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小剛11

    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 2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度成為流行。然而人們對於漢服卻知之甚少,不僅對於“漢服”這個概念本身不理解,而且對於漢服結構的名稱也缺乏瞭解,更不用說它背後的文化內涵了。

    所謂的“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總的來說就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不是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因為漢代的前身是華夏族,故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飾可以溯源至周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到了漢代逐漸臻於成熟。如蔡邕在《獨斷》中便說道:“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

    關於漢服的最早起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如《史記》曰:“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並認為“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當然,這種看法是在聖人史觀下的一種認識。但是隨著現代考古學的興起,考古學家認為中國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麻布來製作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蠶和絲的發明者。自此以後,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當然衣服出現於這時期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種冠服制度卻是出現於商周時期,因為冠服制度具有文化意涵,它具有區分社會秩序和等級的功能。故而更加準確的講,漢服起源於商周時期。

    其實,在傳統中國,服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基本的遮羞、取暖、審美的意涵外,最重要的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政治含義。我們知道中國古稱“華夏”,華夏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文明的含義。如《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而《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則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這裡提到兩個概念,即中國和華夏,它們都是一個文化概念,即代表了一種文明的發達程度。基於此,中國便有了“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我們明晰了漢服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之後,就有必有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結構。

    提起漢服,就得知道它所用的材料,那就是布和帛。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前後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製作過程中會取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如果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稱之為斜領右衽衣。其製作流程極為繁複,我們就不一一介紹。

    有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就是我們在說漢服的時候,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套服裝,我們不能用我們今天的著裝狀況去理解古人。其實漢服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就衣裳本身來說,也是兩個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於我們今天的上衣,而裳則是裙裾。

    所謂的首服就是指頭飾,它也構成了漢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傳統的漢族人,無論男女都要束髮的。男女成年之後都會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並用笄來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成年男子往往戴冠、巾、帽等,形制具有多樣性,常見的有冕、弁、幞頭等。當然,頭飾的佩戴也是有嚴格的規定。如漢代時,規定官員先包幘後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到了後世,具體佩戴方式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其中所蘊含的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安排是不變的。

    女子的頭飾則主要由副、編次等構成。髮髻也呈現出多樣性,有時還會在髮髻上佩戴珠花、步搖等各色飾物。並在鬢髮兩側飾有博鬢,當然也不乏戴帷帽和蓋頭的知人。總的來說,漢族女子所佩戴的首飾著有有八種,即為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女子所佩戴的這些首飾,材料金貴,樣式華美精緻。不僅能夠對她們的容顏多有助益,同時也能夠彰顯她們雍容華貴的社會地位和氣質。

    漢族傳統的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由於玉具有光而不耀、廉而不劌的特質,所以人也應該效法它,所謂的“君子溫潤如玉”便是這個意思。當然除了佩玉外,還有佩戴蔽膝、披帛、襪、帔、香囊、劍、綬、印、笏、牙牌、革帶、玉帶、銙、騰蛇等。

    此外,服飾的紋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漢族服飾往往採取動物、植物、幾何狀的文飾。動植物的刻畫往往會呈現出逼真、細膩、栩栩如生的特點,而幾何圖形則呈現出非常規整、對稱的特點。當然,服飾的顏色更是有著嚴格區分的。古人所理解的世界為青赤黃黑白五種顏色,稱之為五正色,是極為尊貴的。至於其他的顏色則是調和色,是這五種基本顏色調和而成的,稱之為“間色”。並將五色與五行相對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黃土”、“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羽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

    我們今天興起了一股漢服熱,但漢服的背後是有著一整套傳統文化內涵的,如果對之沒有深刻的理解,則穿漢服和洋裝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為了追趕時尚,只是將其視為一種審美潮流來追捧而已。我們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漢服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它所承載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

    因此,我們更為重要的還是去學習傳統文化,如此才能不至於對漢服、對傳統的理解流於表面。只有如此,我們才會理解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到底具有何種內涵。只有如此,我們才會不至於產生民族、歷史虛無主義,才能真正在心底堅信起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尚書正義》《左傳正義》《史記》《獨斷》

  • 3 # 小空話歷史

    漢服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裝,也是最具有特色代表的服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

    漢服據說是起源於黃帝時期,定型在周朝,後邊也經過不斷的演變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漢服。

    從黃帝時期開始到清朝末年,中華大地一直也都是漢族的居住地,漢族文化自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漢族文化創造的漢服自然而然也就演變成了獨特的漢民族文化服侍,跟其他民族的特色服裝有著很明顯的差距。

    漢服還影響了整個文化圈,比如說日本的和服,北韓越南等國的服侍也都是借鑑漢服改造成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服飾的。

    總結:漢服起源於黃帝時期,經過不斷地發展改變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漢服。漢服特徵鮮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其它各國有的也是參考了中國的漢服才形成了他們特色的服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身為中華兒女的我感到十分驕傲與自豪。

  • 4 # 浮生若夢sk

    漢服起源於哪個朝代?揭開漢服發展史。說起來漢服是中國非常傳統的服飾,那麼漢服距離至今已有幾千年,它的發展歷史悠久。漢服根據一些文化的發展和融合過程中所形成的漢族服飾,漢服是一個比較獨立的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和發展當中。也形成了比較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的風貌,並且形成了比較鮮明的特色,與中國的其他民族有著很大的區別。

    甚至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都有著大不同,而且漢族服飾歷史悠久,它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以及融合一起。而且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僅能夠用簡單著方式來界定漢服,還能夠透過風格來進行界定標準,所以說漢服的界定標準能夠用,下面這幾種文字來進行表述上溯至炎黃,下至宋明漢唐。漢族人民所穿的服飾為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不斷的進行演化。

