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運動答人
-
2 # 瀟瀟子
古代養生根據晝夜陰陽之變化制定了“十二時辰養生法”摘錄如下:
1、卯時(5:00-7:00)見晨光即起床,叩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先將兩手搓熱,摩鼻兩旁、熨摩兩目六七遍;再將兩耳揉卷五六遍;然後用兩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腦後各24次。最後去室外晨練。
2、辰時(7:00-900)起床健身後,飲一杯白開水,用木梳梳頭百餘次,有醒腦明目之作用;漱口時間延長好。早餐宜食粥。飯後,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虛弱,輕微活動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腸胃蠕動,促其消化。
3、巳時(9:00-11:00)此時或讀書或做家務,或種菜養花。疲倦時即閉目養神,或叩齒咽津數十口。不宜高聲與人長談闊論。因為說話多易耗氣,老年人本來氣弱,最好“寡言語以養氣”
4、午時(11:00-13:00)午餐應美食,要求食物暖軟,不吃生冷堅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飽,食後用茶漱口。
5、未時(13:00-15:00)此時最好午休,以養精氣神。
6、申時(15:00-17:00)此時讀名人詩文,或練習書法,或去田園綠地,或觀落霞。
7、酉時(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飲酒一小杯,不可貪多。用熱水洗腳,有降火、活血、除溼之功效。晚漱口以固牙齒。
8、戍時(19:00-21:00)輕微活動後安眠。睡時宜右側,“睡如弓”。先收心,後睡眠,睡前什麼都不想,自然安睡。
9、亥、子時(21:00-1:00)安眠養正氣,環境宜靜,排除干擾。睡時可屈膝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暢,忌睡姿只固定一種姿勢。
10、醜、寅時(1:00-5:00)此時為精氣發生之時,人以精為寶,宜節制房事,但也不宜強制,60歲以後要量力而行。
古人養生十個“小動作”
明代醫家胡文煥總結前人健康長壽經驗,提出養生“小動作”的健身方法,簡單易行,無論行立坐臥隨時可做,認真準確去做,定會收健身防病之效,對中老年人尤為適合。
背宜常捶陽氣旺
捶背比較適合中老年人,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椎神經和臟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面板、皮下組織的穴位,透過神經系統和經絡的傳導,增強內分泌和經絡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鬆,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勞損。能促進血液迴圈,改善面板營養,加速背部面板新陳代謝。可安神寧心,對中老年人所患多種慢性病具治療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勻,著力要有彈性,輕拍輕叩,每分鐘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時間30-50分鐘,以上下輕輕叩打為宜。嚴重心臟病者,捶背須謹慎。
經常梳髮腦神通
孫思邈說:“梳頭可以使身體愉澤,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梳髮傳統稱為櫛發,指用手指梳髮按摩頭部。用二手五指分開並屈指伸入頭髮間,從前額沿頭頂至後腦迴圈往復按搓頭部,每次梳頭十次至百次。動作宜輕柔,或用木梳每日梳頭3-5遍,每遍60-100次,可以疏通頭部經絡,防止脫髮和頭髮早白。頭部是人體屬性為陽經絡聚集的地方,常梳可刺激頭部經絡引氣血下行,防治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通調太陽、少陽之氣;又能引氣血上行,治療腦供血不足。可使頭髮烏黑髮亮,又能消除疲勞、清醒頭腦。
面宜多擦氣血平
面宜多擦氣血平。按摩面部,又稱浴面,能激發陽氣。方法為兩手搓熱後,用手掌擦面部十數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鐘,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並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將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搽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搽10餘次。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痺。同時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於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迴圈。
目宜常運眼不花
