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捲雲舒說文史

    如何評價清朝著名的漢臣張廷玉,我的答案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功在社稷,瑕不掩瑜。為什麼這麼說呢?聽筆者慢慢道來:

    一:張廷玉的出身。

    要解讀張廷玉,得先從他的父親張英說起。張英,安徽桐城人,字敦復,一字夢敦,號樂圃。清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歷任侍郎、經筵講官、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張英為官清廉,人品端方。康熙年間,在桐城張家老宅居住的家人和鄰居吳家鬧起了糾紛。吳家翻新房屋時佔了張家的空地,因兩家都是豪門顯貴,地方官不敢輕易裁決。

    張英家人便寫信向張英告知此事,想讓位居高位的張英給地方官施加壓力,還自己家公道。

    張英看完家書,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並不贊成家人的行為。他提筆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傳留千古美談的六尺巷的故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號硯齋,是大學士張英次子,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清朝的統治者,尤其是清朝初年的統治者,對漢人是有戒備的,漢臣不容易受到重視。但張廷玉卻能夠得到三代清朝皇帝的重用,除了學識、能力,人品和為官之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張廷玉在康熙朝的所作所為。

    雖然父親身居高位,但張廷玉的入仕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其父張英為Quattroporte官,為了避嫌,張廷玉只好迴避;直到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張廷玉才參加會試,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

    張廷玉經過在朝歷練和康熙皇帝的考察,入仕不久就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欣賞,隨侍左右。 張廷玉身居內廷,能力超群,克勤克儉。多次隨康熙皇帝巡視南方各省和蒙古諸部,深得康熙皇帝信賴。

    張廷玉穩重老成,涉政不久,便以才名嶄露頭角,不斷晉升。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在奉旨穩妥地處理了山東鹽販王美公等“聚眾劫掠屯莊”案後,調吏部任左侍郎一職。

    康熙朝“九王奪嫡”何其慘烈?很多高官顯達、皇親貴胄都不能倖免於難,但張廷玉因為持身公正,不藏私心,沒有站到奪嫡的任何一派,而被繼任者雍正看中,成了雍正朝炙手可熱的重臣。

    三:張廷玉在雍正朝的所作所為。

    在張廷玉長達五十年的仕途中,雍正朝無疑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段輝煌經歷。如果說康熙朝是張廷玉從政的源頭,那麼雍正朝則是張廷玉從政的豐碩燦爛。

    雍正皇帝為人嚴苛,立志變革,在他手下為官可沒那麼容易。但張廷玉卻能做得風生水起。無他,一曰勤,二曰能。

    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69歲的康熙,在京郊暢春園駕崩。皇四子胤禛繼位。雍正剛剛即位之初,政令頻繁,每日頒佈聖旨諭數十次之多,都由張廷玉上承下達。

    對於一些緊急需要下旨辦理的政務,常常是雍正帝胤禛口授大意,張廷玉擬旨,雍正口述完,張廷玉的草稿也完成了,呈獻給雍正御覽,雍正每每合意——“精敏詳瞻,悉當聖意“。文思之敏捷、精確,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同年,雍正皇帝特旨授張廷玉禮部尚書,並指出:“朕再四思維,非汝不克勝任”。從此,張廷玉躋身於雍正朝中樞之列。

    張廷玉在雍正一朝深受重用,政績卓著:雍正初年,西北準噶爾部對清朝不斷侵擾,雍正決定大舉用兵,以絕後患。張廷玉調停糧草軍需,傳達雍正的指示,須臾不敢懈怠。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其主要制度都是張廷玉籌劃、擬定;張廷玉還兼理吏部、戶部要職。

    張廷玉雖深受重用,但為人卻很謹慎,從不仗勢欺人,索賄朝臣。他身處中樞機要之地,時刻保持警惕,從不留片稿於家中,也不對家人輕言朝中事。他還很少結交外官,時刻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少說多做,或者是隻做不說。

    張廷玉為官謹慎,不事張揚,寧願自家人吃虧,也不願意落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口實。據《安徽省志》載: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珩參加殿試,康熙看了張廷珩的文章後,大加讚賞,要拔為一甲,即狀元、榜眼、探花。但張廷玉再三請求將他降為二甲第一。張廷玉的兒子參加殿試,同樣位列一甲,但在張廷玉的堅持下,也被降為二甲第一。張廷玉的謹慎為官之道,可見一斑。

