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謝邀,小人物大作為。蜀國的兩位五虎上將盡然都折戟成沙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手裡,讓人哭笑不得。關鍵是這位五虎上將被這小人物幹掉,這個小人物依然以小人物的形態存在著。但幹掉了這兩個大人物,似乎整個歷史都被這個小人物在一步步改寫。這就扯到了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關羽的死是潘多拉魔盒,正是因為關羽的死,導致了蜀國(當時還不叫蜀國)開始由盛轉衰。關羽丟了荊州,讓蜀國失去了唯一可行的兵出中原的通道。雖然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提出了兩路兵出中原的路,其實後來事實也證明了,另一條道是走不通的。也就是祁山,因為韓信偷渡陰平後20年,一場大地震,改變了地理地貌。也就註定劉備無法走劉邦的老路了。最後失去荊州的諸葛亮只能硬著頭皮六出祁山,蜀道艱難,盡全蜀之力保障北伐的後勤,搞得國力越來越弱。

    而黃忠的死,又導致了蜀國一蹶不振。黃忠死於夷陵之戰,夷陵之戰使得蜀國一下淪為最次等國家。60萬生力軍的葬送,本土利益集團的蠢蠢欲動,諸葛亮描述為,此為危急存亡之秋。

    從這兩件事情來講,馬忠功勞大不大?這是偶然性。關羽受傷被圍,別人不敢動,馬忠上去一刀,這算他的本事麼?躲在暗處放了一個冷箭射中黃忠這是本事麼?顯然也不是。只不過這兩件事都被他做了而已。所以他很幸運。兩個萬人敵的五虎上將都被他幹掉了,所以大家都覺得他牛逼。但他也只能依然是個小人物而已。那麼必然性,我們會發現整個三國時期,袁紹想統一中國,雖然他那麼強大,但是他失敗了。孫策想圖霸天下,他也失敗了。曹操擁水陸八十萬想一舉搞掂天下,結果赤壁之戰,檣櫓灰飛煙滅,敗走華容道。所以劉備也好,諸葛亮也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是一個大分裂時代的開啟,後雖司馬懿偷雞得天下,卻放任胡人坐大,五胡亂華,禍國三百年。直到楊堅的出現才正式開啟了大一統的時代。

    所以說馬忠只是個小人物,因為偶然的機遇,做著歷史必然的螺絲釘!

  • 2 # 另眼看世界江雲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馬忠在《三國志》名氣並不大,僅於219年隨都督呂蒙攻關羽,是潘障手下司馬。後擒關羽父子及都督趙累於臨洵。夷陵之戰,黃忠又間接死在其箭下。若按個人戰績講,不可謂不恢宏。但為什麼功與名不相符呢?個人認為歷史可能忽略了他的功勞。陳壽著《三國志》時,因個人取向,或歷史資料短缺,不可能面面俱到,《三國志》修史在晉,本身就有不完整性。而後世因馬忠力擒所謂武聖,不可能大書特書,至使馬忠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被重視。如有其它資料想法可共賞

  • 3 # 偷偷笑5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李白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看馬忠能耐的大小得看站的立場。羅貫中是站在尊劉的立場寫演義,劉備一方的將領是不行也行。我們假如老羅站在尊吳的立場,那馬忠肯定會是叱吒一方,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武藝的差壞也就一句話的事。

  • 4 # 歷史春秋網

    馬忠是吳將潘璋手下的一名普通將領,蜀國的關羽、黃忠兩名五虎上將死於他手。難道馬忠比關羽、黃忠本事還大?這得看二位將軍是怎麼死於馬忠之手的。關羽被呂蒙偷襲,腹背受敵,失去荊州,敗走敗城,並有臂傷在身,突圍時已經精疲力盡。而且戰馬已老,不象以前那麼靈活了,所以中了馬忠的埋伏,馬失前蹄,被俘身亡;黃忠呢,是被劉備的激將法激了上了火,年輕也大了,結果中了吳軍的埋伏,馬忠放暗箭,射中黃忠,受傷身亡。馬忠的成功,靠的是什麼?一是趁對方筯疲力盡,無力應戰時,迎頭一擊。

