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想和憧憬
-
2 # 天方老譚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上明珠。愛護自己的小孩這是父母的天性。
如對孩子的過分弱愛,久而久之是孩子對父母的依靠!一點小小的事情都要父母為他操辦,孩子自我失去自己的主張。
長大步入社會,缺乏孩子的獨立性和主觀性,
因此就有了,我爸爸是………
-
3 # 寶寶218483719
心裡承受能弱,獨立性和自主性都很差,依賴性很強烈,自卑心理比較重,消極情緒比較多。自理能力很差,膽子還很小,做事也畏首畏尾,經常受人欺負還不知反抗,只能任人欺凌。
-
4 # 驕傲做自己吧
過度保護在壓制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利於個性的發展。研究證明,過度保護會使孩子依賴性太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膽小,肢體靈活度差等等。看似小事的“不會自己吃飯”、“不參與小朋友的各種活動”,都會使孩子產生心理負擔,覺得自己處處比別人差,不能融入同齡人中,漸漸失去自信心,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
過度保護,使孩子缺少了成長過程中的磨礪,容易造成孩子的軟弱閉塞、膽怯無能並逐漸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同時使孩子和社會之間豎起了一道牆,孩子在無形中遠離了社會,長大以後就會難以適應社會。所以,受過度保護成長的孩子,在社會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
-
5 # 小小愛吃芒果
過度保護孩子,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
1.自主意識差,不利於獨立成長因為過度保護孩子,大多數是父母幫忙解決一下問題,孩子很少自己主動去解決一些問題形成依賴。
2性格上懦弱膽小,受挫能力差,不利於健康成長。過度保護孩子,孩子缺乏冒險意識,對於挫折認知程度小,一旦遇到問題,沒有勇氣解決、逃避現實,強大挫敗感往往會使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最極端還可能性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
6 # 夏天曉曉
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就像溫室裡的花朵,處於家庭環境之中,他會過得非常愜意,但是到了社會上,孩子的能力、意志和性格都可能會脆弱不堪,父母看似保護了孩子,造就的卻是孩子的這3個致命弱點,真是得不償失!
1、孩子容易懶惰
過度保護式育兒,父母會把孩子捧在手心裡,所以平時的家務根本不用做,自己的事情也會有家長幫著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一種心理,我是孩子我不需要幹活,別人為我付出是應該的,從不參加勞動的孩子會越來越懶惰,將來需要自己獨立打拼的時候,也會被自己的惰性拖後腿,很難有所成就。
2、孩子自我中心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還會讓孩子養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父母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所以會不管不顧地保護孩子,比如說下雨天,媽媽害怕孩子淋雨,給他打傘,同時還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孩子穿上,其實孩子只需要有雨傘隔開水滴就行了,媽媽這樣做就有點過度保護,結果最後自己感冒了,孩子還覺得媽媽本來就應該這樣做,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越來越深入,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和別人相處融洽,將來的情商和人脈也會非常差勁,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格局。
3、孩子不堪挫折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失敗和挫折,如何面對和接受這個現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些承受挫折能力比較強的孩子會選擇吸取經驗教訓,下次爭取做得更好,而過度保護下的孩子則會埋怨這件事的困難度太高,或者怪自己運氣不好,從來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最後在遇到同樣的情況,依然會處理得非常糟糕,承受挫折能力差,將來也很難取得成功。
-
7 # 弘康苑跨世紀豔莉老師
過度保護,就像是溫室裡面的花朵,很美,但是風吹雨打時會脆弱,俗話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教給孩子的是方法,而不是太多的直接包辦代替,過度保護,孩子會成長和鍛鍊得更好,這樣也才能獨立,孩子終究要長大,離開父母,從而更好地去適應社會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比如,孩子褲子不會穿,那麼可以耐心細心地教給她如何穿的方法,比如兩個小手捏著褲子的邊緣,會看到有兩個洞,然後呢,就像是鑽火車鑽洞一樣,兩個腿分別鑽過兩個洞就可以了!你的小手可是真棒呢,真是個小能手!