    四:乾隆朝的張廷玉山河日下,坎坷多難。

    1735年,雍正皇帝駕崩。64歲的張廷玉迎來了他輔佐的最後一位君王,25歲的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乾隆繼位之初,張廷玉也是盡力輔佐,Quattroporte乾隆《吏部則例》等典章制度,對清朝政治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但一個花甲之年的老臣和一個青春煥發的青年帝王之間,不管是由於代溝還是政見上的分歧,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乾隆上位不久就廢除了雍正的一些改革措施,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

    這樣的做法在已經步入花甲之年的張廷玉看來,是不孝,也是沒辦法接受的行為。看不慣,說不得,說了也沒人聽。這種老年人的無力感一定深深地折磨著漸漸老邁的張廷玉。怎麼辦呢?

    只好請辭,歸去來兮,眼不見心不煩。但沒想到,此舉竟然惹惱了年輕的乾隆皇帝。數次請辭,數次不準。最後張廷玉只好以身體欠佳為由,提出“休沐養痾”,還保證乾隆皇帝南巡時,他一定親自到江寧迎駕。這才得以還家。

    張廷玉康熙朝入仕,康熙對張廷玉是提攜、欣賞,雍正對張廷玉來說是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傾力以助。這兩朝是張廷玉人生的巔峰時期。康熙、雍正二朝成就了張廷玉著名人臣之名,張廷玉也為清廷貢獻了自己所有的青春、才華。

    1755年,83歲的張廷玉卒於家中,死後諡號“文和”,享太廟。

    張廷玉一生,位列三朝,為官盡忠,無有私心;有卓越的才華和輔政能力;積極政事,肯吃虧,大智若愚,不爭功。

    史書中對張廷玉的評價,雖然各有褒貶,但我認為,張廷玉無論人品、官品、政績都是可圈可點的。雖然晚年似有瑕疵,但事出有因。

    總之,張廷玉的一生,可以稱得上——人品高貴、政績卓著、瑕不掩瑜。

    作者簡介:傳統領域老寫手,網路媒體一小白。願以筆為媒,傾我心聲,溫暖你我,溝通彼此。

  • 2 # 閱微閣

    張廷玉是一個官二代,其父張英是康熙的大學士,張廷玉起於康熙,盛於雍正,毀於乾隆,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如果用順風順水來形容張廷玉康熙時期的秘書工作,那麼雍正的繼位則讓他再度搭乘到官場的順風大船。 雍正初登基,仔細留意身旁大臣,考察班底。當他看到張廷玉“氣度端凝,應對明晰”的這種穩重和思維邏輯性強的極好印象後,僅僅在康熙去世四個月後,就迅速提拔他做禮部尚書,轉年又任命他為翰林院掌院學士,監管翰林院。雍正四年,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再兩年後又兼任吏部尚書。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任命張廷玉為首席軍機大臣,至此,張廷玉達到漢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

    張廷玉該是整個清代做秘書最成功的一個,由於雍正為政細緻繁瑣,巨大的工作量必須要有合適人選分擔。張廷玉謹小慎微,不事張揚,深合雍正意。

    張廷玉不得不說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他整頓康熙末期的吏治,嚴打行賄受賄,人稱“伏虎侍郎”,清廉是其人生信條。

    他建立了奏章制度、完善了軍機制度,安定流民,更難能可貴是他還會從流民中選賢任能,授予官職。

    寬限賦稅,修改嚴刑酷律,從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才有德之人。

  • 3 # 八號檔案局

    張廷玉是個很愛惜自己羽毛的人,為官多年,歷經三朝,他將自己的仕途看的很重,也不能忍受自己在這個過程裡出現什麼錯誤,然而到了晚年,他還是遭遇了巨大的打擊。

    在康熙年間入仕,雖也得到了提拔,但真正大放異彩的是,是雍正登基後,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得到雍正帝的各種重用,在雍正帝臨終的時候,還下旨讓他稱為輔政之一,並且遺言張廷玉可以配享太廟。而此前漢人的官員並未享有此殊榮,所有張廷玉非常高興,也很重視這件事。

