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其曲彌高

    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王朝大明的亡國之君。死前立書“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臨終還牽掛著百姓,最後吊死煤山。

    當李自成的農民軍從陝西渡過黃河,橫掃山西時,朱由檢在一次高階官僚參加的御前會議上,面對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顯得悲涼而無奈,感慨萬分地對他的大臣們道出了思慮已久的心裡話:“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將何面目見於地下?”最終還是亡在了他手上。

    大明氣數盡了,天災人禍不斷,內有起義軍作亂外有後金軍攻擊。

    能人不少但是朝野內部敷衍了事之輩也夠多,名將既有身經百戰豈能從始至終百戰不殆,所以在接連的戰鬥中最後也只能落個損兵折將的悲劇,加上那些光說話不幹事甚至說話害人的的庸臣搗亂。連年戰爭,哪裡來的錢支援下去?

    崇禎相比自己祖輩父輩和哥哥算是個明君了

  • 2 # 會開船的櫥子

    謝謝邀請,才疏學淺,個人觀點就當拋磚引玉了!他不是一個昏君但也不能算是明君,崇禎即位,正直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耽耽,山河冷落,烽煙四起。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 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遂誤國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後互敬互愛;他自制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 楊嗣昌,洪承疇,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趣百姓於水火;他勵精圖治,經常平臺招對,諮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至於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崇禎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得極為機智,但在處理袁崇煥一事,卻又表現得相當愚蠢。如學者所言“在崇禎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明思宗崇禎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於崇禎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歷史學家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崇禎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崇禎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崇禎的是非功過充滿爭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之一,“無力迴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王朝興衰真的有時運在裡頭,不是一個人能力挽狂瀾的!

  • 3 # 梓鷟

    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崇禎也不例外,他有優點,也有缺點。

    首先,他不是一個昏君,理由有三。

    第一、崇禎即位之後,他有勵精圖治、中興國家的志向,這一點不同於他的前任,儘管滿地荊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過。他一上任就剷除魏忠賢,肅清閹黨,一時之間,使朝野氣象煥然一新,可謂意氣風發。他重新啟用袁崇煥,主政遼東,可見其開局思路也比較清晰,足見他胸中的抱負。

    第二、崇禎恭儉勤奮,勉於政務,從登基到駕崩,十七年如一日,每天廢寢忘食,所有奏章都要親自批閱,如此勤政的天子,別說在明朝,歷朝歷代也沒有幾個。他在位期間,心中無財無色,只專於朝政,宮中所用極為節儉,自己甚至穿補丁衣褲,節約內帑以添國用。如此無私的天子,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吧。

    第三、崇禎從小博覽群書,好學不倦,年紀輕輕還在做信王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文武雙全之人。

    試問,歷史上有哪位昏君是好學、節儉、勤政、又胸懷大志的?恐怕是找不出來的吧。

    但是,他也算不得是一個明君,理由也有三。

    第一、他年輕識淺,治人無方。崇禎一朝其實不乏忠臣良將,而眾多的人才聚到一起,或者內鬥,或者屈死,無法團結起來共謀社稷、共赴國難,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比如,楊嗣昌主和,盧象升主戰,二人水火不容,之後楊嗣昌掣肘,致盧象升戰死。又如,孫傳庭因與楊嗣昌不和而被彈劾,被崇禎下獄,一關就是三年,致川陝農民軍做大。再如,貶周延儒,重溫體仁,殺袁崇煥,罪錢龍錫等。黨爭激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皇帝不作為或者亂作為而導致的。在“明末”這個複雜而危險的副本中,崇禎作為一個團隊的直接領導人,也是團隊的核心,沒有做好團隊工作,沒有協調好團隊的內部關係,沒有搞好統一戰線,不能團結眾人,使團隊上下一心、榮辱與共,最終必然導致滅團。就這一點而言,他當然應付首要責任。

