖民利益,爆發的了日俄戰爭。只要旅順掌控在俄軍手中,其艦隊隨時可威脅在“南滿”登陸的日軍的海上交通線,日軍就無法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地面作戰。
俄羅斯帝國,號稱世界陸軍第一,狂妄的俄華人,在戰前是鄙視日本人的,覺得日本人不過是一群黃皮猴子,收拾一群猴子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但日本陸軍卻讓俄華人嚐到了“猴子”的厲害。
在1904年8 月開始的旅順會戰中,俄軍第4步兵師依託多年苦心經營的堅固防線,以646門火炮和62挺經俄軍改良以後的馬克沁重機槍,另外有戰艦38艘,給予日本陸軍乃木希典中將指揮的第3軍以毀滅性的打擊。
在攻打旅順要塞時,無論日軍發動多少次板載萬歲衝鋒,大量步槍上軍刺的日軍,在俄軍仿馬克沁重機槍強大的火舌之下紛紛倒下,許多日軍被縱深部署的大口徑火炮輸出的彈丸炸得粉身碎骨,第3軍中將軍長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殞命戰場。
滿洲軍總司令官大山岩命令乃木希典中將交出指揮權,暫時由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大將指揮,兒玉源大將對炮兵的運用遠遠強於乃木希典中將,從國內調來多門巨炮,改變乃木希典全面突擊的戰術,重點攻擊旅順城西的203高地。
經過調整部署後,日軍僅用5天時間便就攻克了203高地,迫使堅守旅順的俄軍於1905年1月1日投降,此役,俄軍損失4.4萬餘人,日軍損失約6萬人。
日軍戰損過重的原因,乃木希典中將的司令部和預備隊位置過遠,因此對俄軍的反攻喪失了救援時機;此外,日軍進攻隊形密集,特別是無畏的軍刺板載衝鋒,貌似聲勢浩大,但卻被俄軍前沿陣地和堡壘內的仿馬克沁重機槍似韭菜一般地收割,以及遭遇俄軍部署在縱深的大口徑火炮的猛烈轟擊下,進攻的日軍瞬間都成了浮雲。
-
1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俄戰爭中俄軍的馬克沁機槍之所以能大顯神通還得多虧了日本人那種不要命的叢集衝鋒,也亦可稱之為人海戰術,這時候日本的人海戰術還真就是真的人海衝鋒,一大幫人不要命的往前衝,而作為自動武器的馬克沁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戰術,而且俄軍是在山頂的工事中向下射擊,而日本人還得仰攻,而在那個自動武器才剛剛嶄露頭角的和其他攻堅武器還沒被髮明的年代,當時為攻下山頭還真就得靠人來填。
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峽被認為是日德蘭海戰的前奏,而陸上日軍為奪取203高地的陣地攻堅戰的模式也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發展的前奏。不過這人海戰術並不是日本人傻,因為當時世界各國的步兵戰術形態就是這樣子,進攻前火炮打幾炮支援一下,然後就是靠步兵來推,子彈打完就用刺刀,各國的戰術基本都這樣,所以那時候的騎兵還擁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機槍這樣的自動火力的出現打破以往的步兵戰術,人數在自動武器面前變得不再有優勢。在非洲英華人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人可以說是傷亡慘重,在面對馬克沁這等人命收割機的威脅,日本人也在積極尋求對抗的辦法,那就是用自動武器去打自動武器,於是就向法國尋求哈奇開斯氣冷式機槍而這款武器也就是後來日本人九二式重機槍的鼻祖。而除了用重機槍去對抗,日本人也想到了另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大口徑的重型榴彈炮去轟擊,而這個模式也同樣在一戰中重演。日俄戰爭中日本用來攻堅的重型榴彈炮,由於其體積巨大所以搬運困難,而且還得提前一週修建好混泥土基座一戰中德國的“大貝莎”大口徑榴彈炮
-
14 # 西府趙王爺
馬克沁重機槍,世界首款可以自動連續自動連續射擊的武器。其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理論射速最高可達每分鐘600發,是20世紀初最恐怖的武器,號稱“生命收割機”!其自誕生以來,在戰場上可以說是大發神威!
1893年,馬克沁機槍首登戰場!英國軍隊僅50人,靠著4挺馬克沁重機槍和步槍,硬是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進攻,打死3000多人。
當然了,這畢竟兩個“文明”之間的戰鬥,非洲人純粹是以肉身抗子彈,無腦衝鋒,那叫屠殺,不足以說明其恐怖。
真正讓馬克沁揚名世界的是一戰!
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的馬克沁機槍讓英法聯軍損失慘重!
當時英法聯軍投入八十多個師,近八十萬人;而德軍也有 67 個師,50多萬人的規模,雙方參戰兵力達到了140萬。
當時德軍處於守勢,在陣地上部署了大量的馬克沁重機槍,據說每百米便有一架。這樣密集的面對英法聯軍的“集團衝鋒”,無異於屠殺!
