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牛逼233
-
2 # 心向之長
元代高明在《琵琶記》中寫道:“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以“頭懸樑、錐刺股”的刻苦精神,來激勵讀書人努力追求入仕做官、謀取功名利祿的理想。“一舉成名”正是古代讀書人透過科舉考試而魚躍龍門的真實寫照。而“元”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大,首”之意,故中國古代稱科舉考試中的全國第一名為“狀元”。

現代我們多將高考第一名稱為“狀元”,而古代狀元肯定不只是大學學歷,“狀元”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就相當於是獲得了全國第一的成績,可以直接入朝當官,從此改變個人命運。全國的書生都以考取狀元為終極目標,寒窗苦讀就為了能夠改變個人命運,博取自己前途來達到光宗耀祖的家族目的。現代高考也是改變命運的方式,而且也因以分數為考核標準和異常嚴格的考察被稱為是最公平的考試。
但按照嚴格定義上來說,古代科舉制規定的考試並不是完全屬於學歷考試,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為選拔官員而服務,類似於當今的公務員考試,所以狀元並不只是一個學歷,只不過考察內容是以書本知識為主。如果非要將古代科舉狀元同現在學歷對比的話,可以勉強說,狀元郎就相當於參加全國公務員考試並且總成績為第1名的能人。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後宋元明清皆有延續、發展和完善。一般來說科舉是三年舉辦一次,而且是全國統一卷,不像現在年年舉行的高考,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題。在科舉考試中,考生的題目以文科為主,主要是看考生的寫作水平、思想覺悟以及國家政事規劃,因為主要目的還是選拔治國能人,當然從寫作題目難度上來說,比現在寫作文要難上太多了。而且只有透過最後一級,也是最高的殿試,即由皇帝親自選擇,取得第一名成績的人才能被稱為狀元。
古代科舉考試也分成很多級別,有童子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很顯然殿試學術的級別不等同於高考,更有可能是高於高考,按現在的說法推測應該是能達到博士生甚至超越博士的水平,畢竟是從全國範圍內選擇最有治國才能和文采的人裡選出極少部分參加殿試,還由皇帝親自選拔。這種制度規則下的最有級別和分量的考試,因時代背景不同,也不是現代考試規則能夠比擬的,只能說二者規格和影響力不同。

綜上所述,狀元也不完全是學歷的象徵,終究科舉制是為了選拔有才能的治國官員,而不是學術人員的選拔。但是當時監管存在一些漏洞以及考官的主觀臆斷等原因也會影響評判結果。
古代的科舉和現代的高考雖然已經大不相同,但其中的擇優而取的意義和功能還是一樣的,不管怎樣都需要透過努力學習來不斷進步和提升自己。不論古今,大家都是為了各自的理想而奮鬥來改變自己的現狀,那就要緊緊把握住每一個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
3 # 情義無價品歷史
為了管理國家,維護社會秩序,強化治理結構,自古都有人才選拔制度。那麼狀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和職務呢。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古代為了選拔治理國家人才隊伍,實施了科舉制度,狀元就是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科舉制度,是從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擴大封建統治階級l利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管理,就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到了中央,用科舉制取代了以往被門閥貴族把持的九品中正制,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這樣也消滅了貴族壟斷社會的統治規則。
科舉制度的最初實施,是在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了進士科,他們用考試的辦法來選取進士,主要考的是時事政治理論知識,相當於現在寫一篇對時事政治的分析觀點論文,從中選擇優秀的文章,以此來選拔人才。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選拔進士,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在明清時期,對科舉考試逐步進行了規範和制度化,也被世人稱作八股取士。
明清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院試,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考試通過後為秀才。然後是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再高一級的就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一關,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也就是殿試。
殿試又叫廷試,是由皇上親自主持,皇上會提前對取得貢士的人的試卷進行審閱。這個時候,皇帝就有了一定的優劣選擇傾向,並擬定了廷士準備提出及要求回答的問題。
在廷士現場,皇帝會一個或所有人一起,提問題,讓大家逐一回答或競答,並從中選擇回答最好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現場欽點表揚。被皇帝欽點第一名的就是狀元,第二名就是榜眼,第三名就是探花。
其中,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一甲第一名叫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凡能透過殿試的,最起碼也能撈個進士。如果誰能夠考中第一名狀元,不僅能得到高官厚祿,也可以名揚天下,更有甚者會被皇帝當場賜婚,榮耀之至可想而知。一般情況下,狀元會授翰林院編修
獲得狀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行政級別,或者學歷。古代一般是廷士三年一科,每次廷士選拔為進士的約為18人,只有一個狀元,而每一年參加科舉考試的從考秀才到貢士,最少也有2萬人之多,三年累計不下於10萬之眾。
狀元,相當於萬里挑一的人才,一般殿試前三甲都得到翰林院任職,授七品編修,但不會直接安排去當縣官(縣官的官階是七品),然後幹幾年才會外放。
這裡面的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政策研究院,就是知識分子的聚集裡,屬於國家的人才儲備。這部分人,在翰林院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度規劃、社會結構等,學習、積累和沉澱一定的治理國家知識經驗,才會得到重用。
如果對應行政級別的話,過去的狀元要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幹部(也就是相當於縣長的級別,但不會直接任命當縣長,除非廷士的時候,皇帝當場問話,回答非常優秀)。如果對應現在的學歷來說,至少也是碩士級別了,而且是清華大學這樣頂尖學校畢業的碩士生。
-
4 # 薄荷紅茶007
自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學而優則仕”就成為中國曆代讀書人亙古不變的準則。他們數十年的寒窗苦讀,為的就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光宗耀祖,為的就是效命於帝王家,為的就是以文入仕,出將入相。“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就是讀書人窮其一生都想達成的目標。
狀元起先稱為“狀頭”,因為參加考試計程車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天考試報時填寫材料的情形相同。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科舉考試的狀元是全國範圍的,而且每次考試全國只有一個狀元。宋朝時,殿試每年舉行一次,每年都有一個狀元;到明清時期,殿試每三年一次,狀元更稀缺了。據統計,中國有史以來的狀元,包括那些割據政權的狀元,有明文記載的一共還不到800人,而中國現在最高的博士學位,每年就畢業5萬人,大家說這含金量怎麼比?