    第二、他心浮氣躁、急於求成。他在位十七年,或廢或殺,更換內閣輔臣達五十一人之多,平均一年要換三人,六部及各地督府廢殺撤換的就不計其數了。從這種現象中不難看出,對任何事情,崇禎這個人沒有耐心,無論是誰,上任三個月就要有起色,無論誰定的政策,實施三個月就要見成效,效果不好立馬撤換,事情搞砸了不容分說就要問罪。俗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身弱不可催以猛藥,別說大明朝已經病入膏肓,不可能於朝夕之間藥到病除。即便有迴旋的餘地,人事任命如此頻繁更迭,政策方略如此朝令夕改,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把問題搞得愈發混亂與複雜。他個人的焦躁不僅不利於國家的內政,也對戰爭造成了非常致命的影響。洪承疇去救錦州,本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結果崇禎心急,逼洪承疇進兵,限期與清軍決戰,洪承疇因此不得不引軍前突,結果在松山遇伏,全軍覆沒。孫傳庭部缺兵少餉,據守潼關,以圖養息,而崇禎心急,逼孫傳庭出關,與賊決戰,結果孫傳庭全軍覆沒,兵敗身死。看著國家一步步展現出滅亡之兆,作為皇帝,想要力挽狂瀾的迫切之心可以理解,然而,心情急切可以,但決策要理智,行事要穩妥,凡事以焦躁之心處之,必然失了方寸,壞了大謀。這樣的性格弱點也說明了崇禎的個人能力不足以擔當國家復興的重任。

    第三、他缺乏做大事的氣魄與擔當。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幾個關鍵的戰略問題上,一是議和,二是遷都,三是封王。這幾件事先後在當時的情況下都可以說是利大於弊的戰略轉機,但無論哪件事說出來都是極不光彩的。這就需要領導者以非凡的氣魄和擔當去承受輿論的壓力,才可能在亂世之中開啟局面。比如,漢高祖劉邦與匈奴和親才會有後來的文景之治,這種屈辱只有真正的明君才能受得,這種輿論壓力也只有明君才扛得起來,而崇禎是沒有這樣的膽量和氣魄的。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一路打到南京,才有了後來的永樂盛世。而崇禎呢,不用他打到南京,只需要他走到南京就行了,可他連個遷都的責任都承擔不了,這就很難把他歸入像朱棣這樣的明君行列了。崇禎自己也知道,跟清廷一直打下去沒有好處,要議和,但在議和過程中由於訊息走漏而引起輿論譁然,他作為皇帝,害怕承擔責任,沒有氣魄與膽識站出來團結他的支持者,打破這種“議和等於賣國”的畸形輿論,反而推卸負責,把支援他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作為替罪羔羊以“私自議和”之名斬首,以平息輿論。自此以後,朝堂上下人人自危,遇到事情,無人再敢往前,因為有一個不願承擔責任且事事找替罪羊的皇帝,必然就會有一群不擔當、不作為、事事往後縮的大臣。豈不聞,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說到“罪己”,崇禎雖然發過三次罪己詔,但都是表面文章,遇到具體的事情,他件件事都“罪人”。因此,在是否遷都的重要關頭,朝堂上下一片寂靜,大臣們一言不發,誰也不肯說一句話,因為誰也擔不起放棄宗廟放棄祖宗陵寢的罪責。崇禎想要遷都,可他自己不想落個對祖宗不孝的口實,不想擔這個責任,害怕承受輿論的壓力,有少數幾個支援遷都的大臣也害怕成為替罪羊,誰也不願意幫他擋這個槍。大臣們不表態,崇禎就更沒有這個氣魄與擔當來為遷都之事拍板,最終錯過了遷都的最後時機。反觀朱棣,造反是多大的不忠不孝,可朱棣就有這樣的氣魄與擔當。崇禎遷都和朱棣造反比起來算得了什麼呢,可他就是扛不起來,可見他不具備一個明君所需要的氣魄與膽略。

    可見,就崇禎的志向與勤奮而言,他不應該是一個昏君,而他的性格與能力又決定了他不會成為一個明君。

    如果是太平盛世,他也許可以做一個聖明的皇帝,可恰恰歷史卻把能力不足的他推到了讓他難以適從的風口浪尖上,“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確實在他身上應驗了。

