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聞異錄
-
2 # 任你評說
《今天你三缺一了嗎?》——鄭和率大明船隊下西洋,在茫茫大海上,船上的隨從們常常因為無聊而滋事讓鄭和不便管理,鄭和就發明了一種麻雀牌。
鄭和根據船隊船隻的條數在竹板上刻上一條到九條;根據裝淡水的水桶數刻上一桶到九桶;根據賭徒們賭博發財的心理刻上一萬到九萬;根據海上的風刻上東南西北風;根據船上號令牌的內容刻上白板、紅中和發財,共計136張牌。
有了麻雀牌,船員們果然沉溺其中不再尋釁滋事,這就是現在有“國粹”之稱的麻將。鄭和在發明麻雀牌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它如今成為一個黑洞,演變為賭博的常用方式,吸金無數,也吸走了相當數量的人的娛樂時間,還有無數家庭的悲歡離合。
-
3 # 球友匯
一、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 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遊戲中。 麻將的108張分別隱喻108條好漢。
二、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 。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 ,可用來作遊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遊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 捕捉麻雀有關。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 「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三、中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 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 「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 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遊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 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 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 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 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 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
4 # 元謀微生活
帶紅木盒的老麻將(資料圖)
一、麻將的介紹
麻將,也稱之為“麻雀”、“ 抹將”、“雀牌”等,是正宗的國粹。打麻將是最具大眾性的一種賭博遊戲。麻將在中國自古就有“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全國各地的麻將都不一樣,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四川麻將、臺灣麻將、福州麻將、廣東麻將、中原麻將等等,主要特色在於胡牌規則、演算法、張數上的區別。
二、麻將是誰發明的
若問起麻將是如何發明的?誰發明的?恐怕鮮為人知。麻將的由來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1)、麻將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
相傳,唐代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昌樂縣)有個叫張遂的人,自幼聰明過人,後來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叫一行。一行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在天文、數學等方面有過傑出貢獻。公元722年前後,一行和尚曾編制一套供人娛樂用的紙牌。“紙牌”規格為:寬3.5cm,長15cm,上印萬、索、筒的圖樣。後來又增加了類似東、南、西、北、中、發、白的七種牌。麻將萬、索、筒,本身是古代貨幣量的概念,筒即是銅鈿(外形圓中間一個四方孔的銅質材料所制),一百銅鈿相串而成一索、一萬即一萬個銅鈿,即一百個索之和。由於紙牌拿在手中不方便,且難以理順;在娛樂過程中對看來講更是個障礙,故如何克服其缺陷成了當務之急。
(2)鄭和發明說
鄭和為何發明麻將呢?這與他航海大有關係。明宣德年間,鄭和為了能給常年累月航海的船員開解海上生活中的無聊,在船上設計出了一種竹牌遊戲,故後來麻將也有竹牌之稱。觀麻將中的一些牌名,還真的與航海有關。如:風向是出海航運最關心的大事,所以,鄭和設計的這竹牌遊戲即以“東、南、西、北”風4張牌為始。當船靠岸時必須拋錨繫繩索,為此,在麻將中又設計了一至九條(索)的牌名。出海航行,淡水是必不可少的,而其時裝水的器具為竹筒,在船上一直要排上九行,於是便在麻將中有了一至九筒的名目。麻將中的九張萬字牌是緣於出海之前,朝廷按照級別撥發給每個船員一至九萬串的銅錢。此外,皇家做大生意,水手們手中有錢,不妨採購點異域之奇物,做點小生意。購物時選“中”了,就能“發”財,不“中”就可能洗“白”,於是就有了“中、發、白”三張牌。還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水手們往往不記日期,只辨寒來暑往的季節變化,所以竹牌中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張花牌。“春、夏、秋、冬”四張“花”牌則是代表一年四個季度的區分與變化。
(3)萬秉迢發明說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遊戲中。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等。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各添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
(4)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遊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5)民間說
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週,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
三、總結
關於麻將的起源還有很多種說法,但大多出於發源地之爭。如今的社會講求經濟效益,連《水滸》中虛構淫棍西門慶的出生地都有三個縣大打口水仗,何況麻將國粹乎!不過,從有限的史料來看,麻將風靡於明代,是鄭和或者萬秉迢完善的比較靠譜一些。以上就是本人的觀點!