    二是暗中放冷箭,偷襲成功。所以並不是算什麼真本事。如果真刀真槍的幹,馬忠肯定不行。如果馬忠武藝那麼好,早被慧眼識才的孫權重用了。馬忠一直在東吳默默無聞,或說明他並沒有太大的本事,或說明孫權有眼無珠不是伯樂。但孫權以識人著稱,手下週瑜、魯肅、諸葛謹、呂蒙、陸遜等人才濟濟,都是孫權識才用才的結果,怎會沒有發現馬忠並重用他呢?分析只能是他沒有將帥之能。馬忠雖然沒有將帥之能,但從他的經歷來看,箭術應該是非常好的,戰爭中靠的是實力,他馬上工夫有可能一般,但箭術超常的好,曾箭射過許多名將,而且一擊即中,雖然是冷箭,那也得技術好。所以如果放在現在,馬忠應該一名非常出色的狙擊手。

  • 5 # 燭影斧聲

    由於《三國演義》中關羽和黃忠都栽在馬忠手上,使五虎大將損失其二,故而馬忠得到了“大將殺手”的稱號。

    不能否認,這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但我覺得運氣用科學一點的方式來解釋,應該叫做天道酬勤。

    馬忠其人

    馬忠在漢末三國的舞臺上毫無疑問是一個小人物,歷史對他的記載也很少。

    首先生卒年不詳,如果是大人物一般不會有這種情況。另外他俘獲關羽和其子關平等人如此大功勞,卻連具體過程都沒有記載,除了是潘璋部將,隨呂蒙攻打荊州外,其他都不見於史。

    這種感覺有點像楚霸王自刎前遇見的同鄉呂馬童。用一句不知是否恰當的評書常用語形容,那就是“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大家都知道,老羅是擁劉派,於是讓這個小人物俘獲關羽還不夠,又加上了射殺黃忠。用意大概是將其打造成徹底的“反派”。

    對黃忠使激將法,在演義中屢試不爽。但這次劉備並非想激黃忠,他見關興、張苞建功,所以感慨自己這一代老人,天下很快就會成為年輕人的天下。

    可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黃忠一時氣憤,引兵出擊,劉備雖然知道口誤,但覺得這一次又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可是他沒想到,這一次黃忠真的老了,亂軍中馬忠偷襲,射了黃忠一箭。如果換了壯年,一箭未中要害,很快就能恢復,可是黃忠畢竟年老,血液再生能力下降,所以一命嗚呼。

    馬忠的綜合實力

    總體來說,以馬忠的職位,他是優秀的,甚至於能力是超出應得官職的。

    雖然是奉命設伏,但並沒有被關羽的威名所懾,演義不同於歷史,大將總是有許多超乎尋常的地方。關羽敗走麥城雖然是窮途末路,但他並沒有意志消散,也是報著突圍的心思。所以,山窮水盡的另一層也是困獸猶鬥,這時候的關羽雖落魄,卻也是危險的,何況還有正值壯年的義子關平。

    但馬忠表現的不卑不亢,很好的完成了領導交代的任務,也因此獲得了赤兔馬作為賞賜,雖然這匹老馬已經老的不行,並且最後還絕世自盡了。

    亂戰中箭射黃忠也是如此,首先說黃忠是實力頂尖的大將,本就擅射,馬忠能射中他雖然佔了戰場混亂的便宜,但也能說明箭法不錯。

    另外,他能在混亂戰場鎖定黃忠,並且不懼其威名和鋒芒,也稱得上藝高人膽大。因為通常來講,會射箭的也會接箭,如果被黃忠接住他的箭,鎖定他,那他基本就與戰死無異了,然而事實上,他卻成功了。

    結局

    潘璋為關興所殺,其部歸馬忠統領,馬忠不負使命,殺退了張苞,屯兵打算為老上司報仇,結果歸降的糜芳、傅士仁見兵士情緒不對,有兵變的可能,於是殺死馬忠,重投蜀漢。

    可惜,本應崛起的一顆新星就此隕落了。

    總體來說,馬忠算是一個不錯的後起之秀,可惜沒能用時間來證明他的上限,不過按照題主的問題來看,馬忠是一個有能耐是的人物自然無疑。

  • 6 # 信陵小司徒

    (一)馬忠馬忠 傻傻分不清楚

    在三國正史上,有兩個人是重名的存在,恰巧這兩個人在當時都是頗具影響力,一個便是蜀漢的平安三侯之一的鎮南大將軍馬忠,另一個,便是東吳潘璋所部的司馬馬忠。

    這兩個人相比,不管是聲望、能力還是地位上,都要屬蜀漢的鎮南大將軍馬忠更為突出。

    因為在蜀漢建興到延熙初年,有著三位狠人的存在,保證了國家的安危,那就是鎮守漢中的鎮北大將軍王平、鎮守永安的車騎將軍鄧芝、鎮守南中的鎮南大將軍馬忠,三人並稱為蜀漢平安三侯。

