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千鈞77041614

    以前有寫過對戰列艦的期待,希望中國能生產新一代的戰列艦。戰列艦和航母完全是兩種概念的產物。航母的戰鬥力取決於艦載機,卻需要一整支艦隊的防護。而戰列艦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擁有強大的攻擊火力和完善的防禦體系,同時擁有最堅實的裝甲。無論何時何地出現,都是赤裸裸的威脅。就算不開火,那一排排整齊的炮管,也足以震攝敵人。安裝上現代的火炮及導彈,一艘戰列艦可威脅一支航母編隊。因為這種艦支就是為了毀滅。

  • 2 # Sabot穿甲哥

    事實上,戰列艦主炮不僅會採用齊射,也會輪流射擊。

    前無畏艦時代(1880年代末-1900年年代中),戰列艦一般只安裝有前後的2-4門主炮,且主炮的精度基本靠信仰,射速也令人捉急,主炮倍徑比短、射程近,同時還缺少先進的觀瞄與火控技術。因此在這段時間裡,戰列艦主炮多采用直瞄射擊。事實上,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主炮無論是齊射亦或是輪流射擊,並沒有什麼區別。

    ↑英國柯林伍德號戰列艦,典型的前無畏艦,攝於1883年。留意其首尾兩座雙聯裝Mark2型305mm/L35主炮,炮塔為敞開式,無防盾更無裝甲。遍觀全艦,炮用觀瞄裝置幾乎就只有艦橋、艦尾和前桅上的瞭望臺了。

    而到了無畏艦、後無畏時代已及我們比較熟悉的條約、後條約時代,隨著火控技術的發展,我們所熟知的戰列艦作戰形式也日趨成熟。

    因為戰列艦炮塔多采用雙聯裝或三聯裝的設計(也有KGV、黎塞留、斯特拉斯堡那樣的四連裝),而戰列艦主炮發射時會在炮口產生可怕的高壓,相鄰的主炮若同時發射,必然極大影響精度。因此為避免炮口暴風影響射擊精度,單座炮塔中的不同主炮的射擊時間實際上是存在微小的時差的。("時差射擊")

    ↑衣阿華號,攝於1984年(圖源美國海軍檔案館,U.S. Navy Photograph ,圖片編號DN-ST-85-05379)。可見炮口在彈丸出膛瞬間產生的高壓在海面掀起的波瀾。這樣的高壓可以對鄰近的出膛炮彈精度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由此圖也可以看到,主炮並不是齊射的。仔細觀察三號炮塔,應是三號主炮剛剛發射,二號主炮緊接著再開火。留意此時的衣阿華號已經完成了現代化改裝,艦尾有直升機起降平臺,艦體中部的127mm副炮也被換成了"戰斧"巡航導彈發射架。

    流言終結現場:戰列艦主炮朝單一舷側射擊,船身是不會後退的。

    ↑威斯康星號(USS Wisconsin BB-64),攝於1952年的北韓,可見時差射擊的細節。

    ↑美國聖保羅號重巡洋艦(USS Saint Paul CA-73),攝於約1966年的越南。美系重巡洋艦的火力佈置與戰列艦還是極為相似的,不妨拿來舉例。在火力需求並不大的時候,非聯動式的三聯裝炮塔甚至可以只升起左右兩門炮進行射擊("蘭花指"),不但能夠減少彈藥消耗,更能進一步減小炮口暴風的影響。由圖,二號炮塔的兩炮也是存在微小的射擊時差的。(觀察炮口煙柱長度)

    而對於一條戰列艦來說,不同炮塔也需要"錯開"打炮。

    傳統戰列艦交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測距。但是當時的測距存在成百上千米的誤差,於是還需要透過多次試射確定命中目標區域所需要的主炮仰角。為了增加試射的速率,一般將所有主炮分為2-3組進行齊射(如2x4佈局一般就進行前、後主炮的分別校射)。而考慮到單發炮彈也必然存在精度誤差,於是每次試射時發射的炮彈數量也不能太少。最終為了兼顧試射速度和彈藥量,前2後2雙聯裝佈局一般就確定為一次4發炮彈,稱為半齊射,射擊速度比全艦齊射快一倍,更有利於快速矯正誤差。

    而校射往往需要消耗上百發炮彈、十多二十分鐘的時間。沙恩霍斯特第二輪便命中光榮號甲板,俾斯麥在第三輪齊射便擊沉胡德號,只能說是命運女神的眷顧。不過在經校射確定主炮仰角之後,戰列艦還是會採用齊射的。

