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噢特慢的媽媽
-
2 # Leo李老師
我覺得顧名思義吧,育兒育兒,就是養育兒童
育所表達的是養育和教育的意思,兒表示的是兒童的意思。
咱們來分別看一下這些的意思。
首先,養育:養育的意思是養活,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正常的飲食和睡眠等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教會孩子吃喝拉撒睡,慢慢的教會孩子學會照顧自己,能夠有較好的照顧自己的能力,這個是養育層面的意思。
教育:教育的含義比較廣,它包含我們對孩子知識的教授、習慣的培養、道德的引導、人格的建構,我們需要教育孩子學習一些他所必須要知道的知識,幫助他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當然,這個途中我們需要用到一些相應的教學方法,這個教學方法也一定是要適合我們孩子來去進行的。
兒童的意思是指的學齡前的兒童,也即使0-6歲的兒童,這個階段的兒童在身體上心理上都沒有完全發育,需要我們成人的照顧,所以育兒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們作為成人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在兒童階段給予了其良好的教育有助於孩子日後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等。
-
3 # 慧子帶娃記
很多年輕的媽媽把育兒視為自己的事,他們同意這種看法。“育兒是自我發展。”那麼,“自己”是什麼呢?兩天前聽了一門教育專家課程,老師提出的課題:1在家的時候說兩天話。不管是孩子還是丈夫。其他人儘可能地笑著點頭,用鼓勵的眼神鼓勵對方繼續說話。2情緒高漲的時候,要聽聽腦子裡的各種聲音,然後記錄下來。3如果可能的話,要分清心中各種聲音的來源。一個學生的靜態認知:下午接女兒放學後,我才想起老師佈置的作業:說了兩天的定語。女兒回家後,我開始說話。1.一開始不說話的感覺很好。但後來我發現,還是把女兒的工作調整為手語動作等。2.聽到丈夫和女兒之間的對話,我就像旁觀者一樣。吃一頓飯,丈夫對女兒嘮叨幾十句,管制威脅引誘等,我聽不見,心煩,啟動遮蔽模式。一般除了聽爸爸嘮叨說教外,我也聽到了刺耳的說教。原來女兒不常聽到我們說的話。我們向她說教有多少,她的小心臟只有為了保護自己,才開不了盾牌模式。3.一天晚上,她悄悄地對女兒說了話。我發現有時候很舒服。但他總是問我問題。我沒有回答她,很焦急。睡覺前我沒有和她說話,完全激怒了她,丈夫也生氣了。女兒太傷心了,不停地請我講故事,我點點頭,微笑著擁抱了她。女兒很喜歡看書和聽故事,所以每天不說話就是拒絕睡覺。丈夫聽到女兒哭了也很煩,氣沖沖地罵女兒不聽話,罵她之後才問為什麼。丈夫問我怎麼回事,我也只是笑著點頭。丈夫發怒說我聾了嗎?是鬼上身嗎?又叫我去死。都結束了,走了。女兒哭得更厲害了,我也忍不住了。嘴裡吐出兩個字:爸爸,爸爸。這時,女兒才意識到可以給爸爸講故事,爸爸又進來了,帶女兒說話。丈夫說了兩個故事後,把女兒抱進了我的房間,讓她睡覺。女兒說了爸爸兩個故事,我還沒說,孩子抱著我親了親,睡了。最後一點是不跟女兒說話,我對沉默的理解太僵硬了。其實故事還得說。今天早上把女兒送到幼兒園後,丈夫硬說我硬,硬賴著把女兒當大人撫養。