    一個是位列三公級別的車騎將軍,兩個是超越普通重號的雜號大將軍,堪稱是實至名歸。

    可是,饒是如此,東吳的這個馬忠,卻依舊在歷史上有著一席之地,只因為他曾俘斬季漢前將軍,名滿天下的武聖關雲長並其長子關平。

    (二)襄樊之戰 武聖隕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漢中爭奪戰取勝兩個月後,進位漢中王,同月,其加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振奮之下,關羽率領自己長子關平並荊州水陸軍三萬餘人北伐襄陽、樊城,襄樊之戰就此拉開帷幕。

    戰爭前期,關羽荊州軍團進展順利、神速,至八月,關羽便拿下了襄陽,並且水淹七軍,一舉收降了曹魏左將軍于禁並七軍三萬餘人,而且斬殺曹魏立義將軍龐德,威震華夏。

    可是,從此以後,局勢也是急轉直下,同年十月,正在襄樊前線與曹仁僵持的關羽並不知道,此時東吳的呂蒙、陸遜已經率領潘璋、蔣欽等人悄悄地白衣渡江,偷襲關羽的大本營荊州南郡。

    此時,駐守南郡江陵城與公安城的南郡太守糜芳與將軍傅士仁全部不戰而降,關羽後方頓失,緊接著,吳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呂蒙親自坐鎮南郡,對抗可能回防的關羽,因為彼時關羽手下還有四萬人的荊州軍,戰力非凡。

    另一路則由鎮西將軍陸遜率領,直接向武陵郡、宜都郡、建平郡發動攻擊,這三個郡都是荊州西部靠近益州的地區,攻擊這裡的目的就是為了切斷益州與荊州的聯絡,以及斷截關羽回蜀的退路。

    十一月中下旬,三郡幾乎都被陸遜平定,而關羽所部四萬人也在呂蒙的心理攻勢下全部瓦解,無奈之下,關羽只得與長子關平從麥城一線向益州敗退,此時,在關羽所有可能撤退入蜀的荊州地區上,到處都是天羅地網!

    十二月,當關羽與關平敗退到距離益州僅僅二十餘里的臨沮時,他們遇到了埋伏在這裡的潘璋的部將馬忠,隨後,關羽父子被馬忠俘獲,不久後遇害。

    (三)史料失載 事蹟不明

    而這,也是東吳馬忠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記載,至於題主所問,馬忠曾斬殺兩位蜀漢的五虎上將,這並不是歷史真實,而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在《三國演義》裡,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的隕落,和馬忠也是有著相當的關係。

    夷陵之戰期間,馬忠跟隨潘璋阻擊黃忠,馬忠偷襲射傷老將黃忠,最終導致黃忠陣亡,後來,馬忠在熟睡之中被投降東吳的糜芳、傅士仁所斬殺,首級被送給了劉備。

    當然,這一段並非歷史,而是演義中的說法,在歷史上,馬忠只出現在了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擒獲關羽的這一處,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記載。

    至於馬忠俘獲關羽,算不算能耐呢?能抓到關羽也的確不簡單,可是當時關羽關平人困馬乏,只有十餘騎兵跟隨,而馬忠以逸待勞,所率士卒定然多於關羽關平,這樣看來,俘獲關羽,也並不能算做是什麼太大的本事。

    而東吳一方對此也並沒有有關羽馬忠因此加官進爵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似乎在當時,人們認為擒獲關羽是一種必然,卻並不是大功一件,另外,因其具體事蹟不顯於史料,後人自然也無法更多的去了解其人其事了。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作為吳國的小角色馬忠,卻有幸殺死了蜀國乃至整個三國堪稱萬人敵的關羽和其實力能夠與關羽並列的黃忠。但是,馬忠仍然是一個小角色,如此的大功勞並沒有讓人們對他的能力帶來更多認可。

    首先,是《三國演義》小說“尊劉”思想的結果,正是人們長久以來的尊劉思想,讓人們在讀小說的時候,人們自然對蜀漢陣營有著天然的好感和認同,認為他們代表的是正義和正統。早在北宋時期,蘇東坡在其筆記中就記載了這種現象:

    “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同理,由於感情上對蜀漢的認同,自然馬忠這種行為,就被看作是非正義行為。馬忠殺死蜀漢兩員虎將,不僅不能被看作可以大書特書的功績,而是被人們看作被貶斥的行為。

    其次,從小說中看馬忠擒拿關羽,射中黃忠都有很大的偶然性。關羽從麥城突圍時,身邊只有二百餘人,士氣低落,沿途不斷收到朱然、潘璋的打擊,正是一步步把關羽逼到了埋伏圈,正是事先部署周密,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馬忠也好,還是其他將領也好,關羽都是要被擒的,所以,這件事,更能凸顯呂蒙料事如神,而顯不出馬忠多麼勇武。

    遂留周倉與王甫同守麥城,關公自與關平、趙累引殘卒二百餘人,突出北門。關公橫刀前進,行至初更以後,約走二十餘里,只見山凹處,金鼓齊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到,為首大將朱然,驟馬挺槍叫曰:“雲長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馬輪刀來戰。朱然便走,公乘勢追殺。一棒鼓響,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殺。關公所隨之兵,漸漸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聲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驟馬舞刀殺來。公大怒,輪刀相迎,只三合,潘璋敗走。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隨行止剩得十餘人。行至決石,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樹木叢雜。時已五更將盡。正走之間,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並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關公翻身落馬,被潘璋部將馬忠所獲。

    夷陵之戰中,馬忠射中黃忠一箭也是如此,黃忠是中了潘璋的誘敵之計,被周泰、韓當、淩統、潘璋四人圍住廝殺,再加上狂風大起,趁黃忠不備,才給了馬忠的一箭之機,也就是說,重要的功課,前面幾位都做完了,留給馬忠要做的工作其實並不複雜,也體現不出他的過人才能。

    次日,潘璋又來搦戰。黃忠奮然上馬。興、苞二人要助戰,忠不從;吳班要助戰,忠亦不從;只自引五千軍出迎。戰不數合,璋拖刀便走。忠縱馬追之,厲聲大叫曰:“賊將休走!吾今為關公報仇!”追至三十餘里,四面喊聲大震,伏兵齊出:右邊周泰,左邊韓當,前有潘璋,後有淩統,把黃忠困在垓心。忽然狂風大起,忠急退時,山坡上馬忠引一軍出,一箭射中黃忠肩窩,險些兒落馬。

    所以,即使馬忠殺死兩員五虎大將,仍然算不上有能耐。

    當然,這也只是小說之言,在正史《三國志》中,僅在孫權和潘璋的傳記中有記載,記載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擒拿關羽及關平。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馬忠有沒有封賞,並沒有記載,但是他的上司潘璋卻因為擒拿關羽,被孫權任命為固陵郡太守,振威將軍,溧陽候。可見,對馬忠即使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封賞。

  • 8 # 江郎說史

    東漢末年豪傑並起因此就造成了很多割據勢力,而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這個紛爭的亂世也同時湧現出了一些聲名赫赫的將領,而這些將領也不乏一些威震天下的猛將,例如魏國的五子良將、蜀國的五虎上將,然而蜀國的五虎上將竟然有兩虎全部折戟沉沙於一個小人物手裡,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此人是如何讓兩虎全部在陰溝裡翻船的。

    首先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個人,這個人是東吳潘璋部下司馬,而他的老大潘璋都不是很出名,那就更不要說他了,在那個亂世他和關羽、黃忠完全就是螢火和日月相爭輝,兩者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比。

    當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東吳的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此時的關羽腹背受敵,於是就帶領著關平和周倉敗走麥城。歷史性的機遇就這樣和馬忠碰上了,原本呂蒙的計劃是讓潘璋守在關羽敗走麥城的必經之地,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沒有馬忠什麼事情了,然而潘璋好大喜功在關羽還沒進包圍圈的時候就出戰了,而曾經的王者也不是那些宵小可以冒犯的,關羽三下五除二的就收拾了潘璋。

    然而正當關羽征戰多時,身疲力盡正在走向麥城的時候,突然就遭到了馬忠的埋伏。正走之間,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並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而此時的關羽看到是馬忠,一怒之下想要提刀斬了馬忠,但是被馬忠一箭射中,然後就被馬忠的部下所生擒並且送給孫權了。

