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新年習俗,你所在的地方的新年習俗是什麼呢?
11
回覆列表
  • 1 # 搭上挪亞方舟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客家人過年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

      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還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餘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後,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

      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後全部魚壙放水捉魚,一方面要用壙魚製作菜餚,另一方面方便春節後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殺豬。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岳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貼對聯

      年節這一天,家家都會貼上寫有吉祥語的紅對聯和橫幅,大廳裡貼上大紅的“福”字,豬牛圈裡貼上“六畜興旺”的紅條幅,除外還會在許多用具上貼上紅紙條,稱之為“封歲”、“上紅”。

      點歲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俗,家家通宵達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漚火桶”。大家團聚一起,辭舊歲迎新春,共享天倫之樂。除夕之夜,大人還有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敬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將祖祠牆壁粉刷一新。午後,陸續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後,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於耳,一直延續到黃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習慣要吃“長壽麵”,因為麵條長象徵長壽。接著小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到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後,甚至正月底。

      吃素齋

      客家人自古以來就有“勤儉持家”的風氣、和戒殺生的慈悲觀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頭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齋”。吃了早齋以後,一般的習慣老人家是要到寺廟燒香,因之寺廟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納福。

      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汙穢、“窮氣”、“衰氣”洗掉,乾乾淨淨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髒衣服當天要洗滌乾淨。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佈新之意。這習俗已逐漸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會被窗外的鞭炮聲和打掃聲吵醒,因為這一天我的家鄉有大掃除“送窮鬼”的習俗。當天每家每戶都會打掃衛生,大人、小孩齊上陣,好不熱鬧。

      年初三“送窮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儘管屋內屋外的地面堆滿厚厚的鞭炮紙屑、菸頭、糖果紙等垃圾,但這兩天不能掃地,也不能倒垃圾。這些垃圾必須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掃。因為人們認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這兩天要“囤財”,這兩天掃地和倒垃圾,會掃走和倒掉家中的財運。客家人把年初三稱為“窮鬼日”,這一天要把“窮鬼”送出去。“送窮鬼”是把貧窮和不好的東西送走,與貧窮、黴運告別的意思,所以年初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把垃圾、不好的東西清掃出去。

      如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燒的現象少了,很多人都會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裡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掃,初三大掃送窮鬼”的習俗還一直在流傳。

  • 2 # 怪誕獵奇

    #雞年大吉# 我是潮汕人,潮汕地區的春節習俗大概有以下這些: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髮美容。 除夕前一兩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

    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送壓歲錢: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物件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孃家: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 “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 3 # 逆戰西訣

    #丁酉新春#

    山東萊陽,產梨的那個縣級市,我家在萊陽的南部的農村。這是背景。年後補圖。表述細節可能有誤,年後更正。

    年味,想體驗的話,來我們這裡試試哈。先不說三十之前的各種做饅頭、炸炸個子、大掃除等等,就是年三十和初一初二這三天,足足的年味。可以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我覺得。

    每家每戶都要擺供桌,供的是祖先,但不是電視裡在祠堂供牌位那種,而是一組大約3米x3米的掛畫,叫做“祝子”,掛在正屋北牆,面朝南。畫的主體是一個表格,按輩分寫著祖上n代的名字,可以說是族譜。說是一組,是因為除了主體畫以外,兩邊還有兩張花瓶掛畫,背後還蓋著4副畫,一般是八仙過海,再背後還有襯的竹簾子。供桌擺的主體是三生,雞、魚、豬頭,此外還有5碗擺成花樣的供碗、不定數的乾果碟、水果碟、酒等。這些貢品之前是一臺香斗、兩臺蠟燭、三盞酒。供桌之前一般放置墊子或黍秸稈,用於叩拜祖先。

    除了供祖先,還要供財神爺、灶神爺、天老爺,供桌的複雜程度比祖先的供桌要簡單許多,但都會有水果、乾果、香斗、燭臺、酒盞等。財神爺供的是掛畫,面朝東;灶神爺供的是灶神印畫和紙牌位,一般在灶臺邊,面朝西;天老爺供的只有紙牌位,一般在室外院子裡,因地制宜搭一個簡單的棚屋,屋簷上要貼“天葏兒”,就是一種剪紙,別的地方一般叫掛籤或者掛旗等等。

    貼對聯福字。院門兩邊貼對聯,大門上貼福字,所有門楣上貼掛籤。家裡所有門,不論內外,都貼小對聯或者福字。“祝子”兩側也貼福字,照壁上貼大福字,以前家裡有缸和箱,也要貼福字。