    關於半齊射,沒能找到令人滿意的圖片,不能直觀地向各位讀者朋友呈現,十分抱歉。

    寫於荔灣

    2017.12.16

  • 3 # 第十四使徒-ZEREL

    齊射是希望透過數量來彌補命中率不足的問題。以前的觀瞄技術有限,並且交戰中的戰列艦雙方都是移動狀態,這種情況下就算齊射的命中率都慘不忍睹。運動戰基本都採取有微小間隔的“齊射”,主要是降低火炮之間的影響。

    輪射如果間隔時間短前面的炮彈都還沒落下,對於下一輪開火沒有參考意義,間隔時間長雖然有參考意義但是變相降低射速,意味著給別人更多機會打沉自己。一般只有在對岸火力支援的情況下才會使用輪射來降低火炮齊射對船體結構的損壞,以及船體位移引起的精度下降。

  • 4 # 小金金4

    齊射?你怕是在逗我,你知道戰列艦一次設計下來的後坐力有多大嗎,大和一次下來的後坐力就是一艘驅逐艦的重量了

    鐵血首相俾斯麥圖紙

    可見大口徑的戰列艦炮很多

  • 5 # 南國軍情

    這個問題上,輪流射擊屬於下策,主要原因在於戰列艦的時代,在技術與戰術都不許可這樣趕。從一般角度說,現在所言的戰列艦為二十世紀初,一戰前後直到二戰時期,這段時間內的主力艦,基本屬於大艦巨炮的時代,直到被航母代替。那時的戰列艦安裝8到9門的艦炮,通常以356毫米口徑為起點,最大達到460毫米。至於副炮,至少是155毫米,在威力等方面基本沒法比。

    從技術角度說,那個時代的戰列艦沒有今天的精確測試技術,往往以光學測距儀來測距,也沒有今天的火控系統,既便也有火控系統也是相當簡單,幾乎就是一個機械式的計算機,與今天是沒法比。

    這就造成一個後果,即不能準確的獲得目標的精確位置,測算值與實際值相當大,也達不到精準的射擊,瞄準點與實際彈著點之間的誤差很大。這一情況下,只能透過實彈校射,透過前一批炮彈的彈著點來修正一批炮彈的射擊諸元。

    輪流射擊看似理想,其實是造成了混亂,每發炮彈都給予一個的射擊諸元,輸入一次引數,這個炮擊組織上是一個麻煩,而且如此去觀測彈著點?那個時代完全靠人工的方式來判定彈著情況。連續幾發的彈著情況,以人工的方式,很容易弄錯亂了。尤其是海戰中,往往多艦同時射擊,實際就會形成錯亂的射擊秩序,到時能不能分情那發炮彈是誰射擊的都是問題,更不要說,要弄清這發炮彈是按那個射擊引數打去的,再去計算與實際的誤差,再推出校正引數,這樣是亂了。

  • 6 # 易眼看世

    騎兵隊很少單縱列衝鋒的,都是橫列出擊。戰列艦也是,這是從發揮武器的最大效力出發,也是騎士精神的海上體現。當戰列艦退出海軍序列,騎士精神也成為歷史。所以,齊射不光是戰術,也是精神打擊。而且,戰列艦上巨炮射擊時,聲音,後作力驚人,小時夥伴們集體點二踢腳,麻雷子。最後點的那個經常點不著。所以齊射也是最好的辦法。

  • 7 # 重重如水

    齊射就意味著同一炮塔的2或2或4門火炮的發射位置一樣。而輪流射擊,戰列艦的280-460火炮任一門發射,戰艦必然會反方向在洋麵產生位移,這樣發射陣地就不一樣了,但仰角彈藥炮管相同,就意外著朝同一目標開火,必然除了一發外,其他都是瞎打。或者計算好後退距離,然後調整不同炮管的仰角呢,那理想環境的前提顯得過高,一點小誤差就會破壞一切。

    而且戰列艦的主炮每次發射一輪後,根據雙方距離,方位,航速,上次炮擊落點,會重新計算出火炮下次發射的調教值,如果輪流發射,就意味每一輪發射需要計算出8至9個不同的數值,每個炮塔內需要人工調整2到4次。會大大增加工作量,甚至減少單位時間的彈藥拋射量。不符合二戰戰列艦的威力發揮。