中醫稱為運睛,即眼球轉動。將眼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突然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個節拍。此法對於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執行並暢達全身經脈,防病治病。日常可採用按摩、曬太陽等法。古人認為背部為督脈之所居,是太陽膀胱經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從背部起,故背部應常保溫暖。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腎強腰。中老年人應加強背部的鍛鍊與調養,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儘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稱為摩臍腹、摩生門。即繞臍揉腹。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於食物消化。仰臥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能健腎強腰、滋陰壯陽、益氣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練對腎虧乏力及便秘均有療效。
穀道常提防痔瘡
穀道指肛門,平時有意識撮提肛門,可防治痔瘡、肛裂等疾病。取站勢或臥勢,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起並緊縮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停頓一下,再放鬆呼氣。反覆做5-7次。經常做提氣動作,能升提陽氣,可健身防病。有防止脫肛、痔瘡等作用。
肢體常搖筋骨壯
四肢經常活動,不僅鍛鍊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透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有裡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裡上方轉,然後再反方向轉,各轉20次。也可先左後右。平坐,提起左腳向前緩緩伸直,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後,再右腳做。能舒展四肢關節。此法對於中老年人預防肩周疾病,提高身體機能,具有益處。
面板幹沐人不老
用手掌、乾毛巾沐浴周身面板,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稱為幹沐浴。即將二手搓熱,常搓摩周身面板,像洗澡一樣。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臂,從上而下,胸部、腹部、後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氣血通暢,舒筋活血,面板潤澤而富有彈性。
足心常擦心清淨
古人稱為擦湧泉,湧泉是前足心的穴位。能固腎暖足,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等作用。可防治眩暈、耳鳴、足部痠痛、麻木浮腫下肢攣痛等症。先泡洗雙腳,再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再將足趾稍稍轉動,然後放開雙腳向上、向後儘量翹起足趾,再收縮足趾,像這樣反覆翹、收縮十次。右腳著地之後,換做左腳,方法如前。經常按摩湧泉穴可以降虛火,治療頭昏、頭痛、目眩、咽痛。還可治療失眠及足部萎縮、麻木等,對延年益壽有明顯效果。
以上方法均為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動作要輕緩,次數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貴在堅持,必有益處。
-
3 # 井夫子
《太平經》,大家對於其影響最深的,恐怕就是和“三國”的聯絡。因為《太平經》相傳由神人授予三國之中著名的方士于吉而流傳在東漢時期。
事實上,算是揭開三國大幕的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這一組織,也是受《太平經》的影響,帶出了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黃巾起義。
因此許多人,都把這本書列為一本“神書”。卻殊不知,這本來是一本在東漢至唐代,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對道教思想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的重要典籍。
而在這其中,可以說包含著豐富的養生思想,是後世道經養生思想之源。
說起來,《太平經》的養生思想是從《易》繼承與發展而來。正如《易》中最基本之卦為乾坤,為眾卦之父母,所以二者是陰陽之象徵與根本。
而《象傳》也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坤作為天地的代表,擁有了種種特性。
如乾為純陽代表,具至剛之性,為天之象徵;坤為純陰代表,具至柔之性,為地之象徵。
也正是這樣的特性,讓《周易本義》、《周易參同契》等等一系列道教典籍之中,都認為天地乾坤是創生萬物、賦予萬物之性命的原初力量,即所謂道。而這,就成了《太平經》所追求的天道。
《太平經》言:“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萬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傷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絕者矣。一物不生一統絕,多則多絕,少則少絕,隨物多少,以知天統傷。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