    形成了一種別具風格的一系列服飾就叫漢服。根據一些古籍的記載,漢族其實早已經有了比較獨立的服裝體系,華夏的衣服是由黃帝所制,而且在皇帝之前就尚未有衣服和屋宇。根據一些考古的發現,漢服最早出現在商朝,大約是在五千年前,還在石器時代,當時就已經有了比較原始的紡織業,用來織成麻布作為衣服,而黃帝的妻子嫘祖也發明了養蠶和絲紡。

    到了商朝時期,冠服已經開始初步形成,西周的時候,服飾的完整制度已經逐漸完善。商朝時期就已經有了文字來記載一些東西,而且根據探索發現,這一時間的漢服基本已經有了形狀,而服裝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上衣和下裙,上衣的袖口比較窄,而且沒有釦子,在腰部的兩側有著很寬的腰帶,前面再加上一個裙子用來遮蔽膝蓋。

    周代服飾大約是沿襲商代的風格,但是也是略微有些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來說更加的寬鬆,而且衣袖也有大小兩種,領子已經是交領。依舊是沒有紐扣,而且腰間會有很長的帶子,有時候還會在腰上掛上一些玉石,而裙子和褲子的長度已經是及地,但是這種服飾還是會有一定的缺陷,有時候可能會走光。於是到春秋時期,就產生了一種深衣。

    簡單來說就是很長的衣衫,把衣和裳兩種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剪裁,但是是上下縫在一起,而且還延續了之前的交領風格,而且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男女,都是可以穿著,裙子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在外觀方面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而且在這個時期,紡織和染色的記者已經是非常的發達,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繁瑣的圖案。

    到了秦代的時候,漢服已經開始以桃為浮屍的樣子也分為兩種,袖子也有長短。而且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就是男子的腰間會查有隔代,而女子的要件是以師帶系扎,而就因為秦皇兵馬俑的出現,秦代的服飾以及風格方面也有著,很大的發現。在魏晉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都非常崇尚自然,所以飄逸是魏晉服飾風格上面最大的展現,而這個時候的男子多穿寬大的袖衫,大都是上袖翩翩的衫子。

    甚至到了南朝時期的時候,這種衣衫還為所有的人所喜好。衫和袍其實在鑰匙上面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按照漢代的習俗,所有的袍袖端應該是收斂的並且裝有袪口,而衫則是不需要,袖口都是十分寬敞的。而到了唐代的時候,此時的絲綢已經非常的發達,而唐朝的服飾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其實已經開始出現齊胸的襦裙,外面的上衫也開始變的薄透,甚至有一些短的袖子。

    其實根據漢服飾的發展也能夠看得出,它是在經過每個朝代的文化風格,而不斷的加以創造和改革,才形成了比較獨立的漢服體系。漢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與琴棋書畫相比,漢服曾經一度滅絕了長達三百年,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已經開始漢服復興之路。好了,各位小夥伴有什麼看法?可以評論在下面,明天見。

  • 5 # 文一小墨墨

    漢服自古就有這樣的說法:“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這裡的始是指漢服開始產生,備則是指漢服完善的時候。說到這裡就有人會奇怪了,漢服為什麼與黃帝、周朝扯上關係了呢?這是因為大家都被漢服中的漢所誤導了,漢服其實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並不是表明漢代。就如我們現在的服飾,等過了幾百年之後,也會成為漢服的其中之一。

    而在黃帝之前,當時的人們都是用麻(草本植物,種類很多,有“大麻”、“苧麻”、“苘麻”、“亞麻”等。莖皮纖維通常亦稱“麻”,可制繩索、織布)來進行衣物的製造。

    等到了黃帝的時候,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絲紡,漢服至此開始產生,到了周朝,紡車的出現,讓用蠶絲製衣更加便捷,人們就逐漸喜歡上了這種輕便、舒適的衣服了,這也是最早出現的漢服原型了。

    所有很多時候大家預設漢服的發明者是嫘祖。

  • 6 # 華納小川美

    說起漢服的發明者,就要從公元前2500年說起了。

    那就得說說漢服的發明者黃帝率部從西亞幼發拉底河流域東遷至黃河上游,和久居於此的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發生的一些故事。

    公元前2500年,咱們的漢族先祖“黃帝”的妻子嫘祖養蠶剿絲,而當時的炎黃部落也告別了獸皮樹葉,倉頡四下看天下人與鳥獸山川一切事物造出了文字,至今成為了地球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文化。黃帝感於天圓地方,就命令手下的人制造寬袍大袖的衣服。所謂“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從這時候起,華夏族以及後來的漢族都依照他的服裝製造。

    公元前307年,華夏族中有人開始對華夏服飾進行了改革,借鑑了北方其他名族服飾的特點。史上稱為胡服騎射,但它的影響很小,僅限於華夏族一支中的軍隊服飾,這種改良服飾後來也就隨著這之軍隊而消亡了。

    公元前221年,華夏族政權空前加強,為南征百越創造了條件。從此華夏族的領袖嬴政自稱了“皇帝”, 嬴政修渠運兵,擴充套件疆土。百越(今天壯族和越南人的先祖)被華夏族趕出了祖居的土地,無數的百越族男人被殺,女人都被華夏族霸佔。從此華夏族服制的影響從黃河流域越過了長江流域,直達珠江領域。

    公元前108年,北韓族的先祖歸附於華夏族,華夏族領土與人口空前膨脹,由於此時的華夏族政權領導自稱大漢天子,也就從此以後,華夏族人被稱為漢族。所以漢族人穿的衣服也就是漢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有的星耀玩家水平那麼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