    當馬忠擒了關羽之後,馬忠才在東吳有了一些地位。而當時劉備聽聞關羽死了,於是就集合大軍想要為關羽報仇。而此時的陸遜也和馬忠交代:擊敗劉備是小事,重要的是黃忠和趙雲是個難題。而此時的馬忠也表態說:“趙雲是劉備的貼身保鏢不足為慮,而黃忠容易生氣,我可以用計除去他。”

    而之後黃忠和張苞關興與潘璋對敵的時候,馬忠用計包圍了黃忠等人,並且馬忠和黃忠對箭,當時的黃忠早已年老力衰,於是就這樣又被馬忠撿了個空子,將黃忠射殺。

    而縱觀馬忠出現了兩次,一次是走了狗屎運擒住了關羽,一次是趁你病要你命射殺了黃忠。然而這兩件事情本來都是偶然性的,但是偏偏都讓他遇見了,歷史性的機遇一下子讓他碰到了兩次。而縱觀歷史可以得到這個機遇的人並不多,曹操、劉邦、孫權、諸葛亮、姜維、司馬懿、爭奪了一生,但是最後還是讓司馬炎統一了亂世。有的時候一個人的努力是很重要,但是機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9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按照這個邏輯,三國第一武將不是呂布,而是甘寧。為什麼這麼說呢?呂布殺的都是些什麼人?只有方悅、穆順兩個龍套角色!在這之後,呂布一個人都沒有殺死,更別說名將了——就連武安國、李豐這樣的角色,在呂布手下也能活著回去。真要以殺死名將為判斷武將有沒有能耐,那呂布弱爆了。

    反之,甘寧的戰績不要太嚇人。甘寧前前後後射死過凌操、黃祖兩員還算有名的武將,連同射傷了一代名將樂進。樂進是曹操帳下五子良將之一,其武力不在張郃、張遼之下,你說牛不牛?

    除此之外,剩下的幾員武將就要數射死黃忠的馬忠、射死徐晃的孟達、射死甘寧的沙摩柯和射死張遼的丁奉。你別看五虎大將、五子良將、江東十二虎臣什麼的名頭強,但他們手底下幾乎沒死過名將。殺人殺得最歡的要數趙雲在長坂坡上那一回,結果呢?名將一個沒死,死的全是些小蝦小蟹。所以按照題主的邏輯,三國武將的排名應當是:“一甘二馬三孟達,五沙摩柯六丁奉。”

    其實在三國真正的歷史裡,武將很少有單挑的機會——或者說有,也不願意單挑,運籌帷幄比逞匹夫之勇要高階多了。《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為了吸引讀者,這才需要對單挑大加筆墨,比如典韋戰許褚、馬超戰張飛,能戰到一天停不下來,那真是奇蹟了。真要以《三國演義》論能耐,武藝第一自然是呂布,但文武雙全的要首推王朗了——王朗文鬥諸葛亮,武戰太史慈,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第一有能耐的人了。

  • 10 # sgs124

    不厲害,如果按你這麼說,我們說是三國第一猛將的呂布殺了幾個名將,而為什麼說他三國第一名將。況且馬忠殺關羽是別人呂子明和陸伯言的謀略,他只是個實行者,搶了個首功。而他殺黃忠也是因為黃忠老了。況且正史上黃忠是病死的!況且五虎上將難道就靠譜嗎?歷史上劉備只是想拉攏人心而已。所以嘛馬忠並不厲害!

  • 11 # 風輕雲淡147847477

    馬忠不算,最多是運氣好!關羽之死,源於自己的性格,一副天下第一!捨我其誰?看起天下的人,尤其是東吳所有的人,自孫權下的人都不如他的法眼,以至於大意失荊州,最後被不起眼的馬忠所擒,這是呂蒙的計謀,馬忠只是奉命行使,這時候的關羽換東吳的任何人都能擒獲,至於黃忠,正史中人家在220年就病逝了,咋能參加221年的夷陵之戰?咋會又被馬忠射死?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謝謝各位!