它認為欲順應天道而為,則須首先注重人之“生養”。這樣的思想,實際上就是養生學的起源之一。在《太平經》中,以元氣論為根本,認為人在天地之中的重要。言:“人本生時乃名神也……一氣為天,一氣為地,一氣為人,餘氣散備萬物。是故尊天重地貴人也。”
這實際上又對後期天地人概念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也就是說《太平經》指出,“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與天地相似。”如此一來,人道便是天道,以天道為鑑修之,便會如天地一般長久。而注重人之養生即是順應天道而為,而欲順應天道而為則須注重人之養生。
這實際上,是將養生歸列為順應人之本性的作法。而人與天地一致,或者說貫通的物質,就是元氣,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以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樞機,故當深知之。
那麼,方法是什麼呢?《太平經》認為,要以守一之法養生。守一之法乃是洞明天道與實現長生不死的根本途徑,一者,其道要正當以守一始起也,守一不置,其人日明乎,大迷解矣。故使守思一,從上更下也。夫萬物凡事過於大,末不反本者,殊迷不解,故更反本也。
這裡的守一實際上就是守道,道為一,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故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繫屬,眾心之主也。
當達到了守一的境界,就可以排除外物干擾,使身體自覺地進入與道同化的執行狀態,思外洞內,壽命增倍,不可卒致,宜以長久,久之便可達到消除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而這個一,還可以引申為精氣神,因為人是由元氣化生,人之精氣神亦是由元氣化生。故人慾長壽,就必須守住精氣神,使三者不相分離。當人之精氣神處於三合為一的狀態之時,其身體也自覺地進入了與道同化的執行狀態,生命也隨之恢復了長生不死的特質。
-
4 # 頑石刻
對於古人如何養生,現在的人的確是不清楚的。按以前翻閱閒書,以及和年長者攀談,個人有幾下的幾個觀點供朋友們參考:
1,養生,講究是人的精氣神充足。過去有馬三立先生說過的一段單口相聲《學氣功》,開頭就說了,人得精神健康、思想健康、身體健康。
2,精神健康就是要學會養氣,通俗的說法,人的精神情緒不要大起大落。這大悲大喜最易傷身。古人有云:樂極生悲,否(pi)極泰來。這在咱們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人若能保持好個人的情緒,這在人生的過程中,是一段愉悅難忘的記憶。
3,思想健康就是要學會充實自己,把不好的、不健康的思想拋棄,儘可能的多聽、多接觸一些俱有正能量、充滿Sunny、明朗的事物。在這裡說句玩笑話:萬事生長靠太陽。誰人喜歡天天陰憂拉著臉呢?所以,儘可能的多接觸開朗的人,至於嘮叨話,分時、分人對待,不要一杆子打!
4,身體健康呢,顧名思義就是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必竟身體可是革命的本錢,哈哈……現代人都感覺生活節奏快了,很多人都是忙裡忙外的,用旁人的話講:你比總統主席還忙啊?其實在我們現實中,我們的忙碌是很無奈的,有很多也屬於無效的忙碌。所以,生活中要掌握好飲食、休閒、娛樂這些事情的時間。
5,有一次見女兒放學回來大口喝水,我笑了笑,等她喝完後,給她講了一個小事情。話說農民伯伯忙完農活,到了晌午,家裡人把飯菜送到地頭上,孩子們剛要搶吃,以填飽餓的咕咕叫的肚子,農民伯伯說:孩子們,別急、別急,這吃飯和種莊稼是一個理。你們先慢慢的小口喝水,等滋潤了喉舌腸胃再開始吃東西,這樣就不會撐著肚子了。
6,按現在養生的通俗說法,晨起晚遛要避開陰氣、溼氣,儘可能的多接觸和煦的日照,也是古人所講的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
5 # 文藏
(清 無款 《八段錦冊》)
(清 無款 《八段錦冊》區域性圖)
八段錦與太極拳均為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健身法。文獻中類似的鍛鍊法,最早見於魏晉著名道士許遜(249年至347年)《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並著錄於宋代道教的養生書。
(清 無款 《八段錦冊》區域性圖)
八段錦由八種功法集錦組成,內容包括肢體運動和氣息調理,姿勢分站、坐兩種。站式要求雙腳與肩同寬,坐式要求盤膝正坐,配合舌抵上顎、意守丹田等細節,每種動作反覆多次。此為站式八段錦,照清宮千字文“歲”字編號,可知原貯於清光緒帝瑾妃(1873年至1924年)所居的永和宮。
-
6 # 尚湯shintas
甭管什麼世道,養生從來是華人不變的話題。 大國正崛起,身體的毛病忽然就多了起來。工作超時、作息不規律、食品不安全、水汙染、空氣汙染、噪音汙染、電子輻射……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的身體離健康變得有些遙遠。
於是,我們四處搜尋養生之道,民間的、科學的,現代的,當然也少不了古代的。畢竟,這個話題在古代似乎更流行,也就意味著關於養生,他們研究的未必比我們少。
關於這些,古詩或者古文中,也多有記載。現在,就讓小尚為大家介紹幾個特別會養生的古人吧~~