-
5 # 牌技交流處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 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遊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 這種遊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碰」, 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槓」 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絡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
6 # 源來你知道
麻將也稱 “麻雀”,這個由中國古代發明,在中國擁有億萬愛好者的博戲,它是由誰發明的?這個問題卻是眾說紛紜。
1、目前,唯一明確的是麻將始於明代,一般認為麻將是鄭和發明的,而這當中的故事和寓意,我們不妨奉作談資。
公元1405年~1433年,這明朝的二十八年間,三保太監鄭和先後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行程十萬餘里,史稱“鄭和七下西洋”。船隊在大海上航行,難免經年累月,水手們的生活枯燥乏味。日子怎麼過?鄭和就設計了一種叫“竹牌”的遊戲,以此打發水手們的空閒時光。
那時行船以風為動力,刮什麼風就成了出海者最關心的事情,於是竹牌就以“東、南、西、北”風為始。老式麻將很看重“風”牌,定座位是要用四風來“扳莊”。一風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以四圈為限,也取“四面來風”吉祥之意。
有了風就可以行船,而張帆、落帆要繩索,解錨、系錨需纜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條“索子”。大的繩子或鏈條稱為“索子”,故有纜之稱。如今我們一般稱之為“條子”,這是直觀的形象叫法了。
再者,海上航行的生活水源是淡水,水手們在航行前就用許許多多的木桶或竹筒裝滿了水一一排列貯藏在船艙內,於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鄭和率領水手們出海,那是官派,男丁出海了,家中妻兒老小昨辦?況且到了海外,不可丟了“大明威儀”的格,水手們上岸後總得有幾個錢使,供喝酒、吃飯、購物之用,於是皇家撥給每船幾萬串銅錢,分發給水手們,自然牌中也就有了“萬”字。
此外,皇家做大生意,水手們手中有錢,不妨採購點異域之奇物,做點小生意。購物時選“中”了,就能“發”財,不“中”就可能洗“白”,於是就有了“中、發、白”三張牌。
還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水手們往往不記日期,只辨寒來暑往的季節變化,所以竹牌中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張花牌。
2、關於麻將的來歷,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說法。那就是明代一個叫萬秉迢的人受《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啟發而發明的。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至於為什麼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萬秉迢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4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各添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來自富貴或貧窮的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共計136張。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
這樣的說法,倒不失樂趣。至於“麻將”之名,從何而來,無可考證。這“麻將”中的“將”是否與水滸一百單八將的“將”有關,也只能是臆想了。
-
7 # 夢飛12876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 ,船上沒有什麼娛樂用的裝置,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厭倦了,經常有將士想家,甚至有試圖謀反的,試圖殺了鄭和他們,為了穩定軍心,鄭和發明了一種娛樂工具。
鄭和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了1-9“條”,然後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量,分別刻了1-9“桶”(筒)。然後又根據風向,刻了“東西南北”四個風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然後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色的“中”,然後根據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個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時候是鄭和、副帥、大將軍、鄭和的夫人(太監也可以娶妻)四個人一起玩,最後確定了遊戲規則後,全船開始都玩此遊戲,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他玩這個遊戲得心應手,於是鄭和給這個遊戲命名“麻大將軍牌”,即是後人的“麻將
-
8 # 波波愛看劇