    單聯,我不知道確切稱呼,類似於對聯的橫批,但大多豎著寫字,單獨貼在一些地方。院門對面和正屋門門側貼“出門見喜”,炕頭牆上貼“抬頭見喜”,水井井頭貼“川流不息”(現在家裡沒有水井,就貼在自來水龍頭邊),車輛貼“出入平安”,等等。

    從院門到正屋的祖先供桌前,要鋪一路的黍秸稈,相當於引路的地毯。但現在一般不鋪了,因為院子都是水泥地面,鋪上秸稈顯得雜亂,所以有些人家會鋪紅毯,或者乾脆什麼也不鋪。此外,院門兩側高處掛燈籠,表示這家裡有人,擺了供桌,可以來拜年,否則就是在別處過年了。

    以上是各種擺設佈置,下面是程式。

    三十中午吃年飯,各種大魚大肉自不必說,必須有的是大雞大利、年年有魚。餃子是三十晚上吃的。

    三十這天上墳祭拜,請祖先英靈回家,放鞭炮、燒香燒紙不表,祖先英靈回家是騎馬的,就是一根黍秸稈頭上紮了一條長的剪紙彩條,當作馬鞭,代表馬。回家後,馬鞭擺在供桌上祝子兩側。

    三十晚上7點,女主人和女兒在家包餃子,男主人在家迎客,兒子和小孩子到各家各戶磕頭拜祖先。一般是叔伯家的幾個堂兄弟組成一隊,全村本姓氏本氏族的每家每戶都要去,進門後先問聲主人好,習慣是喊一聲“嫂子/嬸兒/奶奶包好谷紙(餃子)了木以?” ,然後給供著祖先的祝子磕頭,家裡男女主人會給小朋友塞糖果。關係比較近比較好的會留下喝杯茶,吃點糖果瓜子花生等,然後繼續走門串巷,伴著此起彼伏的爆竹聲。

    我所在的氏族,全部轉完,大約要一個小時,走累了,回家吃餃子。

    吃餃子前,男主人會燒紙點香,祭拜祖先和天老爺。餃子出鍋後,先給4個供桌供上,祖先5碗,財神2碗,灶神3碗,天老爺2碗,碗筷齊備。

    然後放鞭炮煙花,然後吃餃子。

    年夜一般是看新年聯歡晚會,以及各種打牌等娛樂活動。

    初一拜年。早晨先到父親的各兄弟家,依然要給祖先的祝子磕頭,只是這一次是磕給活著的長輩的。給伯伯喊一聲“大答(大伯)給你咔個頭兒昂~” ,然後抱拳供一下,磕頭。再照樣給大伯母磕一遍。這意思大概是說,我們這些小輩承認您這個長輩,將來您可以入族譜、祖墳。我猜的。

    之後是到其他長輩、老師、朋友等家裡拜年。但一般只是進門給祖先磕一次頭,之後不在為活人磕頭了,大概是並非近親,沒有評判人家能否進族譜的許可權吧。也是我猜滴。

    然後,初二看舅舅。不表。

    初二晚上送年。晚上依然是餃子,供祖先和神仙,然後帶著馬鞭,送到村口,放鞭炮,燒紙燒香,同事燒掉馬鞭,表示送走了祖先英靈。

    回來後撤下祝子和花瓶掛畫,只留八仙過海的掛畫,直到十五。各種貢品也可以撤下食用了。

  • 4 # O帶著夢想去旅行

    #丁酉新春#一般過年的時候習俗都差不多吧,比如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然後大人給小孩發紅包、壓歲錢,十二點放煙火喜迎新的一年,大年初一的時候,家裡要貼對聯,然後去村裡拜年,基本上就這些了。

  • 5 # 你瞎~

    #丁酉新春#我們是山東濰坊,沒錯就是風箏之都的濰坊,在我們濰坊有什麼新年習俗呢

    放鞭炮

    正月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拜年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壓歲錢春節拜年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舊時人們相信,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回孃家正月初二或初三,已出嫁的女子便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食品、糖果等由父母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祭財神正月初五,俗稱“馬日”,又稱“破五”、“財神日”。商家多在此日燃放爆竹,開張營業,期望財源廣進、歲歲平安。

  • 6 # 使用者55127447378

    這在華夏大地各有差異,掛燈籠,帖春聯,放鞭炮,團年拜年大都一樣。但隨各地風俗不同而各有特色。在家鄉,在七天前也就是臘月廿三要祭灶神,香肢紙燭供品,希灶神上天要多說好話保一家平安,除夂再次迎請歸宅。正月初一不走人戶,初二帶上子女首先給岳父母拜年。要給親戚家小孩發紅包,對來客小孩同樣。初五忌出門拜年,有送五窮習欲。其它大都一樣,前十幾主有獅子,花燈,(車車燈)上門拜年祝福,現在也少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坦福橋慘案是歐冠歷史上最荒唐的比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