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典I逆旅行人

    謝謝邀請。同感,小時候喜歡過年,期待過年。但是現在非常怕過年,我想原因應該有幾點吧,一,現在過年已經沒有一點氣氛了,特別是城市裡越是過年越是冷清。二、現在農村這也禁止那也禁止的,過年也沒有意思了,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回去。三、過過年回去的也多半是為了跟老人子女團園吧,為了那一頓年夜飯從20天前就開始籌備謀劃,然後呆幾天就要出來,還有備受堵車的煎熬。像我,特別是今年,生意失敗虧本,無臉面對父母,但是家裡還有老人小孩,還是要硬著頭皮回去。我堅信人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只要努力,越努力越幸運。加油2020!

  • 2 # 輔食小達人

    長大了就不愛過年了,小時候一過年特別開心,新衣服穿著,紅包拿著,小花炮放著,朋友們歡快的玩著。現在可好,炮不讓放了,連個響聲都沒了,現在不是收紅包而是發紅包了,新衣服也不是每年都買一身了,感覺這年過不過真的沒啥意思了,不說是大年初一感覺都要忘了是過年了。

  • 3 # 滑峰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

    生活越變,越不像記憶中的模樣了

    童年的我們不懂得世故

    但是卻過的很開心

    年紀越大生活物質越豐富

    卻發現那種開心勁兒很難再找回了

    曾經,過年就是吃好吃的

    曾經

    一年難得吃幾次肉

    只有到過年才宰羊殺雞

    一來慶祝新年,補償一年付出的勞動

    二來招待親朋好友,感謝過去一年的幫助

    現在

    一年365天不說天天都在吃肉,300天至少是有的

    甚至過年都只想吃點素

    再也不是盼過年吃點肉了~

    曾經,過年期盼著穿新衣

    曾經

    過年就是終於可以穿新衣服了

    每年初一都要穿上新衣服

    就算是提前一個星期甚至更久就買好了

    攢也要攢到初一那天才穿

    每晚上睡之前都還忍不住要試穿~

    現在

    過年對新衣的期待也漸漸沒有了

    想啥時候穿都可以

    動動滑鼠和手指

    就能買買買!

    曾經,過年總有新願望

    曾經

    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貼門神

    有的自己寫,有的買來貼

    人們把自己的願望都寫在春聯上

    用春聯來表達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現在

    很少有家庭門口再貼春聯了

    有的嫌麻煩

    有的過年也回不了家…

    曾經,過年就是吃不完的零食

    曾經,

    每到過年,小朋友們就興奮得不行

    因為過年家裡會備著各種零食

    瓜子、旺旺雪餅、奶糖、葡萄乾、話梅、橙子

    那時候的小幸福

    就是和兄弟姐妹一起嗑瓜子看電視!

    現在

    小朋友們對這個已經不感興趣了

    大家都是埋著頭

    自己玩自己的手機

    或者平板電腦

    曾經,年三十是最歡樂的時刻

    曾經

    年夜飯就是年夜飯

    一大家人都圍在一起

    其樂融融看春晚

    現在

    年夜飯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吃頓飯

    春晚只是個背景音樂

    主旋律還是打麻將

    或者手機搶紅包

    曾經,過年盼著壓歲錢

    曾經

    初一就是拜大年

    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

    要先向長輩拜年

    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長輩受拜以後

    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現在

    初一天亮大家都早早出門

    奔向各個熱鬧的地方

    景區是人頭攢動

    老家農村卻是人煙稀少~

    曾經,過年就要放鞭炮

    曾經

    大家都熱衷於放鞭炮

    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想要做第一個

    逢年過節

    鞭炮聲總是絡繹不絕

    現在

    深圳也禁止放炮了

    所以總覺得少了些年味兒

    當然也有好處

    起碼空氣是清新了一點

    曾經,過年充滿團聚的溫暖

    曾經

    過年就要拍一張全家福

    一大家人好不容易聚齊

    看著幾代同堂的溫馨場面

    整個家庭就充滿溫暖、和諧與快樂

    現在

    手機自拍無所不在

    沒有了再見面那種溫情的感覺~

    隨著時代的變遷

    很多環節能省則省

    已經少了很多以往的年味了!

    那些年,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 4 # 豫睢農村

    小時候愛過年是因為我們都是收壓歲錢的,其他的事一概不操心。現在我們是花錢的,大小事務都要操心。怎一個累字了得。

  • 5 # 花邊有愛大叔

    時間總是匆匆,

    轉眼就到了2020年。

    改革開放也幾十年了,

    為什麼人們感覺過年不一樣了,

    甚至有些不愛過年了呢?