狀元不是學歷,而是一種名次.。是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象徵,是有治國安邦才能的體現。能夠考上狀元要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精力準備各種考試,要挫敗數十萬的競爭者,這種難度和如今的高考國考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
5 # 寧靜致遠liu
大家都知道隋朝創立了科舉制度,這三個詞彙也在那時候出現,科舉制度在宋唐時期逐漸變得完善,自明清開始,迎來了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但是自明清開始,專考八股文,這並不利於發展,因為八股文限制了他們的思維,把他們全部侷限在一個圈子裡。
科舉考試可以分為四個級別:首先是院試,類似於現在的高考,考上的學子可被稱為秀才,相對應沒考上的則被稱為童生。接著鄉試,只有透過院試的才可參加,也就是隻限於秀才可參加,若考上則稱為舉人,這時候的舉人實際可入朝為官了。再接著就是會試,由舉人參考,考上稱為貢士,貢士可入朝為官。最後就是比較隆重的殿試了,由皇帝親自進行選拔,挑選出各種高階人才。題目中提到的,就是在殿試裡學拔出來的。
古代的時候比較重視文,只有你的文章好了,你才有可能被選拔進去,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科技工程類這些人才的選拔,因此連線時候的翰林苑實際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社會科學院”,前三名也就是題目提到的進翰林院,應該沒什麼大的阻隔,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院士”吧。
說了這麼多,我算是看出來了,那時候的狀元可真不一般,估計只有現在的博士後什麼才能比上吧。
-
6 # 談古論今說錢幣
“狀元”這個稱呼是晚清的時候才確定下來的,之前都是叫“狀頭”。狀元是經過童試、府試、院試等等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人才,才能進京趕考,經過會試之後還要參加殿試。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出題,選出其中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
狀元不是官職,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殿試第一成狀元。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
回覆列表
現代我們多將高考第一名稱為“狀元”,而古代狀元肯定不只是大學學歷,“狀元”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就相當於是獲得了全國第一的成績,可以直接入朝當官,從此改變個人命運。全國的書生都以考取狀元為終極目標,寒窗苦讀就為了能夠改變個人命運,博取自己前途來達到光宗耀祖的家族目的。現代高考也是改變命運的方式,而且也因以分數為考核標準和異常嚴格的考察被稱為是最公平的考試。
但按照嚴格定義上來說,古代科舉制規定的考試並不是完全屬於學歷考試,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為選拔官員而服務,類似於當今的公務員考試,所以狀元並不只是一個學歷,只不過考察內容是以書本知識為主。如果非要將古代科舉狀元同現在學歷對比的話,可以勉強說,狀元郎就相當於參加全國公務員考試並且總成績為第1名的能人。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後宋元明清皆有延續、發展和完善。一般來說科舉是三年舉辦一次,而且是全國統一卷,不像現在年年舉行的高考,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題。在科舉考試中,考生的題目以文科為主,主要是看考生的寫作水平、思想覺悟以及國家政事規劃,因為主要目的還是選拔治國能人,當然從寫作題目難度上來說,比現在寫作文要難上太多了。而且只有透過最後一級,也是最高的殿試,即由皇帝親自選擇,取得第一名成績的人才能被稱為狀元。
古代科舉考試也分成很多級別,有童子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很顯然殿試學術的級別不等同於高考,更有可能是高於高考,按現在的說法推測應該是能達到博士生甚至超越博士的水平,畢竟是從全國範圍內選擇最有治國才能和文采的人裡選出極少部分參加殿試,還由皇帝親自選拔。這種制度規則下的最有級別和分量的考試,因時代背景不同,也不是現代考試規則能夠比擬的,只能說二者規格和影響力不同。
綜上所述,狀元也不完全是學歷的象徵,終究科舉制是為了選拔有才能的治國官員,而不是學術人員的選拔。但是當時監管存在一些漏洞以及考官的主觀臆斷等原因也會影響評判結果。