  • 8 # 影片大觀

    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下什麼是戰列艦,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灌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

    在二戰之前,戰列艦是各個海權國家的主力作戰艦艇,二戰以後戰列艦的主力地位被航空母艦以及戰略導彈核潛艇所取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戰列艦主要是在海戰中摧毀對方的艦艇進行火力壓制;所以火控系統對戰列艦來說非常重要,這可以幫助戰列艦更好的發揮其火力,提高命中率,使其在戰鬥中更有效率。總結來說戰列艦的作用就是在短時間內就壓制住地方的火力,並摧毀對方的船隻,這樣戰爭就贏了。

    現在回到問題上,齊射要比輪流射擊命中率更高,有利於提高自己存活率,當然誰沒有被摧毀誰就是戰爭的勝利者。

  • 9 # 不在乎啊

    不管是槍還是炮,齊射都是因為打不準,靠數量取勝。

    剛有火繩槍那時候,敵我雙方面對面站好了齊射,難道不會趴下?不會各人填好了彈藥就開槍?因為一個人開槍打不準,多人同時開槍才能提高命中率。

  • 10 # 一葉楓流

    戰艦的火炮不能同時射擊——齊射。因為船體結構承受不住巨大的後坐力。

    木帆時代,火炮都安放在炮車上。用炮車的原因是當時都是前裝滑膛炮。炮車後退,往炮身上澆水降溫,從炮口裝填火藥和炮彈。然後再把火炮推到船舷的射擊口。射擊的時候炮車輪子用木塊抵住。

    所以射擊的時候火炮後坐力透過炮車傳遞給船體。如果同時開炮,船體用承受巨大的後坐力。對船體造成不利影響。

    現代戰列艦的火炮口徑巨大,後坐力也更大。4萬噸的戰列艦隻有8、9門火炮,一門炮要5000噸的船體吸收後坐力。但是炮塔是透過基座和船體相連的,一個炮塔三門炮同時射擊,後坐力同時作用於基座,對於基座是一個巨大沖擊。影響炮塔的迴旋機構。

    即使是所謂艦炮齊射,也是一個炮塔的火炮依次開炮,不是同時開炮。相差1、2秒就能大大減輕對炮塔基座的衝擊力。

    類似情況還有現在垂髮系統的所謂齊射,導彈核潛艇的齊射,都是依次發射,一次連續發射多枚導彈。而不是全部導彈同時發射。

    有人也許質疑依次射擊/發射會不會影響命中精度。要知道間隔一秒,軍艦潛艇只能航行幾米、十幾米,遠遠小於射擊圓機率誤差半徑。

  • 11 # 夢圓的金窩

    在一戰之前的風帆戰列艦時期,因為戰列艦側面的艦炮相對較多,會出現輪流射擊的情況。直到進入了海軍前無畏艦時代,戰列艦的主炮數量開始變少,一般都不會超過20門。所以題主所說的戰列艦要齊射,可能是存在於這個時間段及其之後的戰列艦。

    所以我們就根據這個世界的戰列艦特點和戰列艦戰術進行相應的分析,讓大家明白為何這個時期的戰列艦一般都是齊射而很少輪流射擊。

    因為技術的發展,戰列艦火炮數量減少,口徑增大,射程增加

    在早期的戰列艦身上,因為火炮技術水平的限制,口徑較小,射程也相對較短。後期因為火炮鑄造技術的提升,在海戰當中雙方的交戰距離,因為火炮口徑與射程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遠。但是因為火炮口徑的增加,導致艦上主炮的數量反而減少。

    火炮技術的發展並不能明顯減輕火炮自身重量,所以就導致近現代的戰列艦所搭載的主炮一般不超過20門。由於主炮搭載的數量減少,所以火炮由於射程的增加,命中率會急劇下降。如果搭載的火炮輪流射擊的話,很容易造成無法命中目標的情況。所以這個時期的戰列艦在透過目視或者是簡單的雷達裝置指示情況之下射擊目標,必須透過齊射來增加命中率。

    戰列艦的火炮無法做到一擊命中,必須透過大量射擊資料來逐步核准

    戰列艦攻擊遠方的敵人,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開炮就能命中目標。戰列艦射擊的目標是在海上航行,不斷隨波浪晃動的其他敵軍戰艦。其主炮射擊以後,炮彈的落點具備極大的隨機性,所以戰列艦攻擊目標並不是一次齊射就能搞定的事情。

