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鄉的一點一滴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品種選擇

    不當萵筍品種較多,其適應性及對日照、溫度的感應程度也不盡相同,往往早熟品種較中、晚熟品種耐低溫性強而耐高溫性弱,但對高溫、長日照較為敏感。因此應根據栽培季節選用適宜品種。如春種夏收、夏種秋收的萵筍因生長在高溫、長日照下,故應選耐高溫、對長日照反應遲鈍的中、晚熟品種;若用早熟品種就易竄高抽薹。早熟品種早春栽,則上市早、產量高、效益好,若遲栽,則因生長後期溫度升高、日照長就易竄高且產量低、效益差。

    2.播期不適

    春萵筍栽培,若秋播育苗早了,冬前生長期長、苗過大、花芽分化早,越冬就易遭受凍害且翌年也易早竄薹;若播種晚了,冬前生長期短,則苗小,養分積累少,越冬也易受凍害且來年上市遲。夏萵筍播種過遲或秋萵筍播種過早,生育期氣溫高、日照長,易發生竄苗徒長。因此萵筍栽培應注意掌握播種時期,一般春萵筍播種露地育苗於10月上旬,保護地育苗於1月下旬前後,夏萵筍4月上旬播種,秋萵筍8月上旬播種,冬萵筍8月下旬播種為宜。

    3.苗期管理不善

    播種量偏大、出苗過密、間苗不及時而出現擠苗;苗床偏施氮肥,澆水過多及遮陰育苗時遮光過重、撤除不及時等,均可引起竄苗徒長。所以苗期管理應以控制徒長、培育矮壯苗為目的。具體措施有:苗床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可配施適量複合肥;適量稀播,及時間苗,控制澆水,以床土見幹見溼為宜,遮光育苗要在全苗後逐漸晚蓋早揭,至3葉後不再遮陰;夏、秋萵筍苗期噴1-2次濃度為500毫克/公斤的矮壯素溶液,能有效防止徒長。

    4.定植不及時

    定植不及時,幼苗往往生長過快、胚軸伸長呈徒長狀態,栽後也就難以獲得肥大的嫩莖。一般要求具5-6片葉的適齡幼苗及時定植,秋播春收的苗齡約40天、春播夏收或夏播秋收的苗齡約25天、秋播冬收的苗齡30-35天為宜。

    5.栽培過密

    定植密度過大,蓮座葉形成前即已封壟,造成植株擁擠,光照不足,而紛紛拔高爭光竄長。正常情況下,春收萵筍為獲早期效益可適度密植,畝定植8000株;夏收萵筍因高溫、長日照易徒長,宜稀植,畝栽植5000株為好;秋收萵筍後期氣候適宜,以畝定植7000株商品性好、產量高。

    6.中耕鬆土少

    栽後施肥澆水及降雨易造成畦面土壤板結、溼度大和通氣不良。若不及時中耕鬆土,就會影響植株根系的生長和對水肥的吸收,使葉片得不到充足的水肥,而易長成生長不健壯、莖部細瘦的植株。因此定植緩苗後要及時中耕,鋤深鋤透,以利蹲苗,促進根系發育良好、蓮座葉增多,使嫩莖生長健壯而不竄高。

    7.澆水不恰當

    萵筍栽後若在肥力不足的情況下,過多澆水或雨水排除不及時,使土壤溼度過大,嫩莖就易徒長而呈“澇竄”;但在土壤乾旱及高溫條件下,嫩莖生長細弱,又易呈“旱竄”。故萵筍栽培澆水要恰當,既要防“澇竄”又要防“旱竄”。在蓮座葉形成、植株封壟之前,適當控制澆水,以畦面見於見溼為宜;封壟後要增加供水,保持畦面溼潤,以滿足嫩莖迅速生長膨大的需要。