  • 12 # 一個貝殼兒

    三國時期有很多非常閃亮的人物,當然也有很多無名小卒,我們今天要講這個人,雖然出場機會並不多,只出場了三次,但是就是這三次,卻讓他揚名天下,因為他擊敗了三大名將,而且還砍下了武將關羽的頭顱,他的名字就叫做馬忠。

    馬忠是東吳的偏將,他主要是在三國中後期的時候出現的。他第一次出現,就是關羽兵敗的時候。那個時候,東吳軍隊已經把麥城給圍了,呂蒙還引出了關羽。不過,即使是如此,想要打敗關羽還是非常不容易的。關羽的身手是出了名的,如果他真鐵了心的要逃走的話,可能還真沒有多少人敢攔住他,可惜他偏偏遇到了馬忠。馬忠雖然早已聽聞關羽的大名,卻沒有絲毫的害怕,他先讓自己這邊的人擊鼓吶喊士兵們助威,然後又砍掉了赤兔馬的馬腿,最後直接手大手一揮,讓大軍圍住了關羽。可惜關羽一世英名,最後卻栽在了這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馬忠第二次出手,也是和關羽有關。這次是因為劉備要為關羽報仇。劉備之所以這麼氣憤,一是因為關羽被砍頭了,第二也是因為張飛被手下的奸細給暗殺了。一下子失去了兩個好兄弟,叫劉備如何能不氣憤!於是他就揮軍攻打江東,當時他派出的是老將黃忠。黃忠雖然年老,但是常年馳騁於沙場之上,身手還是相當可以的。黃忠一上場,就砍下了史蹟的腦袋。後來潘璋親自上場,但是兩個人打了很長時間沒分出勝負,就約好第二天再打。

    其實潘璋早已經打算,不再光明正大的跟黃忠對壘,他讓馬忠先做好埋伏,第二天的時候假裝兵敗,引黃忠追來,將黃忠引到了包圍圈之內。後來黃忠奮力拼殺,結果卻被馬忠一箭射中了肩膀。黃忠的戰鬥力瞬間大減,後來黃忠被救了回去。但是不管如何,能傷了黃忠的人確實沒有幾個。

    馬忠第三次出場,也是他最後一次出場,也是和關羽有關,因為此次他擊敗的人,是關羽的兒子,關心。關心可能是繼承了自己父親的優良基因,非常勇武,他直接斬殺了潘璋。這個時候馬忠出來了,直接將關心給圍了起來,如果不是張苞及時救出來關心的話,可能關心也要死在馬忠的手下。所以說,關羽還真是倒黴,不僅是自己,還有自己的主子,老朋友,兒子,全部都敗在了同一個人的手上。只可惜馬忠最後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因為他的陣營裡出了奸細,他被自己的好朋友給殺死了,這結局真是挺讓人無語的。

  • 13 # 大愛無恨劉成軍

    關羽是在走麥城的時候,中了馬忠的埋伏被擒拿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中是這樣寫的:

    公亦與泣別。遂留周倉與王甫同守麥城。關公自與關平、趙累,引殘卒二百餘人,突出北門。關公橫刀前進。行至初更以後,約走二十餘里,只見山凹處,金鼓齊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到。為首大將朱然,驟馬挺槍叫曰:“雲長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馬輪刀來戰。朱然便走。公乘勢追殺,一棒鼓響,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殺。關公所隨之兵,漸漸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聲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驟馬舞刀殺來。公大怒,輪刀相迎,只三合,潘璋敗走。公不敢戀戰,急望山路而走。背後關平趕來,報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矣。關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在前開路,隨行止剩得十餘人。行至決口,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樹木從雜。時已五更將盡,正走之間,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並舉,先把關公坐下馬絆倒。關公翻身落馬,被潘璋部將馬忠所獲。

    以上就是關羽被擒的全過程。由此可見馬忠是提前埋伏在小路邊,守株待兔式的捉住了關羽父子。

    在此之前,關羽曾與朱然、潘璋交戰過,是朱然和潘璋一步一步地把關羽引誘進了馬忠的埋伏圈。等到最後,關羽父子已經是強弩之末,無力再戰,而被馬忠輕易得手的。而這一系列的埋伏都是呂蒙經過深思熟慮以後做出的部署。所以,擒拿關羽,不能因此就說馬忠有多麼多麼的厲害,只能說是他的運氣不錯。當然,這麼重要的任務能交給馬忠,自然也是因為他平時的表現很優秀,甚至他可能就是年輕一輩中出類拔萃的青年才俊。毫無疑問,孫權對他正在進行重點培養。