  • 4 # 秋天燦爛

    1644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亡。死的時候很狼狽,身上的衣服也很凌亂,還有一隻腳光著,沒穿鞋。陪著他的是一個太監王承恩也陪他自盡而亡,場面很淒涼。李自成攻進北京第三天才找到崇禎的屍體,而且崇禎還留下幾句遺言,大概意思是,“朕登基17年,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可見崇禎皇帝還是比較仁慈愛民的,因此李自成還對他進行了厚葬。

    崇禎接的天啟皇帝的班,天啟七年八月,天啟皇帝病故,信王朱由檢進宮即位,登基之初,他17歲,面對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危機四伏,環境險惡,當時主要就是宦官魏忠賢,老奸巨猾,權傾朝野,黨羽遍佈朝廷內外。此時朱由檢雖然只有17歲,但卻表現出了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穩重,面對魏忠賢,他不瘟不火,喜怒不形於色,魏忠賢摸不著頭腦,也不敢輕舉妄動,之後朱由檢以自己老辣的手段,清除閹黨勢力,最終魏忠賢是低頭伏誅。有人說當初康熙除鰲拜,和崇禎鬥魏忠賢有異曲同工之妙。年輕天子初試鋒芒,天下歸心,本來開局還不錯,大明朝出現一個盛名之主,會不會中興在望呢,但是接下來並不是這樣。

    崇禎在位17年,治理國家,可能是在除魏忠賢的時候智慧用盡了,之後就判若兩人。作為一個年輕君主,17年來倒也是日以繼夜,勤政,沒有聲色犬馬,而且及其節儉,可是治理國事不是節儉和認真就能解決問題的。他最主要的性格特點,或者說是弱點,就是急躁擅殺,軍國大事確實非同兒戲。識人擇才是至關重要的,你要會識人,然後你得會用人,用人還要放手信任人,而崇禎不然,崇禎翻臉比翻書快。換人換的一茬一茬的,有的抓有的殺。崇禎之前二百多年,內閣大學士只有一個被處死過,崇禎在位17年,換了五十個大學士,被殺的被流放的非常之多,刑部尚書換了十七個,兵部尚書處死兩個,總督殺了七個,巡撫殺了十一個,著名的將領袁崇煥被凌遲。

    因此在這樣一個朝廷的環境內,人人自危,人人自保,當官的不作為,多磕頭少說話,遇事不表態,保命是第一,這是當年崇禎一朝的官員的常態。有人評價崇禎說:“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御下嚴苛,只知鐵腕冷血,不知懷柔收服人心。”這就是崇禎,這以後就可想而知了,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沒有選擇嗎,崇禎沒有退路嗎,當然有,他完全可以去南京,再圖計議,連崇禎皇后都看出來了,但崇禎要臉,他一走就好像逃跑似的,本指望群臣出個主意,然後他順坡下驢去南京,可是沒人給他出主意,沒人願意承擔這個責任,都怕最後有一天秋後算賬,卸磨殺驢。所以最後崇禎真就是一個孤家寡人了,眾叛親離用到他身在合適不過了。

  • 5 # 詩竹意夢

    回答瞭如何評價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昏君還是明君?

    朱由檢,明帝國最後一任校長,他的哥哥朱由校就是歷史上出名的木匠皇帝,可能是在位期間一心沉迷於木頭,對兩性事愛搭不理,(坐在那麼好的位置,簡直就是浪費),所以並無子嗣,故傳位於弟弟朱由檢,也就是咱們今天的主角!