    8.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

    底肥不足或追肥不及時,土壤肥力低,植株營養生長受控制,會加速生殖生長,也易發生未熟抽薹。但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葉片徒長,積累養分少,往往幼莖未及發育即會拔高竄長。因此,除基肥要施足,畝施糞肥4000公斤、複合肥25公斤,做到有機肥與複合肥相結合外,還應及時追施緩苗肥、團棵肥、催筍肥,追肥每次畝用硫銨或尿素15-20公斤,或前2次用50%的稀糞水1000公斤追施。

    9.氣候條件不適宜

    萵筍晚育或夏秋栽植時,由於處在高溫長日照下,往往葉片分化少、花芽分化早、花器發育快,管理稍有不慎,極易徒長竄薹,影響品質和產量。為此除加強水肥管理外,定期噴施矮壯素是高溫季節栽培萵筍控制竄薹的有效措施。噴施矮壯素可推遲萵筍抽薹、促進葉片生長、增加營養面積、使嫩莖增粗。通常於蓮座期開始噴施,7-10天1次,共噴2-3次,使用濃度為350毫克/公斤。

    10.採收不及時

    萵筍採收以心葉與外葉“平口”時為適期。若採收過遲,尤其是高溫季節生長的晚春筍、夏筍及秋筍,往往採收前已形成花蕾,不及時採收,嫩莖就會迅速竄高抽薹。若為延後採收供應,掐尖去蕾可有效控制嫩莖竄高抽薹,即在“平口”期及時于晴天掐去萵筍頂端生長點或花蕾,經去頂後的植株可抑制頂部生長、增加莖部養分迴流,防止嫩莖空心,促進筍莖肥大,可遲收5-7天,增產一、二成。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荒野獨行

    萵筍光長高不長粗,那是因為萵筍澆水太勤了,適當控制澆水的次數,另外溫度過高也會導致萵筍徒長。一般天氣炎熱就很少種萵筍,春秋季節適合萵筍的生長。

  • 3 # 七彩生物界

    我種的萵筍光長高不長粗,是怎麼回事?

    二、定植後的管理有問題

    1、萵苣定植的株距行距是否過於密植了,一般的農作物、蔬菜都有這個特點,過於密植,就是長個,就是瘋長、徒長。株距行距25X25或者30X30都是可以。自己看一看,實在過於密集間苗一下。

    2、澆水是否勤澆水,多施肥,萵苣是喜水蔬菜、很吃肥的蔬菜。定苗緩苗後一次肥、開盤時追肥、質莖膨大時追一次肥,這三次肥一次都不能少的。肥料以氮肥為主,尿素、複合肥都是可以,一般15--20公斤/畝為宜。複合肥建議用蔬菜專用複合肥即含氮磷鉀多的複合肥。

    3、實在這些都做了,去當地農藥店,購買矮壯素和萘乙酸,單獨使用或者回合農藥店會告訴你如何用的。兩次一次即開盤時追肥、質莖膨大。噴施藥劑7天一次,三次足矣。

    不足之處,敬請海涵!

  • 4 # 農村王瘦瘦

    我家種的每一年都是長的粗,首先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然後就是種下的問題,下次再買種子,去問問買長的粗的種子,品種不一樣,種出來的也不一樣。要不買種子去種子公司問問

  • 5 # 贛鄱農事

    答:萵筍是以肥大的嫩莖為產品器官的蔬菜,在生產上常因管理不善而發生嫩莖細小、徒長和早期抽薹現象,影響產量和品質。在肥力不足的情況下,澆水過多,嫩莖徒長細長,表現為“澇竄”。在土壤乾旱及高溫情況下,嫩莖細弱,且莖皮粗糙變厚,品質下降,表現為“旱竄”。要使萵筍正常生長,在其生長期要保持均勻澆水;嫩莖進入旺盛生長期後,為促進嫩莖迅速加粗,要肥水猛攻,以防脫肥缺水而“竄”。在萵筍嫩莖膨大期,用500~1000毫克/千克青鮮素進行葉面噴施,可較好地抑制花莖抽生。