我向他承認了錯誤,但他不接受,認為我作為大人,不能整天犯錯。我丈夫一直對我要求很高,我總是想取悅他,所以一直說自己想滿足她的要求,但很困難,總是達不到他的要求。我厭倦了丈夫。他一直說我沒用,什麼都不會做。我想得到他的認可。我對家默默的努力,但不被他認可。在他眼裡,我毫無價值。你看這裡發現了什麼?這位母親和老師的模式是根據老師的作業,苛刻地安靜地說自己,不說話。孩子生氣了也大喊大叫,她微笑著點了點頭。丈夫說:“你聾了嗎?死吧!她也在努力保持微笑和點頭的狀態。這位母親和丈夫的關係是什麼?在她的感覺中,她的丈夫向她提出要求,他正試圖討她丈夫的歡心,她丈夫責備她,她也承認她丈夫犯了錯誤。在丈夫眼裡,她再努力也沒有用。我好像看到了一個謹慎的孩子和兩個成人之間的互動。不是三個成人之間的互動。老師留這個作業的本意是什麼?讓學生少說話,防止媽媽的嘮叨闖入孩子的領域。這個學生的問題在哪裡?沒有自己的“內在的主”,沒有辨別事物的能力。所以所有的標準答案都成為了她的束縛,所有的關係都成為了她的束縛。“養育自己”,“養育自己”,“養育自己”是什麼?我們是在尋找育兒的權威,讓我們跟著自己嗎?找更多關於育兒的標準答案,讓你安心嗎?還是培養我們自己的內在主見,培養自己分辨那些標準答案的能力,為我成為自己的專家?如果我是這位父母,我願意和孩子們進行這樣的對話:孩子:“媽媽,我長大了能出人頭地嗎?”媽媽:“為什麼這麼問?單擊孩子:“在學校學習不好。單擊媽媽:“學習好像很難,對吧?你認為哪個科學不好?我該怎麼幫你?單擊看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瞭解自己的狀態,找到自己面臨的困難,並盡力幫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援。結論:“育兒是自我發展。”“自我發展”不是找更多的專家,而是用更多的標準答案挫敗自己。“自我發展”是具有獨立主見,遮住外部的資源,使自己的狀態保持得更穩定。“育兒”的學習包括吸收專業知識,一個人心理健康所需的條件,孩子健康的話父母應該做什麼等。“育兒”學習也是看著自己的情緒狀態,決定照顧父母-子女所有人的決定。“育兒”也包括啟發孩子看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資源,作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
4 # 孫小轉
育兒顧名思義就是教育養育孩子,從懷孕開始作為媽媽就開始了最偉大的愛“”母愛在開始付出了,為了孩子的健康母親開始注重自己的飲食,按照科學進行飲食多樣化,多種化,控制自己的心情,不大喜大悲,重視自己的身體條件,每月都會去醫院進行檢查,配合醫生的指導只為懷有一個健康的小寶寶,生怕自己的問題導致孩子有什麼問題,在胎中就開始進行胎教,和寶寶說話,聽胎教音樂,開始了自己的育兒第一步,而作為準媽媽的愉悅心情可能只有自己親生經歷了才能更加切身體會那一種幸福吧!心情是又開心又焦慮!
再然後就是度過那作為準媽媽的10月懷胎孩子哇哇出生落地,再一階段的哺育孩子階段開始,因為母乳對於孩子來說更安全,好吸收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義不容辭的選擇了母乳餵養,餵養過程會讓每一個媽媽精疲力盡,沒有了生物鐘,只是按照孩子的作息習慣來生活,餓了餵奶,困了哄著睡覺,媽媽本身一個完整的覺都睡不好,但哺育孩子這個事情雖然累但也是與孩子親近的最直接關係,痛並快樂著!