蘇東坡---修身養性
① 淡泊寧靜、清心寡慾
大多人的印象中,蘇軾堪稱一代全才。除了在詩詞、書法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之外,在其他的領域,他亦是成就卓著。比如美食,東坡肉直到今日,依然是一道經典美食;另外,對中醫養生他也頗有研究,創作了很多論述養生的文章和書法,《養生論帖》就是其中之一。
帖中寫道:“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
意思是說,服藥發汗,有時達不到效果,可是愧疚之情卻可以令人大汗淋漓;不吃早餐,就會飢腸轆轆,可是春秋時期的曾子因為喪親的悲痛,七天不吃飯也沒有飢餓感。由此看來,人的精神主宰著身體,就像國君主宰著一個國家。
接著,他又進一步論述,“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
意思是說,世人常常不知道生氣、哀傷可以傷害身體。其實,喜怒過度都會損傷人體正氣,過於思慮就會消耗人的精神,甚至傷及肝脾。
所以一個人若想健康無病,先要修身養性,令心氣平和,不為愛憎、憂喜、怒氣所擾;淡泊寧靜,清心寡慾,不被名利所牽引,才會實現健康長壽的目的。
② 梳頭
除了在心態上進行修身養性之外,他其實還有一個養生的小癖好,就是梳頭。
羽蟲見月爭翾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
皎潔的月光下,空曠的軒閣中,他散開長髮,他頻頻梳理,本來只是一個日常的梳髮養生專案,卻被他描繪地如詩如畫。
同為宋代的文豪,陸游在養生上也有自己的一番研究。
陸游---食養
① 泡腳
當下比較流行的一種養生方式,其實在過去的數千年裡,人們也早已深信這種養生之道。陸游,亦是其中代表之一。
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
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
這篇詩出自《劍南詩稿》,可以看出陸游睡前經常用熱水洗腳。洗腳按摩能促進各相關臟腑氣血運動,加速全身血液迴圈,起到強健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② 食養
泡腳之外,陸游還鍾情食養,他的飲食理念是以清淡為主,尤其偏好食粥。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負擔,故飲食應以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蔔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關於養生,大致可分兩點:一為養心,如蘇軾等;二為養身,如陸游的食養,另有李時珍的藥粥養生。
李時珍---藥粥養生
李時珍,中國著名藥物學家,平生有許多養生方法,但在諸多的養生方法中,他特別推崇藥粥養生。
據統計,《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藥粥就細分為補氣、補血、健胃、清熱、解表等將近十七類。比如很多人吃過的糯米粥、紅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他看來,都有著調理養護身體的功能。
他還曾說:“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
他認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煩渴,厚腸胃;糯米、黍米益氣,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比如在炎熱的夏季,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併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此外,李時珍特別提倡老年人食粥。他認為:老人牙齒損壞者多,脾胃功能虛弱,實行粥養最佳。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而且認為做粥的原料最好是粳米,因其性甘平,是健脾胃、培中氣的良藥。
關於養心,相比蘇軾的修身養性,歐陽修同樣有著獨特的研究。
歐陽修---“五友”養生。
在歐陽修成為文壇領袖之前,他時有不得志之感,久之心情鬱悶不暢,便患上了“幽憂之疾”,多方求醫,不見好轉,痛苦之極,別無良方。
為解除煩惱,他便操練這“琴、棋、詩、書、畫”五友,一旦全心投入了角色,便怡然自得、不知不覺病已痊癒。他在《送楊序》這文中寫道:“予常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因此,他常勸人以“五友”為伴,防病養生。
《秋聲賦》中寫道:“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人常有多憂多思之老,方壯遽老,方老遽衰,反之以長生之法。”
這裡,他認為過多的憂傷會傷害心靈,過重的勞動會傷其體形,一個人的智慧與體力是有限的。如果總是多愁善感,年輕的時候會加速老化,年老的時候會加速衰竭。如若做到平衡,方能達到養身健康的目的。性烈之士多招疾患,情鬱之人甚少高齡,能以“五友”為伴者,則長壽者多也!
而現代醫學科學也研究證明:健康、優美、悅耳的歌聲、琴語對神經系統是個良好的刺激,並反射性地影響人體而表現出興奮、抑制、降壓鎮痛、消除疲勞、增進食慾等功效。還有,練習書法、繪畫、下棋、作詩、不但陶冶的情操,增進美好情趣,而且對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又何樂不為呢?