-
8 # 玉玉兔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最後會成為懶貓,除了愛吃好的,愛穿好的,其他的什麼都不會幹,也不願幹。他的要求一旦達不到,不是跳樓,就是上吊。總之,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是來和你要債的,到你把債還完了,不是你死,就是他亡。
-
9 # 重生的鷹31
對於過度保護孩子這個行為,重點在於‘過度’。以下就我個人認識說說看法。
首先,‘過度’當中的這個‘度’是沒有明確界限的,誰也無法給出具體量化的標準。所以,每個人都覺著自己對孩子的保護都是在‘度’的範圍之內,都不曾‘過度’。例如,一箇中學生,上下學家長的接送。說其過度不為過,因為我們現在的中小學都是採取的就近入學原則。也就是說,孩子上學的學校離家都不甚遠,完全沒有必要接送。可在家長而言,又在情理之中。畢竟現在路上車多,人多。誰也無法保證所有的車都守規矩,所有的人都是君子。故此,就存在對度的把握和理解不同,從而產生了行為差異。但細想來,雖說各有道理,卻仍可辨出‘過度’。雖說路上車多,可畢竟不守規則的還在少數。雖說人無法明辯君子,但小人絕不會橫行。反之,孩子自己上下學,行於路上,混於人間。只要家長告知孩子必要的安全常識,孩子到可以透過自己的體會,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這樣豈不是為將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畢竟家長不可能終生護其左右,何不讓孩子早些放飛。
其次,由於對‘度’的掌握,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就出現了‘過度’現象。而過度保護的孩子,其行為缺乏主見,相較欠缺獨立思考。最常見的就是時下常見的‘媽寶’型孩子。這些孩子在年齡上業已成人,但每每遇到問題,下意識的會說或會想‘我媽怎麼說’,‘和我爸商量商量’。全不知很多問題其實是不需要徵得家長同意的必要的。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類群體,就是曾經家長的‘過度’保護,這是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不足,獨立判斷能力欠缺。
最後我想說,保護孩子,是每個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亦是天性使然。孩子缺少了父母的保護,就會缺少安全感,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但對於‘度’的把握,個人以為,寧可少做,也不可過。正如坊間所言“溫室裡的花經不起風雨”。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就如同溫室裡的花。
-
10 # 公子笑
金庸的小說碧血劍裡,袁承志的師兄師嫂歸辛樹和歸二孃都是高手,他們有個兒子叫歸鍾,不大靈光,一直是他們帶著,直到歸辛樹夫婦遇難前,奮力把他救出,但他還是回來了,他離開父母,哪裡都去不了,和父母死在了一起,也算一個解脫。
如果不能保護子女一輩子,就要讓他們去面對自己該面對的問題,父母可以給指引,但不能完全代替,沒有父母能保護自己的子女一輩子。
尤其是不能因為自己的一些經歷,而去自己設想自己的孩子的經歷,努力,不只是兒孩子的事,有上進心的家長,才能帶出有上進心的孩子。
-
11 # 御貓老師
家長朋友要知道,我們都不可能一輩子保護孩子,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社會與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想讓孩子毫無處理危機、處理衝突、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的話,就不要在幼兒時期過度保護孩子。
因為只有讓孩子在成長階段學會自我保護和協調溝通,才可以說具備了基本融入社會的能力!舉個真例項:嬌嬌是個性格好強的孩子,幼兒園的一次親子活動裡,有一個比賽“過河”,小朋友們在幾座“獨木橋”上爭先恐後的賽跑。
嬌嬌身邊的一個男孩兒跑過的時候嫌妨礙了他,於是突然甩手打了嬌嬌的臉一下。
嬌嬌毫不猶豫地迅速還擊,一拳打向小男孩,把他打下了“獨木橋”。連旁邊觀看的家長朋友們都沒有反應過來。
男孩的家長愣了一下,衝了過去強行抱走了男孩,並沒有讓孩子們再有交流的過程,也沒有再參加後面的親子活動。
而嬌嬌的媽媽爸爸一直遠遠地看著這一幕,全程沒有插手。
面對孩子的衝突,也許是愛子心切,也許是認為迅速插手是正確解決衝突孩子矛盾的方式。
男孩的媽媽不希望孩子與同伴衝突,認為“衝突就是不好的”,擔心自己的孩子把別人打傷,更擔心自己孩子吃虧。
由於對自己孩子的愛,導致每次衝突都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把孩子間的衝突想象的非常嚴重、可怕。認為這種衝突會給孩子造成傷害、陰影,只要看到孩子與別人有矛盾,就迅速挺身而出。
家長朋友的這種過度的“保護”,恰恰扼殺了自己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之間的衝突,出發點都是非常單純的,並非什麼深刻原因的“大仇恨”。孩子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脆弱,那麼易受傷害。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拿器械的推打、推搡,大人不要太著急去插手。
當然很多家長們通常不會這麼想,他們無法忍受孩子在自己面前受到一絲的傷害。
可是這樣的中斷衝突,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容易受到傷害。
孩子互相推打一下,他們之間完全不覺得是什麼“記仇”的大事兒,五分鐘過後就自己玩到了一起,誰捱打誰打誰早就忘了。老師在事後會找到合適的機會讓孩子們懂得“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道理,避免以後用“拳頭”說話。
反而是家長,看到孩子“打鬥”,就覺得替孩子委屈、憋心、心疼。
過度保護最大的後果,就是剝奪了孩子與同伴間學習解決衝突的機會。
孩子根本沒機會學習如何解決矛盾,怎麼懂得和人相處呢?