    戰列艦對海上航行的目標需要多次齊射,測量彈著點,然後透過觀測人員的測算,重新裝彈,並對瞄準的位置進行微調,再次射擊。尤其在雙方距離達到20公里以上的時候,戰列艦可能會多次齊射後微調,才有可能射中目標。

    戰列艦力求透過齊射來增加命中率和殺傷性

    因為戰列艦的主炮數量較少,而且裝填時間過長。所以在單位時間內投射量更大,就更有可能獲得海戰的勝利。而戰列艦透過齊射力求使用最大的彈藥投射量來取得更高的命中率以及更高的殺傷性,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

    透過數學模型我們可以獲知,單位時間內發射的炮彈越多,其命中率相對較高。而較高的命中率可以提升較大的殺傷力,殺傷力越大就越能削弱對方的戰鬥力。所以在無畏艦時代以後的戰列艦決戰當中,主炮對準同一個目標齊射成為了戰列艦的首要選擇!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導致戰列艦不得不採用輪流射擊的方式。比如戰艦遭到攻擊,艦身側傾,或者是主炮故障,導致整個炮塔無法正常工作。也有可能因為戰列艦的指揮或主要觀瞄機構受到重創,導致各個炮塔內部各自為戰,陷入一片混亂。

  • 12 # 瓊州三金

    戰列艦齊射並不是三座炮塔的九門大炮一起發射,這樣後坐力非常大,弄不好就把戰列艦掀翻,三座炮塔會有時間間隔發射炮彈,同一座炮塔的三門大炮也是分開幾秒鐘的時間。艦炮由於瞄準和測距儀不準確,所以齊射是為了保證擊中的準確率,齊射是打的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只要敵方軍艦在炮彈落點的範圍內就可以擊中,高射炮打飛機也是相同的道理。

    由於海上波浪太大,瞄準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命中更要看天意,如果是點發短射的話,射中的機率是非常小的,這道理跟火繩槍剛發明出來,歐洲各國軍隊用排隊槍斃的戰術是一個道理的,命中的機率非常低的情況下只能採用密集的火力輸出來保證射擊的命中率了。

    而現在的驅逐艦上用的是導彈來互相攻擊,導彈的主動搜尋和追擊功能是傳統火炮不能相比,所以現在軍艦上基本保留一門主炮,這樣的主炮採用現代的定位瞄準功能,命中率大大提高,也就不採用齊射了。

  • 13 # 天翊神話

    我是從一個業餘路人角度思考的啊,齊射是船體整體後移,炮的瞄準目標不會受到影響。要是從船頭到船尾依次射擊,除了第一炮是準的,後邊的炮全都因為第一炮的後坐力讓船體打轉。純粹業餘角度的思路 =_=!

  • 14 # 四料帝國

    中學物理問題。如果艦首的大炮發射,後坐力會使艦體以艦尾為圓心向後旋轉,反之亦然。因此,為了保持艦體平衡,大炮必須同步齊射。

  • 15 # EverDream國際學院

    齊射的時候,是同一個瞄準基準,考慮到散佈是固定的,便於精準火力覆蓋,預計的偏差由炮火散佈覆蓋。如果不齊射,在海上發射,瞄準基準一直變,再加上偏差,一個兩個炮彈,基本上就是完全偏掉。齊射可以更好的保證在瞄準偏差不大的時候覆蓋目標。不齊射很可能全失。

  • 16 # 聽月樓主

    與滑膛槍時代排隊槍斃隊形一樣,為了提高命中率。但不是說沒有輪流射擊。齊射一般放在最遠射程和較近射程一是增大命中率一是對敵方在最短時間造成最大傷害。

  • 17 # 強武堂

    在戰列艦時代,火炮基本不可能做到首發直接命中,因此艦炮射擊是需要校準的。一般在遠距離射擊時會採用齊射,近距離射擊時兩種方法差別不大。我們知道,炮彈飛行是需要時間的,戰列艦主炮一開火那炮彈一飛就是十幾二十公里,這些炮彈在空中是需要飛行一段時間才能擊中目標的。而軍艦上的觀察員只能透過觀察炮彈落到水面上的水花來判斷下一輪射擊需要如何修正,比如炮口抬高一度或者向左偏一度啦之類的。