-
7 # 咕咚健康
,一般不過晚10點。他說“睡眠是消除精神疲勞的最佳方法,文人經常熬夜思維能力下降,於身體健康無益。”他的觀點即使放在現在也十分科學。
元朝名畫家倪瓚,在年高體弱無力外出的情況下,將自己喜愛的山水畫貼於居室四壁,足不出戶,臥而賞之。為此他還在《促顧贄見訪》詩中說:“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也可見他對遊山玩水的推崇。
明代詩人高濂,佈置好自己的庭院,在庭院裡栽花種草、飼鳥養魚,環境清雅,用來調節生活節奏,陶冶性情,他曾著《燕閉清賞箋》,把鑑賞清玩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
古代的文人都喜歡作詩詠賦,我們不僅可以從一些古書中的描述來學習的他們的養生方式,而且還苦役透過他們的詩歌作品來學習其中養生妙招。看了上面幾個文人的養生方式,你都明白了嗎?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過“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須徐步緩行,老弱者不妨執杖相助,強調散步的方法和妙處。
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勝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五日則湯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說沐浴對身體的好處。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利用節假日外出遊覽,投身大自然,探幽覽勝,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鬱悶盡置身外。他曾在儋縣建一“息軒”,並題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詩人陸游,晚間讀書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方法,趕緊來學學吧!
自古就有長壽的案例,可見養生之說並不是從現代興起的話題,而是自古就有的。那麼我們的古人都是怎麼養生的呢?看看這些古代養生名人你就會知道了。
現在鍛鍊身體的活動和器械都很多,醫療也很發達,人的壽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處處都很落後,那時候的人怎麼養生呢?下面是古代幾個著名的文人的一些養生
-
8 # 歷史的迴圈
在中華的歷史發展上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代的養生方法有那些那?
古代的養生技巧
1.飯後先漱口:飯後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漱口,這樣可以清潔我們的口腔,有利於防止口腔疾病,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指出“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保持口腔溼潤度和清潔,可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並幫助消化。
2.飯後再揉腹:飯後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的揉腹,這樣能夠促進消化,有利於身體健康。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曾提出,“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畢當行步躊躇。”並要求“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令人能飲食,無百病”。若“飽食則臥”,就會“生百病”。具體做法: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3.飯後慢慢走:“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很常見的諺語,但是飯後的運動一定要緩慢,不然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攝養枕中方》中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飯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但不可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散步的時間應是飯後20分鐘,絕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但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飯後不宜散步,而要在飯後平臥10分鐘。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也不適合。
4. 飯後聽音樂:《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古人最講究的是清心寡慾,保持好的心情,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古人進山居住 ,講的就是不問世事,保持好的心情。
-
9 # 使用者627017903845
養生簡單的說就是指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活動。
中國古代對於養生就有很多的型別。在飲食上,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在季節的交替中,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執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如果想要系統的瞭解養生的知識,不妨可以看看《黃帝內經》,它在預防養生方面卻有很大的篇章,尤其是提出的清積、和中、養元三原則更是精闢絕論。
-
10 # 雷較瘦
今人流行養生,但其實上古之人是不養生的,他們只是做了按道理該做的事情,也就是順應自然規律。隨著社會發展,物質開始豐富,階級分明、地位不平等,生活難再保持淳樸的狀態。可以說,社會很多人有條件可以作死了,而且相當普遍。
