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紀錄影像

    這是我所知道最被誤解的遺言。

    春秋時期的一個大人物叫做秦穆公,俗話其實說的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這位哥就真的不是這麼想的,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其實是非常厲害的一個人物,而且他還有百里奚的幫助,他為人一生之中都沒有什麼毛病就是最後死的時候有一點讓人有爭議的地方。

    就是他手下有很多能人異士,但是在這麼多人裡面他唯獨最喜歡的就是子車氏三兄弟,於是他死的時候是真的缺心眼,他說:子車氏三兄弟是真的有能力的人啊,應該在我死以後也要在地下輔佐我,於是真的子車氏三兄弟就這樣被活埋了,是的你沒看錯,真的活埋了。我真的是覺得人家要是不怎麼樣,沒什麼能力你埋了也就埋了,但是人家是輔佐你的大功臣啊,你就這樣回報人家的?真的坑死人,我估計著這三個兄弟心裡應該是很憋屈的那種。

    然後我們接下來還沒

    說完,還有一位爺,這位爺不知道是不是集成了他前人的優良傳統,也是十分的缺心眼的那種,他叫秦孝公,沒錯就是支援商鞅變法的秦孝公,這個人也是秦國的一代賢君吧,可以說的上是,而且也是秦國的,這個人為了支援商鞅變法把妹妹都嫁給了商鞅,而且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視商鞅,幾乎商鞅要幹什麼,他就支援幹什麼,幾乎相當於現在的要政策給政策,要錢給錢,差不多這種。

    但是就是這麼喜歡一個商鞅的一個人,臨死前也不忘“坑”商鞅一把,他臨死的時候對商鞅和其他的那些大臣說:他死了以後,商鞅為秦國的駙馬爺,所以也算是秦國王室的自己人,如果自己的兒子沒有能力的話你輔佐不了的話,可以廢掉他,自己做秦國的國君。所以你想想我要是秦孝公的兒子,我不得慌死,有個隨時可以把自己廢了的大臣,那不行不能留這個人,後來商鞅也就被逼著造反,最後商鞅被殺死,然後殺死以後,可能秦孝公的兒子還不解氣,後來還把商鞅的屍體五馬分屍才算完。這些都是歷史上那些最誤解的遺言。

  • 2 # 舊時樓宇冰河夢

    我覺得這個問題先得從“誤解”這個詞語的意思說起,所謂“誤解”是指認識與物件的不一致,幾也就是說,說的人表達的意思與聽的人的理解不一致,誤解了說的人的真實意思。

    那麼接下來我就說說歷史上我知道的一個讓人容易誤解的遺言,三國時期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當時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領兵北伐,結果用兵不慎,慘敗。氣急之下,一病不起,覺得自己命不久矣,便安排後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如果我兒子劉禪有出息,你就輔佐他,如果沒出息,你就自己當皇帝。乍一聽,像是一出君臣魚水的真情。其實,這句遺言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原因如下:

    以劉備對諸葛亮的瞭解,肯定知道諸葛亮不會取而代之,若劉禪無能,劉備總不希望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二世而亡吧,所以劉備的遺言應該是暗示諸葛亮實在不行就廢長立幼讓小兒子上位,可惜的是,謹慎的諸葛亮不敢妄自揣測,沒有按照劉備的暗示進行,以至於產生誤解,否則,歷史的發展則未可知曉。

  • 3 # 千河讀歷史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歷史上最容易被誤解的遺言。我覺得劉備臨終遺言算一個。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

    《後主傳》說:“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諸葛亮傳》說: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主流觀點:“你才能勝曹丕十倍,一定可以成大事。阿斗要是可以扶,你就扶,若他不可為,你就自己上。”其實,劉備說的“君可自取”,未必是授權諸葛亮可以稱帝。

    “君可自取”的真意

    漢語博大精深,“取”字可以說是“自取”,也可以說是“選取”。我認為劉備是不可能授權諸葛亮可以稱帝的。原因有三:

    其一,劉備死時,劉禪已經17歲了,劉禪是有沒有能力,劉備心裡有數。如果真的覺得劉禪不行,劉備完全可以在彌留時,將皇位直接禪讓給諸葛亮。

    其二,諸葛亮當時只是心腹。儘管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但諸葛亮若稱帝,卻是沒有政治基礎的。

    其三,劉備的稱帝,己經遭到了益州知識分子的輿論攻擊。但劉備姓劉,繼承帝位,倒也勉強說得過去。一旦諸葛稱帝,益州必然內亂。這一點,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清楚的。

    所以有一個假設前提:劉備說如果劉禪沒有能力,那諸葛亮就從劉備的幾個兒子裡“自取”一個另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劉備的遺言就是非常恐怖了。