英軍在進攻的第一天就倒下了6萬人!整場戰役下來,英法聯軍損失近八十萬,幾乎是參展初期的所有兵力。這其中多半的功勞,都要算在馬克沁的頭上!
馬克沁機槍也因此聞名於世界!
事實上,歐洲人早該開竅的。因為在早十多年的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就已經展現了它的恐怖!
馬克沁機槍作為主要武器首次在熱兵器戰場上就是日俄戰爭,其也被稱為最早的機槍戰爭。
在旅順會戰中,日軍數量是俄軍的數倍,在人數處於劣勢的情形下,俄軍第4步兵師靠著馬克沁重機槍,給予日軍重創。當時日軍採用了高頻率,以密集兵力進攻的“集團衝鋒”戰術,但在馬克沁機槍面前,這無疑是在送死。
無論日軍發動多少次攻擊,都被俄軍擊退,9天下來,日軍丟下了近兩萬具屍體。
馬克沁機槍作為自動裝彈的武器在戰爭中為俄軍節省了時間,這樣才能集中火力進攻日軍,過去,戰場上的武器都需要士兵手動完成裝彈,在裝彈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慎遇到攻擊,導致在戰場上失去優勢。
但是馬克沁機槍能夠透過物理學方式完成自動裝彈,並不會給敵人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是因為這樣的特點,俄軍在士兵數量少,處於守方的劣勢狀態下,才能夠不斷的進攻不斷湧上前來的日軍。
無奈之下,日軍只好呼叫巨炮狂轟,才得以打敗俄軍,可見馬克沁機槍的攻擊力有多大。
雖然俄華人最後還是輸了,但並沒有在短時間內失敗,並且還對日本造成重創,日軍乃是慘勝。
回覆列表
馬克沁機槍,英文名:Maximgun,是由美國人海勒姆· 史蒂文斯· 馬克沁在1884 年研製出的第一挺真正的機槍,亦即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武器。馬克沁機槍憑藉火藥發射後的氣體壓力,讓退殼、裝彈、擊發等一系列動作在瞬間自動完成,從而實現了步槍的全自動射擊。一支馬克沁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600餘發子彈,相當於上百支步槍同時發射的威力。
但在馬克沁誕生後的十餘年的時間裡,西方國家軍隊也只少量裝配,並未大量列裝。因為,馬克沁機槍製作成本高,結構較為複雜,採用手工打造,再加上持續射擊優勢帶來的巨大彈藥量消耗,被認為是燒錢的玩意,很少有軍隊玩得起。即使是英美法等發達國家軍隊,也沒有裝備太多。但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俄羅斯和德國。
俄羅斯的馬克沁機槍,讓日本成為最早吃苦頭的國家之一。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方在陸戰和海戰中均取得巨大勝利,隨後包圍了俄軍佔據的中國旅順城。俄方將旅順城徹底要塞化,旅順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爭奪的焦點。日方乃木希典率領第3軍6萬餘人參戰。無數日軍殺向俄軍陣地,以為憑藉氣勢就足以壓垮俄軍。但迎面射來的卻是俄軍馬克沁機槍密不透風的彈雨,日本人成了俄軍馬克沁機槍射殺的靶子。
但日軍根本不在乎死傷,一波接一波地發動人浪衝鋒,後方部隊就踩著倒下的軍人繼續進攻。三小時後,日軍5000人被擊斃,以致於上報傷亡數字時,上級主管認為不可能,懷疑弄錯了。在隨後的一週內,日軍繼續用士兵生命向俄國人發起挑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終於拿下俄軍203高地區,但付出的代價卻是3萬餘人倒在了這個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場陣亡日軍裡,因馬克沁機槍造成的死亡高達九成。馬克沁機槍在整個日俄戰爭中大顯了神威!
馬克沁機槍不僅在日俄戰爭中大發神威,更是多個國家的必備大殺器。德國就是一戰之前裝備馬克沁機槍最多的國家,擁有12500 挺,每個團都裝備100 挺,英國只購買了3挺,以至於在索姆河戰役戰役中英法聯軍被打得一敗塗地。
1916 年6 月下旬,英法聯軍為報凡爾登戰役失敗之仇,發動索姆河戰役。英法聯軍呼叫了150 門大炮,經過一週炮轟後,於當年7 月1 日晨發起總攻。英法聯軍滿以為德軍被消滅差不多,不會再有任何危險,故而,排著密集隊形向前推進,豈知卻得到德軍數百挺馬克沁機槍的迴應。馬克沁機槍密集的子彈,使整個戰場瞬間變成人間地獄。十幾個小時內,英法聯軍死傷57000多人,這是人類歷史上短時間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使馬克沁機槍一戰成名,以至於後來有人將其比喻為“死神手中的鐮刀”!
此後,馬克沁機槍被迅速列裝到各國部隊,並在各種戰鬥中展現其威力,特別在面對密集型衝鋒時,更具殺傷力!【大冰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