現在一些中醫黑詆譭中醫,說“古代王公貴族有最好的中醫,為什麼還那麼短命,說明中醫無用”。這種人該多學點歷史,以免鬧出笑話。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就描述了王公貴族紙醉金迷的場景,“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勞苦大眾是沒有享樂條件的,應該說《黃帝內經》也不是寫給老百姓的健康指南,畢竟當時的識字率太低。這番振聾發聵的忠告,同時也是對貴族奢靡之風的批判,感嘆世風日下。
今時之人不然也,就是現在的人不把古訓放在眼裡,忘了先輩勤勞純樸的生活作風,整日尋歡作樂,即“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一看就很腐敗,但有些抽象,現代人很難想象這種生活。幸有道士葛洪看不過去,記在了小本子上了,他告訴我們“王侯之宮,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數百。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耳聽淫聲,目樂邪色,宴內不出,遊外不返。”
美女上千、侍妾數百!白天酗酒,夜晚翻牌。淫聲是指靡靡之音,指頹廢、柔弱的樂曲,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有詩云,“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便是靡靡之音。
歷史上,商紂王征服有蘇氏,並將其女兒妲己作為戰利品帶回朝歌。紂王迷戀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他在朝歌建造了一座高千尺、廣三里的鹿臺,因為妲己喜歡歌舞。紂王還令樂師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舞蹈,在宮中朝夕歡歌。(看過《封神榜》的人應該大概有個印象)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豔迷人,於是紂王荒疏朝政,日夜宴遊。
而在上古時期,音樂是一種教化人民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在維護社會和諧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樂記》雲:“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在前述的律呂出現之後,樂舞開始發展,黃帝時有《雲門大卷》;堯時有《咸池》;舜時有《大韶》,後世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禹時有《大夏》;商時有《大濩》;周時有《大武》。周朝時將這些樂舞分別應用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史稱“六樂”。
可惜隨著時代變遷,六樂日漸失傳,從此人心不古。比如葛洪生活的晉朝,王公貴族天天擺闊炫富、縱情作樂。當時的富豪石崇,在洛陽建造了豪華莊園,光妻子就有100多個,她們身上的金飾之多,能晃得人睜不開眼。而晉武帝司馬炎的舅父王愷,也是鉅富,與石崇互不服氣,公開鬥富。王愷用麥芽糖涮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在40裡的路段上用綢緞作屏風,石崇就把50里路圍成錦繡長廊;王愷用花椒麵泥房子,石崇就用赤石脂作塗料……
這樣窮奢極欲的生活,怎麼可能不半百而衰呢?
講完故事,再具體說說理論,“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
此處其實講了“精氣神”。首先是欲,無論食慾、性慾還是收藏欲,這是都是需要消耗精氣的。精盡人亡這句話耳熟能詳,其中不僅指沉迷酒色,過分放縱食慾同樣也能殺人。今日流行的三高、糖尿病,正是放縱食慾的結果。縱慾的結果是傷精乃至枯竭,然後把真氣耗光、散掉了,也就是把人的根本給搞沒了。正常的話,“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適當滿足慾望,精氣既消耗,又能恢復,有利於身心健康。
然而,“不知持滿”,不知道保持精氣的充盈,反而把老母雞也給殺了,雞蛋就生不出來了。
“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就是以意識壓制潛意識,以享樂為己任,以妄為常,動妄念,胡作非為,失去應有的法度。簡單的說,就是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當成正常的來過。就像今天的人熬夜、沉迷手機,姿勢不正,久坐不動,都是毀壞身心健康的方式。
看古書的時候,我始終有一個感受,就是社會雖然是發展了,但人始終還是那個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慾望經歷千百年,一如既往。唯一不同的是,如今我們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去作踐自己,同時也被別人作踐。
今天看到一段話,是玻璃大王曹德旺說的,“當我生活在過去那個落後中國的時候,我倒覺得很快樂,當我今天跨入現代社會,各方面資源都上來的時候,卻總有一種很大的失落。我很難回到原來那個蟬叫蛙鳴的時代,看著田野上的鮮花小草。這幾十年裡,我拼命開工廠,是不是破壞了人家的環境與安寧?我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
好訊息是,人要健康,要過上好的生活,需要的那些東西同樣沒變,即“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作為華人,我們該慶幸,有《黃帝內經》《道德經》《周易》等等經典。它們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今人寶貴的財富。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應該重新發現古老的傳統文化與中醫。
-
11 # 來希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比現在短,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的養身方法。不過有的也可能勝在環境和作息,古時候不像現在高樓大夏、工廠廢氣汙水亂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個良好的環境和規律的作息是健康的第一步!