    種植萵筍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萵筍是半耐寒性蔬菜,喜冷涼,稍耐霜凍,忌高溫,在天氣炎熱時生長不良。萵筍成株的抗凍性較差,在0℃以下即容易受凍,莖葉生長時期最適溫度為11~18℃,在夜溫較低(9~15℃)、晝夜溫差大時更有利於葉簇生長,莖部粗壯肥大,易獲得高產。

    (2)、光照:萵筍為喜中等強度光照植物,光補償點為15~2千勒,光飽和點為25千勒。要求日光照充足,生長才能健壯,葉片肥厚,嫩莖粗大。長期陰雨,遮陰密閉會影響葉片和莖部的發育,因此,萵筍生長期間,宜合理密植,若生長過密也會直影響嫩莖的生長。

    (3)、水分:萵筍為淺根性作物,根系吸收能力較弱,所以對水分要求嚴格。而且在不同的生育時期加水分有不同的要求。

    結球期或莖部肥大期水分要充足,若缺水,則葉球戓莖長得細小,味苦,但莖肥大的後期,又要適當控制水分,若此時供水過多,則又易發生裂莖及軟腐病。

    (4)、土壤及營養:萵筍的根吸收能力弱,且根系對氧氣的要求高,在黏重土壤或瘠薄的地塊上栽培時,根系生長不良,地上部分生長受抑制,萵筍的莖細小木質化,且易提前抽薹和開花。因此,適宜的土壤pH值為6左右,pH值在5以下或7以上時生長不良。

    萵筍對土壤營養要求較高,其中對氮素的要求尤為重要。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追施速效氮肥能提高產量,增進品質。一般畝產1500千克萵筍,需吸收氮3.8千克、磷1.8千克、鉀7.4千克。因此,在萵筍的莖肥大期,植株在供給氮磷的同時,還需維持氮、鉀營養的平衡。如果氮多鉀少,而嫩莖則較輕,嚴重影響產量。

  • 6 # 突破烏江

    一,萵筍對環境條件有哪些要求

    萵筍對酸鹼性土壤適應性較強,最好選擇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力強,排水良好的黏質土和沙壤土種植。

    萵筍喜冷涼,但忌高溫,耐霜凍。種子發芽溫度15~20度,到30度以上,種子進入休眠期,發芽受阻。所以,萵筍播種宜採用低溫催芽效果較好。

    萵筍在生長期所要求的溫度不一樣。幼苗能耐零下5度低溫,生長適宜12~20度,溫度24度生長旺盛,但32度以上高溫會傷害幼苗根易引起倒苗。莖葉生長適宜11~18度,有利莖部的肥大。

    在莖部膨大時期,對水分要求較高,需要足夠的水分,才能提高品質產量。如果雨水過多,易發生各種疾病;水分過少,則影響生長和商品質量,乾旱要注意及時灌水。

    二,萵筍栽培技術

    一般9~10月開始播種,每畝用種量25~30克左右。

    選種可用風選和水選兩種方法,選取較重的種子,丟棄不飽滿籽。當種子發芽後,揭掉薄膜。在葉片平展2片真葉要進行間苗,以免幼苗擁擠發生徒長。苗期根據生長情況追肥2~3次,每次畝施尿素2.5~5千克。

    由於移栽時萵筍幼苗細嫩,撥苗要多帶泥,儘量損傷根系。

    三,肥水管理方法

    緩苗期要保持土壤溼潤,當移栽幼苗成活後,施一次農家稀薄糞肥,促進幼苗正常發育生長。開春後,一般在行間開溝畝施複合肥15~20千克,如果遇到乾旱天氣最好澆施,雨後田間土質溼潤可撒施。