    朱由檢登基以後,以迅雷不及掩耳鈴兒響叮噹之勢,拔掉閹黨魏忠賢並解散東廠。有人說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亡,至少不會亡的那麼快,此言非已,魏忠賢在時,把持朝政,胡作非為,擅自殺害朝廷大臣,把朝廷風氣搞得一團糟,崇禎登基以後,急需一個政績也需要掃除自己指揮的障礙,因此於情於理魏忠賢必死。

    崇禎在位十六年,算不上昏君更算不上明君,怎麼說呢,如果是昏君第一最起碼私生活混亂對吧,第二根據自己喜好隨意殺人,第三不顧天下百姓死活!這三點崇禎一個都沒有,因此戴不上昏君這個帽子;但是呢崇禎也不能算明君,為什麼呢?聽我慢慢到來:崇禎登基後因疑心重殺掉了袁崇煥,詳細過程呢是這樣,有一天皇太極帶領八旗軍從蒙古繞到了北京城下,就在崇禎眼皮子底下搞閱兵並順便呢搶點東西,主人家崇禎肯定不樂意,於是派人火速命令袁崇煥率領關寧鐵騎解圍,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袁崇煥回來了,但是沒打,就這麼尾隨皇太極的八旗軍,在北京城外來了個幾日繞城遊,直到目送他們離開!崇禎是大為惱火,加上旁邊有人煽風點火,更加讓崇禎認為袁崇煥跟皇太極有勾結,加上皇太極偽造了一封跟袁崇煥的書信,信的大致內容就是:煥哥,跟著我皇太極絕對沒錯,一年讓你買房又買車,袁崇煥呢非常感激,表示願意裡應外合等等之類的,大致就這麼個意思吧,這個我查過史書,確實去此,敵人啦如果外部攻不進去,那麼從內部下手絕對是一條妙計,崇禎上當了,以抗旨叛國罪給這個老哥來了個凌遲處死,也就是三千六百刀,另類的生魚片,袁崇煥的死直接導致前線軍隊無人指揮,軍心不穩,幫皇太極解決了個頭疼的問題!也讓關錦防線指揮系統大打折扣!

    另一個就是在李自成的問題上,李自成繼承義父高迎祥的稱號自稱闖王。比那些明末其他起義軍頭領外號什麼闖塌天,闖塌地,什麼十二金剛外號好聽的太多,額,跑題了,咱們繼續,李自成自潼關戰役幹掉了明朝最後一個名將孫傳庭後,並沒有立刻攻打北京城,而是呢希望崇禎封他為西北王,可是崇禎死腦筋,就是不幹,李自成倒也是個爽快人,你不幹是吧?好,那我幹你,最後攻入北京城,崇禎落得個上吊自殺的下場,如果崇禎算得上明君是不是在外有皇太極內有起義軍的情況下,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是不是要先安撫好李自成,給他一個稱號,騰出手來解決掉關外威脅,可他就是不懂得取捨,加上大臣讓他遷都南京,崇禎為了面子不去,而且還是一個甩鍋俠,他在位期間,左良玉,祖大壽,曹文詔,孫傳庭,洪承疇,盧象昇,滿桂,孫承宗,等等都是名將,可是這麼好的一手好牌,由於崇禎在其後方的瞎指揮(四個二能帶倆王出去),胡亂猜疑導致以上將領或戰死,或投降!因此崇禎夠不上昏君但也肯定夠不上明君!只能算勤勞的皇帝!!!喜歡我的解說風格關注我喲。

  • 6 # 人玉夕四

    從勤政方面來說,他不算昏君,至少他在位期間的確是兢兢業業的想力挽狂瀾,而且在他那個時代大明的確有各種問題,已經到了該亡的時候了,換一個人坐在他的位置上未必比他做的更好。然而從個人能力來說,他的能力並不算太高,比如他竟然真的會去相信袁崇煥所謂的五年可平遼,這方面來看他比較急功近利,可能是太想證明自己了,畢竟他的皇位是兄終弟繼而不是父死子繼,他需要證明自己,所以才會在施政期間頻繁更換武將。同時他對朝堂的控制應該算是在大明所有皇帝中偏下的,所以才會造成東林黨一家獨大,事實證明沒有制衡的權力就是猛獸,不管這個權力是在一人還是一黨手裡都是一樣。正因為對朝堂控制不足才會出現最後他求大臣募捐軍費卻被所有大臣哭窮,而李自成入關後卻搜刮出大量財富。從這方面來說他不算有能力的君主。總體來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所在太平時期應該也算是個守成之君,可惜他處在了王朝末世。