餅萬條3張牌各36共計108張代表梁山108江湖好漢,來自東西南北中代表五湖四海5×4共計20張,有窮的有富的,白板發財共8個張,共合計136張。又一說是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比較認可的說法,說是看糧倉的閒的無聊人發明的。
-
9 # 一夜書
鄭和發明的
鄭和是Nautilus,曾經其次下西洋,西洋路途遙遠,路上時光肯定是無比無聊的
所以鄭和和士兵就開動腦筋想了一些打發時間的東西。就發明了麻將。那個時候的麻將還不像現在這樣,那個時候麻將是用竹子雕刻出來的
大家知道麻將有索、萬、餅、紅中、發、東西南北。
其中的萬意思比較明顯了,鄭和出海表面目的是經商貿易的,萬代表的就是財富,餅則是食物,在海上航行路途遙遠,餅是乾糧,用來充飢的,條則是代表魚,海上航行自然是可以打魚補充食物了。
紅中,代表的就是中原大地了,所有人離家遙遠,思鄉心切。
東西南北,則是風向,在海上航行,風向無定
至於其他的,“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來代表一年四季。這些士兵在船上沒有少玩,慢慢的就愛上玩麻將了。
後來他們回家之後帶動別人玩,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各個地方的不同的玩法。麻將上面的圖案也有些許的改變,形成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特色玩法
-
10 # 何巍總建築師
麻將,起源於中國,粵港澳地區俗稱麻雀,由中國古人發明的博弈遊戲、娛樂用具。
一般用竹子、骨頭或塑膠製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北方麻將每副136張,南方麻將多八個花牌,分別是春夏秋冬,梅竹蘭菊,共計144張。
四人骨牌博戲,流行於華人文化圈中。
麻雀牌起源說麻雀牌這種說法是最主流的麻將起源的說法。麻將牌又稱麻雀牌、麻雀兒牌,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市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遊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麻雀牌三種基礎花色的名字叫做“萬、束、筒”。“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那麼為何又叫做“麻將”呢?在太倉方言中,“麻雀兒”和“麻將”讀音較近。太倉話的兒話音念做(/ng/),打“麻雀兒”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太倉方言雀(/tsiak/)兒(/ng/),合在一起就變成將(/tsiang/)。
鄭和下西洋起源說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上沒有什麼娛樂用的裝置,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厭倦了,經常有將士想家,甚至有試圖謀反的,試圖殺了鄭和他們,為了穩定軍心,鄭和發明了一種娛樂工具。
鄭和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了1-9“條”,然後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量,分別刻了1-9“桶”(筒)。然後又根據風向,刻了“東西南北”四個風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然後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色的“中”,然後根據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個就是“白板”。
第一次玩的時候是鄭和、副帥、大將軍、鄭和的夫人(太監也可以娶妻)四個人一起玩,最後確定了遊戲規則後,全船開始都玩此遊戲,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他玩這個遊戲得心應手,於是鄭和給這個遊戲命名“麻大將軍牌”,即是後人的“麻將牌”。
字的講究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升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據說,最早的麻將,其實是紙牌模式的。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能夠邊吃小吃,邊打麻將,實在是一大壯舉。
成都麻將的創造性成都麻將採用成都及周邊比較盛行的打法。核心是打缺門,颳風下雨,成都計番,流局查花豬。按照四川一帶的流行打法,尤其是以成都及周邊地區較為盛行的打法:在麻將牌中去掉“中,發,白”的字牌,去掉“東,南,西,北”的風牌,只剩下筒、條、萬,三色牌一共108張。麻將的打法按照當前流行的十三張打法。
1.標準打法 :常規的打缺打法,不附加任何的特殊規則。
2.標準下雨 :在標準打法的基礎上,加入下雨的功能,也就是槓牌。下雨分為明槓和暗槓。明槓:①玩家手中有三張一樣的牌,其它玩家打出了第四張一樣的牌,玩家可以選擇槓牌,這種叫做直槓,只收一家的籌碼;②玩家手上已經碰了三張一樣的牌,當玩家自己又摸起了第四張一樣的牌,這時,玩家也可以選擇槓牌,這種叫做繞槓,這種槓牌可以收三家的籌碼。暗槓:玩家有四張一樣的牌就可以拿出來進行下雨。這樣的槓牌可以收三家的籌碼。
3.標準血戰(血戰到底) :在標準打法的基礎上,加入血戰的功能。血戰:第一家胡牌以後不停止,其餘幾家繼續打牌,直到剩下最後一家沒有胡牌的玩家或者摸完最後一張牌。
4.血戰下雨 :在標準打法的基礎上,同時加上了下雨和血戰的功能。在結算時既要結算下雨的籌碼,又要結算血戰的籌碼。
5.“血流成河”是一種時下非常流行的麻將遊戲,它沿用了“血戰到底”的基本打法。不同的是,場上的玩家在胡牌以後,仍可以繼續遊戲。別的玩家打出的牌,若正是叫牌,則可以再次胡牌。在不改變聽牌的牌型的前提下,還可以槓牌。直至桌面的牌摸完,此局才算結束。
成都麻將的核心在於成都人的智慧:1、缺一門:有美學概念,有追求簡單。
2、去掉“中,發,白”、 “東,南,西,北”:懶得砌牌。