    歸根結底,

    有幾個重要的原因造成的。

    一、各種味淡了。

    火藥味,是一種過年的味道。

    《過年的味道》這個作品裡面寫的是。

    記憶裡,過年的空氣中含著喜慶的味道。還不到臘月二十三,村子上下已經有了紅火的年味,排年戲,練社火,鑼鼓敲起來。偶爾有一聲兩聲“二踢腳”或者一陣清脆的鞭炮聲,是賣花炮或剛買了花炮的人家,在試鞭炮。歲末年頭的日子,村子的空氣裡到處都瀰漫著煙花爆竹的火藥香味。憶裡,過年的空氣中含著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民間的說法是,灶王爺這一天要向玉帝“彙報工作”,這天晚上,要給灶王爺獻灶糖,為的就是讓灶王爺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當然,名義上是甜灶王爺,實際上都甜了孩子們的嘴。記憶裡,過年的空氣中含著煎炒烹炸的濃香味。我們這裡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除夕一早,又要張羅包餃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著剁肉餡的聲音不斷從各家各戶傳出來……

    有人說,過年的味道不是還沒有變嗎?

    鞭炮還是有打,煙花還是有放!

    實際上想想,煙花和鞭炮的銷量直線下滑就知道,這幾年放的少。

    過年過節的,說年味變淡的這些(老孩子們)現在不是為人父母,就已經抱孫子了,看看歲月的變遷,和以前還是有很大變化的。

    二、戲班子少了。

    比較有名的戲我們記得的就只有魯迅的《社戲》。

    其中有一段這麼寫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裡,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然而老旦終於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

    魯迅看到的社戲,當時在大江南北到處都有,

    現在雖然也能看到,或者在電視上看到,

    青年人對這些有這麼熱愛嗎?

    春節裡演社戲圖的是個喜慶熱鬧。所以上演的曲目大多是老戲迷們耳熟能詳的,比如《穆桂英掛帥》、《夜明珠》或是《寶蓮燈》等等。

    社戲的老前輩在兩件事情上他們的看法幾乎是完全相同的:一是社戲的大部分市場在農村,二是社戲的絕大部分觀眾是年齡在四五十歲以上的人。

    “年齡越大的越喜歡看社戲,很多老人甚至是由兒孫攙扶著來看戲的。真正能看到最後的還是老年人,他們不僅不會看厭,反而會覺得看得不過癮。”

    俞阿友的老伴就總是堅持到最後。兒孫都只是來湊湊熱鬧,兒子更喜歡的是電視和電腦、上網。“有的戲裡一句話要唱上一分鐘時間,這種節奏他們怎麼能受得了?何況社戲唱來唱去也就那麼幾個段子。呃,還是看電視劇更符合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節奏。”

    “我們80%的演出在農村,20%的演出在城市。農村也是劇團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城市演出則主要是為了打品牌。”紹興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汪嘉寶認為,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紹興周邊的郊縣也在逐漸向城市方向發展,社戲的生存空間也正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而被逐漸蠶食。

    社戲只是一個縮影,我們很多的專案,在這麼長期變化的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村裡人山人海看戲的勁頭,在慢慢變弱。

    三、自己的記憶。

    自己的記憶是什麼呢?

    以前的時候,是因為那個時代較窮,家裡吃了上頓沒下頓,只有逢年過節,會吃上一頓肉、穿件新花衣,媽媽還會炒些花生、瓜子,買點糖,還有大年三十除夕夜守歲,誰熬的時間長,長輩就給誰幾個“銅板”叫“壓歲錢”……

    莫言的《年》是怎麼樣的,他的作品裡面這麼說。

    我小的時候特別盼望過年,往往是一過了臘月涯,就開始掰著指頭數日子,好像春節是一個遙遠的、很難到達的目的地。

    對於我們這種焦急的心態,大人們總是發出深沉的感嘆,好像他們不但不喜歡過年,而且還懼怕過年。

    他們的態度令當時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現在我完全能夠理解了。我想我的長輩們之所以對過年感慨良多,一是因為過年意味著一筆開支,而拮据的生活預算裡往往沒有這筆開支,二是飛速流逝的時間對他們構成的巨大壓力。

    小孩子可以興奮地說:過了年,我又長大了一歲;而老人們則嘆息:嗨,又老了一歲。

    過年意味著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過程中的輝煌時期進步,而對於大人,則意味著正向衰朽的殘年滑落。