  • 7 # 天生遊戲狂

    謝邀,我感覺崇禎皇帝不是昏君也不是明君才能一般有點憤青氣息,亡國之君的名頭讓他自帶招黑體質。如果在一個王朝的初期或中期他或許會守護住江山還能做出點成績,但等他接手明帝國時國家機器已經腐朽到極點了,又趕上小冰河時期和後金努爾哈赤崛起國內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天災、人禍、內亂、朝廷制度失去平衡(誅殺宦官,東林黨一家獨大),這簡直就是一個亂世啊,沒點特殊的才能一般人真搞不定局面。

    生於帝王家大明帝國已延續幾百年,對各個接班人的培養教育專注的是如何維持國家平衡,政治權謀和大明正統,怎麼能和帝國建立之初的統治者手中沾滿鮮血的機變比擬,而崇禎所處的時代正好需要這些但他沒有。

  • 8 # 淡墨殘煙

    崇禎皇帝戒奢寧儉,勤於政務,胸懷宏圖大志,這符合一代明君的特徵。但同時崇禎又多疑善變,識人不明,斷送了明朝基業,最終結果著實不堪。所以可以稱其為失敗的“明君”。

    那麼,未能讓崇禎冠以明君稱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一、自然災害

    自朱由檢即位後,明朝的自然災害就沒有斷過,連續爆發大旱、大水、瘟疫、蝗災。而且因為災害範圍很大,政府沒有能力賑濟,導致赤壁千里,餓殍遍野,百姓民不聊生。這也是明末農民起義頻發的主要原因,人們為了生存紛紛揭竿而起。

    二、吏治腐敗

    封建王朝的毀滅都是自吏治腐敗開始,國家好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實行,甚至將利民政策變為害民政策。明初在朱元璋的鐵腕手段下,貪官汙吏還殺之不絕,到了崇禎年間,貪汙之風更甚,以至於朝廷一邊在放糧救災,貪官一邊在盤剝百姓,大發國難財。這直接激化了政府與人民的矛盾。

    三、邊患問題

    到了明末,女真的後金政權就像一匹餓狼,一直遊走在明朝身邊,不時地亮出鋒利的牙齒,給大明狠狠地來上一口。崇禎年間,農民起義一直不能被剿滅,也是因為關外牽制著大量明軍主力部隊。此時的明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巨大的壓力使朱由檢變得多疑嗜殺,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明朝也在崇禎皇帝的進退兩難中走向了滅亡。

  • 9 # 奧義瑜伽

    傻君。昏君實際上是儒教官僚對皇帝的一種誹謗。簡單來說你儒官治天下,甩鍋給皇帝。 反正國家搞垮了就用儒教的哪一套來套皇帝。崇禎就很尷尬了,因為他犯傻都是嚴格按照儒教教條犯傻的。這皇帝不通人情道理全按儒教謬論行事。典型被儒教洗腦的傻子。所以扣昏君帽子,還真不好扣。相反當時所謂的儒教清流一肚子男盜女娼,漢奸行徑,醜態百出。抗稅,貪汙,貪汙軍餉,還把這些粉飾成所謂君子。可惜被滿清啪啪打臉,又是剃頭又是編二臣傳。把儒教官僚打下了輿論制高點。可惜朱元璋沒用到這一手。

  • 10 # 白耀亮

    勤奮並不是明君的標準,能把國家治理好是明君唯一的標準,其他都是扯淡。國家好的標準有兩個,一是百姓安居樂業,二是威名震邊關。恰恰這兩點和崇禎都不沾邊。而且無論國內百姓,與關外局勢都在崇禎時急劇惡化,最終導致大明亡國。所以崇禎只能是個昏君,而且是千古第一昏君。