3、血戰到底:懶得砌牌,其他地區打麻將,一盤只有一個人胡牌就結束,樂趣很少,血戰概念可以讓三個人胡牌,雖然最後的結果不一定贏錢,但獲得的勝利的樂趣會多一些。
4、槓牌:槓牌在成都麻將裡面有很多模式,相當於胡牌,進一步提升了遊戲的樂趣。
5、血流成河讓血戰到底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總之,成都人對麻將遊戲的最佳化都是為了少勞動、多快樂。
-
11 # 尚武菌
麻將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益智類遊戲形式。那麼,麻將到底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又是誰發明的? 麻將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隋代的時候被人發明的,但是民間最廣為流傳的是由明三寶太監鄭和在航海之時發明的。
那麼鄭和為何要發明麻將?這與他航海大有關係。明宣德年間,三寶太監鄭和率領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七下西洋。
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為了宣揚國威,也有說是為了經商貿易,更有甚者說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在茫茫大海上,船上的隨從們常常因為無聊而滋生事故,讓鄭和不便管理,也有一些隨從因為海上生活單調和思鄉,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積鬱成疾。 鄭和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為了不讓隨從們滋生事故、振興將士們計程車氣,鄭和開始尋找解決方案。
於是他決定設計一個娛樂專案,但這個專案必須符合以下原則:第一,必須可以多人玩,以便聯絡感情、監視軍情;第二,規則簡單,方便學習,還可以不斷更改;第三,持續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枯燥的生活。根據當時航海的情況和冥思苦想,鄭和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娛樂專案。
鄭和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製定遊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大家娛樂。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符合中國紅的原則,也迎合隨從們的思鄉之情;竹牌刻上“發”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於是就有了一餅到九餅;遇到風平浪靜,將士們也會捕魚,於是有了“一條”、“二條”……“九條”;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海上航行水手往往不記日期,只辨寒來暑往的節氣變化,這樣,竹牌中又加上春、夏、秋、冬4個“花”牌;根據裝淡水的水桶數刻上一桶到九桶…於是共計136張牌。
遊戲一經推出,海上浩蕩船隊一片嘩啦之聲,玩起這個遊戲來,將士們的萎靡不振一掃而光,鄭和看到這竹牌能麻痺將士的思鄉之情,於是就將其命名為“麻將”。
其實,麻將是何人發明的已經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麻將作為中華民族遊戲史的一個縮影,與任何遊戲品類一樣,多少年來,一直讓玩者在其中體味到休閒、趣味。
回覆列表
關於麻將的起源有很多個人發明說,如清朝同治年間寧波官員陳政鑰(陳魚門)發明說、元末明初萬秉迢依水滸108將發明說,而如今因為高曉松的宣揚,傳播最廣的當數鄭和發明說。
但這些個人發明說的可靠性都不高。事實上,從麻將各種前身、雛形不斷髮生規則樣式演變的記載分析,很容易意識到麻將是一個長期演化,到近代成形的遊戲,可能會有某些突出人物對它的設計做過貢獻,但缺乏可靠記載,更不宜因為隻言片語的傳說便把它的發明歸功某人。
麻將是從古代紙牌遊戲發展形成的,不少學者在講述其源流時,會選擇追溯到唐代出現的古老紙牌遊戲葉子戲。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成熟紙牌遊戲,當然會對後輩產物有所影響,但仔細考察其規則,會發現它與麻將的親緣關係實在過遠。
真正可見麻將萌芽的,還是明朝中葉開始流行的紙牌遊戲馬吊。當時的馬吊主要以水滸人物為內容,馬吊的規則非常簡單,但保證了它的廣泛流傳,並且走入市井,可在不消亡的基礎上發展出更為精巧的規則。
到了晚明,把紙牌搭配出一副牌相鬥的玩法也已經出現,組成副牌的名目五花八門。《紅樓夢》第47回裡描寫賈母、王熙鳳、薛姨媽和鴛鴦四人鬥牌的情景,而鬥牌就已經是麻將的雛形了,至於什麼時候可以吃上家打出的牌,碰別家打出的牌,什麼時候又加入了東南西北風、中發白、花牌,則很難考證。根據民國學者杜亞泉的《博史》所述,麻將從紙牌改為骨質,是在1844年五口通商之後,當時的麻將也已經加入了花牌。也就是說,在道光後期,如今的麻將就算是成形了,它需要擺在桌子上搓,而非拿在手上打的紙牌。
不過,這樣的麻將向北流傳,尤其是傳入北京上流社會,應該是花了不少時間。珍妃的侄孫唐魯孫晚年回憶說:“目前最流行的麻將牌,在清宮裡是找不到的。”宮裡人可以玩的仍然是紙牌。
如今常見的對麻將賭博性質的指責,也伴隨著整個麻將的演變歷程。最有名的案例是雍正年間的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張鵬翮,他認為“馬吊眾惡之門,習者非吾子孫”,在收藏的書卷圖畫上全部印上了這句話。
相比之下,民國新式文人對麻將的指責要理性得多。如寫過文章批判麻將賭博的胡適,自己就喜歡偶然摸幾圈,而且牌技很差,與梁實秋、潘光旦、羅隆基、饒子離開房打牌,輸了三十幾元,在當時不是小數目,身上現錢不夠,只好開了一張支票付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