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的過客
-
2 # 書墨佳人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想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可以多與老師交流,多和孩子溝通。
首先你需要和教師交流。與老師溝通可以透過打電話或者面談,來了解孩子上課是不是積極,是不是能集中注意力,是不是與老師同步,對題目的反應速度等資訊。因為這些情況家長可能平時發現不了,但是老師上課是能感覺到那些同學頭腦很靈活,那些比較死板。那些孩子坐不住,精神不集中等。
其次就是透過你平時檢查作業與孩子交流。孩子上課掌握了多少知識,那些題不會,你就會發現了,可以針對難題重點分析。至於語言表達能力你可以透過讓孩子給你講題來看看哦,也可以透過他的作文來看。
所以孩子的情況其實平時對關注孩子都能第一時間掌握他的動態,這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哦。
-
3 # 育鄰人
和孩子做同學才能更好的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孩子做同學就是要閱讀孩子的課文、完成孩子同樣的作業、想孩子一樣發現學習中的樂趣和困難,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時間裡將自己變成“孩子”。很多情況下,學校老師比家長更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其根本原因就是學校老師瞭解孩子學習的內容、重點、難點,知道該如何更好的指導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
人們常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試想如果您不瞭解孩子所學的內容,您有如何指導孩子學習、知道他們在學習中會遇到什麼難處呢?與孩子做同學,就是要了解孩子每個階段都在學習什麼、他們可能遇到什麼樣的學習難點、如何才能幫助他們解答學習中的困難.....人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待孩子的學習成長同樣如此,只有和孩子做同學才能在生活中抓細、抓實孩子的學習成長。
和孩子一起學習
學習興趣上與孩子保持同頻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活到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類天生具有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孩子能夠習得不同的文明習慣,最終成為擁有不同生活習俗和信仰的人。然而,被逼迫著學習的人認為結束學校學習之後就能夠走遍天下無難事。很多人走出校園放下書本的同時也放下了學習的心,有些身為父母的人更是常常以自己的視角看待孩子的成長,認為孩子的那些事情都是“小兒科”。正所謂:“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裡。”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人類社會每天都有新知識、新技術被創造出來。因此,人生只有不斷學習,保持好奇、探索的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緊跟社會發展步伐。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教育孩子如同植樹,都需要漫長的時間靜待他們成長,期間要給予他們充足的Sunny、水、礦物營養,讓他們根系發達、枝幹健壯、枝葉茂盛。有人說植樹最好的時機是2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養育孩子同樣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就是20年前自己認真學習,現在做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長。
“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童年的孩子學什麼都快、對什麼都好奇,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益早引導孩子養成好奇、愛探索的成長習慣。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孩子最好的學習發生在生活中,最好的學習物件就是父母。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孩子般好奇、探索的學習能力,事事處處為孩子做學習成長的榜樣,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習得什麼是生活的真、善、美、醜。
在古代,皇帝用餐的過程中有一個“驗食”環節,讓太監先吃檢驗飯菜有沒有毒。現今也有人說:“您想給孩子買什麼吃的,最好先自己嚐嚐是什麼味道。”面對孩子的學習成長同樣如此,對於孩子學習的內容家長理應有所瞭解。最基本的就是,如果您瞭解孩子學習的內容那就不會在看到孩子考試成績單的時候只知道那個分數,而不知道那個分數背後藏著什麼......