    透過上述描寫,我們同時得知,關羽不是馬忠殺死的。馬忠只是奉命埋伏在指定的地點把關羽父子擒拿回來。馬忠也算是勝利地完成了領導交給他的艱鉅任務。而殺害關羽父子的是東吳“鼠輩”孫權。

    孫權欲對關羽進行勸降,遭到關羽大罵。孫權對於關羽父子是殺是留頗為躊躇,最後在主薄左鹹的攛掇下,一時衝動殺了關羽。看到此章節,我一度懷疑左鹹是曹魏安插在孫權身邊的臥底。

    孫權還真就聽信了左鹹的讒言,斬殺了關羽父子。結果,引來了劉備瘋狂的報復,使得吳蜀兩國大傷元氣。兩國的精英人物也在吳蜀的戰爭中幾乎喪失殆盡!

    而馬忠卻又在後來的吳蜀戰爭中大放光芒,不得不說這位小將的星運燦爛,幾乎是三國時代僅次於關羽的存在。因為,這一次吳蜀大戰,又一員五虎將在馬忠手裡折戟沉沙。

    《三國演義》中最令人感到遺憾的一面出現了:

    次日,潘璋又來搦戰。黃忠奮然上馬。興、苞二人要助戰,忠不從。吳班要助戰,忠亦不從。只自引五千軍出戰。戰不數合,璋拖刀便走。忠縱馬追之,厲聲大叫曰:“賊將休走,吾今為關公報仇!”追至三十餘里,四面喊聲大震,伏兵齊出。右邊周泰,左邊韓當,前有潘璋,後有淩統,把黃忠圍在垓心。忽然狂風大起,忠急退時,山坡上馬忠引一軍出,一箭射中黃忠肩窩,險些兒落馬。吳兵見黃忠中箭,一齊來攻。忽然後面喊聲大起,兩路軍殺來,吳兵潰散,救出黃忠。

    黃忠被關興、張苞二人救回大營後,箭傷發作,不治身亡。看,黃忠是真正的死在了馬忠的手裡。詭異的是,黃忠箭法如神百步穿楊,最後卻死在了馬忠的暗箭之下。

    黃忠在韓當、周泰、淩統、潘璋四位東吳頂尖高手的圍攻之下,自顧不暇被馬忠鑽了空子,用暗箭射傷而死。不得不說,馬忠的詭計多端。不過,即使是暗箭傷人也是取勝的手段。戰場之上,勝者為王,馬忠的手段實在是無可厚非。

    馬忠直接或間接害了兩員五虎上將,報應如影隨形而來了。沒過幾天,糜芳、傅士仁就聯手殺了馬忠,再投劉備,以圖得到劉備的赦免。劉備也順手牽羊地殺了糜芳、傅士仁兩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替關羽報仇雪恨。

    三國共有呂布、趙雲、典韋、關羽、馬超、張飛、許褚、黃忠、顏良、文丑、龐德11位超一流頂級高手。其中顏良、文丑、龐德直接死於關羽之手;關羽和黃忠卻間接或直接死於馬忠之手。馬忠害死了兩員超一流高手,僅次於關羽。馬忠因此星光燦爛,得享大名也實在是僥倖之極,幸運之極了。

    應該說劉關張桃園結義,是為了推翻暴政,拯救蒼生,伸張正義,興復漢室。黃忠追隨劉備也是與劉關張志同道合的。所以說,關羽的死是忠義兩全;黃忠一心要為關羽報仇,也是捨身取義之舉;而馬忠卻是為了自己的名利雙收而死。

    因此,馬忠為東吳建立的戰功雖然是不可多得,但是他助紂為虐暗箭傷人確實耐人尋味。所以我要說,馬忠的死是罪有應得並且一文不值!

  • 14 # 阿珍說史

    馬忠在正史和《三國演義》都有記載,而且還是重名,蜀國和吳國各一位,蜀國的馬忠是巴西閬中人,是屬於益州本土人士,舉孝廉出身。被劉備稱為賢才,也深得諸葛武侯器重,曾出任牂牁郡太守,討平牂牁叛亂。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剿滅豪帥劉胄叛亂。官至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歷封博陽亭侯、彭鄉侯。有效的維護南中的秩序,在南中的威望非常高,深受南中百姓愛戴,也是蜀漢不可多得的忠幹能臣。