-
12 # 李老師聲樂心得筆記
古人養生是很講究,很複雜的。
在古代有兩種人。
一種是平民百姓,生活衣食都難自理,生活在飢餓貧寒的環境下,根本沒條件談養生。
另一種是有身傷的一部分上層社會的人士,以及大部分的佛家,道家人士,對養生很有講究的,他們主張天人合一,適應大自然,有四季養生之法,有一日養生之理,有四季,每日飲食結構,睡姿法,飲茶之時,定時閉目養神,日出而作,日幕而歸,早睡早起不熬,冬練三冬,夏練三伏,太複雜大多不一一羅列,
總之據資料記載,古代注重養生的人有一套很完善的養生之法。古籍上很多,朋友們可以借鑑學習,對現代人健康有益而為害!
-
13 # 劉老107409131
古代人養身當然是富商.官家.文豪之類的人會養身,它們養身主要是習武這類似我們現在的鍛鍊身體。有時間也會書法.繪畫.也有票友在一起吊吊嗓子,這也是修心養性,調理都有郎中按排。
-
14 # 雅舍閒人
知道古人是如何養生的,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養生?什麼是養生術?我們再來看看歷代古人的養生之道。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怎樣才能健身延年?古人在探討這個問題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這就是養生術。“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其在《養生主》中說:“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養生的內容很廣泛,主要在“內、外、心、氣”上下功夫:
養內:調養內臟。
養外:保護肌膚。
養心:頤養心神。
養氣:儲存元氣。
養生術以人為中心,認為人是自然界最可寶貴的。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可貴,莫貴於生。”這樣一種人本思想是極其正確的。
養生術主張遵循自然法則,即道法自然。《莊子·養生主》中是這麼說的:“人之養生亦當如是,遊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養生術強調主觀能動性,生命的長短不僅取決於自然,還取決於調養得法。曹操在《步出廈門行》中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養生術就是頤養之術,有起居之道、飲食之道、房中之道、 精神之道、醫藥之道、為人之道。養生術有很強的實踐性,養生理論就是在養生實踐中的“宜”和“禁”。
《勿藥元詮》中記載有十六宜:發宜常梳,面宜常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顎,齒宜數叩,津宜數咽,濁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穀道宜常攝,肢節宜常搖,足心宜常擦,面板宜常沐浴,大小便宜閉口勿多言。
《攝生要語》中記載有十禁:一欲,二憂愁,三飲渴,四觸愛,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嗔恚,九利養虛稱,十自高慢人。
研究養生術,是為了總結古人的養生經驗,古代的養生術中有科學,也有迷信,這需要我們應當在批判中繼承這份遺產。下面我們來看看歷代先民是如何論述和重視養生的。
東漢王充對養生很有研究。他在《論衡·自紀》自述“年漸七十,發白齒落,日月逾邁,乃作養生之書,凡十六篇。”可惜這些養生書沒有流傳下來。不過,我們在《論衡》中可以窺見他的養生思想。王充認為有生就有死,生命並不取決於人的善惡,養生不可能成仙。為此他在《論衡·道虛》中這麼解釋:“物無不死,人安能仙? ”王充還特別重視稟氣。他在《論衡·人壽》中闡述:“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
王充的養生理論受到梁朝劉勰的充分肯定,劉在《文心雕龍·養氣》說:“昔王充著述,制養氣之篇,驗己而作,豈虛造哉。”劉特別講究養神,認為“將全其形,先在理神”養神在於靜,只有靜才能精神飽滿。
提出一系列養生論,對養生有系統研究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他撰有《養生論》《答難養生論》《宅無吉凶攝生論》。
在《養生論》中,嵇康提出“形神相親,表裡相濟”,兩者不可偏廢。養形:“見性命之所宜,知禍福之所來,故求之實而防之信養神愧情一集,渙然流離。”
在《答難養生論》中,嵇康提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虛精散,此五難也。”他又提出養生應保持虛無狀態,“清虛靜泰,少私寡慾。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在《宅無吉凶攝生論》中,嵇康提出起居與養生有密切關係:“夫多飲而走,則為膽支;數行而風,則為癢毒;久居於溼,則要病偏枯;好內不怠,則昏喪文房。”可是,精通養生的嵇康沒有長壽,被司馬氏以“非孔謗聖”的罪名誅殺。
南北朝時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有《養生》篇,專從立身治家角度談養生,所述內容都很務實。顏之推認為,養生的目的不是成仙得道,也不必要進入深山老林中去修練,神仙家的養生都是騙局。“夫養生須先虛禍,全身保性,有此身然後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如果吃丹藥而亡身,這種養生是決不可取的
顏之推主張吸收前人的經驗。他自述學習抱朴子的叩齒之法,每天早晨堅持叩三百下,從而治癒了牙疾。他發現有人服用槐實、車前、枸杞等中草藥能健身,就大加宣傳。顏之推的養生觀有濃郁的儒家倫理色彩,他指出“行誠孝而見賊,履位義而得罪,喪生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這就是說儒學大義高於養生,義理重於生命。