    當植株封行後,肉質莖開始迅速增漲肥大,需肥量較大,應及時追施重肥,每畝澆施複合肥20~25千克。所以,在追施過程中,要注意萵筍不耐濃厚的肥料和追肥不宜過遲,如果追肥處理不當,易造成塊莖開裂。

    植株封行前及施肥前,必須要進行中耕鬆土和除草工作。

  • 7 # 一路長淡

    種萵筍是要技術的,耍掌握他生長特長。

    首先要田園是熟田,熟田本地叫肥田,萵筍這東西氣溫上來特喜歡彪長,在定植時也不能太秘也不能太稀。

    在六十年代是我們家種萵筍全靠它換零用錢。

    在栽培前田必須下底肥,定植後水肥耍跟上,在車盤時是要用糞水壓頭的,萵筍頭癢不壓頭是不會座獨的。就是用清糞水直接潑在萵筍頂部朝下壓,不讓它彪長,這樣才能長徑變粗,控制往上衝長。栽的太秘是長不粗的,我們種的萵筍都可長粗,就所以好賣,萵筍長成釣魚杆是賣不出好價錢的。這就是管理上的技術,如果看著讓他往上衝不管就是細長細長的。

  • 8 # 泥糖小丫

    首先我宣告一下,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人,也不敢稱指點,以下是我分享的一點種植經驗。

    萵筍這種蔬菜我家常年種植,一種就是幾大墒,特別在冬季種植得最多,合適吃的那段時間裡,我家天天吃萵筍,涼拌,素炒,煮排骨,一直吃到怕,現在看到萵筍我都頭疼。

    我家種植的萵筍莖部又壯又粗,在我們這裡,我老爸算是種筍能手,村裡種菜的人都誇,有的還向我老爸討經驗。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分享一點我家種萵筍的一些經驗。

    首先我一看提主提供的圖片,看到你種的萵筍長得又高又長,葉片細長而少,偏紫色,和我們家冬季種植的萵筍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品種,之所以如此,我就知道:

    一,品種的問題。

    萵筍根據葉片的形狀可以分為尖葉型和圓葉型兩個種品,塵葉型的萵筍屬於晚熟品種,佔地時間長,秧苗耐熱,合適秋冬季栽培,也有人也在春季種植。這類品種的萵筍葉子葉稍尖細,其中有一種葉片偏紫。它的莖細而長,就象提主提供的圖片中一般。

    二,季節的問題

    無論是尖葉萵筍還是圓葉萵筍,都要選擇一個合適它生長的季節來種植,才能收穫好的產品。通常來講,萵筍是一種喜冷涼的蔬菜,天氣高熱種子會休眠,影響出苗,種植也極容易出現竄薹現象,即徒長。

    萵筍最佳的種植時間是秋冬季,秋季從九月開始,即白露之後種植,可以一直延續到二三月份都不會出現徒長。這段時間種植的萵筍品質是最好的,就不會出現提主圖片中的這種現象了。

    三,管理問題

    萵筍極容易發生徒長和抽薹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春夏兩季,通常在這兩季種植的萵筍品質都不大好,我們當地,收採了春季的萵筍後,夏季就很少種植了。

    由於氣溫逐漸升高,管理上較難管,萵筍有一特徵,就是乾旱竄高,澇了竄高,餓了也竄高,在春,夏這兩季,管理上稍不到位,就容易種出長得又高又細的萵筍。

    所以,從育苗到收穫,這段時間內都要認真觀察,並瞭解生長特點,然後根據情況,該澆水的澆水,該施肥的施肥,但在夏天種出來的萵筍一般都是又細又長的,秋冬季就不會如此。

    總之,種植萵筍 ,總的來說,要避開炎熱的氣溫,要選擇合適種植的季節,要管理到位。才能種出品質好的萵筍。還有一個就是,即使在秋季種植萵筍,也要根據當地的氣溫情況而定,在22度以下左右才能種植,否則也會造成“竄高高”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的企業應該具備怎樣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