    老子在道德經裡把人分為五類,把勤而慧分為最上成,把勤而愚分到最下成,比愚而懶還低一層。因為愚而懶只能害自己,勤而愚的人是會害了其他人的,他越勤,權利越大,害的人就越多。很不幸,崇禎正好是勤而愚這種人,所以他害死了眾多的忠臣良將,害得大明百姓悲慘慼戚。害得自己自掛煤山。

    所以人有雄心壯志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平淡生活才是最好的選擇。要不然,可能會害人害己,一如崇禎。

  • 11 # 623799

    崇禎皇帝是明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吏治、民心、外患是一個政權存亡的根本原因。明朝到崇禎皇帝時官吏貪汙成風,百姓揭竿而起者比比皆是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外侵能不滅亡嗎?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不是隨個人主觀改變而變的,必須要有駕馭歷史的智者更替舊政權。這他是做不到的,明朝失去了人心國家機器灘患,崇禎皇帝是明君有無能挽回現狀。枯木逢春還是枯木,他能發芽嗎?

  • 12 # 楊朱學派

    我不是明粉,不喜歡明清兩朝。明清兩朝是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明清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統治,孕育了華人根深蒂固的奴性。

    但崇禎卻是明清兩朝中,符合儒家思想的明主。

    其一、崇禎做到了儒家所言的‘國君死社稷’。

    其二、崇禎勤奮,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

    其三、與明清其他施展馭民之術,防民之術的皇帝不同。崇禎是一位真正的愛民皇帝。雖然崇禎時期稅賦很重,非其本意。對內要平定反賊,對外難抵禦女真。增加賦稅情非得已。

    其四、袁崇煥之死,各項罪名都是鐵證如山。經過刑部審判。而不是死於皇帝本人的詔獄。尤其是袁崇煥為與後金議和,殺死民族英雄毛文龍。與秦檜殺岳飛如出一轍。對於袁崇煥之死是罪有應得,崇禎沒有任何責任。

    其四、崇禎是中國歷史上下罪己詔最多的皇帝。

    崇禎如此賢明,為何亡國?

    直接原因是群臣誤崇禎。

    為何群臣誤崇禎,為何國有聖君,而無忠臣?

    因為明朝歷代帝王,皆視群臣為狗奴才,大興誹謗罪,詔獄。群臣沒有任何尊嚴。大明曆代皇帝對不起群臣,群臣當然不為國盡忠。

    崇禎亡國的根本原因,是前世之餘殃。

    正因如此,無論是儒生、百姓、反賊李自成、滿清皇帝,都認為崇禎是聖主。

    附錄:明清時期的誹謗罪、梃杖和詔獄。是法家思想的集中體現。誹謗罪最早某秦始皇創立。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倉放開言論,廢除誹謗罪。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再立誹謗罪。隋文帝時再次廢除誹謗罪。明清時重立誹謗罪。詔獄體現了韓非子之言——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明清與隋唐宋相比,是倒退了。

  • 13 # 閉家鎖的紅楓

    崇禎當然是昏君。

    有些人為他辯護,總喜歡說他最後自殺殉國,平時多麼辛苦勤奮等等等等。但老實說,他們說來說去,其實就一個意思“你知道我的偶像有多努力嗎?”

    《全職高手》裡有句說得很欠揍但卻在理的話:努力是最不值得拿出來誇口的東西,因為這只是基本,是人人都會做到的,是最底層最渺小的東西。

    今天上班族的工作量也大,不過沒幹好最終還是被炒魷魚,努力不是藉口,關鍵還是最後成績。

    之所以說崇禎是個昏君,不是說他不努力,而是說他努力方向不對,他的努力往往是幫倒忙,也許明朝滅亡不可避免,但如果換個懶惰的人上臺,明朝滅亡可能還晚幾年。

    我們舉個一個一般人知道,但知道得不太清楚的:驛政改革

    誰都知道驛政改革逼出了個李自成,但其實明朝搞驛政改革的不只是崇禎一個人,嘉靖皇帝和張居正都搞過,可只有崇禎最後逼得官逼民反。

    明朝的驛政一直是個大問題,問題不僅僅在於浪費和給官員不正當的特權,還在於給人民很大的負擔。

    越是邊境窮困地區,驛站越多,驛站給當地人民的負擔就越重,像陝西,明代是北方人口最少,壓力卻最大的省份,如果不搞驛站裁剪,遲早會鬧出造反者來。-------這一點當時人其實都清楚。