    如果採用齊射的話,即使存在散佈,從遠處看這些炮彈形成的水花還是比較密集的,調整起來比較方便。如果輪流射擊的話,那麼至少會出現兩種情況:首先,由於水花出現後不會立即消失,這會導致觀察手不知道哪陀水花是哪根炮管發射的哪發炮彈造成的。。。其次,就算知道是哪根炮管發射的炮彈後,學過三角函式的朋友們都能理解,這個觀察手需要面臨的計算量有多麼的恐怖。。。嗯。。大概就是人家算一遍的東西你要算9-12遍不等(多一根炮管多算一遍)。真要打起仗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人家四五輪齊射都過來了,我方還在解數學題。。。

    這裡還有一個冷知識可以瞭解一下。由於大部分戰列艦採用的炮塔都是多聯裝炮塔,這使得火炮在發射時產生的氣流會相互干擾,從而影響射擊精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齊射時三聯裝炮塔的中間那根往往會延遲一小會兒擊發,從而避免氣流乾擾。

  • 18 # 戰艦世界

    因為戰列艦開火的射程一般都在15km以上,所以需要比較精準的提前量才有可能命中目標。齊射的好處就在於,我一輪射擊的炮彈多,比較密集,在遠距離可以更多的命中目標(核心區)。

    如果是近距離的話,首先有副炮會開火。其次,命中率有了保證的話,齊射和輪流射擊沒什麼區別。

    說到底,遊戲裡戰列艦為什麼遠距離齊射而不是輪流射擊跟現實中原理是一樣的,保重命中率。

    毛子:沒錯,我們很符合歷史。

  • 19 # 丶香灬煙

    我來個糾結的,難道你不知道戰列艦是不能齊射的麼?強大的後坐力能把龍骨振裂炮擊的時候都是有延遲的只是那麼一秒的時間差

    當時的英國海軍牛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英國佬的炮手都是老手到了二戰中後期火控系統才慢慢的發展起來。

  • 20 # 道聽陳說

    發生在一戰、二戰期間的戰列艦炮戰是人類歷史上最震撼的“騎士對決”,當時的歐洲各國海軍,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戰列艦在海戰中贏得勝利,而在更強的長矛(火炮)、更堅固的盾牌(裝甲)、更快的戰馬(船舶動力)的設計中絞盡了腦汁。

    為了儘可能的贏得炮戰的勝利,一戰、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做了兩個較大的設計改動。

    第一種方式是不斷的增加口徑,從280毫米口徑一路擴大到460毫米,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戰列艦的火力,儘量做到一發炮彈就能摧毀目標。

    而第二種方式是在作戰時,主力艦炮儘量以齊射的方式進行發射,以謀求在單位面積裡實現最密集的炮彈散佈,利用炮彈的密度來提高命中率。

    在作戰時採用齊射的方式開炮,與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是有很大的關係。

    在二戰時期,由於當時的軍事測量技術還是比較落後的,既沒有雷達搜尋目標,也沒有計算機計算彈道和協助大炮進行瞄準。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戰列艦的大炮進行瞄準或者射擊都是依靠人力,對大炮的瞄準進行調整。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提高戰列艦的單炮命中率是非常難的,事實上戰列艦在進行海戰的時候,艦炮的命中率非常低。

    比如在一戰中最著名的日德蘭海戰戰役中,德國公海艦隊第一和第三戰列艦分艦隊總共發射1904發大口徑炮彈,平均命中率只有3.33%,此外中口徑和小口徑平均命中率更低,只有大概1.16%左右。

    而英國海軍則要更低一點,總共發射大口徑炮彈4598發,其中有15英寸炮的1239發,平均命中率只有2.17%。

    所以在當時那樣簡陋的觀瞄條件下,想要儘可能的提高艦炮命中率,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齊射,利用火力密度來提高命中率。

    齊射是在低精度熱武器時代提高命中率最有效的辦法。

    在歐洲國家進入熱武器時代的時候,最早出現的熱武器就是滑膛槍,這種武器雖然威力很大,但是射擊精度非常低,有時候在很近的距離內,都無法準確命中目標,作戰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為了發揮這種武器的最大效果,但是的西方國家就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戰鬥方式,那就是排槍射擊,在很小的範圍內部署大量滑膛槍,然後利用火力密度去彌補射擊精度上的缺憾。

    這種戰術在後來也被運用到了海戰之中,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把戰列艦的大炮看成是一隻超級滑膛槍,只不過戰列艦的炮口徑和威力更大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和動物木最大的區別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