孩子慢慢長大進入學習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孩子說話,走路與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做遊戲,為孩子做飯,開始了教育之旅,與孩子一起成長。
總之來說育兒就是從寶寶是一個胎芽到長大成人與父母,與朋友,老師之間的一個相處過程,寶寶所在家庭、社會的觀念,各種活動就是一個育兒的全過程。
回覆列表
育兒先育己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在重新塑造自己,想要孩子怎麼樣,就先讓自己變成那樣的人。自律、感恩、有責任心、有愛心,懂得尊重別人,這些都是生而為人最基本最有益的特性。之前不理解專家說的教育孩子首先是要教會他如何做人,而不是一味追求他的分數高,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
那麼你的育兒方式真的正確嗎?教你如何合理發展自己的育兒方式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網際網路上看到的各種關於育兒的段子,或者各種育兒暢銷書,都會有一種感覺:無所適從。
每天聽著各種矛盾的聲音。一會說:打孩子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一會說:不打孩子才毀了孩子的一生。一方面說:父母決定孩子的高度,於是各種拼爹拼媽拼祖宗。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各種二代的醜像,爹媽真的那麼有用麼?說實在的,網上這些文章搞成了一片巨大的認識的迷宮,讓許多爸媽無所適從。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很能理解這種迷惑。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一直想要找到一個“對”的育兒方法。但就我的認識來說,這個看似簡單合理的要求,卻是很難實現的。因為現在的我們對於“人”這個生物的瞭解來說,沒有辦法給出一個標準的解決方案。因為,人是多樣的,然後每個人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達成的目標是多樣的。所以你要說一個標準答案來,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個大企業能夠依賴於微信裡面的流行文章作為核心的指導和架構麼?那顯然是不行的。那反過來,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養育好孩子,光是靠自己想一套,或者微信上的熱點文章來做指導。很容易陷入一種:自己無法察覺的低效狀態。就像很多小店鋪的老闆。他覺得自己每天有吃有喝,收支有盈餘就是好。但看不到自己更多地方的低效和其他的可能性。無法發展到更大的規模。更好的狀態。當產業升級之後,只能黯然的被邊緣化。
我們養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專業的心理學研究,從人、社會、歷史、文化等等方面,其實已經累計了大量的現成的經驗和素材。在學習過這些內容之後,我發現,微信的文章中,不少例子其實很早就出現過了,而且就像濤動週期一樣,每隔一代人就會來這麼一波。手法一點都不新鮮。無非是危言聳聽,然後丟擲一個看似符合常理,但其實非常短視的觀點。家長能夠在短期內收到正面的驗證
然後,等過了幾年之後,其實發現這個也並沒有明顯的改變或者疲於副作用的時候,也很難再找始作俑者的麻煩了。
那麼我們話說回來,家長的精力有限,如何去做好呢?
首先,有限的精力,去更多的放到心理學的專業書籍上去。
事實上,有些暢銷育兒書,它不能說有錯,而是不合適你。有些家庭裡面,全職媽媽每天大量時間與孩子互動的,她的各種育兒的操作這是很多非全職家庭,孩子有保姆或者長輩帶的家庭難以複製的。她在孩子那邊有大量的情感的“存款”,有時候即使發個火,或者訓斥一下,甚至有體罰這樣的負面行為,是可以被日常的這種情感累積給帶過的。這個在心理學研究上也是有支援的(不是支援體罰),體罰的確是可以被情感溝通補充的(然而體罰完安撫,這個依舊是個低效的方式。並不值得推薦)
但是,像我們不少父母在孩子那邊沒有那麼多的感情的“存款”的時候。這麼操作,那麼就大機率的赤字滾出了(注意,大機率,也許孩子會有例外,不過我覺得絕大多數人沒有這個運氣,有這個運氣的也躲不開各種副作用)。
其次,如何善待自己,就如何善待孩子。
很多育兒書會讓你覺得,自己沒法教孩子了。這個也忌諱,那個也忌諱。對孩子太好了孩子會變壞,對孩子太兇了,孩子會變壞。真的有點邯鄲學步,最後自己怎麼走路都不會了。