    可見,小孩子的年永遠是快樂的。只是自己以前是小孩,現在是(老小孩)有童心卻帶著看透社會的身軀。

    四、人也在變。

    旅遊,過年拜年方式都在變。

    先說拜年。拜年自然是春節受不了的風俗。但現在來說,祝福文字拜年的方式太普通了,來點新花樣才有意思。今年春節,拍攝短影片的拜年方式越來越多,甚至釋出之後還有數量不等的金額。

    出門旅遊過年的方式如今已經成為大多數80後、90後家庭的“新寵”,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家人去喜歡的地方紅紅火火過大年,也別有一番趣味。選擇溫暖海島,靜享海天的純淨交融,深入當地人的生活,領略異域的風土人情。

    自己很難再找到以前的自己,那只有順眼這個時代。

    這個難道不好嗎?

    也不一定全部都是負面的。

    一切的厭倦都是有原因的,

    而我們除了要反思以外,

    順眼他也是一種方式。

    五、改變自己。

    不是全部人都在感慨。

    感慨的只是自己。

    那新的年裡面,肯定不能虧待了自己。

    過年還是有不一樣的,

    一年到頭了,沒有必要虧待了自己。

    有首歌叫《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為什麼這樣呢?梁實秋在《北平年景》裡面說:

    過年須要在家鄉里才有味道,羈旅淒涼,到了年下只有長吁短嘆的份兒,還能有半點歡樂的心情?而所謂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無雙親,下無兒女,只剩下伉儷一對,大眼瞪小眼,相敬如賓,還能製造什麼過年的氣氛?北平遠在天邊,徒縈夢想,童時過年風景,尚可回憶一二。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進全豬,連下水帶豬頭,分別處理下嚥。一鍋燉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肉皮辣醬,成缸的大醃白菜,芥菜疙瘩——管夠,初一不動刀,初五以前不開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結果是年菜等於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後已。

    記得,他說的這個家,就是父母在的家。

    為什麼我們要買飛機票,買火車票,自己買車,

    用各種方式,完成人類歷史上偉大的遷徙工作呢?

    實際上,無論怎麼樣,過年是大家聚聚,聊聊的快樂時光。

    不必要刻意去想,不要刻意去問,

    安慰淡淡的時光中,追憶的似水年華。

  • 6 # 千哥帶你看世界

    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像以前,小朋友天天盼到過年有壓歲錢,買新衣服穿,有好東西吃,

    現在感覺過年和平時都差不多

  • 7 # 或許28176681

    中國的年味已經慢慢的消失了,兒時記憶中的過年!鞭炮煙火彩燈,一家圍著一口煮滿肉的大鍋,看著黑白電視機!現在……!真分不清楚是年味沒了還是因為已經長大!!!

  • 8 # 令有話講

    我覺得不是,題主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玩意。你要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

    我是一個吉林80後,小的時候過年,就知道跟在年齡大的孩子後面跑,人家玩鞭炮,我就在後面跟著叫,記得爸爸給我做個一個用罐頭瓶做的燈籠,沒有打火機,拿著一盒火柴,不跑還好,一跑起來燈籠就滅了,然後再用火柴點。感覺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時一晚上得一兩盒火柴。臉蛋,手腳凍紅紅的也很開心。

    再大一點,過年時爸爸也給我買了鞭炮,有時還有滑炮、摔炮,跟小朋友一起分享,感覺這個年過的好幸福。

    上初中時,已過了放鞭炮的年,那時候會期盼和爸爸媽媽上鎮上趕集,買幾斤凍梨、糖果、雪糕,然後吃完年夜飯一邊看晚會一邊吃著歡好的凍梨,咬一口,透心涼,爽。

    高中、大學時,爸爸媽媽會在放假前就買好很多好吃的,這個時候生活條件好了,賣肉也是十幾斤的買,回家會幫助爸爸媽媽貼對聯,包餃子。吃完除夕飯,會和兄弟姐們一起打打牌。

    上班後的我,越到年關,越想要與父母團聚。平時的我們都在忙碌,而父母年齡越來越大,我們的陪伴就是過年的意義。

    享受家人在身邊就是過年的真諦。

  • 9 # 夥公子

    我是79年的,真心不愛過年,這年過的一年比一年人少,爺爺奶奶,姥爺姥爺都沒有了,父母年齡也大了,不想過年!懷念以前一大家子人的熱熱鬧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匯從業者有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