    嘉靖皇帝搞了次驛站改革,他命令把全國驛站規模裁減掉30%-50%,所節省的錢糧一半充做軍費,但是卻在執行上出了問題------確實減少了驛站的經費撥款,但驛站的負擔卻未減少,來往官吏照樣在驛站裡大吃大喝用車用馬,於是全國驛站工作人員開始鬧罷工或者乾脆棄職逃跑,造成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的訊息耽擱了一個多月才送到北京。於是5年後這項改革宣佈失敗。

    到張居正時,他明白問題不是經費,而是官員特權,光卡住銀子是沒用的,必須搞反腐,所以他並沒有規定裁減經費的硬性指標, 而是抓住了“官員特權”這一要害下手,他把改革驛政直接納入到各地省級一把手的考核,最後成功的把全國驛政花費縮減了30%以上,節省了近百萬兩白銀。他做這件事花了5年時間,但隨著他死去,一切照舊。

    最後輪到崇禎了,崇禎也想學張居正,從驛站改革里弄出上百萬兩銀子來。

    可從眼光和格局來說,他遠不及張居正:張居正看清了問題關鍵是腐敗,對官僚腐敗下手,最終經費問題自然解決。

    可崇禎身為皇帝,偏偏就盯著那幾十萬兩銀子,他默許了官吏們對民間的攤派,不過要求官吏們把這筆資金的一大部分上交用於軍費。

    從施政老到和城府來說,他也遠不如嘉靖,嘉靖也是想弄錢,但他明白從官僚集團撈錢不是容易事,於是花了5年時間徐徐而為,一旦發現情況不對,馬上承認失敗改弦易轍。

    可崇禎呢?他硬幹,“一刀切”的命令裁減全國驛站規模的60%,而且嘉靖和張居正的改革都是徐徐進行耗時數年,而崇禎的改革卻要在幾個月內強行完成。

    於是在他的改革進行僅僅數月後,陝西銀川驛的一名叫李自成的驛卒失業。

    明末的陝西是當時最窮的地區,陝西全省有約4萬名職業驛夫,他們完全靠驛站工資養活,一旦失去工作,沒有了土地的他們,除了餓死外,就只有落草成寇一個辦法。

    崇禎一聲令下,陝西馬上有2萬熟悉軍隊業務,朝廷基層情況,懂得地理環境的人失業,這些人馬上成了饑民中的造反骨幹-----甚至前來鎮壓的明軍中也有大量人和他們關係密切,所以崇禎何止是逼出了個李自成?

    很多人喜歡說崇禎是被矇蔽了,但其實在這次驛政改革之前,早有很多官員提出了意見,很多人都建議要吸收張居正的經驗,可崇禎卻一心作死。最後出臺了一個完全不考慮後果的糟糕政策。

    歷史不忍細讀,如果你只是看到網上說東林黨壞事,而不去研究真正的歷史,那你才會相信“崇禎是很勤奮的明君,明朝滅亡主要是大臣壞事”這種論調。

  • 14 # 獨行山人

    1644年,按干支紀年法講是甲申年。這一年,大明王朝滅亡了。大明(朱由檢)、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大清(皇太極)四方角力,三打一,明滅,朱由檢煤山自縊。

    朱由檢成了亡國之君。自堯舜以來,歷朝歷代都有一位亡國之君,而亡國之君多數是昏庸無道之君。那朱由檢昏嗎?