    吳壹等人的消失

    劉禪的母親甘夫人,本是劉備的一個妾,死後才被追封為皇后。劉備生前隻立過一個皇后,是吳皇后。吳皇后最初嫁的是劉瑁。劉瑁是劉焉的兒子,劉璋的兄弟。劉瑁死得早,吳氏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劉備入蜀後,在法正的勸說納下了吳寡婦,並在稱帝后立其為皇后。

    吳氏的哥哥是吳壹,吳壹是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的重臣。劉備當了皇帝,吳氏成了皇后,吳壹就是皇親國戚。有意思的是,像吳壹這樣一位曾經在諸葛北伐戰場大敗魏將費瑤,且在諸葛死後,長期把守蜀漢北門戶漢中的“宿將”,在《三國志·蜀書》中,居然沒有傳記。陳壽只用了一句“失其行事,故不立傳”。這隻能說明一個間題,吳壹的資料被人為地抹去了。

    吳壹沒有背叛劉備的理由,但對吳壹而言,最理想的結果卻不是劉禪繼位。假如劉永或者劉理其中的一個是吳皇后所生,吳壹會怎麼想呢?

    在《三國志·蜀書》中消失的還有劉璋的重臣龐羲。龐羲和吳壹一樣,都算是劉璋的親戚。龐羲的女兒是劉璋長子劉循的妻子。劉璋被劉備遷往公安時,帶走了次子劉闡,但龐羲因為自己女兒之故,留下了女婿劉循。

    劉闡在益州、交州的邊境策反了南中叛亂,龐羲和劉循會閒著嗎?不知道,因為龐羲和劉循在史書中都消失了,後人連他們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馬超之死

    益州幫裡有一個彭羕。劉備一度很重視彭羕,但諸葛亮說他“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後來劉備將彭羕貶官為江陽太守。

    彭羕上任前和馬超見了一面,對馬超說:“咱們反了吧,你帶兵在外,我在內,何愁不平天下?”馬超去告了一狀,於是彭羕丟了腦袋。

    馬超本是和劉備平起平坐的諸侯,只是混得不如意,才投奔了劉備。馬超的野心,是被彭羕看在眼裡的。馬超未必是不想反,只是當時不是最好的時機。為了向劉備表忠心,就把彭羕出賣了。

    馬超死亡是章武二年,和劉巴、許靖幾乎是一前一後。馬超是正常死亡嗎?如果馬超有反骨,彭羕策反時,不是最好時機,那麼劉備病重、諸葛不在成都時,身為驃騎將軍的他,是不是最好的機會呢?

    馬超的女兒嫁給了劉備的小兒子劉理。如果劉理是吳皇后的兒子呢?那麼,馬超和吳壹就有可能是一條戰線的了。

    綜上所述,本文對馬超之死的時間節點提出懷疑,對吳壹、龐羲在傳記上的消失表示懷疑,對黃元孤兵作亂的合理性表示懷疑,這些懷疑糅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劉備死後,雍闓殺蜀所署太守正昂,縛張裔於東吳,遂降吳。吳遙署雍闓為永昌太守。及丞相諸葛亮南征討闓,既發在道,而闓已為高定部曲所殺。

    朱褒任牂牁太守。素有異志。益州從事常房巡視牂牁,被他攻殺並誣以謀反。建興元年(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闓叛,他擁郡響應。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至南中,平定反叛。

    綜合來看,這倆人是否也是劉永或劉理黨?

    透過本文,我們展現了劉備稱帝到病卒的這三年裡,蜀漢政權的利益分割和內憂外患,劉禪黨、劉永(或劉理)黨、甚至劉循(劉闡)黨有可能存在明爭暗鬥,以及在皇位之爭上的另一種可能。當然,也有劉備死前,為了身後事,而密佈一場政治大清洗的可能性。

    此文為網上收集和個人見解整理而成!

    我是千河

  • 4 # 小明在山西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如滾滾長江水、不計其數,當然留下遺言的也不在少數,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歷史名人的遺言也大都是善言善語,其中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遺言可謂中國婦孺皆知,遺言中的金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初中課本內容都被要求背誦。當然劉備臨終遺言也被解讀出很多層意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被誤解的遺言。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篤,把諸葛亮從成都傳來,囑咐後事,劉備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流的觀點是,劉備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太子劉禪要是給力,你就好好輔助他;若他不給力,你就自己當皇帝吧。”其實,劉備說的“君可自取”,未必是授權諸葛亮可以稱帝。

    “君可自取”的真意:

    漢語博大精深,一個“取”字便可以有很多種解釋。可以說是“奪取”,也可以說是“選取”。在這裡,我們不認為劉備是在授權諸葛亮可以稱帝。原因有三:

    其一,劉備死時,劉禪已經17歲了,劉禪是“才”還是“如若不才”,劉備心裡有數。如果真的覺得劉禪不給力,劉備完全可以在彌留時,將皇位直接禪讓給諸葛亮,何必待得讓諸葛亮等一等,先看看劉禪是否給力再說呢?其二,諸葛亮只是劉備心腹。儘管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但諸葛亮若稱帝,卻是沒有政治基礎的。其三,劉備的稱帝,已經遭到了益州知識分子的輿論攻擊。但劉備姓劉,繼承帝位,倒也勉強說得過去。一旦劉皇帝改成諸葛稱帝,益州必然內亂,益州的豪族和知識分子必然說不。

    所以,本文是有一個假設前提的,這個假設就是:劉備說如果劉禪不給力,那諸葛亮就從劉備的幾個兒子裡“自取”一個另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劉備的遺言就是非常恐怖的,而且被誤解重重。

    17歲的劉禪登基後,蜀漢政權迎來了諸葛亮的時代,一個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的時代,兩個字可以概括:維穩。劉備的遺言是被誤解最多的,但比被誤解的是,如果劉備的遺言是諸葛亮的矯詔呢?劉備立的真的是劉禪嗎?

  • 5 # 志者遠翔2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從起兵到推翻新朝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為了表示自己合法和正統地位,建立新政權的劉秀繼續延續漢高祖"漢"的國號。因劉秀所建漢朝都於洛陽, 劉邦所建西漢,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稱劉邦所建漢室為西漢,劉秀所建漢室為東漢 劉秀也成為一位偉大的君主。民間傳說劉秀是非常低調的,就連他的墓葬也是非常低調。劉秀在世的時候看中邙山地區,因為邙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劉秀有一個非常不爭氣的兒子,常常與劉秀對抗。劉秀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所以劉秀便告訴兒子讓他將自己葬在黃河下面。可是劉秀的兒子在父親死後突然悔悟,內心想自己和父親抗爭了一輩子。最後還是聽父親的話吧。於是便將父親的墓葬在了黃河邊上的淤泥裡。 這才是歷史上最容易被誤解的遺言了!不過劉秀的墓葬確實在黃河邊上的淤泥裡面。也正是因為這樣,劉秀的墓葬卻被完好的儲存下來了。千年過去了一直沒有人去盜。這也應了哪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6 # 逸峰角度

    夷陵之戰,劉備敗回白帝城。自己錯誤的戰略選擇使蜀漢集團精銳盡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目標徹底化為泡影。劉備無顏回成都,追悔莫及,痛貫心肝。後在白帝城鬱鬱而終。臨終給諸葛亮意味深長的一句話,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猜想和誤會: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後人大部分認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甚至是警告。類似這樣的試探在歷史上並不少見。然而,細細考之,這句話成了歷史上最被人誤解的遺言。我個人認為,劉備對諸葛亮這句話,是發自肺腑的。

    早在三顧茅廬之時,劉備就將小自己二十歲的諸葛亮引為生平知己。諸葛亮給劉備清晰地分析了天下大勢,並制定出了具體的戰略走向。那就是,首先佔據荊州,取得最初的根據地之後,再奪取益州。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待時機成熟,從荊、益兩州分兵北伐,天下響應,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段精彩的對話,史稱”隆中對”。諸葛亮當時只有27歲。這次對話,也成了劉備集團始終貫徹執行的戰略方針。

    在諸葛亮走進劉備視線的時候,劉備流離失所、寄人籬下、困居一縣,且被曹操大軍重兵圍困,正是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挺身而出,孤身過江,促成了孫劉聯合,敗曹魏於赤壁。使劉備集團有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後以荊州五郡為根據地,取益州二十二郡,又得漢中九郡。創造了三國鼎立的大好形勢,為以後北定中原打好了基礎。細思之,就關羽北伐一路,威震華夏,打得曹魏有了遷都的念頭。諸葛亮出岐山,天下震動,曹魏窮於應付。

    那麼不難想象,以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戰略構想,“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可以實現的。

    如果說關羽失去荊州還屬客觀原因的話,那麼劉備徵吳則是嚴重地偏離了諸葛亮的正確戰略軌道,犯了主觀性錯誤,剩下的只能是以攻為守的無奈。

    蜀漢精銳盡失,北定中原徹底沒有了希望,慘痛的教訓劉備不可能不對諸葛亮產生愧疚。而沒有諸葛亮,蜀漢面臨怎樣的危急,劉備也不可能不知道。後來曹魏從容聯合五路大軍伐蜀,一是證明了此點,二是證明了五出祁山的必要性。

    十幾年如魚得水的融洽也使劉備深知諸葛亮高尚的人格和美德。想取而代之的人,你試探了也沒用。又鑑於當時的夷陵之戰,蜀漢軍隊精銳盡失,離了諸葛亮將會使蜀漢面臨怎樣的危局?而面對”敗軍之際”和”危難之間”,有理由相信,劉備去世前驚世駭俗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發自肺腑的,而不是後人所說劉備試探諸葛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破解隔代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