    乾隆剛開始登基的時候,需要穩定朝局,需要坐穩皇位,對於張廷玉這種元老,也很是尊敬。可是隨著乾隆實力的增強,加上其他的輔政大臣都一個個的去世了,唯一留下來的張廷玉,就讓乾隆覺得很刺眼了。

    乾隆態度上的轉變,張廷玉也察覺到了,他想著自己也七十多歲了,還是急流勇退吧,退下來還能好好安享晚年,沒必要再留任稱為乾隆的眼中釘了。於是他向乾隆請辭,但是,乾隆卻不答應。

    乾隆認為,你是配享太廟的人,怎麼可以這麼早就退休呢?不受應該為國家多效力幾年嗎?本來以為退休肯定能成功的張廷玉,也很吃驚,但還想為自己爭取一下,於是他說,配享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但是張廷玉這個例子又舉錯了,劉基是朱元璋讓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以朱元璋劉基相比今日之事,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暗指我對功臣不夠意思?

    乾隆更不想理睬張廷玉的請辭了,張廷玉多少也是在朝局上帶了很多年的人,看出乾隆的不悅,也只好暫且擱置了。沒過多久,孝賢皇后去世,乾隆心情很不好,遷怒大臣,還將張廷玉:罰俸一年,這對於張廷玉來說,已經是仕途上的汙點了,再次懇求乾隆讓他辭職。

    乾隆這回終於答應了,但是張廷玉想,我那個配享太廟的殊榮,皇上沒忘記吧?向乾隆要保證,被人追著要恩典,乾隆肯定很不高興,但還是忍下了,給張廷玉下了詔書說會遵照皇考遺命。

    張廷玉很開心,讓兒子代替自己進宮道謝,但是乾隆很不開心,我給了你這麼大的一個恩典,你竟然不自己親自來道謝?而張廷玉的門生正好在裡面當差,就告訴張廷玉了,結果著急的張廷玉,天還沒亮就跑去皇宮裡請罪,這讓乾隆皇帝更不開心了,明顯有人通風報信啊。

    乾隆削去了張廷玉的伯爵之位,還問他,你認為自己配享太廟嗎?張廷玉哪裡還敢要啊,急忙上書說自己沒資格享受太廟,請求皇帝收回去,於是,張廷玉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就沒了。

    張廷玉為官多年,一直很愛惜自己的羽毛,結果晚年出了這麼多么蛾子,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了。張廷玉的晚年都過的很不開懷,直到張廷玉死了以後,乾隆怒氣也消了,給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不過逝者已逝,張廷玉永遠都不知道,他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他終於還是得到了。

  • 4 # 吐槽那些人那些事

    換一視角眾觀古今,發出歷史的聲音!

    張廷玉,生於康熙十一年。二十六歲,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其祖父奉命為Quattroporte官而回避不試。可見此人剛正不阿,有大才風範。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之後,張廷玉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逐漸獲得康熙的好感與重用。涉政不久,他的才幹便嶄露頭角。康熙五十九年五月,授刑部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然而真正讓他成為朝廷重臣的是在雍正時,因其做事聰明老練,思維謹慎周到,且文筆出眾,才氣過人因此受到雍正的寵信和提拔。1726年,張廷玉升為大學士,參與軍務,著手改善軍機制度。

    乾隆初期,張廷玉任總理大臣掌理事務,後年近花甲,由於乞求離職之事引起,逐漸不受乾隆待見,他深明皇帝有意將他換之,便主動請辭。但因其請求保留入廟之位得到允許而沒有親自進朝謝恩,受到怪罪,別削伯爵之位。後因學生去世執意回鄉,而使皇帝大怒,取消入廟資格。

    張廷玉於84歲病逝,死後乾隆認為其一代老臣,仍使其入廟,成為清朝唯一入太廟的漢臣。

    縱觀其一生,首先學識淵博,有真才實學。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聖祖實錄》副Quattroporte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Quattroporte官。其次,家庭父輩為官,且是雍正的恩師,視為心腹。第三,能為皇帝分憂,為整頓吏治、刑律,穩定社會秩序做出重大貢獻。最後一點是為人謹慎,協調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平衡各種因素。這也是他能夠歷任三朝的奧秘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什麼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