    另一位馬忠是東吳大將潘璋部將,比起本事和能力來說,跟蜀漢的鎮南大將軍馬忠那是沒有可比性。但東吳馬忠在《三國演義》裡面卻是非常牛逼,並不是打仗厲害,而是殺了蜀漢兩位五虎上將,關公和黃忠,被稱為“名將殺手”,典型的小人物有大本事,甚至間接改變了三國走向。當然,歷史上黃忠在伐吳前就病逝了,這裡只說演義不談歷史。

    關羽攻樊城的時候,東吳在後面插一刀,呂后假扮商人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後方,導致關羽後路被斷。請劉封和孟達救援他們不來,請糜芳和傅士仁也不來,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往臨沮方向撤退,離蜀漢防區臨沮只有幾十裡的地方被東吳追上。

    孫權派大將潘璋派兵追上關羽,斷絕逃往蜀漢的後路,潘璋等人在臨沮至夾石間,馬上就要到蜀漢地盤了,被潘璋部下馬忠追上來,雙方發生激戰。馬忠用絆馬繩把關羽連人帶馬一起絆倒,被馬忠所獲,然後被殺,一起被害的還有關羽的兒子關平和部下趙縲。關羽作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劉備集團的頂樑柱,靈魂人物。還是劉備和張飛的結義異性兄弟,情同手足。東吳殺關羽就如同砍了劉備的手足,豈能善罷甘休。

    東吳馬忠殺害關羽父子,訊息傳到劉備耳朵後,怒火攻心,決定伐吳,替兄弟報仇雪恨,這不,間接引發了“夷陵之戰”。張飛因為替二哥報仇,跟大哥劉備一起合兵討伐孫權,為了趕著做白衣白甲,被部將範疆、張達給殺死了。關羽的仇還沒報又損失了一個兄弟,三國裡面只有兩個“萬人敵”全死於非命。劉備更加怒火攻心,全部都是東吳都是孫權乾的好事,背後捅刀,殺死我二弟,又間接害死我三弟,此仇不共戴天,必須踏平東吳,活捉孫權,替兄弟報仇。

    劉備傾國之力統兵七十萬,御駕親征討伐孫權,替關羽報仇。孫權也害怕了,求和不成只能硬著頭皮抵抗,派年輕的陸遜抵抗劉備。老將黃忠也隨軍出征,東吳的馬忠又給誰老大潘璋一起抵抗蜀漢,跟黃忠在彝陵相遇。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馬忠與黃忠對戰,大呼曰:“馬守信在此,黃忠老兒可敢一戰!”這馬忠倒是有兩下子,黃忠這種連夏侯淵都能殺死的人他都敢正面單挑,確實牛逼。

    黃忠哪能容忍馬忠這麼囂張,“黃忠怒髮衝冠,取長弓來射馬忠。馬忠拿弓對射,以箭破其箭,而去勢未絕,斷其弦,直射黃忠肩頭,黃忠翻身落馬。”士兵看到老將軍受傷掉下馬,趕緊將其救回撤回營地,回到軍營之後,當夜血不可止,老當益壯的黃忠就這樣重傷而亡。

    這個馬忠果然是厲害,五虎上將被他殺了兩個,要說殺關羽是暗算,那黃忠就是單挑之後被射中受重傷而亡。要知道黃忠可是為弓箭的行家,可以說是三國第一人,有小李廣的美稱,更有百步穿楊的本事。竟然被馬忠用弓箭射成重傷,是黃忠在陰溝翻船還是馬忠太牛逼了呢?

    後來關羽的次子關興找到潘璋,關興看到自己殺父殺兄仇人,那叫一個憤怒,在關平窮追不捨的情況下潘璋走投無路,被關平殺死。潘璋被關興殺死後,馬忠馬忠領兵圍擊,擊退張苞援軍。後馬忠收拾敗軍,引降將糜芳、傅士仁屯於江渚,欲為潘璋復仇。糜芳和傅士仁二將發現軍士不滿,想發動兵變,於是刺殺了馬忠,將首級獻於劉備,結束了他那罪惡又又勇敢的人生。

    《三國演義》把馬忠刻畫成一位有勇有謀的厲害角色,估計是想襯托出馬忠的勇猛,讓關羽死的沒那麼窩囊。比較關二爺是忠肝義膽,“威震華夏”的英雄人物,死也要死的轟轟烈烈。這樣一來,馬忠這個小人物也被刻畫成了殺死兩位五虎上將的牛人,而且還非常忠義,想替領導潘璋報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民眾為什麼非常抗拒修建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