在這個事情上,我們要學會的是換位思考。我喜歡別人怎麼待我,你的孩子也是大機率與你相同的。如果你煩那種特別熱情的,無視隱私界限的照顧的。那麼,你就不要延續這種行為。注意好孩子的隱私,好好和孩子溝通。反過來,如果你覺得希望獲得別人的照顧和關懷的。那麼,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多注意孩子的需求。不要延續父母信奉的那種所謂的“意志力”、“獨立”、“抗挫折”等等的教育方式。善待孩子,也是在善待小時候的自己。
不安於現狀,持續學習。
育兒這個事情是隨著孩子一同發展的,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更多的新生事物的產生,帶來的影響,我們是不斷需要更新自己的認識的。事實上,我也是由一介小白一點點的走到今天。如果我一直抱著,養孩子這種事情有什麼的心態,走到今天的話。損失的可能性是巨大的。育兒這個世界遠比我剛開始想象的要大得多。它不是簡單的幾條生活規範可以概括的。不完善的知識,不正確的育兒方式,孩子小的時候是你控制問題,等到大了,各種問題都被累積沉澱下來以後,就是這些問題反過來控制你了。
而好的育兒方法,本質上就是讓問題難以生成。而不去生成問題,需要有遠見,需要有靠譜的經驗,這都依賴於不斷的學習。而不是:我就是這麼長起來的,我也不是好好的麼?這種帶有幸存者偏差的認識。
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
而對於那些新晉的父母,我也發現一個傾向,過於的反對所有上一代的,舊有的內容。這一點在育兒早期不少落後的舊有觀念的確是應該被修正和改變的。但當我孩子進入了小學學習之後,我開始對於教育學的學習,我就發現傳統的學校教育就不是那麼可以隨便推翻的了。事實上,學校的教材內容對於孩子認知發展程度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而傳統教育中被詬病的內容不是那麼簡單的可以說明白的。一句傳統教育扼殺創造力,是非常簡單粗暴的。它其實更多的問題出在了教學模式還可以有更多的提高,而不是它本身糟糕到了一無是處。
而現在有些父母讓孩子讀私塾,脫離教育架構的自我教學。這類為了反對而反對的行為,其實,是會付出非常大的機會成本的。
客觀的看待育兒中的每個事件,該反對的,的確應該毫不猶豫的反對,但每每反對之前,仔細的去了解一下,自己反對的究竟是什麼。何來何去,在科學的體系一下做個評估,選擇一下收益和風險。不因為自己的情緒和喜好,而將有價值的東西給破壞了。
降低期待
這個標題,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合理期待,但由於大多數人都會過高的期待孩子,以及育兒方法的作用。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事情,主要就是降低期待。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的家長,養著普通的孩子。而且歷史上的很多神童案例中,即使神童,要是背上超過他能達到的期望。黯淡的機率也是極大的。寧鉑、William James Sidis、沈文裕都是很典型的案例了。
要知道,我們人有個特徵,總是會著眼於我們眼前的,還沒獲得的內容。但作為一個人,他能夠達成的內容是有限的。當忽略了其已經完成的部分,然後不斷的要求其達到沒達到的內容是不現實的。同樣的,一個教育方法也是有其適用範圍的,把任何教育法推廣到所有的內容上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將期待放到合理的範圍內,這就變得很有價值了。就不會出現:又要孩子語數外好,又要會個樂器或者會個畫畫,然後再學個程式設計,再練個舞蹈,打個網球。孩子是個正常的人,人的發展就是會有長短的,不存在完人。降低了期待,教育有了取捨。穩步的發展自己的優勢。長遠來看就會是一個最大化的解決方式。
而作為父母,也不會陷於各種孩子達不到的挫敗感之中,反而可以更為輕鬆的處理親子之間的關係。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下第一條,閱讀專業的書籍,進行專業的學習,這是之後幾條的基礎,育兒這個事情和任何其它事情一樣,可以專業化,而且專業了以後,不說吊打門外漢吧。至少優勢是極其明顯的。我相信大家看過爸爸去哪裡面,夏克立的表現就知道了。有了專業知識,才能夠明白之後幾條的意義和價值,這才更不容易被各種育兒的文章和資訊所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