引導孩子閱讀
與孩子一起規劃學習計劃並實踐
教育就是人點亮人,是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老師和兄長】以自身言行示範為孩子的成長領路,讓他們透過模仿、借鑑獲取適應社會生活本領的活動,教育的目的是為解孩子成長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千奇百怪”的問題提供解題方案。教育就是老師以自身所擁有的認知經驗、喜好、情緒為孩子的人生成長引路,為他們解答各類成長難題、為他們的學習成長保駕護航。
學校教學有教學大綱、課程計劃,工作有工作計劃,家庭教導孩子同樣需要擬定一份兒相對的成長計劃,比如孩子在某段時間學習什麼、放棄什麼。這就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你定一份相對的成長計劃,將學習時間和遊戲娛樂時間做一個大致的區分,讓孩子形成有計劃的學習觀念,與孩子一起形成“勞逸結合”的學習習慣。當然,這個相對學習計劃需要與孩子的學校課程和家長的工作時間相融合,讓他們能夠和諧共榮而不發生衝突。學習習慣就是孩子成長活動中的框架,只有框架搭建好了孩子後續“添磚加瓦”式的學習活動才有承載“血肉”的基礎。
父母應成為孩子成長曆程中的“北斗星”,孩子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必定需要滿足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三個條件,這三者都需要父母的精心安排。教導孩子成長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身為父母最根本的職能就是以自身的行為示範為孩子們成長指引方向。教育就是放飛孩子的成長夢想,學習就是孩子從身體獨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只是參與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家庭。家庭需要為孩子指引辨識生活中顏色的方式與方法,但並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對顏色的認知完全與父母相同;指引孩子懂得尊重長輩,但也不等於要求孩子要唯唯諾諾的做人;教導孩子要注意安全,也不等於完全要求孩子完全不要去試探、嘗試接觸新事物與新方法......每個人的成長路,都需要自己用腳步去丈量,而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就是行走與辨識路途的方法。
人生成長活動的任何實踐都為與更多人建立友好協作關係而存在,那些能夠獲得同伴認可的成長行為更能夠激起個人學習進步的慾望,比如在校學習的孩子為了獲得相對其他同學更高的分數,以獲得老師和家長的愛迪生;參加工作的人繼續學習,為在同事中能夠擁有更多“敲門磚”與評級“墊腳石”;老人繼續學習為不被看做老到落了伍......學習獲得的智慧知識是個人私有的,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卻是相對的。因此,所學智慧知識能夠獲得及時實踐反饋是每個人檢驗學習成果、獲得學習動力的重要途徑。給予孩子學習實踐反饋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就如用餐之後的溫飽感,反饋的資訊要及時、準確。
和孩子一起發現學習的樂趣
和孩子做同學就是要像孩子一樣對生活充滿好奇
俗話說:“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見識源於生活、創造源於生活、靈感源於生活。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牛頓,之所以能發現地球引力,正是因為他對生活處處留心,深度思考了蘋果為什麼一定是向下落,而不是飄向天空中;被譽為“蒸汽機之父”的瓦特,八歲就對“燒水時壺蓋為什麼會被頂起來”產生了濃厚興趣,也正是為了解答這個疑問瓦特開始鑽研它,並最終改良了蒸汽機,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
1、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⑶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
2、社會即學校
⑴為了改革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
⑵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為了改革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的弊端,把學校辦成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範疇,從而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三者聯絡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教育體系即社會終生教育體系;
3、教學做合一
⑴“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為了避免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
⑵這一原理將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意圖之一,是改變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又是為了把學從視為“字紙簍,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轉到重培養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的軌道上來。
生活中擁有最豐富的學習知識,教學活動的知識內容也都是對生活經歷、經驗的高度提煉,正所謂“理論源於實踐、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素材、學習物件,語言學、數學、物理、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的基礎都源於生活,學習之後又能夠運用它們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比如學好語言之後便能夠更好的與人溝通交流、學好數學之後就能更好的參與市場交易活動、學好自然科學就能更好的營養搭配自己的食物......
社會是最大的學校、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作為家長兼孩子學習成長中的第一任和終身老師,輔助孩子學習成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孩子做同學。
回覆列表
首先你要知道孩子這學期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學到了哪個單元,每節課書本上都會有記錄,老師安排的單元考試成績如何,或者和老師溝通,亦或者看家長群都可以瞭解學習進度。語言表達就需要多和孩子溝通了,看他(她)平時說話或者讀書的連貫性就大概可以瞭解,真正的瞭解就是融入到他(她)的日常學習中,不然很難徹底瞭解,陪伴學習,很是有成就感的,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