隋朝名醫巢元方撰有《病源候論》,所述養生重在宣導,即用行氣、導引、按摩等方法健身除病。巢元方宣傳採日月之精以養生。他著有《積聚病諸侯導引》,論述了採日光精:“端坐伸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開目。”《無子候導引》中也記述採日月之精:“月初出時,日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吸月光精,入咽之,令人陰氣長。婦人吸之,陰氣益盛,子道通。陰氣長,益精髓腦。”這套養生方法對於調節身體功能,平衡陰陽很有益處。巢元方總結的導引方法有幾百條,引起了後世學者的重視,清人廖平將這些方法彙編成《巢氏宣導法》,頗受醫家好評,老百姓也樂於採納。如治療腹痛的方法是“口納氣七十所,大振腹。嚥氣數十,兩手相摩令熱,以摩腹,令氣下。”現在中醫也是用此方法治腹內脹氣,是很有效的。
唐代名醫孫思邈是中醫史上的“藥王”,他活到93歲時寫出了《千金要方》,其中有《養性》篇專講養生,所述內容都與衣食住行有關。孫認為:“養性之士,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勢,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
孫思邈主張飲食適宜,以素食為主,葷食為輔,五味不欲偏多,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不吃生冷,熱不得灼唇,冷不得凍齒,不可飲酒至醉,不可極飽。
孫還提出了傷身的“十二多”:“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這“十二多”成為後世養生的教律。
宋代文學家蘇軾對養生很有造詣,他的養生方法通俗易行,他在《上張安道養生訣論》中介紹了一種養生方法,寫得極為精彩和具體:
“每夜於子後,披衣起,面東若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下入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出入均調,即以舌接唇齒內外。漱煉精津液,未得咽。復前法閉息,內視,納氣丹田,調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以氣送入丹田。須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經入丹田。又依前法為之,凡久閉息,三咽津而止。然後以左右手熱摩兩腳心及臍下腰腎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背、皆令熱極。仍按捉鼻樑左右五七下,梳頭百餘梳,而臥,熟寢至明。”
按照蘇軾的論述,半夜起床練此方法,現在的人恐難堅持,誰能擔保下半夜還能睡著否?但是,如果每天清晨照此方法做一遍,是完全可行的。蘇軾說他堅持練習這種方法,覺得身體大有好轉。他指出, 練功時要順乎自然,晚飯不可太飽,堅持數日,自有成效。
北宋陳希夷創編了坐功,按十四個節氣採取二十四種姿勢,如“立春正月節,每日子丑時疊手按髀,轉身拗頸,左右聳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三次。治風氣積滯,項痛,耳後、肩、 痛,背痛肘臂痛,諸痛悉治。”這套方法有一定的科學性,因為時間不同,鍛鍊方法就應不同。雖然麻煩一點,如果能把這二十四種方法依次印在掛曆上,運用起來是會很方便的。
元代名醫劉元素認為,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人,養性命者亦在乎人,人只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明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中說:“人徒知久行久立之傷人,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又說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這是說,人應勞逸結合,動靜有常。
清代曾國藩在《家書》中大談養生之理,認為調養工夫全在“眠”“食”二字上。每日飯後走數千步,是養生家第一秘訣。清心寡慾以養其內,散步習射以勞其外,這是很有道理和科學根據的。
大家看看,中國古代先民的養生之道,是十分豐富的,需要我們平坦認真揣摩和實踐,對強身健體是 大有裨益的。
回覆列表
養生,就是指透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順時養生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執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修身養生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靜神養生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動形養生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飲食養生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
防治疾病
,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進補養生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經絡養生經絡是遍佈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執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
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
,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固精養生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透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減毒養生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溼、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透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