如果不是經歷一次次的衝突,孩子又怎麼學會溝通、協調?難不成孩子一輩子遇到衝突和困難的時候,家長都能“空降解圍”嗎?
家長應該學會何時放手,如何保護,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回覆列表
這點我深有體會,我是家裡的長女,我八歲的時候媽媽生了弟弟,弟弟一出生我的家庭地位就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人都圍著弟弟轉,爺爺奶奶為了照顧弟弟方便直接住進家裡來了,之前每天放學爸爸媽媽下班早還會接我,現在只有我自己孤零零上下學,我內心這種委屈感相信很多人都很難體會,媽媽安慰我說弟弟還小,等他大一點了就好了。
更讓我不理解的是,弟弟有一點小毛病全家人就緊張得不得了,有一次弟弟喝奶可能嗆到了,奶奶就馬上要帶他去醫院,弟弟手被蚊子咬了撓紅了,奶奶心疼的給他塗蘆薈膠,給他買零食買玩具哄他,這些在我眼裡都認為太過了。
在這種過度保護下,弟弟長大後變得更加無法無天了,只要他一哭什麼都能有,弟弟得需求總是能被無條件得滿足,媽媽做好飯,只要弟弟說不想吃就立馬重新給他再做一份,我不知道其他小孩在家裡是不是也被這樣慣著,但是小孩子慣著的同時也要交給他一些基本的道理。
上學以後,弟弟行為更變本加厲,搶小朋友東西,和小朋友打架等等這都是我家裡慣出來的毛病,每次我和家人說管一管,他們都無所謂的樣子,反而覺得男孩就應該這樣,我也懶得說了。
我也見過很多在公共場所看到自己孩子欺負別人孩子或是破壞公共秩序時離老遠坐那喊一句“別打其他小朋友”、“不許搶啊”、“不許踹叔叔椅子”的家長,他們認為自己有隔山打牛瓶底取藥的本事,光靠喊的就可以,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耍著嘴犯。
但如果發現對方有還手的行為且自己孩子又幹不過的苗頭,那些特異功能瞬間就消失了,馬上變身脫韁野狗躥上去,恨不得手把手解決,遇到成年人時免不了還要抱怨一句“跟孩子計較什麼”之類的惡俗話語,說白了,作為家長,管是都能管得了的,但對於有一些人,管還是不管,主要是看自己孩子吃沒吃虧。
這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自小不管教以後社會會替父母教育,因為弟弟的事我也漸漸和父母產生了隔閡,大學以後也很少回家,有時候媽媽會給我打電話,和我講弟弟闖禍了什麼什麼禍,和其他小朋友又打架了怎樣怎樣的,我也很無奈,因為在他最應該被管教的時候卻選擇了慣著,現在變成這樣作為家長的要負全責。
結婚以後,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遇到點小問題我也會心急,我能體會做家長擔心孩子的心理,但我從小教育我的孩子要有禮貌,要聽家人的話,和小朋友好好相處,為了可以讓他不那麼淘氣,我還在網上給他報了一個叫小小熊美術AI課的,課程代入感很強,老師教的也很專業,我的孩子可以用一下午的時間去畫好一幅畫,這樣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