    在我看來,朱由檢不能算昏君,也不能算明君。只能算個大眾型皇帝。只不過生不逢時罷了。

    十七歲的朱由檢繼位時,大明王朝已經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上位以後,乾淨利落的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同時整頓厲治,整治邊政,平反冤案,重新啟用東林黨人,全民考核官員,禁止營私結黨,,給宦官劃出明確的結交界線。啟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委託其全全收復遼東。以他小小的年紀,表現出超人的機智,使群臣和百姓又看到了大明王朝的希望。又勤於政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彷彿大明王朝又出了一位中興之主。

    可朱由檢又有自身的先天缺陷。朱由檢還是疑心病很重的皇帝,可以說是明朝皇帝中疑心病最大的一個。特別是到了統治的後期,不信任和懷疑所有大臣,朱由檢一直處在對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對自己懷疑、自責兩種情緒中。兩種情緒交替在他身上起作用,就表現為一會兒對朝臣痛下毒手,一會兒態度又相當溫和謙虛。在崇禎朝的17年裡,朱由檢一共任用過50位內閣大學士,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高記錄。六部和都察院的大臣更換也同樣頻繁:朱由檢共用過吏部尚書13人,戶部尚書8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6人,工部尚書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結果換來換去,仍然沒有換出一個讓朱由檢滿意的官員來。同時朱由檢在位期間,死於他手下的高階官員共計有:輔臣(相當於總理)1人、尚書4人、總督和督師7人、巡撫11人、侍郎以下的官員更是難以計數。 朱由檢對於前線領兵作戰的高階將領,同樣是懷疑加猜忌。朱由檢先後用過的楊鶴、曹文詔、陳奇瑜、孫傳庭、袁崇煥、楊嗣昌、盧象升、洪承疇、熊文燦等將領,這些將領在朱由檢的信任下率兵分別同後金軍以及農民起義軍作戰,但在朱由檢的猜忌這些人卻幾乎沒有一個得到了善終。尤其是一代名將袁崇煥的冤死,等於朱由檢自毀長城,“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到了後來,為了支撐對內鎮壓各地農民叛亂,對外支援對金的戰爭,朱由檢在不願動用豐厚的內帑以及無法從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中得到助餉的情況下,不得不大幅增加賦稅,名曰“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國庫中沒有錢,皇帝有錢卻不想出,朱由檢的這種釜底抽薪自斷生路的做法,引起更大的民變。當李自成攻佔北京後,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

    1644年4月25日凌晨,在李自成大軍隆隆的攻城炮聲中,朱由檢用衣帶寫好遺書,在煤山上吊自殺,時年34歲。李自成將其葬在昌平,後人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滿清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帝。南明政權諡他為思宗烈皇帝,後又改諡為毅宗。 朱由檢在衣帶書上寫道:“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總的來說朱由檢是個性格相當複雜的皇帝,在他的身上,既有機智、膽略和高明之處,又有愚蠢、剛愎與昏暗的一面,後人對於朱由檢普遍抱有同情的態度。史學家們說,崇禎是在為萬曆和天啟兩代皇帝充當亡國之君的替罪羊,歷史學家孟森就曾經說過:“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他的敵人李自成在《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連反了大明朝十幾年的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也只有說朱由檢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可悲!可嘆!

  • 15 # 13500396729

    崇禎皇帝是昏君,這個是毫無疑問的。但他的昏在於剛自用,疑心病太重,亂殺高官大將,該殺的不殺,李自成,張獻忠等本已落網,他卻放虎歸山,致使死灰復燃,燒了掉大明王朝。

  • 16 # 清風細柳

    我的定義是昏君,這裡借用金庸小說袁承志的一句話:“你當政十七年,有多少忠臣良將死在你手裡,天下百姓可曾有一天好日子過,如今的結局全是你咎由自取。”

  • 17 # 我型我塑34

    大明氣數已盡,留給崇禎的時間不多,試錯的機會更少,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啊!如果崇禎早生一兩百年,也許會是一位明君吧!我們之所以能評判歷史人物的對錯,是因為我們都站在上帝視角,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期學校不讓留校,2021考研,我和男朋友都考研,和他租房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